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外展肌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远 端木群立 +6 位作者 杨明 林杭 何荐 何俊 童永骏 赵正旭 郝毅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 :探讨前关节囊入路和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共施行全髋置换术149例,随访130例,分为改良Gibson前外侧切口的前关节囊入路(A组)65例和常规Gibson后外... 目的 :探讨前关节囊入路和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共施行全髋置换术149例,随访130例,分为改良Gibson前外侧切口的前关节囊入路(A组)65例和常规Gibson后外侧切口的后关节囊入路(B组)65例。A组男26例,女39例;年龄(72.5±8.3)岁;体重指数(24.7±3.7)kg/m^2;健侧外展肌力(1.08±0.49)N·m/kg。B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71.6±7.1)岁;体重指数(25.5±3.9)kg/m^2;健侧外展肌力(1.05±0.51)N·m/kg。另外招募60名60~80岁志愿者作为年龄相关对照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73.1±7.5)岁;体重指数(24.2±3.8)kg/m^2;股外侧肌力(1.17±0.53)N·m/kg。A组、B组及年龄相关对照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及健侧外展肌力(骨折患者采取健侧测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术后第1、2、3、6、12个月术髋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活动角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手术路径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对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度及功能的恢复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1、2、3、6、12个月股外侧肌肌力A组分别为(0.53±0.13)、(0.66±0.21)、(0.85±0.15)、(0.95±0.19)、(1.03±0.13)N·m/kg,B组分别为(0.46±0.14)、(0.57±0.18)、(0.78±0.12)、(0.85±0.18)、(0.98±0.14)N·m/kg,术后前6个月A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优于B组,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3、6、12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A组分别为(25.35±4.31)°、(36.53±5.13)°、(48.07±1.62)°、(61.53±1.77)°、(68.62±3.16)°,B组分别为(23.47±2.41)°、(33.42±4.23)°、(46.64±2.51)°、(60.96±1.75)°、(67.47±4.36)°,前3个月A组患者髋关节外展角度大于B组。术后1、2、3、6、12个月Harris评分,A组分别为72.23±2.57、79.36±3.91、84.75±3.17、88.63±2.16和95.21±1.37,B组分别为71.58±3.62、78.96±2.21、83.97±3.57、87.92±2.94和94.83±1.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组手术入路肌肉累及和损伤少于B组,尤其是外展肌的损伤少于B组。结论:两种关节囊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前关节囊入路术中对外展肌的手术干扰更少,术后早期外展肌肌力和外展活动度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关节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下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何荐 郝毅 +5 位作者 赵正旭 端木群立 林杭 何俊 徐远 童永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5218-5219,5233,共3页
目的:探讨下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PLIF)后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12例PLIF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患者,行病原学检测,患者实施病灶清除、引流冲洗等治疗方案,治疗后... 目的:探讨下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PLIF)后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12例PLIF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患者,行病原学检测,患者实施病灶清除、引流冲洗等治疗方案,治疗后随访12~18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视觉模拟疼痛(VAS )评分、白细胞(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指标、下腰痛JOA指数。结果12例患者共分离出1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7株,占43.75%,其中大肠埃希菌4株占25.00%,革兰阳性菌9株占56.2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50.00%;治疗后2周及随访12个月时患者 WBC、ESR、CRP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45、7.945、8.676,P<0.01);治疗后2周及随访12个月时,患者VAS、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125、7.774,P<0.01)。结论早期手术清除病灶联合负压引流冲洗、抗菌药物治疗等方案可有效治疗PL IF术后急性切口深部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 后路椎管减压 植骨融合术 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