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楚雄市与双柏县土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童绍玉 蔡运龙 李双成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7-405,i0003,共10页
利用楚雄市和双柏县1980年和2000年的两期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1980~2000年云南省高原区的楚雄市与山地区的双柏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二者20年的土地利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楚雄市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 利用楚雄市和双柏县1980年和2000年的两期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1980~2000年云南省高原区的楚雄市与山地区的双柏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二者20年的土地利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楚雄市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于双柏县,楚雄市建设用地变化是两地所有地类中变化最剧烈的;两地景观多样性指数较高,楚雄有上升趋势,双柏县有下降趋势;两地整体景观破碎度较低,且楚雄市的高于双柏县,但都有下降趋势;楚雄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不如双柏县,双柏县的呈上升趋势;两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土地利用结构差异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决策的不同,是导致两地土地利用变化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人口增长对双柏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大,对楚雄市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指数 景观格局指数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 楚雄市 双柏县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中国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及缺水类型 被引量:39
2
作者 童绍玉 周振宇 彭海英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8-173,共6页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资源的短缺不仅受水资源量的影响,管理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对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综合评判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及其成因成为应对水资源短缺的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水资... 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资源的短缺不仅受水资源量的影响,管理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对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综合评判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及其成因成为应对水资源短缺的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水资源的资源量、供水能力、利用效率和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水资源短缺的指标体系,并据此评价各省份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及其原因。研究表明:从东南沿海各省向北向西,水资源缺水程度增加,北方13省份为水资源紧缺区,西南水资源量丰富的云南、贵州也是水资源紧缺区;较高的供水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适应能力缓解了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缺水程度,反之亦然。水资源短缺的类型可归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管理性缺水和适应性缺水。水资源短缺程度为极度紧缺和紧缺的15省份中,11省份有资源性缺水、9省份有适应性缺水、7省份有管理性缺水,6省份有工程性缺水原因,每个省份至少有一种缺水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短缺综合指数 社会适应能力 空间格局 缺水类型
下载PDF
云南山区与坝区农业利用划分方法探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童绍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9-91,共3页
为云南省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后备资源区建设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提供科学依据,基于DEM应用ArcGIS和ERDAS技术,用海拔+地面坡度和海拔+地形起伏度划分和提取云南的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和坝区的范围与面积,对云南山区和坝区的定量划分... 为云南省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后备资源区建设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提供科学依据,基于DEM应用ArcGIS和ERDAS技术,用海拔+地面坡度和海拔+地形起伏度划分和提取云南的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和坝区的范围与面积,对云南山区和坝区的定量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提取的结果大致相同,坝区面积占云南省面积的6.72%~8.19%,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云南高原、西南部及南部的河谷区域;半山区占22.6%~25.38%,主要分布在坝区周围;高寒山区占15.61%~15.78%,主要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山区占52.29%~53.77%,遍布全省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DEM) 坝区 半山区 山区 高寒山区 云南
下载PDF
云南稻作民族文化生态 被引量:13
4
作者 童绍玉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2-96,共5页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 ,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 ;区位具有过渡性 :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 ,...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 ,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 ;区位具有过渡性 :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 ,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中南半岛文化在此交汇 ,与本土文化圆融 ,古代三大原始族群在此繁衍融合。这种立体多样的文化生态孕育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多个稻作文化亚型。云南各稻作民族在长期能动适应文化生态的过程中 ,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 ,独特的祭祀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文化生态 稻作文化 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 祭祀活动 稻作民族 生态经济
下载PDF
云南湿地的形成条件与特点 被引量:7
5
作者 童绍玉 侯平兰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96-99,共4页
云南是我国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云南特殊的立体地理环境 ,使云南的湿地种类多样 ,特征显著。云南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
关键词 云南省 湿地 形成条件 湿地特点 湿地保护 资源利用
下载PDF
云南省耕地垂直空间转移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英文) 被引量:8
6
作者 童绍玉 鲁永新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在ArCGIS中利用1986、2000年2期土地利用变化遥感调查数据、云南省数字地形模型(DEM)及2005、2007年云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来分析云南耕地的垂直空间转移规律,并用SPSS来分析驱动耕地垂直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云南耕地有从... 在ArCGIS中利用1986、2000年2期土地利用变化遥感调查数据、云南省数字地形模型(DEM)及2005、2007年云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来分析云南耕地的垂直空间转移规律,并用SPSS来分析驱动耕地垂直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云南耕地有从地面坡度小的坝区及地面坡度>25°的陡坡地向缓坡区及中坡度区转移的趋势;影响耕地垂直空间转移的主要因子是政策及政府行为;坡度、经济水平、人口对耕地变化有影响,但不是耕地垂直空间转移的主要驱动力,其影响力不明显且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垂直空间转移 驱动力 政策 云南省
下载PDF
云南坝子的成因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童绍玉 陈永森 王学良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年第5期129-133,122,共6页
在以山地高原为主、缺乏大平原的云南省,人口、耕地,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主要分布和集中在"坝子"中,"坝子"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远较其他地貌类型重要。"坝子"常被等同于"... 在以山地高原为主、缺乏大平原的云南省,人口、耕地,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主要分布和集中在"坝子"中,"坝子"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远较其他地貌类型重要。"坝子"常被等同于"山间中小盆地",但在现实中,"坝子"已远远超出了"山间中小盆地"的范畴,包括成因各异的多种小地貌类型,是对云南省一类较为特殊的小地貌的统称。云南"坝子"一般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雏形,再经各种外营力改造而成,其中流水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最为重要。因成因不同,"坝子"的形态及特征各异,据此可划分出构造坝、水成坝、冰成坝、火山坝四大成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子 小地貌 内营力 外营力 人为地质作用 云南省
下载PDF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 被引量:37
8
作者 童绍玉 李秀寨 刘荣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10年第3期45-48,53,共5页
在大学研究性学习视角下,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贯穿四年大学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成果,是对本科生经大学教育形成的"初步研究能力"的一个检验。本文在分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研究性学习视角出发,提出... 在大学研究性学习视角下,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贯穿四年大学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成果,是对本科生经大学教育形成的"初步研究能力"的一个检验。本文在分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研究性学习视角出发,提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基本思路与途径是: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的教学方式,引入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使大学教学方式真正与大学理念、大学培养目标相适应,并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赋予本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育 研究性学习 本科毕业论文 研究能力
下载PDF
云南省耕地空间转移特征的GIS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童绍玉 杨云源 鲁永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1542-11546,共5页
[目的]采用GIS分析云南省耕地空间转移的特征。[方法]在ArcGIS9.0中,利用云南省1986和2000年的分县土地利用遥感调查数据和云南省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不同时期云南耕地的空间格局数据,并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耕地变化与自然、经济... [目的]采用GIS分析云南省耕地空间转移的特征。[方法]在ArcGIS9.0中,利用云南省1986和2000年的分县土地利用遥感调查数据和云南省的数字高程模型,提取不同时期云南耕地的空间格局数据,并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耕地变化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1986~2000年,云南省耕地总量减少了18534.5hm2,减幅为0.29%,但水田与旱地的变化情况不同。耕地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表现为东减西增,耕地质心向西移动约1306m,向南移动约214m;在垂直方向上,耕地有从地面坡度≤8°的坝区和从地面坡度≥25°的陡坡地向地面坡度为8°~25°的中缓坡地转移的趋势;影响1986~2000年云南省耕地时空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政策因子(政策法规和政府行为)的变动,其他因子的影响不明显。[结论]该研究可以为云南省今后的耕地保护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空间转移 耕地质心 政策因子 GIS 云南省
下载PDF
浅析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童绍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75-77,83,共4页
现代农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传统农业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其主要影响可归结为五个方面 :(1 )引起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 ;(2 )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 )农业生产控制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4 )农业用水对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传统农业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其主要影响可归结为五个方面 :(1 )引起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 ;(2 )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 )农业生产控制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4 )农业用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农药、能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已使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发展持续农业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注 ,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生态环境 化肥 农药 土壤侵蚀 生物多样性 持续农业
下载PDF
云南坝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童绍玉 赵靖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967-16970,共4页
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和影子工程法等评价方法,估算出楚雄坝子2009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田、旱地分别为209709.00、162967.66元/(hm2.年)。通过解译卫星遥感影像,发现1989~2009年楚雄坝子内城市扩张分别占用水田、旱地855、378 hm2... 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和影子工程法等评价方法,估算出楚雄坝子2009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田、旱地分别为209709.00、162967.66元/(hm2.年)。通过解译卫星遥感影像,发现1989~2009年楚雄坝子内城市扩张分别占用水田、旱地855、378 hm2。因此,2009年损失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41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建设用地 生态服务价值 楚雄坝子 云南省
下载PDF
云南省耕地垂直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童绍玉 鲁永新 +1 位作者 杨新平 杨云源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87-92,共6页
云南耕地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利用1986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变化遥感调查数据和2005、2007两期云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来分析云南耕地的垂直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云南耕地有从地面坡度≤8°的坝区和从地面坡度... 云南耕地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利用1986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变化遥感调查数据和2005、2007两期云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来分析云南耕地的垂直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云南耕地有从地面坡度≤8°的坝区和从地面坡度≥25°的陡坡地向地面坡度为8-25°的中缓坡地转移的趋势;影响不同坡度的耕地变化的因子虽不一致,但主要因素是政策及政府行为、经济水平(工农总产值和GDP)、人口变化、农业从业人口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垂直变化 驱动力 政策 GIS 云南省
下载PDF
高校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13
作者 童绍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71-76,81,共7页
中国地理课程是区域地理课程体系的核心,地理学的发展、国家发展、教育改革的发展对高校的中国地理课程提出了改革要求。近年来中国地理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材及教学辅助软件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提升、实践课程... 中国地理课程是区域地理课程体系的核心,地理学的发展、国家发展、教育改革的发展对高校的中国地理课程提出了改革要求。近年来中国地理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材及教学辅助软件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提升、实践课程的改进及考核方式的改变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但这些成果还不能满足上述发展对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文提出中国地理课程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新的探索:(1)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重组;(2)在教学中凸显区域地理的“综合性”与“区域性”;(3)学生能力培养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4)把科研引入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理课程 区域地理 教学改革 改革背景
下载PDF
云南稻作民族文化的生态适应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童绍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54-56,共3页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 ,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 ;区位具有过渡性 :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 ,...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 ,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 ;区位具有过渡性 :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 ,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中南半岛文化在此交汇 ,与本土文化圆融 ,古代三大原始族群在此繁衍融合。这种立体多样的文化生态孕育了多姿多彩 ,独具特色的五个稻作文化亚型。云南各稻作民族在长期能动适应文化生态的过程中 ,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 ,独特的生产活动方式和独特的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云南 稻作文化 生态适应 生态平衡
下载PDF
实现楚雄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策略选择
15
作者 童绍玉 《生态经济》 CSSCI 2000年第5期10-11,共2页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口对食物的持续需求。本文分析了楚雄州耕地资源现状及耕地资源变化的趋势 ,提出在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楚雄州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终目标 ,首先必须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山地 ,综合开发利...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口对食物的持续需求。本文分析了楚雄州耕地资源现状及耕地资源变化的趋势 ,提出在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楚雄州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最终目标 ,首先必须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山地 ,综合开发利用山地 ;其次必须实施土地整理 ;第三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州 耕地总量 动态平衡 策略选择
下载PDF
滇中高原地区耕地利用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
16
作者 童绍玉 周跃 彭海英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为了研究滇中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耕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影响,构建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定量表达区域耕地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8—2019年研究区气候有显著的暖干化趋势... 为了研究滇中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耕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影响,构建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定量表达区域耕地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和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8—2019年研究区气候有显著的暖干化趋势,平均增温速率达0.35℃/10a,降水量平均下降速率为79.15mm/10a,Kira干湿度指数的平均下降速率为0.65/10a;同时,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呈“旱化”趋势,灌溉需水量相对较小的作物占比大幅上升,而灌溉需水量相对较大的作物占比快速下降;在播种面积增加的背景下,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主要作物播种面积、耕地利用的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Kira干湿度指数有显著相关性,区域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方式表现为耕地利用结构的“旱化”,且这种响应具有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灌溉需水程度指数 灌溉需水量 气候暖干化 滞后相关系数 累积滞后效应 滇中高原
下载PDF
浅议自然观的变化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
17
作者 童绍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111-114,共4页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即自然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以此观点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了自然现的发展变化过程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之间的关系;提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是重建自然概念,恢复自然本性。
关键词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 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共生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小叶锦鸡儿灌丛化对水分再分配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2
18
作者 彭海英 李小雁 童绍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56-2265,共10页
灌丛化是全球草原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小叶锦鸡儿灌丛和草地斑块冠层降雨再分配、地表径流、土壤含水量的对比观测,研究了小叶锦鸡儿灌丛化对该区水分再分配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丛和草地斑块的冠层截... 灌丛化是全球草原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小叶锦鸡儿灌丛和草地斑块冠层降雨再分配、地表径流、土壤含水量的对比观测,研究了小叶锦鸡儿灌丛化对该区水分再分配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丛和草地斑块的冠层截留量分别占降雨量的20.86%和7.88%,灌丛和草地斑块的平均地表径流系数分别为5.95%和17.19%。土壤含水量观测结果显示,0—60 cm土层中,降雨事件过程中,灌丛斑块较草地斑块能捕获更多水分,灌丛斑块植被冠层下方土壤含水量高于草地斑块;而在雨后无有效降水补充土壤水分的前提下,0—60 cm土层中,灌丛斑块土壤水分蒸散发量高于草地斑块,其中0—10cm土层中灌丛斑块土壤水分蒸散发速率低于草地斑块,10—60 cm土层中灌丛斑块土壤水分蒸散发速率高于草地斑块。研究认为,在水分为关键性限制因子的干旱半干旱区,小叶锦鸡儿灌丛化过程增加草原生态系统中水分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灌丛斑块能捕获、利用更多水分以维持更多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灌丛斑块 草地斑块 空间异质性 水分再分配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灌丛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9
作者 彭海英 李小雁 童绍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322,共10页
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中原生灌木/木本植物的植株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增加的现象称为草原灌丛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区草原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灌丛化研究正成为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引起灌丛化的因素包括过度放牧、... 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中原生灌木/木本植物的植株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增加的现象称为草原灌丛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区草原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灌丛化研究正成为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引起灌丛化的因素包括过度放牧、草原火、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变化等,灌丛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灌丛化过程表现为地表景观由草本植物占优势转向灌木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转变过程,此过程改变了原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增强了地表景观异质性,打破了原生态系统的光照、热量、水分、养分等的分配格局,灌丛斑块成为了灌丛化草地中水分、养分等相对富集的"肥岛"。目前灌丛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强烈地域性和限制性的定点研究和因子控制实验等方面,未来应更多关注气候变化与灌丛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化过程的反馈以及与灌丛化的监测、缓解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模型模拟将是今后研究灌丛化发生、发展及灌丛化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灌丛斑块 草地斑块 生态系统反馈 扰动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灌丛化对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20
作者 彭海英 李小雁 童绍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221-7229,共9页
通过样方调查,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中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灌丛斑块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从轻度到中度、重度退化草地,草本植物生物量呈减少趋势,小叶锦鸡儿生物量... 通过样方调查,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中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灌丛斑块空间分布格局、草地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从轻度到中度、重度退化草地,草本植物生物量呈减少趋势,小叶锦鸡儿生物量呈增加趋势,总生物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灌丛斑块生物多样性呈增加趋势,草地斑块生物多样性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中轻度退化草地中灌丛斑块生物多样性低于草地斑块,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中灌丛斑块生物多样性高于草地斑块。研究认为,内蒙古典型草原灌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可能存在草本植物占优势或小叶锦鸡儿占优势这样两种稳定状态,这两种状态能维持较高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而在由草本植物占优势向小叶锦鸡儿占优势转化的过渡阶段,系统不稳定,仅能维持较低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灌丛斑块 草地斑块 小叶锦鸡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