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史的研究证明东汉有大量的 Cl-复声母,那么它一定不会在六朝隋唐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反切的重组现象正是企图反映这类语音结构较为特殊的字,使得反切上、下字看起来都属于同类,实际上却又不同音。因为这个-1-成分既不是起首辅音(用...音韵史的研究证明东汉有大量的 Cl-复声母,那么它一定不会在六朝隋唐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反切的重组现象正是企图反映这类语音结构较为特殊的字,使得反切上、下字看起来都属于同类,实际上却又不同音。因为这个-1-成分既不是起首辅音(用反切上字表示),又不是韵母(用反切下字表示),"重纽反切"就这样形成了。唐代的韵图依据反切和当时还残留于方言中的 Cl-型复声母,把这些字在三等和四等位置上分开排列。本文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一一寻求答案:为什么 B 类字总和 l、r 接触?为什么重纽只出现在唇牙喉音中?为什么朝鲜语、闽南语、《中原音韵》、《韵会》中的 A、B 类对立,总是 B 类在声母后多一音素?为什么慧琳、朱翺、陆德明、颜师古、玄应等资料中总是上字为 A 则切 A,上字为 B 则切 B?为什么 B 类字经常用来母字作反切下字?为什么 B 类字经常用知庄系字作反切下字?为什么 B 类字总是对译梵文带 r 的音?展开更多
文摘音韵史的研究证明东汉有大量的 Cl-复声母,那么它一定不会在六朝隋唐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反切的重组现象正是企图反映这类语音结构较为特殊的字,使得反切上、下字看起来都属于同类,实际上却又不同音。因为这个-1-成分既不是起首辅音(用反切上字表示),又不是韵母(用反切下字表示),"重纽反切"就这样形成了。唐代的韵图依据反切和当时还残留于方言中的 Cl-型复声母,把这些字在三等和四等位置上分开排列。本文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一一寻求答案:为什么 B 类字总和 l、r 接触?为什么重纽只出现在唇牙喉音中?为什么朝鲜语、闽南语、《中原音韵》、《韵会》中的 A、B 类对立,总是 B 类在声母后多一音素?为什么慧琳、朱翺、陆德明、颜师古、玄应等资料中总是上字为 A 则切 A,上字为 B 则切 B?为什么 B 类字经常用来母字作反切下字?为什么 B 类字经常用知庄系字作反切下字?为什么 B 类字总是对译梵文带 r 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