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复”的奇效
1
作者 竺柏岳 《写作(中)》 2006年第16期13-13,共1页
人们说话和写文章,每字每句总要表达特定意义,一般忌讳重复,以免罗嗦。可是,实际生活中,由于主客体特定的需要,说话和写文章要反复使用某句话、某个词或某个字,才能表达清楚内心的欲望、意愿或志趣,这就是反复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 鲁迅 摩托车 枣树 写文章 宝玉 渲染 叙述 描写 警察 表达
下载PDF
有感于爱迪生被撵出校门
2
作者 竺柏岳 《教育艺术》 2005年第7期7-7,13,共2页
关键词 爱迪生 学校教育 吸引力 青少年 发明家 卖报 电学 小学 斥责 教师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是怎样写的
3
作者 竺柏岳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第2期26-26,共1页
高尔基说:“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找到它。”《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就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费好长时间才找到的,真所谓万事开头难。
关键词 开头 安娜 托尔斯泰 高尔基 时间
下载PDF
贾元春简论——《红楼梦》人物描写探微 被引量:1
4
作者 竺柏岳 《中州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45-49,共5页
本文探讨了贾元春的悲剧性性格的形成及其表现,以及塑造这一艺术形象的多种表现手法。有关她的生死哀乐、荣辱离合的情节贯穿小说的始终,牵制着贾家荣宁两府的命运,从侧面映照出封建社会衰败没落的进程。
关键词 《红楼梦》 人物描写 曹雪芹 元春 元妃 悲剧性格 中国古典小说 大观园 脂砚斋 王夫人
下载PDF
美学的新兴学派——接受美学 被引量:2
5
作者 竺柏岳 《阅读与写作》 2004年第7期16-17,共2页
20世纪60年代,聚集于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位年轻学者鉴于对社会现实与传统的文艺理论和方法的不满,开始探寻文学研究的新突破口。几经寻觅,终于找到了崎岖而光明的小道:走向读者。1964年姚斯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与... 20世纪60年代,聚集于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位年轻学者鉴于对社会现实与传统的文艺理论和方法的不满,开始探寻文学研究的新突破口。几经寻觅,终于找到了崎岖而光明的小道:走向读者。1964年姚斯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与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两文,确立了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文学创作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参考
下载PDF
沉沦灵魂的哀怨回眸——胡兰成《今生今世》阅读随想 被引量:1
6
作者 竺柏岳 《阅读与写作》 2005年第1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哀怨 沉沦 《今生今世》 胡兰成 见识 偶然 故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阅读 书店
下载PDF
飘忽凝重话佳篇——徐志摩《偶然》鉴赏 被引量:1
7
作者 竺柏岳 《阅读与写作》 1999年第3期11-12,共2页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关键词 徐志摩诗 佳篇 内在音乐美 天空 意象 德国 诗行 思想影响 偶然 章法
下载PDF
诵咏回环 境界幽远——谈冰心的《一句话》 被引量:1
8
作者 竺柏岳 《阅读与写作》 2003年第6期13-14,共2页
近读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三卷本),见有冰心不同以往诗风的诗作《一句话》: 那天湖上是漠漠的轻阴, 湿烟盖住了泼刺的游鳞。
关键词 《一句话》 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 冰心 文学研究 意境美 形式美
下载PDF
走出“孤独”
9
作者 竺柏岳 《社会》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社会性 《少年维特之烦恼》 科学家 现代公共关系 无法弥补的损失 自我封闭 新信息时代 思维能力 学习成绩 新的生活方式
下载PDF
“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读刘勰《文心雕龙》有感
10
作者 竺柏岳 《写作》 2014年第12期43-45,共3页
南朝是文学上形式主义发展全盛时期,当时的作家多数出身于贵族或官僚,他们政治上经济上均有特殊的地位,因而生活奢侈,与民众隔绝,诚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所言:"梁世大夫,皆衣袖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至... 南朝是文学上形式主义发展全盛时期,当时的作家多数出身于贵族或官僚,他们政治上经济上均有特殊的地位,因而生活奢侈,与民众隔绝,诚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所言:"梁世大夫,皆衣袖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情造文 为文造情 世大夫 永明体 全盛时期 必极 车舆 《颜氏家训》 博带 乘马
下载PDF
病句例析
11
作者 竺柏岳 《写作(中)》 2007年第16期32-32,共1页
平时读书报或听唱歌,偶有似是而非的病句发觉,心甚忧虑,特记录析述之,奇文共欣赏。1、让世人惊叹的女性艾滋病感染者的比例请看《北京青年报》2005年7月12日的标题:"中国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已占28.1%。"读者惊叹,怎么中国所有... 平时读书报或听唱歌,偶有似是而非的病句发觉,心甚忧虑,特记录析述之,奇文共欣赏。1、让世人惊叹的女性艾滋病感染者的比例请看《北京青年报》2005年7月12日的标题:"中国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已占28.1%。"读者惊叹,怎么中国所有女性当中,已有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现代汉语词典 主体性 青藏高原 五十周年 感染者 中国女性 病句 评论家 五十年
下载PDF
对生活底蕴独特的发现——读宫玺《卖葱姜的老婆婆》
12
作者 竺柏岳 《阅读与写作》 1999年第5期20-20,共1页
什么是好诗?这个问题老生常谈,自“五四”以来长期困扰着诗人、诗论家及读者。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朦胧诗,先锋诗等新派崛起后,更使人莫衷一是。一向崇尚小说创作的《人民文学》,竟在今年第5期爆出冷门,破天荒在该刊首页用几百字高度评价... 什么是好诗?这个问题老生常谈,自“五四”以来长期困扰着诗人、诗论家及读者。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朦胧诗,先锋诗等新派崛起后,更使人莫衷一是。一向崇尚小说创作的《人民文学》,竟在今年第5期爆出冷门,破天荒在该刊首页用几百字高度评价沉寂多年的老诗人宫玺的新作《十首短诗和一个组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底蕴 八十年代 小说创作 先锋诗 朦胧诗 诗论 北京文学 短诗 语言 白发
下载PDF
飘忽凝重话佳篇──徐志摩《偶然》赏析
13
作者 竺柏岳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9年第2期7-7,共1页
关键词 徐志摩 佳篇 内在音乐美 《晨报》副刊 《再别康桥》 建筑美 人格理想 诗歌特色 对立统一 复沓回环
下载PDF
取材日常 巧于升华——台湾张香华《孩戏》赏析
14
作者 竺柏岳 《阅读与写作》 1998年第11期10-10,共1页
张香华(1939——),福建省龙岩人,台湾著名女诗人。自幼丧母。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执教于建国中学、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岁发表诗作,扬名文坛。1974年她邀约友人共创《草根诗月刊》,任执行编辑,倡导从日常生活出发,发掘诗的题材... 张香华(1939——),福建省龙岩人,台湾著名女诗人。自幼丧母。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执教于建国中学、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岁发表诗作,扬名文坛。1974年她邀约友人共创《草根诗月刊》,任执行编辑,倡导从日常生活出发,发掘诗的题材,掌握语言文字的精美,让诗大众化、生活化。著有诗集多种。1977年,与著名作家柏杨喜结良缘。《孩戏》是张香华在《草根诗月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日常生活 女诗人 生活化 福建省 师范大学 中文系 题材 作家 文坛
下载PDF
耸立起一座不朽的少年民族英雄雕像──屠岸《打谷场上》赏析
15
作者 竺柏岳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8年第10期8-8,共1页
关键词 民族英雄 打谷 少年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雕像 抗日战争时期 三人称叙述 叙述方式 农村人群 诗歌创作
下载PDF
取材日常 巧于升华──台湾张香华《孩戏》赏析
16
作者 竺柏岳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8年第2期7-7,共1页
关键词 台湾 诗歌意象 诗歌创作 排列组合 表层结构 大众意识 诗的题材 总体布局 对比手法 “过去”
下载PDF
打油诗的力量
17
作者 竺柏岳 《阅读与写作》 1998年第12期37-37,共1页
最近,浙江省新一届省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新任省长柴松岳念了一首外商寄给他的打油诗。原来美籍华人阮大方打算在杭州投资创办灵隐停车场,从1993年开始,先后跑了32个部门,盖了214个图章,
关键词 打油诗 浙江省 图章 停车场 美籍华人 全体会议 省政府 力量 当行 外商
下载PDF
一座不朽的少年英雄雕像——读屠岸《打谷场上》
18
作者 竺柏岳 《阅读与写作》 1998年第10期10-10,共1页
屠岸(1923——),江苏常州人,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43年开始尝试诗歌创作,其后不断译介外国诗歌。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关键词 诗歌创作 中国作家 上海交通大学 少年 雕像 文学 代表作 战士 汉奸 军刀
下载PDF
依依惜别话父爱——张志民《送女儿出国》赏析
19
作者 竺柏岳 《阅读与写作》 1997年第9期16-17,共2页
张志民(1926—),著名诗人,北京市作协副主席。河北省宛平县人.早在1942年开始写作,1947年以两部长诗《王九诉苦》、《死不着》扬名解放区,走上文坛。曾任《诗刊》主编,现任编委,有数十部诗集出版。
关键词 张志民 解放区 北京市 长诗 文坛 出国留学 赏析 河北省 颗粒 送别诗
下载PDF
对生活底蕴独特的发现——《卖葱姜的老婆婆》赏析
20
作者 竺柏岳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7年第12期8-8,共1页
什么是好诗?这个问题老生常谈,自“五四”以来长期困扰着诗人、诗论家及读者.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朦胧和先锋等派崛起后,更合人莫衷一是.一向崇尚小说创作的《人民文学》竟在今年第5期爆出冷门,破天荒在该刊首页用几百字推荐沉寂多年的老... 什么是好诗?这个问题老生常谈,自“五四”以来长期困扰着诗人、诗论家及读者.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朦胧和先锋等派崛起后,更合人莫衷一是.一向崇尚小说创作的《人民文学》竟在今年第5期爆出冷门,破天荒在该刊首页用几百字推荐沉寂多年的老诗人宫玺的《十首短诗和一个组诗》,称其为用朴素的语言,对生活作了深入的理解和发现,是高层次的诗.笔者读后,颇有同感.今择一首试作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底蕴 小说创作 白发苍苍 《人民文学》 构思布局 八十年代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艺术素养 “这一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