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符传铰 夏鹰 陈华澎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比值变化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38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比值变化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38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01)与预后不良组(n=3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WBC、CRP/ALB比值对aSAH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138例aSAH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37例(26.8%),预后良好患者101例(7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ung-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直径、治疗方式、急性脑积水、迟发性脑缺血、WBC、CRP/ALB比值与aSAH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ung-Hess分级(Ⅳ~Ⅴ级)、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及外周血WBC、CRP/ALB比值升高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外周血WBC预测aSAH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1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3和0.762;CRP/ALB比值预测aSAH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0和0.667;两项联合检测预测aSAH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9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7和0.859。结论外周血WBC计数、CRP/ALB比值升高是aSAH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aSAH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
下载PDF
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甘露醇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符传铰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9期75-76,共2页
目的:分析用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甘露醇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文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试验... 目的:分析用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甘露醇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文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试验组(n=43)。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术后,为试验组患者使用甘露醇进行辅助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血清铁蛋白(SF)的水平、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的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清TNF-α的水平、血清IL-6的水平、血清SP的水平及NIHSS的评分均更低,其血清SF的水平更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血清TNF-α的水平、血清IL-6的水平、血清SP的水平及NIHSS的评分均更低,其血清SF的水平更高,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后,为其使用甘露醇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降低其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和血清SP的水平,提高其血清SF的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 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 甘露醇
下载PDF
为接受保守治疗的颅脑创伤患者使用咪达唑仑与丙泊酚进行镇静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符传铰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7期137-139,共3页
目的:对比为接受保守治疗的颅脑创伤患者使用咪达唑仑与丙泊酚进行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文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70例患者分为咪达唑仑组和丙泊酚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降... 目的:对比为接受保守治疗的颅脑创伤患者使用咪达唑仑与丙泊酚进行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文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70例患者分为咪达唑仑组和丙泊酚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降低颅内压、止血、镇痛等常规治疗。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期间,为咪达唑仑组患者使用咪达唑仑进行镇静,为丙泊酚组患者使用丙泊酚进行镇静。然后,比较两组患者镇静前10 min、镇静后6 h及镇静后12 h时其动脉血氧分压(PaO_(2))、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_(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颈内动脉-静脉血氧分压差(Da-jvO_(2))、脑氧代谢率(CMRO_(2))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丙泊酚组患者相比,咪达唑仑组患者镇静后6 h、镇静后12 h时其PaO_(2)、PjvO_(2)及SjvO_(2)均更高,其Da-jvO_(2)、CERO_(2)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更低,P<0.05。结论:与使用丙泊酚相比,为接受保守治疗的颅脑创伤患者使用咪达唑仑进行镇静的临床效果更好,可更有效地改善其血气指标,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镇静 丙泊酚 咪达唑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