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成性评价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吴莎 符纯清 +6 位作者 龚慕辛 王满元 翟永松 李朝霞 李静 贺蕊 仇峰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第19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中药药剂学课程特点,分析形成性评价在中药药剂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效果。结果系统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结论形成性...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中药药剂学课程特点,分析形成性评价在中药药剂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效果。结果系统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结论形成性评价应用于中药药剂学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能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值得实践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中药药剂学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大豆黄卷的本草考证及现代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红 符纯清 +3 位作者 关怀 马莉 王满元 仇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50,共9页
大豆黄卷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历代医家记载大豆黄卷多为黑豆发芽的产物,也有医家认为黄豆、黑豆均可或只用黄豆发芽,及至现代则以黄豆、黑豆混用为主。南北朝之前,大豆黄卷发芽工艺多为土培,其后流行水培发... 大豆黄卷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历代医家记载大豆黄卷多为黑豆发芽的产物,也有医家认为黄豆、黑豆均可或只用黄豆发芽,及至现代则以黄豆、黑豆混用为主。南北朝之前,大豆黄卷发芽工艺多为土培,其后流行水培发芽;其药用部位可能也随之由最初的地上部分转变为包括大豆和芽体在内的整体。历代工艺均以发芽的长短控制大豆黄卷的炮制终点,但古今对芽长的认识存在差异。唐代以前临方多生用大豆黄卷,自唐代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的后续炮制品种。历代医家皆认为大豆黄卷性平味甘,无毒,主流多认为其归脾、肺、胃经,但对大豆黄卷的发汗解表之功效亦有不同认识。该文系统梳理大豆黄卷的本草古籍,探究其在历代本草中的发展演变,归纳总结药名、炮制沿革、性味功用和品质评价等内容,以期正本清源,为大豆黄卷的合理应用和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黄卷 本草考证 药名 炮制工艺 性味功用 品质评价 芽长
原文传递
附子与干姜配伍研究的科学内涵探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符纯清 武桐 +2 位作者 吴伯伶 祖力皮亚.阿布拉 刘仁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第16期80-81,共2页
附子与干姜在临床上常配伍使用,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二者配伍应用的病案记载,现代研究工作者通过化学及药效、毒理等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证实附子与干姜配伍的科学性与适应性。本文将从古代本草及医家典籍记载、现代化学成分及药... 附子与干姜在临床上常配伍使用,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二者配伍应用的病案记载,现代研究工作者通过化学及药效、毒理等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证实附子与干姜配伍的科学性与适应性。本文将从古代本草及医家典籍记载、现代化学成分及药理、毒理等方面,阐述二者配伍之后在回阳通脉、补火助阳等功效方面的协同增效的科学内涵,以及干姜对附子毒性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干姜 配伍 化学 药理 毒理
原文传递
青蒿化学成分生物合成、体内分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可瑜 符纯清 +2 位作者 马莉 王满元 仇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7-358,共12页
青蒿为传统的清虚热要药,因其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的唯一天然产物来源而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除青蒿素外,青蒿还包含倍半萜、黄酮、香豆素、挥发油和多糖等其他化学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哮喘、抗氧化、抗肿瘤等多... 青蒿为传统的清虚热要药,因其为抗疟特效药青蒿素的唯一天然产物来源而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除青蒿素外,青蒿还包含倍半萜、黄酮、香豆素、挥发油和多糖等其他化学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哮喘、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有些成分除自身具有药理活性外,还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在体内吸收和代谢等环节协同增强青蒿素的抗疟活性。基于此,该文系统整理了青蒿有关的现代研究文献,归纳总结了青蒿的化学成分生物合成、体内分析和药代动力学等内容,以期全面了解青蒿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我国青蒿资源的充分开发及临床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 黄花蒿 化学成分 生物合成 体内分析 药代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