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汪曾祺:小城的寂寞与温暖 被引量:2
1
作者 筱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54-60,共7页
汪曾祺是来自小城的作家,他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城作品是其创作的核心部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情感特质是寂寞,从中披示了他作为士大夫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双重角色在现实社会面前的悲剧感;但他又远不止于此,乃以童年记忆、个人气质及民... 汪曾祺是来自小城的作家,他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城作品是其创作的核心部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情感特质是寂寞,从中披示了他作为士大夫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双重角色在现实社会面前的悲剧感;但他又远不止于此,乃以童年记忆、个人气质及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从新的时代需要出发,将仁义欢爱作为贯串性主题,着力呼唤并表现善与美,给寂寞的情感基调增添了温暖的色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高邮 创作题材 民族文化 情感 小城 悲剧感
下载PDF
文学:游走于乡村、小城和都市之间
2
作者 筱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4-146,共3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对"文学地域(地理)学"的研究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杨义呼吁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吴福辉勾勒出"京海冲突构造",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多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对"文学地域(地理)学"的研究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杨义呼吁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吴福辉勾勒出"京海冲突构造",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多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近些年来,都市文学的崛起又已然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大陆文学最为绮丽耀眼的一道风景,并且愈来愈显示出它的辉煌前途.我以为,从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的角度来看,20世纪中国大陆文学的运行轨迹,正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由小城文学到乡村文学再到都市文学的演变态势.这种文学的轨迹态势,又与彼时彼地的社会与文化结构相对应.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或许会对于我们对文学史的反思和重构有一些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杨义 中国大陆文学 都市文学 地域 乡村 视线 湖南教育 丛书 出版社
下载PDF
文化研究与文论的现代性笔谈
3
作者 王纪人 杨文虎 +5 位作者 陈伟 李平 贾明 张景兰 王济远 筱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 ,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 ,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 ,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 ;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 ,...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 ,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 ,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 ,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 ;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 ,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 ,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 ;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 ,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 ,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 ;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 ,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 ;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 ,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 ,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 ;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 ,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 ;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 ,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 ,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分析 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 文学批评 文化研究理论
下载PDF
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冲突与无奈——评岑岚小说《烹调风波》
4
作者 筱嘉 李诗信 《茂名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4-27,共4页
海外华人文学作品较多的表现了华人在异国他乡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冲突与无奈,岑岚的作品尤以表现这种冲突与无奈见长。岑岚小说《烹调风波》,在质朴叙述中蕴含充满张力的暗示,在平常生活中展示了不平常的文化因素,表现了在多元文化交融的... 海外华人文学作品较多的表现了华人在异国他乡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冲突与无奈,岑岚的作品尤以表现这种冲突与无奈见长。岑岚小说《烹调风波》,在质朴叙述中蕴含充满张力的暗示,在平常生活中展示了不平常的文化因素,表现了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冲突中华裔移民的无奈之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交融 围墙文化 空间文化 宠物文化 食品文化 法制文化 中庸文化
下载PDF
全球化和文化研究及其他
5
作者 筱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5-18,共4页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 王纪人从历时性着眼,从发展和解决文论的现代性出发,指出文学-文化分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于文学是文化中的意义载体,是对世界的阐述的再阐述、解释的再解释;杨文虎认为文学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过程,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将文化批判与新的启蒙话语结合时,应注意不能让渡自由的权利;陈伟则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作了重新界定,并指出精英文化是古典社会形态下的特有产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立足,而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又常是互相溶合的;李平从认识论角度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区分为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并从多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研究"热的现实依据;贾明认为文化批评并非传统文化自然进化的表现,而是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当代文化的后现代景观,全球化的语境将会日益加强;张景兰认为文学的文化批评启发我们从文化系统与文学文本的关系中去对文学的性质、特点、规律等作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而生态哲学与生态文艺学的提出与引进则更具价值重建的意义;王济远认为文化研究的首要价值是对时代社会的介入与关注,并特别强调了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不同区域的语境差异与多元取向.筱嘉则对全球化与现代性、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分共知识分子与"绿色人生"等问题作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研究 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 文学研究 大众文化
下载PDF
文化热中的思考与探究——关于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的讨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景尧 杨剑龙 +10 位作者 李平 田鹰 张景兰 李新德 筱嘉 张春丽 刘振宁 张宁 刘广涛 王晓芳 郭海荣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34-39,共6页
中国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自 2 0世纪 90年代勃然兴起 ,并在世纪之交形成热潮 ,至今未见衰减 ,且大有遮蔽“一切”之势 ,似乎形成了一种文化的“狂欢”。这种现象的出现 ,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话题与成果 ,也带来不少的困惑与争辩。在当... 中国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自 2 0世纪 90年代勃然兴起 ,并在世纪之交形成热潮 ,至今未见衰减 ,且大有遮蔽“一切”之势 ,似乎形成了一种文化的“狂欢”。这种现象的出现 ,给我们提供了诸多的话题与成果 ,也带来不少的困惑与争辩。在当前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持续升温的情形下 ,既需要更加冷静的思索与研究 ,也需要更多的参与和杂声 ,以从深广两面来开掘题旨 ,拓展视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批博士生最近就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概念的界定及基本精神和共同原则 ,在中国形成热点的原因及西方背景 ,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与对精典文学性的坚守 ,文学与文化的相互观照 ,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视野 ,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的方法与态度及对其在中国的合法性、斗争性、深入程度 ,乃至成为新的话语“霸权”可能的担忧等问题 ,与他们的导师展开了一次热烈的对话和讨论 ,其议题集中而范围广泛 ,视角不一 ,观点互有交叉和分歧 ,有些问题也谈得比较深入。本刊特予发表 ,以期为当前的“文化热”提供一些必要的启发、反省、思考和新的话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化批评 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 研究方法
下载PDF
重读巴金《随想录》的随想 被引量:1
7
作者 筱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41-45,共5页
重读巴金《随想录》的随想筱嘉春雨之夜.灯火阑珊。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从书架上取下巴金的《随想录》重新翻读。浙沥的雨水敲打着玻璃窗.巴金的书也象雨点敲击着我的心。尽管这部“大书”出自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之手.难免重复.时见... 重读巴金《随想录》的随想筱嘉春雨之夜.灯火阑珊。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从书架上取下巴金的《随想录》重新翻读。浙沥的雨水敲打着玻璃窗.巴金的书也象雨点敲击着我的心。尽管这部“大书”出自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之手.难免重复.时见唠叨,但全书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想录》 巴金 《鲁迅全集》 中国知识分子 独立人格 李健吾 新时期 二十世纪 巴金现象 自我意识
下载PDF
人文精神及文学定位
8
作者 筱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24-26,共3页
二十世纪末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选择人文还是经济的两难命题.这是人类的双重需要.单纯强调某一方都不合适.人文精神以“反弹”的形式与科学精神形成张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其主要方式一是批判现实.一是美化过去.它的意义在于... 二十世纪末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选择人文还是经济的两难命题.这是人类的双重需要.单纯强调某一方都不合适.人文精神以“反弹”的形式与科学精神形成张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其主要方式一是批判现实.一是美化过去.它的意义在于以对社会邪恶的抗衡而成为当时的精神力量和后世的宝贵财富。由于宗教精神的匮乏.中国的文学引人向上向善向美.起到了取代宗教的作用,其地位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人文精神 文学定位
下载PDF
现代散文个性人格的生成、失落与复归
9
作者 筱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72-77,共6页
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描述了现代散文的个性、人格从生成到失落善到复归的演进过程,结合时代特点和文体特质,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并从情、识、趣、体、格诸方面考察了新时期散文的创作实际,以及跨世纪的走向趋势。
关键词 个性 人格 散文 现代 跨世纪
下载PDF
China’s Tibetan Medicine(中国藏医药学)出版
10
作者 筱嘉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8-28,共1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