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和若干专业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简万宁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31,共7页
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概念及若干专业问题还有待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缓冲区",不具"唯一性"而具"游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 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是概念及若干专业问题还有待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缓冲区",不具"唯一性"而具"游移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一般场所"是不相同的概念,遗产的评定不受"生源地"所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性文件中使用"代表性"或"代表作"有其立法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客体(对象)既有相同点也存在区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游移性 代表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 立法思考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非物质形态”的讨论 被引量:5
2
作者 简万宁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6,共5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公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名称开始出现,给遗产保护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或称"无形性"也成为该学术...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公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名称开始出现,给遗产保护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或称"无形性"也成为该学术界意见分歧和争议的课题。研究必须从概念的演变过程切入,并且必须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法的背景和目的及其价值取向思考,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公约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的"非物质性形态以及与其相关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态"对象的主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形态 无形性 物质形态
原文传递
遗产学视角下的“遗产”讨论
3
作者 简万宁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3,共6页
遗产学或遗产旅游学的"遗产"名称来源于一般生活常规的"遗产"名称,实物形态为财产,两者之间既有相同及重迭的部分,又有不同的特征。遗产学或遗产旅游学并不仅仅着眼于其权属、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着眼于遗产的... 遗产学或遗产旅游学的"遗产"名称来源于一般生活常规的"遗产"名称,实物形态为财产,两者之间既有相同及重迭的部分,又有不同的特征。遗产学或遗产旅游学并不仅仅着眼于其权属、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着眼于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和审美等文化价值,关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从不同的视角和标准可对遗产作不同的分级和分类。遗产学专家的长期论证表明,"遗产"一词较为贴近遗产学或遗产旅游学学科的特点和研究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学 文化遗产 一般生活常规的遗产 财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