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3
1
作者 简远熙 陈梦林 +3 位作者 柳瑞 吴俊霖 陈渊 杨素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肿瘤(CCPRCT)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20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0例CCPRC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其特征。结果10例均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肿瘤(CCPRCT)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20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0例CCPRC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其特征。结果10例均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10例病灶均为单发,边界清晰,最大径1.5~6.1 cm。9例为实性型,均伴囊变;1例为囊性型。CT平扫呈稍低或稍高密度,CT值为(30.1±5.6)Hu,与肾皮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3±4.9)Hu;t=2.169,P>0.05];1例可见结节状钙化。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强化模式上8例呈快进快出模式,2例呈渐进型模式;1例囊性病例呈分隔样强化及囊壁结节样强化;4例T2WI出现包膜征象;2例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结论CCPRCT囊变多见,但较少发生出血和钙化,强化模式以快进快出模式多见,确诊仍需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肉瘤样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6
2
作者 简远熙 朱黎 +1 位作者 韩磊 王家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3-856,共4页
肉瘤样肝细胞癌(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病理亚型,临床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既往关于SHC的影像学研究较少,对其认识不足,术前易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SHC的临床及... 肉瘤样肝细胞癌(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病理亚型,临床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既往关于SHC的影像学研究较少,对其认识不足,术前易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SHC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癌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途径输注对阿霉素肾病大鼠AQP1、AQP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韩磊 张文卿 +4 位作者 孙寰 陆发承 简远熙 邢艺苑 王家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15-1019,共5页
目的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通过肾动脉和尾静脉移植方式对大鼠慢性肾病(CKD)模型肾损伤修复的疗效,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CKD大鼠水通道蛋白(AQP)1、AQP2表达差异的影响。方法实验取50只大鼠,2只制备骨髓MSC;36只经尾静脉输注阿霉... 目的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通过肾动脉和尾静脉移植方式对大鼠慢性肾病(CKD)模型肾损伤修复的疗效,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CKD大鼠水通道蛋白(AQP)1、AQP2表达差异的影响。方法实验取50只大鼠,2只制备骨髓MSC;36只经尾静脉输注阿霉素构建CKD模型,随机分为阿霉素CKD(A-C)组(n=12)、骨髓MSC经肾动脉输注(M-A)组(n=12)、骨髓MSC经尾静脉输注(M-V)组(n=12);另12只为正常对照(N)组。末次骨髓MSC移植隔1周后检测大鼠24 h尿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钠及血清白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AQP1、AQP2表达。结果与A-C组相比,M-V组、M-A组大鼠血清白蛋白及24 h尿量均增高(P<0.05),24 h尿蛋白及血清钠水平均降低(P<0.05),M-A组24 h尿蛋白较M-V组降低更明显(P<0.05)。M-V组、M-A组大鼠肾脏AQP1、AQP2表达均较A-C组降低(P<0.05),M-V组、M-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MSC移植可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尿蛋白、血清钠和肾实质细胞内AQP1、AQP2表达,对修复阿霉素CKD大鼠肾损伤有作用。在一定时间内肾动脉途径移植效果优于外周静脉途径,但两种移植途径的效果差异与AQP1、AQP2表达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途径 阿霉素肾病 AQP1 AQP2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素萍 简远熙 +3 位作者 张文卿 杨帆 张娅 王家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Ⅰ型内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EVAR术的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内漏分为内漏组...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Ⅰ型内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EVAR术的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内漏分为内漏组、无内漏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影像学特点、手术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TEVAR术后Ⅰ型内漏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内漏组14例,无内漏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漏组、无内漏组患者主动脉弓曲率半径(RoC)分别为(23.43±3.98)mm、(30.85±4.33)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近端锚定区长度分别为(13.23±6.71)mm、(32.85±14.97)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影像学特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弓RoC(OR=0.664,95%CI=0.468~0.942,P=0.022)、近端锚定区长度(OR=0.833,95%CI=0.719~0.964,P=0.014)是TEVAR术后患者Ⅰ型内漏的危险因素。结论主动脉弓RoC和近端锚定区长度是Stanford B型AD患者TEVAR术后Ⅰ型内漏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内漏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肾动脉途径不同移植次数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的修复作用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邢艺苑 王家平 +3 位作者 陆发承 简远熙 万珊杉 韩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1-645,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经肾动脉途径单次或多次移植于阿霉素肾病大鼠后对其肾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以阿霉素经尾静脉输入构建大鼠慢性肾病模型32只,随机分为M0、M1、M2、M3组(4×n,n=8),另选8只为正常对照组(N组)。以2... 目的比较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经肾动脉途径单次或多次移植于阿霉素肾病大鼠后对其肾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以阿霉素经尾静脉输入构建大鼠慢性肾病模型32只,随机分为M0、M1、M2、M3组(4×n,n=8),另选8只为正常对照组(N组)。以2×106个/ml、单次0.5 ml分别移植BMSC细胞0次(M0组)、1次(M1组)、2次(M2组)、3次(M3组),不进行BMSC移植组别每次操作以L-DMEM培养基0.5 ml作为安慰剂对照,移植间隔为1周。移植前及末次移植后1、2周末检测大鼠血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24 h尿微量蛋白,末次移植1周末制作病理片并于激光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和BMSC细胞在肾脏内分布情况。结果 M0、M1、M2、M3组在各观察点血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总量、24 h尿微量蛋白均明显高于N组(P<0.001),末次移植第1周末M2、M3组24 h尿蛋白总量、24 h尿微量蛋白明显低于M1组(P<0.05),M2、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 BMSC经肾动脉途径移植2次治疗大鼠阿霉素肾病效果最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阿霉素肾病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肾动脉途径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联合伽马刀对肝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凋亡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静娴 何迷 +4 位作者 柳瑞 邢艺苑 简远熙 王家平 赵睿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伽马刀对肝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成功建立:SMMC-7721肝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2组,每组各10只裸鼠,即多西紫杉醇联合伽马刀组及肿瘤对照组.实验组先用注射多西紫杉醇处,剂量为60...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伽马刀对肝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成功建立:SMMC-7721肝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2组,每组各10只裸鼠,即多西紫杉醇联合伽马刀组及肿瘤对照组.实验组先用注射多西紫杉醇处,剂量为60[μg/(0.3 m L·只)],每3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6次,隔天伽马刀照射1次,连续伽马刀照射6次.(室温下用137Cs放射源照射局部肿瘤,照射按分割照射每次分别给予5 Gy总剂量为10 Gy).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剂量同前.观察2组的肿瘤生长情况.30 d后切取瘤样组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实验组的肿瘤生长速率明显减慢,实验组的凋亡指数(35.03±1.51)%明显高于对照组(0.87±0.39)%,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伽马刀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进而抑制肝细胞癌裸鼠移植瘤生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伽马刀 裸鼠移植瘤 凋亡指数
下载PDF
经颈动脉、尾静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肾脏病大鼠效果对比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万珊杉 马逸群 +5 位作者 吴思颖 简远熙 杨帆 张文卿 王丽娟 王家平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32期9-12,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动脉、尾静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慢性肾脏病大鼠的效果。方法选取90只大鼠建立慢性肾脏病模型,分为颈动脉组、尾静脉组、生理盐水组各30只,另选3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组。颈动脉组、尾静脉组分别采用颈动脉...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动脉、尾静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慢性肾脏病大鼠的效果。方法选取90只大鼠建立慢性肾脏病模型,分为颈动脉组、尾静脉组、生理盐水组各30只,另选3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组。颈动脉组、尾静脉组分别采用颈动脉插管输注、尾静脉注射的方法进行BMSC移植;生理盐水组经颈动脉插管输注生理盐水;正常组不做特殊处理。术后观察大鼠的生命体征、活动状态及毛发颜色。分别于术后1、7、14 d检测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术后15 d处死各组大鼠并取肾组织标本,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均存活。颈动脉组与尾静脉组食欲较生理盐水组旺盛,体质量增长较快,毛发较光滑;生理盐水组明显食欲不佳,毛发毛糙,体质量增长较慢。颈动脉组、尾静脉组术后14 d血BUN、Cr、24 h尿蛋白量低于生理盐水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颈动脉组术后14 d血BUN、Cr、24 h尿蛋白量低于尾静脉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尾静脉组(P均<0.05)。颈动脉组和尾静脉组肾组织病理变化较生理盐水组减轻,其中颈动脉组肾小球、肾小管病变较生理盐水组明显改善,尾静脉组较生理盐水组肾小球无明显黏连,肾小球毛细血管襻扩张。结论经颈动脉、尾静脉BMSC移植治疗慢性肾脏病大鼠均有积极效果,且经颈动脉BMSC移植肾功能改善情况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颈动脉 尾静脉 肾功能
下载PDF
肝脏间叶性错构瘤CT及MRI表现 被引量:5
8
作者 朱黎 赵新湘 +2 位作者 李迎春 郝金钢 简远熙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20-1324,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L)的CT、MRI特征。方法搜集6例经病理证实的MHL患者的CT、MRI资料,对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平扫密度/信号、强化程度及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6例MHL中,4例位于肝右叶,2例位于肝左叶。CT... 目的探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L)的CT、MRI特征。方法搜集6例经病理证实的MHL患者的CT、MRI资料,对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平扫密度/信号、强化程度及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6例MHL中,4例位于肝右叶,2例位于肝左叶。CT平扫2例呈低密度影,3例呈等-低密度影,1例呈等密度影;增强扫描2例病灶增强早期边缘见结节状强化影,后期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但延迟期仍有点片状无强化区,3例病灶内见点条状不均匀强化,1例以间隔强化为主。MRI平扫T1WI上2例呈稍低信号,4例呈等、稍低混杂信号,在T2WI上4例呈稍高、高信号,2例呈等、稍高、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2例病灶增强早期边缘见结节状强化,后期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但延迟期仍有点片状无强化区,3例病灶增强早期见多发条索状不均匀强化影,后期强化较前明显,1例病灶内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始终未见强化。结论 MHL 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由于该肿瘤相对少见,术前明确诊断仍存在一点的困难,易误诊,需要术后随访总结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间叶性错构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睾丸原发性类癌一例的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9
作者 简远熙 朱黎 王家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15-1116,共2页
患者男,61岁。体检发现右侧睾丸增大2月余入院。体检:右侧睾丸可触及一肿块,类圆形,质硬,界限清楚,表面光滑。超声检查(图1、2):右侧睾丸大小约为4.9 cm×3.9 cm×3.1 cm,右侧睾丸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回声不均,于其内探及一... 患者男,61岁。体检发现右侧睾丸增大2月余入院。体检:右侧睾丸可触及一肿块,类圆形,质硬,界限清楚,表面光滑。超声检查(图1、2):右侧睾丸大小约为4.9 cm×3.9 cm×3.1 cm,右侧睾丸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回声不均,于其内探及一大小约3.5 cm×3.0 cm的实性非均质结构,边界不清,实质内探及一大小约0.4 cm×0.4 cm的无回声区,边界清;另探及多个细小强回声,较大者长径约为0.13cm,CDFI示右侧睾丸未见异常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增大 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类癌 文献复习 强回声 表面光滑 超声检查 睾丸大小
原文传递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影像表现与肿瘤标记物及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简远熙 王家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86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GCT)的影像学特点与肿瘤标记物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关系。方法 22例GCT患者行CT/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与肿瘤标记物及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对照分析。结果 22例中包括10例精原细胞...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GCT)的影像学特点与肿瘤标记物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的关系。方法 22例GCT患者行CT/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与肿瘤标记物及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对照分析。结果 22例中包括10例精原细胞瘤(6例行MRI检查)及12例非精原细胞瘤(5例行MRI检查)。10例精原细胞瘤中5例T_2WI呈均匀性低信号,5例可见纤维间隔样强化;12例非精原细胞瘤中10例呈混杂信号/密度,11例不均匀强化。HCG和/或AFP在不同类型GCT中均有升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LAP、CD30、CD117、D2-40在不同类型GCT中不同程度表达。结论不同类型GCT具有相对特征的影像学表现,结合肿瘤标记物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可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 生殖细胞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肝脏原发性少见肿瘤的MRI表现 被引量:2
11
作者 简远熙 杨素萍 +1 位作者 杨扬 王家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66-1871,共6页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少见肿瘤的MRI表现。结论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肝脏原发性少见肿瘤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肉瘤样癌5例,MRI上T1WI呈低/稍低信号,T2WI呈高/稍高信号;增强扫描2例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环形...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少见肿瘤的MRI表现。结论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肝脏原发性少见肿瘤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肉瘤样癌5例,MRI上T1WI呈低/稍低信号,T2WI呈高/稍高信号;增强扫描2例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环形强化,延迟期呈廓清表现;3例动脉期病灶边缘轻度环形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5例病灶内部实性成分呈结节状明显强化。间叶性错构瘤3例,MRI上T1WI呈低/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1例为多房囊性结构,1例以实性成分为主,1例以囊实性成分为主;增强扫描1例为向中心填充性强化,2例动脉期囊壁、分隔及少许实性成分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淋巴瘤3例,MRI上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边缘呈轻度环形强化。另外神经内分泌癌2例,囊腺癌及平滑肌肉瘤各1例。结论肝脏原发性少见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原文传递
肾脏少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简远熙 王家平 杨素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5-970,共6页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肾脏少见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嗜酸细胞腺瘤(RO)15例,密度均匀,6例病灶中心见瘢痕样密度影,6例出现节段性强化反转。混合型上皮和间质肿瘤(MESTK)5例,1例以...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肾脏少见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嗜酸细胞腺瘤(RO)15例,密度均匀,6例病灶中心见瘢痕样密度影,6例出现节段性强化反转。混合型上皮和间质肿瘤(MESTK)5例,1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密度及信号均匀,呈轻度强化;4例以囊性成分为主,为多囊样结构,T_(1)WI示病灶以混杂低信号为主,T_(2)WI示病灶以混杂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分隔及实性成分呈延迟型强化。后肾腺瘤(MA)3例,实性成分为主,钙化多见,T_(1)WI示等及稍低信号,T_(2)WI示等及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示高信号,病灶以轻度渐进型强化为主。囊性肾瘤(CN)3例,呈多囊样结构,密度及信号不均,病灶囊壁及病灶内分隔呈轻-中度强化。血管母细胞瘤(RSH)1例,呈渐进性强化并向中心填充。后肾腺纤维瘤(MAF)1例,囊性结构并出血,呈渐进性明显强化。结论肾脏少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良性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13
作者 简远熙 吴俊霖 杨素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79-1383,共5页
目的探讨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11例均行CT检查,7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35.9±20.3)岁。男7例,女4例。病灶平均最大径约(5.4&... 目的探讨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11例均行CT检查,7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35.9±20.3)岁。男7例,女4例。病灶平均最大径约(5.4±3.0)cm。影像上5例呈实性结构,6例呈囊实性结构。CT上病灶的实性成分表现为稍高密度,3例可见钙化,2例可见出血;MRI上病灶T_(1)WI及T_(2)WI信号均不均匀;5例可见出血;7例均可见囊变及假包膜;DWI上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呈延迟型或渐进型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病理上大体标本肿瘤切面呈灰白、灰黄色;镜下肿瘤细胞呈乳头状、巢状及腺泡状结构排列,胞质透明或嗜酸性。免疫表型:11例TEF3、CD10、PAX-8及P504S均呈阳性表达。结论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在CT上以稍高密度为主,MRI上多见出血、假包膜,以轻-中度渐进性强化为主,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T家族 易位 肾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