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氏珠母贝选育群体4个世代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0
1
作者 管云雁 刘文广 何毛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4-770,共7页
采用9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壳高选育品系(JCS)4个世代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选育的进行,4个世代每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从2.096下降至1.435,平均等位基因丰度(Rs)从3.55... 采用9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壳高选育品系(JCS)4个世代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选育的进行,4个世代每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从2.096下降至1.435,平均等位基因丰度(Rs)从3.556下降至2.556,平均观测杂合度从0.492渐次下降至0.269,遗传多样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从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来看,部分呈上升趋势,部分呈下降趋势,部分基本保持稳定,其中,一些低频基因甚至会趋于消失。在所有等位基因中,大部分的频率呈随机变化趋势,并在不同的世代间上下波动;HHM20-158 bp的频率呈有规律的变化,由中高频逐步上升至高频,呈富集趋势。结论认为,经过4代的选育,马氏珠母贝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呈降低趋势,遗传结构趋于稳定。本研究旨在为后续的马氏珠母贝选育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选育 遗传变异 微卫星
下载PDF
海产经济贝类壳色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管云雁 何毛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海产贝类的贝壳颜色是一个对生产、育种有重要意义的可遗传性状。滨螺、海湾扇贝、皱纹盘鲍、牡蛎、蛤类及珍珠贝等贝类的壳色多态性的遗传研究及壳色选择育种的角度综述了目前海产贝类壳色性状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壳色多态性在育种中... 海产贝类的贝壳颜色是一个对生产、育种有重要意义的可遗传性状。滨螺、海湾扇贝、皱纹盘鲍、牡蛎、蛤类及珍珠贝等贝类的壳色多态性的遗传研究及壳色选择育种的角度综述了目前海产贝类壳色性状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壳色多态性在育种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展壳色遗传机制和选择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产贝类 壳色多态性 壳色变异 选育
下载PDF
两种荔枝螺染色体核型以及性畸变个体染色体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管云雁 韩雅莉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3,共3页
首次报道2种荔枝螺的染色体核型,比较了正常疣荔枝螺和性畸变个体染色体的差异。结果表明:疣荔枝螺Thaisclavigera2n=24,其中11对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黄口荔枝螺Thaisluteostoma2n=24,包括10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首次报道2种荔枝螺的染色体核型,比较了正常疣荔枝螺和性畸变个体染色体的差异。结果表明:疣荔枝螺Thaisclavigera2n=24,其中11对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黄口荔枝螺Thaisluteostoma2n=24,包括10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性畸变个体的染色体的形态有所改变,但数目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核型 疣荔枝螺 黄口荔枝螺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家系的生长比较 被引量:33
4
作者 何毛贤 管云雁 +1 位作者 林岳光 黄良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3,共5页
采用单对配对方法建立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第一代家系7个,对家系间的生长和家系内大小变异进行了分析比较。7个家系的壳高大小顺序为F15>F20>F18>F19>F12>F17>F21,总重大小顺序为F15>F18>F19>F20&g... 采用单对配对方法建立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第一代家系7个,对家系间的生长和家系内大小变异进行了分析比较。7个家系的壳高大小顺序为F15>F20>F18>F19>F12>F17>F21,总重大小顺序为F15>F18>F19>F20>F12>F17>F21。在同批家系中,F15的壳高、总重显著大于其它2个家系(F12、F17)(p<0.05),其壳高比F12大11.64%,比F17大16.01%;其总重比F12重27.40%,比F17重38.98%,而且其个体大小变异较小,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是一个生长性状优良的家系。F18在壳高和总体重上比F19大2.88%和19.49%。F20显著大于F21(p<0.05),壳高比F21大19.49%,总重大53.72%,该家系生长较快,可通过进一步的选择培育成一个生长快、个体大的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PINCTADA martensii 家系 生长
下载PDF
长牡蛎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兴暖 韩雅莉 +4 位作者 肖湘 邓瑞鹏 周小朋 管云雁 黄长江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82-486,共5页
本文以长牡蛎为酶源提取材料,用正丁醇抽提,硫酸铵分级分离,DEAE-52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得到一定纯度的碱性磷酸酶,提纯倍数为61.96,比活力达1.326U/mg.该酶的最适pH值9.6,最适温度38℃,初速度6.8μmol/(dm^3·min),米氏常数Km... 本文以长牡蛎为酶源提取材料,用正丁醇抽提,硫酸铵分级分离,DEAE-52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得到一定纯度的碱性磷酸酶,提纯倍数为61.96,比活力达1.326U/mg.该酶的最适pH值9.6,最适温度38℃,初速度6.8μmol/(dm^3·min),米氏常数Km值为1.30mmol/dm^3.实验结果表明,Mg^(2+)对该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Zn^(2+)、Cu^(2+)、Hg^(2+)对该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碱性磷酸酶 分离 纯化 海洋生物化学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家系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汤健 管云雁 +1 位作者 刘文广 何毛贤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5-41,共7页
摘要:利用6个微卫星位点研究了9个马氏珠母贝(Pinctadafucata)养殖家系的遗传结构,为后续育种工作提供了指导。从60对引物中筛选出6对能够稳定扩增且多态性较好的引物。6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家系中共检测到1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 摘要:利用6个微卫星位点研究了9个马氏珠母贝(Pinctadafucata)养殖家系的遗传结构,为后续育种工作提供了指导。从60对引物中筛选出6对能够稳定扩增且多态性较好的引物。6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家系中共检测到1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印)为2~4个,平均2.833个。6个位点在9个家系上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c)平均值为2.030~2.632,平均杂合度观测值(风)为0.4306-0.6354,平均杂合度期望值(He)为0.4380~0.5962。家系间遗传分化系数(民T)为0.0749。采用NJ法进行聚类分析显示,9个家系分为明显的两支,根据遗传距离计算结果,F7和F9家系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F11与F12家系遗传距离最远。结果表明,9个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考虑F11与F12家系杂交,以期获得较好的杂种优势,F11自交培育出遗传稳定的优良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Pinctadafucata) 微卫星 家系 遗传结构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红色壳家系不同世代遗传变异的SRAP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红玉 何毛贤 管云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733,共7页
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标记对马氏珠母贝红色壳家系第一代到第三代(F1、F2、F3)及回交家系(BC1)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7对SRAP引物共产生63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5条,平均每对引物... 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标记对马氏珠母贝红色壳家系第一代到第三代(F1、F2、F3)及回交家系(BC1)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7对SRAP引物共产生63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5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7.86条多态标记。在F1,F2及F3三代中,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显示世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随着世代的增加,相邻世代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世代内遗传相似性逐渐增加。BC1与F1的遗传相似度高于F3与F1间,表明回交能使后代个体更趋向轮回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三丁基锡(TBT)对牡蛎细胞基因组DNA影响的RAPD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韩雅莉 管云雁 李兴暖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32,共4页
以僧帽牡蛎(Saccostreacucullata)为材料,取其鳃进行组织培养,同时对其进行7个浓度0,0.02,0.2,2,20,200,2000μg/L的三丁基锡(TBT)处理,提取鳃细胞基因组DNA。从38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对上述DNA样品进行利用RAPD-PCR扩增分析。... 以僧帽牡蛎(Saccostreacucullata)为材料,取其鳃进行组织培养,同时对其进行7个浓度0,0.02,0.2,2,20,200,2000μg/L的三丁基锡(TBT)处理,提取鳃细胞基因组DNA。从38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对上述DNA样品进行利用RAPD-PCR扩增分析。结果表明,TBT处理的基因组DNA与对照组样品比较有一定差异,扩增条带总数均有所减少,随TBT处理浓度的不同,条带缺失或者条带深浅变化呈明显差异性,表明不同浓度TBT处理会对DNA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 组织培养 RAPD 三丁基锡(TBT)
下载PDF
一株高效氨氮及亚硝态氮去除功能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在生物絮团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丁雄祺 谢媚 +3 位作者 陈偿 管云雁 方建相 云龙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9-970,共12页
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分离出具有高效氨氮及亚硝态氮去除功能的菌株Y2,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为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进一步通过生长实验进行温度、酸碱度、盐... 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分离出具有高效氨氮及亚硝态氮去除功能的菌株Y2,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为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进一步通过生长实验进行温度、酸碱度、盐度的培养条件优化,利用抗生素药敏实验筛选菌株特定抗性;通过卤虫浸泡感染的方法检测麦氏交替单胞菌Y2的安全性,并测定海水培养液OD600及含氮无机污染物的浓度,探究菌株Y2生长与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通过28 d对虾养殖试验,监测水质、生物絮团形成量、致病菌数量及对虾成活率生长速率,进一步阐明菌株在实际养殖中的功效。结果表明,该菌株Y2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有抗性;对卤虫的48 h半致死浓度高于1.9×10^8 cfu/mL,显著高于哈氏弧菌(102 cfu/mL)。此外,该菌具有持续去除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的功能。在养殖实验中能抑制潜在病原菌弧菌生长、提高对虾存活率及生长率,并且能在水体中稳定存活较长时间。综上所述,菌株Y2是养殖用益生菌制剂的优良备选菌株,可作为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调节水质的关键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亚硝态氮 去除 麦氏交替单胞菌 凡纳滨对虾 菌株安全性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QTL在两个群体中的验证
10
作者 韦国建 管云雁 +2 位作者 刘文广 林坚士 何毛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7-553,共7页
对两个通过遗传图谱构建定位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ucata)生长性状相关的QTL在两个不同群体中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QTL471489在深圳群体中与壳高、壳宽显著相关(P<0.05),其CT基因型个体的壳高、壳宽和体质量显著大于CC基因型,CT... 对两个通过遗传图谱构建定位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ucata)生长性状相关的QTL在两个不同群体中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QTL471489在深圳群体中与壳高、壳宽显著相关(P<0.05),其CT基因型个体的壳高、壳宽和体质量显著大于CC基因型,CT为优势基因型;而在杂交群体中该QTL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但CT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值仍最大。QTL410206在深圳群体中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而在杂交群体中该QTL与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AA为优势基因型。基于这两个QTL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深圳群体中C1(CTAT)型和杂交群体中D1(CTAA)、D2(TTAA)、D3(CCAT)、D4(TTAT)、D5(CTAA)型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选的基因型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数量性状位点 生长性状 验证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cDNA subtractive library from pearl oyster (Pinctada fucata Gould) with red color shell by SSH 被引量:3
11
作者 管云雁 黄良民 何毛贤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16-622,共7页
The molecular basis of color polymorphism in the shells of the pearl oyster Pinctada fucata is largely unknown. We developed a red-shelled family line and used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 to screen for... The molecular basis of color polymorphism in the shells of the pearl oyster Pinctada fucata is largely unknown. We developed a red-shelled family line and used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 to screen for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red- and non-red-shelled pearl oysters. We constructed forward and reverse cDNA subtractive libraries consisting of 2 506 and 797 clones, respectively. Among 343 randomly selected clones in the forward library, 304 sequences were identified in GenBank using BLASTx and BLASTn. Of the 304 sequences, 13 showed no similarity to known sequences and 291 were matched with known genes of the pearl oyster, including shematrin-1, shematrin-2, shematrin-6, shematrin-7, nacrein, nacrein-like protein, aspein for shell matrix protein, glycine-rich protein, mantle gene 5, 28S, EST00031, EST00036, 16S, and COΙ. In the reverse library, 7 clones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by BLAST. Two sequences shared similarity with EST00036 from the P. fucata subtraction cDNA library, four with the P. fucata mitochondrial gene for 16S rRNA and 1 with P. fucata shematrin-2. We evaluated the expression of 12 genes from the forward library using RT PCR. Two sequences matched with 16S and COΙ so were considered to be false positives. The remaining 10 sequence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ion in the red-shelled pearl oyster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these genes may be related to color variation in the red-shelled family line of the pearl oy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CDNA消减文库 珍珠贝 SSH 差异表达基因 古尔德 抑制性消减杂交 GENBANK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