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燥方式对苜蓿超微粉物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管桂林 范作卿 +1 位作者 吴昊 杨绍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84-88,186,共6页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苜蓿超微粉物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苜蓿超微粉总色差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苜蓿超微粉的最佳护色方法,优化热风干燥工艺参数;通过测定苜蓿超微粉粒度、溶解度、持水力、持油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等理...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苜蓿超微粉物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苜蓿超微粉总色差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苜蓿超微粉的最佳护色方法,优化热风干燥工艺参数;通过测定苜蓿超微粉粒度、溶解度、持水力、持油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等理化指标,比较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得到的苜蓿超微粉之间的物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采用热风干燥法干燥苜蓿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干燥温度70℃、干燥时间8 h,护色剂为0.15%L-半胱氨酸时,此条件制备的苜蓿粉具有较好的物化性质。并且苜蓿超微粉粒度的减小能明显提高苜蓿粉的抗氧化活性。真空冷冻干燥苜蓿超微粉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特性,经过干燥粉碎后能够很好的保留其中的营养价值和抗氧化活性,但其时间和能源消耗较大;而热风干燥苜蓿粉的物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相对较差,但其干燥时间短,能源消耗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超微粉 热风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物化特性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萝卜缨有效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段树成 管桂林 +3 位作者 曲珊珊 彭新颜 柳全文 金成武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0-84,共5页
文章研究了萝卜缨叶片和叶柄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萝卜缨叶片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叶柄,叶片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较高,总酚含量(6.54mg/g)几乎是叶柄的2倍,而总黄酮含量(5.13mg/g)则是叶柄的9倍之多。抗氧化活性... 文章研究了萝卜缨叶片和叶柄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萝卜缨叶片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叶柄,叶片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较高,总酚含量(6.54mg/g)几乎是叶柄的2倍,而总黄酮含量(5.13mg/g)则是叶柄的9倍之多。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叶片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明显优于叶柄,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叶柄的47倍和16倍;铁离子螯合能力以及还原能力也强于叶柄2倍左右。该研究为萝卜缨在调味品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缨 总酚含量 总黄酮含量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壳聚糖双层复合膜的制备及特性 被引量:7
3
作者 莫新迎 管桂林 +1 位作者 吴昊 朱俊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4-220,共7页
本研究基于层层组装流延法制备了载有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双层复合膜。通过评价机械、阻水及光学性质研究了氧化锌纳米颗粒对双层复合膜特性的影响,进而借助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 本研究基于层层组装流延法制备了载有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双层复合膜。通过评价机械、阻水及光学性质研究了氧化锌纳米颗粒对双层复合膜特性的影响,进而借助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双层复合膜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壳聚糖双层膜在添加氧化锌纳米颗粒后,抗拉强度提高,断裂伸长率、水溶性、水蒸气透过性和透光性降低,而外观色泽没有明显变化。从双层膜的微观结构看,随着氧化锌纳米颗粒添加浓度由0.25%(w/w)增加至1.00%(w/w),海藻酸钠/壳聚糖双层复合膜表面出现颗粒团聚,粗糙度Ra从3.12 nm增加至3.53 nm。红外和热重分析表明,氧化锌纳米颗粒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之间存在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使得双层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增强。综上,氧化锌纳米颗粒-海藻酸钠/壳聚糖双层复合膜具有优良的包装特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海藻酸钠 纳米氧化锌 双层复合膜 层层组装 结构表征 特性分析
下载PDF
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7
4
作者 杨桔红 周仲华 +3 位作者 程艳芝 周拒寒 文科 管桂林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0年第5期920-923,共4页
目的观察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3月就诊于湘乡市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妇5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情况分为观察组(295例)和对照组(291例)。对照组在胎儿娩出... 目的观察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3月就诊于湘乡市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妇5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情况分为观察组(295例)和对照组(291例)。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使用缩宫素注射液,阴道分娩产妇肌肉注射10 IU,剖宫产宫体注射20 IU后;另取缩宫素10 IU加入500 mL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使用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即胎儿娩出后,阴道分娩产妇肌肉注射10 IU缩宫素和0.2 mg麦角新碱,剖宫产宫体注射20 IU缩宫素和0.2 mg麦角新碱后;另取缩宫素10 IU加入500 mL葡萄糖溶液缓慢静滴。观察两组患者产后2 h、24 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两组额外止血措施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3.4%,观察组为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额外使用宫缩剂的比例为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恶心的发生率为18.0%,高于对照组的1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对于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 缩宫素注射液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出血量 止血措施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