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世界的叙事认知:当代西方沉浸诗学及其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管海佳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6-226,共11页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一词开始受到叙事研究的关注,并被应用于叙事学的跨媒介理论建构。虽然各种“沉浸”理论的侧重点与阐释方式各有不同,但均以虚拟叙事的读者/用户体验及认知过程为基点,试图摆脱经典叙事学的局限性,开启...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一词开始受到叙事研究的关注,并被应用于叙事学的跨媒介理论建构。虽然各种“沉浸”理论的侧重点与阐释方式各有不同,但均以虚拟叙事的读者/用户体验及认知过程为基点,试图摆脱经典叙事学的局限性,开启叙事研究的数字转向。其中尤以简妮特·穆雷、玛丽-劳尔·瑞安与迈克尔·海姆的“沉浸”理论为代表,他们或深耕于“低技术”沉浸模式,或主张借用数字技术概念建构超越媒介的广义沉浸诗学,或从“高技术”的沉浸的极致感官体验中提取其“终极显现”性,构成了西方学界探讨虚拟世界沉浸体验的三种主要路径。“沉浸”是理解数字时代叙事认知的关键、对各种阐释路径的厘清,是理解和批评当代叙事学的技术介入与审美转向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 虚拟现实 叙事认知 玛丽-劳尔·瑞安 简妮特·穆雷
下载PDF
叙事、认知与解构:数字化语境中的虚拟诗学研究
2
作者 管海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150-160,共11页
数字媒介的兴起给虚拟叙事作品的创作与接受形式带来巨变,也对“虚拟”的传统定义发起挑战。首先,数字媒介语境下的叙事创作具有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倾向,虚拟作为“形而上学的实验室”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二元对立,与解构主义... 数字媒介的兴起给虚拟叙事作品的创作与接受形式带来巨变,也对“虚拟”的传统定义发起挑战。首先,数字媒介语境下的叙事创作具有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倾向,虚拟作为“形而上学的实验室”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二元对立,与解构主义展开对话。其次,虚拟现实技术与文学叙事世界的相似性引起了叙事学研究者的关注。虚拟环境的“虚构性”与“可能性”是认识虚拟性的关键,叙事过程也取代了作为成品的叙事作品成为研究焦点。同时,数字技术从多个维度丰富了读者/用户对叙事虚拟性的感知和接受,从读者、用户认知机制层面进行探究,为“虚拟”注入新的“读者动力”。数字化语境下的虚拟诗学研究展现了科技发展对于人文理论不可忽视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叙事 虚构性 心智模仿 数字媒介
下载PDF
莫里森《恩惠》中的背景认知与生存反思
3
作者 管海佳 《外文研究》 2023年第1期78-83,109,共7页
在非裔美国文学中,莫里森的小说《恩惠》已被视为关于种族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典范之作。本文聚焦于主人公弗洛伦斯的成长历程,借助认知科学中对背景认知的探讨,打破对弗洛伦斯成长研究的“社会”与“个人”两个分立维度的讨论格局,以背景... 在非裔美国文学中,莫里森的小说《恩惠》已被视为关于种族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典范之作。本文聚焦于主人公弗洛伦斯的成长历程,借助认知科学中对背景认知的探讨,打破对弗洛伦斯成长研究的“社会”与“个人”两个分立维度的讨论格局,以背景的社会性、身体性与隐蔽性来展现弗洛伦斯从迷失到成长的认知机制与去前景化历程。以背景认知的目光重新审视弗洛伦斯,我们不仅能挖掘出幽微的认知机制对于个体生存反思的影响,还可以看到社会语境与种族主义对个体思维与选择的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恩惠 背景 身体 认知
下载PDF
元表征视角下《白噪音》精神困境的诠释 被引量:1
4
作者 管海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68-68,共1页
《白噪音》展现了后现代群体的精神困境——生活符号化与无处可逃的死亡恐惧。各色人物对消费社会中符号的表征来源丧失辨别能力,展现了个体元表征能力退化、生活符号化的趋势。受死亡恐惧的支配,人物元表征能力的丧失,无法准确追踪表... 《白噪音》展现了后现代群体的精神困境——生活符号化与无处可逃的死亡恐惧。各色人物对消费社会中符号的表征来源丧失辨别能力,展现了个体元表征能力退化、生活符号化的趋势。受死亡恐惧的支配,人物元表征能力的丧失,无法准确追踪表征的来源,从而将主观想法当成客观事实。作者对后现代人群的精妙塑造体现在通过元表征组建的多层嵌入式意向中,这些嵌入式意向性不断挑战读者的元表征能力,增加阅读难度,体现了作者的巧思和文本的精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噪音》 精神困境 元表征 诠释 表征能力 死亡恐惧 符号化 辨别能力
下载PDF
从情感认知的视角看纳博科夫《洛丽塔》对二元对立的批判
5
作者 管海佳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已有研究多认为《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性结局来自于理性的缺乏,然而,以理性为基础的二元对立认知才是他不容忽视的悲剧成因。亨伯特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认知自我,造成精神疾病与自我认知的分裂;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认知世界,忽略对立... 已有研究多认为《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性结局来自于理性的缺乏,然而,以理性为基础的二元对立认知才是他不容忽视的悲剧成因。亨伯特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认知自我,造成精神疾病与自我认知的分裂;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认知世界,忽略对立范畴间的模糊性,不仅造成巨大的认知错位,还会摧毁被认知的对象。事实上,情感认知的巨大价值短暂弥补了亨伯特纯粹理性认知的局限性,也展现了小说在叙事层面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纳博科夫 二元对立 情感认知
下载PDF
心灵阅读视域中的嵌入叙事——以《洛丽塔》为例
6
作者 管海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68-74,共7页
认知科学中的心灵阅读与叙事学中的嵌入叙事的结合为研究《洛丽塔》中两位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心灵阅读的映照下,拆解嵌入式意向性,通过微观嵌入叙事构建的亨伯特的精神困境将更加直观地展现,体现了作者的精妙... 认知科学中的心灵阅读与叙事学中的嵌入叙事的结合为研究《洛丽塔》中两位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心灵阅读的映照下,拆解嵌入式意向性,通过微观嵌入叙事构建的亨伯特的精神困境将更加直观地展现,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操控。宏观嵌入叙事包含了亨伯特、夏洛特和圭尔蒂对洛丽塔的心灵阅读,展现了洛丽塔从顺从到反叛的心理历程、乱伦的家庭诱因以及绝望困苦的心理状态。心灵阅读与嵌入叙事的结合使得两人鲜为人知的心理状态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构建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唤起读者不同的阅读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丽塔 纳博科夫 心灵阅读 嵌入叙事
下载PDF
元表征视角下《白噪音》精神困境的诠释
7
作者 管海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2-56,共5页
《白噪音》展现了后现代群体的精神困境——生活符号化与无处可逃的死亡恐惧。各色人物对消费社会中符号的表征来源丧失辨别能力,展现了个体元表征能力退化、生活符号化的趋势。受死亡恐惧的支配,人物元表征能力的丧失,无法准确追踪表... 《白噪音》展现了后现代群体的精神困境——生活符号化与无处可逃的死亡恐惧。各色人物对消费社会中符号的表征来源丧失辨别能力,展现了个体元表征能力退化、生活符号化的趋势。受死亡恐惧的支配,人物元表征能力的丧失,无法准确追踪表征的来源,从而将主观想法当成客观事实。作者对后现代人群的精妙塑造体现在通过元表征组建的多层嵌入式意向中,这些嵌入式意向性不断挑战读者的元表征能力,增加阅读难度,体现了作者的巧思和文本的精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噪音》 唐·德里罗 元表征 死亡恐惧 嵌入式意向性
下载PDF
从情感认知的视角看《劝导》中的自我关注与利他主义悖论 被引量:1
8
作者 管海佳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2年第3期32-40,共9页
在简·奥斯丁小说的研究中,《劝导》已被确立为作者由“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典范之作。本文从认知科学的情感认知出发,打破理性/情感的二元对立,在关注人物情感的认知维度的同时,也将其视为外部文化以及伦理规范的喻指... 在简·奥斯丁小说的研究中,《劝导》已被确立为作者由“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典范之作。本文从认知科学的情感认知出发,打破理性/情感的二元对立,在关注人物情感的认知维度的同时,也将其视为外部文化以及伦理规范的喻指。通过情感认知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主人公安妮由利他主义转向自我关注的过程,我们不仅能看到18世纪伦理语境对个体情感的形塑,还能挖掘出奥斯丁对僵化的情感/理性二元论的批判性审视,不啻为对当今认知科学领域中的情感转向的跨时空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奥斯丁 《劝导》 情感认知 理性 自我关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