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XIV.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的鉴定 被引量:12
1
作者 管立人 杨元清 +5 位作者 许永湘 瞿靖琦 左新平 王革 吕洪刚 钟力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57-261,共5页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鼠内脏涂片上...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鼠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 ̄(32)P标记的gp ̄(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都兰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的DNA进行杂交,证实蚌体自然感染的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脏利什曼病人,但人群中有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关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自然感染的来源以及当地的皮肤利什曼病究竟是由都兰利什曼原虫抑或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尚待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 感染 自然感染 利什曼原虫 鉴定 克拉玛依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皮肤利什曼病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管立人 杨元清 瞿靖琦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81-185,共5页
关键词 利什曼病 皮肤 克拉玛依地区 新疆 治疗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管立人 柴君杰 杨利普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境内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方法:综合白蛉地域分布的调查材料,配以各调查地点的景观特征,分析各种白蛉的地域分布格局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不同的区域地带,均有1-2种对该区环境有较强适应性... 目的:研究新疆境内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方法:综合白蛉地域分布的调查材料,配以各调查地点的景观特征,分析各种白蛉的地域分布格局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不同的区域地带,均有1-2种对该区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代表蛉种。山地景观地带(棕钙土)以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为主要蛉种,与山麓相衔接的砾漠地带(棕漠土),亚历山大白蛉占蛉种组成的69.7%-100%,古老绿洲地带(绿洲潮土/黄土)以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为优势种,胡杨荒漠地带(荒漠森林土)以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比例为大(60.9%-77.6%),其次为微小司蛉新疆亚种(14.3%-39.1%),梭梭荒漠地带(半固定风沙土)安氏白蛉占85.2%-97.9%,而在植被主要是琵琶柴混生红柳的地带(灰漠土),蒙古白蛉占67.3%-84.4%,在海拔低的盐土荒漠地带,地表散见骆驼刺,阿帕克司蛉为唯一的蛉种。结论:不同的地理景观地带有不同的蛉种,反映了各种白蛉对生存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 地域分布 地理景观 适应性 新疆
下载PDF
液氮冷冻治疗皮肤利什曼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管立人 任灏远 +4 位作者 杨元清 邓琳琪 左新平 许永湘 阿不里克木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2-153,共2页
任灏远等曾用液氮冷冻法治疗皮肤利什曼病(CL),据云有良好疗效[1]。1992—1993年,我们用该法对克拉玛依小拐农场的10例CL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如下。有2个以上皮肤损害的病例作为治疗对象,取1个皮损作涂片或组织... 任灏远等曾用液氮冷冻法治疗皮肤利什曼病(CL),据云有良好疗效[1]。1992—1993年,我们用该法对克拉玛依小拐农场的10例CL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如下。有2个以上皮肤损害的病例作为治疗对象,取1个皮损作涂片或组织切片以确定诊断,其余的均用液氮冷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疗法 液氮冷冻 治疗 皮肤利什曼病
下载PDF
rK39抗原试条法检测家犬内脏利什曼病 被引量:6
5
作者 管立人 瞿靖琦 +3 位作者 柴君杰 陈生邦 Yoshigeru Matsumoto K-P.Chang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家犬 rK39抗原试条法 检测
下载PDF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 Ⅺ.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接种猴和人后发生皮肢利什曼病 被引量:2
6
作者 管立人 杨元清 +1 位作者 许永湘 吴嘉彤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63-266,I013,共5页
用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4个分离株接种一猴的皮下后,其中2个分离株使猴产生了皮肤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在猴的皮肤组织内可保持1年以上。另有一分离株接种至人的前臂皮下后128d,在接种部位产生了含虫的溃疡。从而证实当地大沙... 用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4个分离株接种一猴的皮下后,其中2个分离株使猴产生了皮肤利什曼病,利什曼原虫在猴的皮肤组织内可保持1年以上。另有一分离株接种至人的前臂皮下后128d,在接种部位产生了含虫的溃疡。从而证实当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能使人致皮肤利什曼病,推测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是当地人体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鼠 利什曼原虫 皮肤利什曼病
下载PDF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和对防治工作的展望 被引量:38
7
作者 管立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94-397,共4页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对内脏利什曼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部分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已告消除。目前,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西部6省(区)仍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或散发,防治难度较大。为巩固成果,...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对内脏利什曼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就。至20世纪70年代末,大部分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已告消除。目前,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西部6省(区)仍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或散发,防治难度较大。为巩固成果,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流行因素、媒介蛉种的生物学和防制、野生动物宿主、以及降低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等方面开展调查和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防治水平;同时,对已消除该病的省(市、区)进行监测,了解再度流行的潜在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现状 展望
下载PDF
我国不同地区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对亚历山大白蛉感染性的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管立人 许永湘 +1 位作者 王革 贾家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用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方法,观察从新疆荒漠、甘肃山区及河南平原三地自人体成蛉体分离出来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对新疆亚历山大白蛉的感染性。以白蛉的感染率、感染程度以及原虫在白蛉消化道内的进展等项指标,来衡量原虫对白蛉的适应... 用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方法,观察从新疆荒漠、甘肃山区及河南平原三地自人体成蛉体分离出来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对新疆亚历山大白蛉的感染性。以白蛉的感染率、感染程度以及原虫在白蛉消化道内的进展等项指标,来衡量原虫对白蛉的适应性。结果发现,新疆荒漠的原虫对亚历山大白蛉有高度的感染性,甘肃的原虫居次,河南的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很差。结合以往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法和K-DNA杂交法对我国一些地区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研究,以及我国荒漠、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黑热病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等的结果分析,认为我国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很可能存在不同的地域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亚历山大白蛉 感染
下载PDF
中国利什曼病的现状和对开展防治工作的若干建议 被引量:46
9
作者 管立人 瞿靖琦 柴君杰 《地方病通报》 2000年第3期49-53,共5页
本文阐述了 1990~ 1999年中国两种利什曼病的流行概况、防治工作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开展防治工作需要调查研究的 6项建议。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皮肤利什曼病 中国 防治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中国白蛉(双翅目:毛蛉科)调查研究工作的展望 被引量:4
10
作者 管立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0-314,共5页
通过有关白蛉调查研究的文献复习以及多年来在工作实践的体会,提出了中国在白蛉的分类、生物学和密度监测等方面需要研究解决的5个问题,期待中国医学昆虫学工作者予以关注。
关键词 白蛉 分类 生物学 监测 传播 分布特征 展望
下载PDF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Ⅴ.白蛉生态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管立人 许永湘 +3 位作者 贾稼祥 左新平 王革 侯岩岩 《地方病通报》 1991年第2期55-61,共7页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蛉种组成、蛉的栖性、活动、吸血和生殖等生态习性调查研究的结果,为确定当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人群中的皮肤型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媒介能量等,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关键词 利什曼病 生态学 克拉玛依 白蛉
下载PDF
白蛉的生物学和防制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管立人 顾灯安 王捷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283-290,共8页
该文综合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对白蛉生物学和防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1991-2004年6次关于白蛉或利什曼病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在白蛉的分布、扩散、吸血、生殖、寿命和滞育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野栖白蛉的防制策... 该文综合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对白蛉生物学和防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1991-2004年6次关于白蛉或利什曼病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在白蛉的分布、扩散、吸血、生殖、寿命和滞育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野栖白蛉的防制策略都有了新的进展,可供我国利什曼病防治工作者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 生物学 防制对策
下载PDF
新疆北部大沙鼠的生存环境以及鼠间的利什曼原虫和媒介的调查 被引量:7
13
作者 管立人 许永湘 +2 位作者 左新平 张松 柴君杰 《地方病通报》 1994年第4期7-10,共4页
在新疆天山北部的荒漠内,很多大沙鼠Rhombomysopimus的耳皮下组织内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有的地方,鼠的感染率可达100%(NNN基培养法),已鉴定的原虫有都兰利什曼Leishma-niaturanica和沙... 在新疆天山北部的荒漠内,很多大沙鼠Rhombomysopimus的耳皮下组织内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有的地方,鼠的感染率可达100%(NNN基培养法),已鉴定的原虫有都兰利什曼Leishma-niaturanica和沙鼠利什曼L.gerbilli两种。大沙鼠洞是多种白蛉的栖息和吸血的场所,洞内的优势蛉种为蒙古白蛉phlebotomusmongolensis和安氏白蛉Ph.andrejevi。调查表明,大沙鼠对生存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它主要在沙质荒漠内挖洞栖息;荒漠植被(梭梭Haloxylonsp.、优若藜Eurotiaceratoides和盐爪爪kalidiumsp.)─—大沙鼠─—白蛉——利什曼原虫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生物群落,它们与土壤等无机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掌握了这一特点,对于调查以上两种利什曼原虫的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鼠 环境 利什曼原虫 白蛉 新疆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管立人 许永湘 +1 位作者 左新平 王革 《地方病通报》 1996年第1期38-41,共4页
1994年的研究表明,在克拉玛依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损害部位和从硕大白岭吴氏亚种消化道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经DNA基因型的分析,证实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本文报道,在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数最颇... 1994年的研究表明,在克拉玛依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损害部位和从硕大白岭吴氏亚种消化道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经DNA基因型的分析,证实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本文报道,在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数最颇大,亲人性强,在野外和居民点内该蛉的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9%(58/985)和2.9%(13/449),前鞭毛体在该蛉的消化道内能大量繁殖并可移行至咽及喙部;而在非流行区,该蛉的数量很少或无,也未查见前鞭毛体的感染。综合以往和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确认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克拉玛依山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的皮肤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 利什曼原虫 传播媒介
下载PDF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 Ⅸ.白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的鉴定 被引量:6
15
作者 管立人 许永湘 +7 位作者 杨元清 瞿靖琦 包意芳 吴嘉彤 杨玥涛 左新平 王革 柴君杰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3期9-16,共8页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大沙鼠洞、旷野及人房等不同场所内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情况、蛉体内原虫对实验动物的致病特征以及用利什曼原虫McAb的dot-ELISA法对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检测结果;并结合4年来对当地白蛉的...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大沙鼠洞、旷野及人房等不同场所内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情况、蛉体内原虫对实验动物的致病特征以及用利什曼原虫McAb的dot-ELISA法对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检测结果;并结合4年来对当地白蛉的生态和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等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证实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为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 鉴定 克拉玛依地区 利什曼病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病原生物学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管立人 杨元清 +6 位作者 沈炳贵 柴君杰 任灏远 许永湘 左新平 吴嘉彤 邓琳淇 《地方病通报》 1996年第3期1-5,共5页
从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损内分离的3株婴儿利什曼原虫,接种至草原兔尾鼠或背纹仓鼠的腹腔/睾丸内后,引起内脏感染。鼠的病理变化与从内脏利什曼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婴儿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致。BAL... 从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损内分离的3株婴儿利什曼原虫,接种至草原兔尾鼠或背纹仓鼠的腹腔/睾丸内后,引起内脏感染。鼠的病理变化与从内脏利什曼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婴儿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致。BALB/c小鼠皮下接种原虫后,既不发生皮肤损害,也不引起内脏感染。猴的皮下注射该原虫后,仅产生含虫的皮肤损害而不引起内脏感染。皮肤利什曼病人的皮损组织置NNN培养基内培养时,在培养基内难以查获前鞭毛体,用上述感染鼠的脾组织置该培养基内培养,可以使前鞭体生长繁殖。无鞭毛体的超微结构显示,膜下微管数为74±7,周长为8.86±1.25μm,原虫的大小指数为6.61±1.56。通过本文结果及文献复习,作者指出:中国的婴儿利什曼原虫是由基因型存在一定差异和表型呈多态性的不同品系组成的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病 病原生物学 婴儿
下载PDF
中国利什曼病防治上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1
17
作者 管立人 汪俊云 杨玥涛 《地方病通报》 2003年第1期46-49,52,共5页
通过文献复习以及作者的工作实践 ,对我国的利什曼病在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尚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并介绍了国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国内的科技人员在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 。
关键词 防治 利什曼病 存在问题 中国
下载PDF
内蒙古白蛉种类分布的调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管立人 许永湘 +2 位作者 金长发 霍守梁 康明祥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1993年第1期34-35,共2页
1980-1982年,在内蒙古不同景观地带的21个旗(县)内对白蛉种类进行了调查。仅在6个旗(县)查见6种白蛉,即白蛉属的中华白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蒙古白蛉,安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司蛉属的微小司蛉新疆亚种。对不同景观地带的调查结果表明,... 1980-1982年,在内蒙古不同景观地带的21个旗(县)内对白蛉种类进行了调查。仅在6个旗(县)查见6种白蛉,即白蛉属的中华白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蒙古白蛉,安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司蛉属的微小司蛉新疆亚种。对不同景观地带的调查结果表明,白蛉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带,平原和山丘地区的数量很少,而在半荒漠(沙地)及干旱草原地带则未查见白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 分布 内蒙古
下载PDF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Ⅷ.白蛉人工感染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实验 被引量:6
19
作者 管立人 许永湘 +1 位作者 左新平 王革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2期64-68,共5页
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在叮咬了感染当地大沙鼠耳组织内利什曼原虫的BALB/c小鼠后,当白蛉的胃皿仔在时,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感染率分别为37.6%和52.9%,在胃血完全消化后,则感染率下降为83%和6.9%,其原因是白蛉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限制了大... 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在叮咬了感染当地大沙鼠耳组织内利什曼原虫的BALB/c小鼠后,当白蛉的胃皿仔在时,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感染率分别为37.6%和52.9%,在胃血完全消化后,则感染率下降为83%和6.9%,其原因是白蛉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限制了大多数蛉胃内前鞭毛体的发展;但这二种白蛉在胃血消化过程中约有1/4的围食膜可以破裂,从膜内逸出的前鞭毛体即可继续繁殖和向蛉的消化道前端移行,并且不再受到下一次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的限制。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吸了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小鼠的血后也形成围食膜,但于吸血后第三天膜即破裂,故白蛉感染的前鞭毛体的繁殖和发展不受限制,感染率在蛉胃内有血时为62.8%,无血时为55.6%(P>0.05),无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蛉 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病
下载PDF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 Ⅲ.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形态及其对实验动物致病力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管立人 杨元清 +3 位作者 许永湘 吴嘉彤 柴君杰 王革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54-62,138-142,共9页
在新疆克拉玛依的小拐和白碱滩两地,从20只大沙鼠的耳组织徐片上查出9只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经测量69个原虫,平均大小为4.71±0.71×2.35±0.44μm,t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较沙鼠利什曼明显为小,与硕大... 在新疆克拉玛依的小拐和白碱滩两地,从20只大沙鼠的耳组织徐片上查出9只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经测量69个原虫,平均大小为4.71±0.71×2.35±0.44μm,t试验结果显示,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较沙鼠利什曼明显为小,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的形态比较,也有显著不同。 动物实验感染结果表明,该地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接种到BALB/c小鼠的足垫皮下后。可使小鼠产生皮肤溃疡和转移性皮肤损害,小鼠最后死于全身性感染。在远交系小鼠(昆明株)的足垫组织内,利什曼原虫可引起足垫局部短期肿胀,旋后消退,在外观正常的足垫皮下组织内,原虫可持续7个月以上。当原虫被注入黑线仓鼠的睾丸内后,产生睾丸局部感染,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鼠睾间质部位的巨噬细胞内,在曲细精管内的一些塞氏细胞中也有原虫寄生,偶而也发生转移性皮损。在长爪沙鼠耳组织内,原虫能持续14个月以上,并且可使鼠耳发生溃疡。 上述各项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在形态大小、对4种实验动物所致的病变都与沙鼠利什曼原虫不同,对自然宿主大沙鼠的耳组织和远交系小鼠的致病力又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异。作者认为,该地大沙鼠耳组织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可能是一个新种(或新亚种),宜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确定它分类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致病力 形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