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索尔·贝娄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以《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籍晓红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5-130,共6页
对物质主义进行批判是索尔·贝娄一贯的主张,而且他的多部小说都对消费主义作出回应。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贝娄在小说中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现了拉亚蒙一家的过度消费和"拜物"现象,对后工业社会... 对物质主义进行批判是索尔·贝娄一贯的主张,而且他的多部小说都对消费主义作出回应。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贝娄在小说中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现了拉亚蒙一家的过度消费和"拜物"现象,对后工业社会里的消费主义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小说所揭示的拜金主义现象及其对消费时代的回应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贝娄将消费主义的批判提升到了文化的维度和人文关怀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消费主义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拜物 能指
下载PDF
游苔莎——女性内在性的超越和自我身份的寻求——对哈代《还乡》女主角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9
2
作者 籍晓红 廖昌胤 《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6-29,共4页
文章认为哈代作品《还乡》的女主人公游苔莎充满了朦胧的现代意识,她的行动背离了男权社会对传统女性的期待和道德规范,张扬了女性确立自我,肯定自我的精神,体现了女性超越自身内在性,寻求自我身份的主体性追寻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哈代... 文章认为哈代作品《还乡》的女主人公游苔莎充满了朦胧的现代意识,她的行动背离了男权社会对传统女性的期待和道德规范,张扬了女性确立自我,肯定自我的精神,体现了女性超越自身内在性,寻求自我身份的主体性追寻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哈代女性角色中最为坚定的反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性 超越 自我身份
下载PDF
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女性创伤叙事 被引量:3
3
作者 籍晓红 贾青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112-123,159,160,共14页
加拿大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凭借作品《逃离》成功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记录了成长中的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创伤经历,透视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与父权制压迫下的成长。门罗在《逃离》中从创伤、逃离、成长、回归四个维度描... 加拿大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凭借作品《逃离》成功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记录了成长中的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创伤经历,透视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与父权制压迫下的成长。门罗在《逃离》中从创伤、逃离、成长、回归四个维度描写女主人公卡拉的成长历程。本文从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视角切入,探讨卡拉的创伤、觉醒、自我救赎及创伤复原。卡拉的经历是女性生存状况的写照,她从经历创伤、逃离婚姻、创伤修复、自我觉醒到回归家庭的历程是当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成长的缩影。门罗通过刻画卡拉这一典型的创伤女性形象成功地实现了女性创伤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门罗 《逃离》 女性创伤叙事 自我救赎 回归
下载PDF
论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中的异化主题 被引量:3
4
作者 籍晓红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第4期63-67,共5页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笔下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矛盾、困惑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人道主义的危机。本文旨在透视赫索格寻求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分析小说中反映的异化主题。
关键词 异化 人道主义 困境 历程
下载PDF
“第三空间”中的重生--《无声告白》中离散华人的身份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籍晓红 陈红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78-84,共7页
在移民作家和离散群体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关于民族和文化身份的探讨已不容忽视。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离散群体所面对的种种困惑开出了良药,并为“流离失所”的异乡人和流散群体提供了栖身... 在移民作家和离散群体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关于民族和文化身份的探讨已不容忽视。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离散群体所面对的种种困惑开出了良药,并为“流离失所”的异乡人和流散群体提供了栖身之处。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恰契合此主题,通过刻画离散华人如何在异国他乡被边缘化,并在经历生离死别之后,如何在“第三空间”中得以重生,给予离散华人以深切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身份建构 离散 伍绮诗 《无声告白》
下载PDF
塔楼与故乡的村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意象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籍晓红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年第3期78-82,共5页
索尔·贝娄的小说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贝娄在小说中创造的生动的意象。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中心意象——电子塔楼等高层建筑象征了工业文明对人类所具有的毁灭性的力量,而小说主人公贝... 索尔·贝娄的小说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贝娄在小说中创造的生动的意象。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中心意象——电子塔楼等高层建筑象征了工业文明对人类所具有的毁灭性的力量,而小说主人公贝恩故乡的村庄和村庄里"母亲的厨房"、桑树等意象则代表了传统文明和人文精神对人类的滋养和健康的力量。这两组意象之间的鲜明对照表现了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激烈冲突。"故乡的村庄"是都市人灵魂的故乡的隐喻。主人公贝恩则是小说作者的代言人,在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的精神废墟里,他扮演了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角色。对这部小说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深刻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中心意象 精神废墟 工业文明
下载PDF
索尔·贝娄的“还乡”情结与“还乡”之路 被引量:1
7
作者 籍晓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92-96,共5页
还乡情结是萦绕在当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小说中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家园的不在场是其小说人物困惑、迷惘的根源。对这种缺失的越来越清晰的意识,使得"还乡"成为他们愈加强烈的愿望。贝娄笔下的主人公经历了心灵的迷途... 还乡情结是萦绕在当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小说中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家园的不在场是其小说人物困惑、迷惘的根源。对这种缺失的越来越清晰的意识,使得"还乡"成为他们愈加强烈的愿望。贝娄笔下的主人公经历了心灵的迷途,最终实现心灵的"还乡",这得益于他们在审美、犹太历史、文化传统、人道主义情感等方面得到的救赎。他们实现还乡之梦的途径体现了贝娄对人类"还乡"之路的独特而深刻的探索,折射出了贝娄的乡愁意识和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还乡情结 救赎 怀旧意识 人文情怀
下载PDF
技术异化之殇——《美丽新世界》对单向度的批判 被引量:1
8
作者 籍晓红 康德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9期38-42,共5页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展现了一幅技术高度发达而人性惨遭泯灭的世界性国家图景。在这幅想象的图景中,新世界中不再有社会动荡,新世界里的公民不再遭受焦虑、衰老的困扰,再无饥寒、病痛侵袭,他们享受着无垠的文明与...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展现了一幅技术高度发达而人性惨遭泯灭的世界性国家图景。在这幅想象的图景中,新世界中不再有社会动荡,新世界里的公民不再遭受焦虑、衰老的困扰,再无饥寒、病痛侵袭,他们享受着无垠的文明与幸福。然而这个看似美丽的乌托邦世界却是遮蔽了一切反对派意见的单向度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公民丧失了批判意识和否定性思维,沦为“单向度的人”。“美丽新世界”中的“单向度”人与社会是技术异化的结果。赫胥黎站在未来时空为当下敲响警钟,启发人们对未来技术发展的辩证思考、对“文明”与“现代性”的客观审视,唤起他们“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新世界》 赫胥黎 技术异化 单向度
下载PDF
“成功”与“失败”的悖论——《洪堡的礼物》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籍晓红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3Z期4-5,共2页
索尔·贝娄小说《洪堡的礼物》对人类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刻揭示,对物质主义进行了强烈抨击,对人们对"成功"狂热追逐的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洪堡和西特林不同命运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成功"和&qu... 索尔·贝娄小说《洪堡的礼物》对人类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刻揭示,对物质主义进行了强烈抨击,对人们对"成功"狂热追逐的现象进行了尖锐批判。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洪堡和西特林不同命运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成功"和"失败"的二元悖论。小说中多维度呈现的悖论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叙事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悖论 成功 失败
下载PDF
解构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模式——赛义德的《东方主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籍晓红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8-10,共3页
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在这部著作中,赛义德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指出了东方主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出东西方二元对立观念是人为构造的,是西方虚构出... 美国著名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的著作《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自觉和成熟。在这部著作中,赛义德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指出了东方主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出东西方二元对立观念是人为构造的,是西方虚构出的一种“东方神话”,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霸权的产物。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本质主义,批判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通过以边缘话语去面对中心权力话语,提倡一种多元文化主义,坚持各民族文化的独立、平等,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从理论上成功地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东西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东方主义 文化霸权 本质主义 二元对立
下载PDF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疾病书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籍晓红 贾青云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8-24,共7页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以文学隐喻的形式进行疾病书写,指出疾病既能导致生命萎靡,也能唤起渴望新生的精神力量。这部小说展现了疾病如何促成社会认知的转变,包括人对个体身份的重新定位,崇拜和赞美某一社会群体,催生文化复兴...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以文学隐喻的形式进行疾病书写,指出疾病既能导致生命萎靡,也能唤起渴望新生的精神力量。这部小说展现了疾病如何促成社会认知的转变,包括人对个体身份的重新定位,崇拜和赞美某一社会群体,催生文化复兴和新的意识形态,改变人们对社会阶级的认知,人的集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由此得以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时期的爱情》 疾病书写 文学隐喻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索尔·贝娄的生态观——小说《院长的十二月》的启示
12
作者 籍晓红 李政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0-82,共3页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生态批评 忧患意识 和谐生态观 精神生态
下载PDF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诗性叙事
13
作者 籍晓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89,共3页
电影作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用诗性的语言和叙事结构,描绘出诗意的爱情画面,展现了几对年轻人如诗般的青春。影片在契合观众审美期待的同时,也给观众营造了一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影片让叙事游移于美好的梦想与残酷的现... 电影作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用诗性的语言和叙事结构,描绘出诗意的爱情画面,展现了几对年轻人如诗般的青春。影片在契合观众审美期待的同时,也给观众营造了一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影片让叙事游移于美好的梦想与残酷的现实两个时空之间,实现了在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想象与真实之间的自由游离与切换。影片中诗意的语言和旁白,是整部影片的亮点,使得这部影片洋溢着清新的文艺气息。从语言、结构、画面到故事情节,整部影片实现了完美的诗性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诗性叙事 情感的终结 颠覆
下载PDF
《嘉莉妹妹》中人物服饰的多重意蕴
14
作者 籍晓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115-120,共6页
美国现代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中的服饰具有多重意蕴:男性人物服饰象征着权力话语,女性人物服饰体现出男权文化对女性“他者”角色的规训。主人公嘉莉通过建构自己的服饰审美品位,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拓... 美国现代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中的服饰具有多重意蕴:男性人物服饰象征着权力话语,女性人物服饰体现出男权文化对女性“他者”角色的规训。主人公嘉莉通过建构自己的服饰审美品位,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拓宽了包括心理、地理、物质和精神意义上的空间。服饰不仅成为嘉莉从底层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工具,也是嘉莉精神力量的象征。通过服饰的改变,嘉莉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自我身份,获得了社会认同,实现了阶层跃迁,拓展了女性生存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莉妹妹》 服饰 权力 身份 颠覆
下载PDF
文化沙漠里的心灵绿洲——索尔·贝娄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长的十二月》解读
15
作者 籍晓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6-80,共5页
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长的十二月》是索尔·贝娄对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的一种完美阐释。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赛姆勒和科尔德对人生理想与人类终极真理的追求体现了贝娄对人的"物化"现象,以及"成功&qu... 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长的十二月》是索尔·贝娄对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的一种完美阐释。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赛姆勒和科尔德对人生理想与人类终极真理的追求体现了贝娄对人的"物化"现象,以及"成功"情结的反拨,揭示了贝娄小说的一个永恒主题——"求索",即人类在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沙漠中对心灵绿洲和精神家园的不懈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文化沙漠 心灵绿洲 终极真理
下载PDF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消逝”主题
16
作者 籍晓红 《中国轻工教育》 2013年第1期36-39,共4页
索尔·贝娄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从冰河、缎子及卡通片、爱尔兰花呢西服及橱窗、贝恩舅舅的公寓,到雷诺克邸宅及乡村小旅馆。小说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及其隐喻、象征意义,表现了"情感的消逝"这... 索尔·贝娄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从冰河、缎子及卡通片、爱尔兰花呢西服及橱窗、贝恩舅舅的公寓,到雷诺克邸宅及乡村小旅馆。小说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及其隐喻、象征意义,表现了"情感的消逝"这一主题,表达了当代人类精神和心灵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异化,凸显了从传统价值观到消费社会及工业文明下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这一人类价值观的变迁。贝娄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对人类"消逝的情感"的惋惜,对未受工业文明和消费主义污染的前工业社会的伊甸园生活的缅怀和祭奠。对那些似水年华的追忆恰恰表明了贝娄是当代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情感的消逝” 拜金主义 怀旧
下载PDF
《无声告白》中的童年创伤与复原
17
作者 籍晓红 王婷婷 《中国轻工教育》 2020年第5期91-96,共6页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耗时六年完成。创伤是该小说的一大主题,书中每个人物背后都有着不可言说的伤痛,而童年创伤更是华裔小说创伤书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大部分华裔作家都或多或少有过童年创伤的...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耗时六年完成。创伤是该小说的一大主题,书中每个人物背后都有着不可言说的伤痛,而童年创伤更是华裔小说创伤书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大部分华裔作家都或多或少有过童年创伤的经历。因此,本文拟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在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探讨他们童年创伤形成的主要原因、童年创伤对他们成长的影响以及他们是如何实现创伤复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 童年创伤 复原
下载PDF
情感分析中极性副词的自动扩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衣丽霞 王辉 籍晓红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958-1960,1970,共4页
为了扩展尽可能多的极性副词(基于词典WordNet 3.0),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查询字符串。除了Word-Net中的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还使用了近义(similar to)和又见(also see)这两种关系。实验数据表明,后两种关系比前两种关系在扩展极性副词方面... 为了扩展尽可能多的极性副词(基于词典WordNet 3.0),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查询字符串。除了Word-Net中的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还使用了近义(similar to)和又见(also see)这两种关系。实验数据表明,后两种关系比前两种关系在扩展极性副词方面更重要。详细的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POAE算法加Transform转换函数在自动扩展极性副词方面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分析 同义关系 反义关系 近义关系 又见关系
下载PDF
《只争朝夕》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
19
作者 李政文 籍晓红 《中国轻工教育》 2014年第3期37-40,92,共5页
《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使用语料库软件对它进行检索分析,总结出其在语言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特点,验证了语料库文体学的优势。
关键词 2.主题词词表及词图分析 索尔·贝娄 语料库文体学 主题词词表
下载PDF
《亲爱的生活》中的生存美学书写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青云 籍晓红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1-107,共7页
艾丽丝·门罗在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讲述了多位女性所经历的相聚与别离、危险与意外、离家与返乡的故事。主人公们虽然经历了艰辛与磨难,但依旧对生活怀有希望。在不断追求自我主体性和审美化生活的过程中,她们与自我和解,... 艾丽丝·门罗在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讲述了多位女性所经历的相聚与别离、危险与意外、离家与返乡的故事。主人公们虽然经历了艰辛与磨难,但依旧对生活怀有希望。在不断追求自我主体性和审美化生活的过程中,她们与自我和解,选择以积极、坦然的态度面对生活。本文从生存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从认识自我、修炼自我、革新自我、关怀自我四个方面分析小说集中个体的生存美学。研究发现,主人公们在无法预料的生活中能够通过自我关怀和自我技术实现身心成长和审美化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门罗 《亲爱的生活》 生存美学 自我关怀 自我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