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索尔·贝娄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以《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 |
籍晓红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2
|
游苔莎——女性内在性的超越和自我身份的寻求——对哈代《还乡》女主角的另一种解读 |
籍晓红
廖昌胤
|
《长治学院学报》
|
2006 |
9
|
|
3
|
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女性创伤叙事 |
籍晓红
贾青云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22 |
3
|
|
4
|
论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中的异化主题 |
籍晓红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7 |
3
|
|
5
|
“第三空间”中的重生--《无声告白》中离散华人的身份探讨 |
籍晓红
陈红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1
|
|
6
|
塔楼与故乡的村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意象解读 |
籍晓红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13 |
2
|
|
7
|
索尔·贝娄的“还乡”情结与“还乡”之路 |
籍晓红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8
|
技术异化之殇——《美丽新世界》对单向度的批判 |
籍晓红
康德阁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
1
|
|
9
|
“成功”与“失败”的悖论——《洪堡的礼物》之分析 |
籍晓红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0
|
解构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模式——赛义德的《东方主义》 |
籍晓红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5
|
|
11
|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疾病书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籍晓红
贾青云
|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1 |
1
|
|
12
|
索尔·贝娄的生态观——小说《院长的十二月》的启示 |
籍晓红
李政文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3
|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诗性叙事 |
籍晓红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4
|
《嘉莉妹妹》中人物服饰的多重意蕴 |
籍晓红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5
|
文化沙漠里的心灵绿洲——索尔·贝娄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长的十二月》解读 |
籍晓红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6
|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消逝”主题 |
籍晓红
|
《中国轻工教育》
|
2013 |
0 |
|
17
|
《无声告白》中的童年创伤与复原 |
籍晓红
王婷婷
|
《中国轻工教育》
|
2020 |
0 |
|
18
|
情感分析中极性副词的自动扩展 |
衣丽霞
王辉
籍晓红
|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9
|
《只争朝夕》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 |
李政文
籍晓红
|
《中国轻工教育》
|
2014 |
0 |
|
20
|
《亲爱的生活》中的生存美学书写 |
贾青云
籍晓红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2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