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细胞信号通路探讨黄芪多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常艺 米刘悦 +4 位作者 张相安 郭海霞 刘静 许钰婷 安敬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66-171,共6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病变累及结直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黄芪多糖为从传统中药材黄芪中提取得到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经现代药理研究已确定其有抗炎、免疫调节、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病变累及结直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黄芪多糖为从传统中药材黄芪中提取得到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经现代药理研究已确定其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保护肠黏膜屏障等多种作用。该文通过查阅文献,查找近年来黄芪多糖治疗UC所涉及到的相关信号通路,并阐述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黄芪多糖治疗UC药物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方法与思路。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得出结果,黄芪多糖治疗UC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通路减弱免疫反应,调控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通路调节免疫反应、抗氧化应激、平衡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修复肠黏膜屏障,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通路抑制巨噬细胞活化、抗氧化应激、维持肠上皮细胞完整,以达到治疗UC的目的,从而体现中医药治疗UC多环节、多方位、多靶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黄芪多糖 细胞信号通路 综述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许钰婷 张相安 +4 位作者 史孟华 常艺 安敬文 刘静 米刘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30-34,共5页
肛瘘为肛肠科第二大疾病。由于现代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的改变,肛瘘发病率不断升高。手术为目前公认根治肛瘘的唯一方式。但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周期长,疼痛明显,容易感染。肛瘘术后创面难愈是肛瘘术后患者主要痛苦所在。部分患者可能会... 肛瘘为肛肠科第二大疾病。由于现代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的改变,肛瘘发病率不断升高。手术为目前公认根治肛瘘的唯一方式。但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周期长,疼痛明显,容易感染。肛瘘术后创面难愈是肛瘘术后患者主要痛苦所在。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创面延迟愈合,反复感染,瘢痕严重挛缩等情况。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情况是肛瘘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医药在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上以其疗效好,患者痛苦少,治疗费用低等特点在临床上广受好评。目前发现部分中草药,中药复方,以及中草药化合物的有效成分能有效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其相关机制的研究也陆续开展。信号通路参与并连接了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是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病理机制,药物药理研究的主要靶点之一。通过检索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e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TGF-β/Smad信号通路等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新血管生成,加速创面纤维化,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改善创面愈合质量。文章归纳了中医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相关信号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供理论参考以及新的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肛瘘 创面愈合 信号通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米刘悦 张双喜 +1 位作者 陈双 常艺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4-263,共10页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为治疗肠痈代表方,全方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3味药配伍而成,具有健脾温阳、清热祛湿解毒之效,是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常用方剂。UC是一种病变累及结直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病...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为治疗肠痈代表方,全方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3味药配伍而成,具有健脾温阳、清热祛湿解毒之效,是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常用方剂。UC是一种病变累及结直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病机尚未十分明确,多与遗传、外界及肠道环境、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表明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UC具有多靶点、多方位的优势。薏苡附子败酱及其中单味药的提取物均有防治UC的作用,目前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UC的作用研究机制主要集中于减轻肠道炎症反应、抗结直肠癌作用、缓解氧化应激、修复肠上皮细胞屏障、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抑制细胞凋亡、维持肠道免疫平衡等。临床上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联合西药效果满意,能明显改善UC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并能延缓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其相关研究为UC的临床防治及薏苡附子败酱散对UC作用机制的后续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同时也对中医药治疗UC的研究有重大意义。该文就薏苡附子败酱散对UC的防治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附子败酱散 溃疡性结肠炎 作用机制 临床研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基于胆汁酸-肠道菌群轴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被引量:9
4
作者 常艺 张相安 +4 位作者 郭海霞 刘静 米刘悦 许钰婷 安敬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9-236,共8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的慢性难治性炎症性肠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水平的提高,UC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不断升高。UC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免疫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分泌异常等密...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的慢性难治性炎症性肠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水平的提高,UC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不断升高。UC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免疫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分泌异常等密切相关。UC患者存在胆汁酸分泌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胆汁酸分泌异常抑制免疫功能、影响信号转导、破坏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紊乱,在炎症的发生发展、免疫稳态及应激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胆汁酸间接或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同时在肠道菌群的修饰下又可产生次级胆汁酸,并经过肠肝循环进入肝脏,故胆汁酸-肠道菌群轴之间复杂的对话机制与U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情志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肝郁脾虚是UC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胆汁酸异常分泌是中医肝郁的微观体现,肠道菌群紊乱为脾虚的生物学基础,并且在UC发病过程中,胆汁酸-肠道菌群轴失衡与中医的肝郁脾病机相契合。从胆汁酸-肠道菌群轴角度探讨UC肝郁脾虚病机的生物学内涵,更好地阐释UC肝郁脾虚发病机制的科学性,对于研究UC肝郁脾虚的病机实质及代表组方防治此病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及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肠道菌群轴 溃疡性结肠炎 肝郁脾虚 生物学内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