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肺栓塞(PE)患者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与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的初步对比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8例临床及心电图改变怀疑 PE 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50.1±14.4)岁,在3 d 内分别行肺 V/Q 显像及 MRPA。经...目的通过对肺栓塞(PE)患者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与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的初步对比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8例临床及心电图改变怀疑 PE 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50.1±14.4)岁,在3 d 内分别行肺 V/Q 显像及 MRPA。经肺动脉造影、手术及溶栓治疗有效证实为 PE 者22例,分为肺叶、肺段、亚肺段受累3个组。另6例经临床综合分析及随访诊断证实为非 PE,其中1例经肺动脉造影证实。结果肺叶 PE 组共10个肺叶受累,V/Q 显像和 MRPA 检查结果一致。肺段 PE 组 V/Q 显像显示125段受累,MRPA 检测139支段支动脉受累,后者检出肺段数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亚肺段 PE 组,V/Q 显像显示84个亚肺段受累,MRPA 报告55个亚段动脉支受累,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叶和肺段 PE,MRPA 和 V/Q显像都是灵敏的;对于亚肺段 PE,V/Q 显像明显优于 MRPA。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对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患者141例,男58例,女83例,年龄(65.67±11.29)岁,其中下肢静脉病变史者14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者45例,63例近期内行有创性诊断和治疗,另19例均无上述病...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对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患者141例,男58例,女83例,年龄(65.67±11.29)岁,其中下肢静脉病变史者14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者45例,63例近期内行有创性诊断和治疗,另19例均无上述病史或诊疗史。所有患者行常规^(99)Tc^m-MAA 和^(99)Tc^m 气体显像后进行1~24个月的抗凝治疗,于治疗后再行肺灌注显像。将抗凝治疗前后肺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肺内放射性分布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再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影像检查综合判断不典型 PE 的诊断。结果 141例患者肺灌注显像均显示某个肺野内不呈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的片状或小斑片状放射性分布稀疏区。肺通气显像示肺野内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未见放射性分布稀疏区。治疗后118例肺灌注显像显示双肺内放射性分布不同程度的增多或均匀。按肺野内放射性分布改善情况标准评价:抗凝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显效49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83.69%(118/141)。另23例肺内放射性分布无明显变化,视为无效。结论 V/Q 显像是诊断不典型亚肺段 PE 的首选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对不典型亚肺段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患者141例,男58例,女83例,年龄(65.67±11.29)岁,其中下肢静脉病变史者14例,糖尿病、高脂血症史者45例,63例近期内行有创性诊断和治疗,另19例均无上述病史或诊疗史。所有患者行常规^(99)Tc^m-MAA 和^(99)Tc^m 气体显像后进行1~24个月的抗凝治疗,于治疗后再行肺灌注显像。将抗凝治疗前后肺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肺内放射性分布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再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影像检查综合判断不典型 PE 的诊断。结果 141例患者肺灌注显像均显示某个肺野内不呈肺段或亚肺段分布的片状或小斑片状放射性分布稀疏区。肺通气显像示肺野内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未见放射性分布稀疏区。治疗后118例肺灌注显像显示双肺内放射性分布不同程度的增多或均匀。按肺野内放射性分布改善情况标准评价:抗凝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显效49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83.69%(118/141)。另23例肺内放射性分布无明显变化,视为无效。结论 V/Q 显像是诊断不典型亚肺段 PE 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