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曹氏归义军时期石窟四角天王图像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米德昉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3-92,共10页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当时曹氏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其特殊形制既表达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也隐含了某种社会世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氏归义军 四角天王 于阗天王 图像渊源 佛教仪轨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100窟窟主及年代问题再议 被引量:9
2
作者 米德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66,共6页
关于莫高窟第100窟的窟主及营建年代问题,学界考证论述较多,但意见颇不统一。普遍看法是:第100窟是由曹元德在其执政时期主持修建的,窟主为天公主。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梳理前贤研究成果及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第100窟始建于曹议... 关于莫高窟第100窟的窟主及营建年代问题,学界考证论述较多,但意见颇不统一。普遍看法是:第100窟是由曹元德在其执政时期主持修建的,窟主为天公主。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梳理前贤研究成果及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第100窟始建于曹议金执政晚期931—935年间,完成时间在曹元德任职期(935—939),窟主为曹议金夫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00窟 窟主 营建年代
下载PDF
妙因寺碑刻《重修护法殿记》与鲁土司家族兴衰 被引量:2
3
作者 米德昉 田瑞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4-47,共4页
妙因寺乃西北蒙古族鲁土司的属寺之一,建于明初,现存护法殿左右外壁嵌有汉藏文石碑两块,记述了修建该殿事宜及鲁土司的有关史实。本文对汉文碑内容加以迻录、考释,并分析碑文所反映相关鲁土司的家族历史。
关键词 妙因寺 重修护法殿记 鲁土司家族 鲁如皋
下载PDF
蒙古族鲁土司属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内容与粉本考辨 被引量:3
4
作者 米德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明清时期,西北蒙古族鲁土司在其驻牧之地兴建了许多藏传佛教寺院,东大寺即是一例。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主体建筑已毁,仅存鲁嘉堪布活佛官邸一处,其佛殿内壁绘有两铺清代时期《西游记》故事壁画。文章在分析东大寺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对... 明清时期,西北蒙古族鲁土司在其驻牧之地兴建了许多藏传佛教寺院,东大寺即是一例。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主体建筑已毁,仅存鲁嘉堪布活佛官邸一处,其佛殿内壁绘有两铺清代时期《西游记》故事壁画。文章在分析东大寺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对其《西游记》故事壁画的绘制时间、整体布局、绘制内容、粉本特色等加以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大寺 藏传佛教 《西游记》壁画 版刻插图
下载PDF
瑰丽奇特的民间丧葬艺术——甘肃永登地区民间棺绘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米德昉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09年第1期118-120,共3页
民间棺绘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丧葬文化现象,由于其生存的社会空间与人文环境的独特性,加上民间艺人创作观念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的魅力。棺绘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完善而固定的范式,这些... 民间棺绘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丧葬文化现象,由于其生存的社会空间与人文环境的独特性,加上民间艺人创作观念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的魅力。棺绘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完善而固定的范式,这些范式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礼仪制度与文化观念。流布于甘肃永登地区的民间丧葬艺术——棺绘,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民间丧葬艺术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人 艺术 丧葬 甘肃 奇特 瑰丽 文化现象 人文环境
下载PDF
蒙古族鲁土司属寺《敕赐感恩寺碑记》考释 被引量:1
6
作者 米德昉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87-91,共5页
感恩寺为明嘉靖时期由西北蒙古族鲁氏土司建修的一座汉风结构式藏传佛教寺院,寺内现存一通刻碑,详细记述了当时修建感恩寺的各项事宜。对碑文进行考释,兼及论述碑文所涉关于鲁氏修建感恩寺的缘由、鲁氏家族的汉化和宗教信仰等问题。
关键词 敕赐感恩寺碑记 感恩寺 鲁土司家族
下载PDF
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发掘
7
作者 米德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6期228-229,共2页
美术课程资源建设是当今中国农村地区中小学面临的一个课题。深入分析农村中小学美术资源现状,找出优、劣势,并在遵循从学校实际出发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和资源的价值性原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发掘策略,这既为美术校本... 美术课程资源建设是当今中国农村地区中小学面临的一个课题。深入分析农村中小学美术资源现状,找出优、劣势,并在遵循从学校实际出发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和资源的价值性原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发掘策略,这既为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依据,也为封闭、单一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注入一丝生机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美术课程资源 发掘
下载PDF
敦煌壁画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对置成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米德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9,共9页
初唐以降,敦煌石窟诸多经变在绘制位置上日趋固定,某些经变相互间逐渐形成一种空间搭配关系。其中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即是一例,二经变多绘于主室南、北壁,呈对置之势。此格局被后期诸窟所沿用,并最终形成一种流行范式。这种范式既... 初唐以降,敦煌石窟诸多经变在绘制位置上日趋固定,某些经变相互间逐渐形成一种空间搭配关系。其中西方净土变与药师净土变即是一例,二经变多绘于主室南、北壁,呈对置之势。此格局被后期诸窟所沿用,并最终形成一种流行范式。这种范式既表达了弥陀与药师二法门的有机融摄和互补,又彰显了佛教对世俗凡众死生两极的无微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净土变 药师净土变 对置 信仰
下载PDF
宋代文氏一系工匠与宝顶山石窟寺的营建 被引量:7
9
作者 米德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63,共11页
两宋时期,川渝地区石窟开凿主要活跃在盆地东南一带,其间当地涌现出一批以营窟为业的工匠。来自普州的文氏家族自11世纪中叶至12世纪末有六代人从事佛工,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兼具时代风貌与个性特色的造像样式,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石窟艺... 两宋时期,川渝地区石窟开凿主要活跃在盆地东南一带,其间当地涌现出一批以营窟为业的工匠。来自普州的文氏家族自11世纪中叶至12世纪末有六代人从事佛工,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兼具时代风貌与个性特色的造像样式,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石窟艺术风格的走向。13世纪进入营建高峰期的宝顶山石窟,在作风上继承并发展了文氏一系样式,通过造像类型比对并结合其他因素,初步判定文氏家族当年参与了此山的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氏工匠 造像样式 宝顶山石窟
下载PDF
南宋川东社会中的柳本尊信仰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米德昉 《佛学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219-237,共19页
12世纪末,四川盆地东部以大足与安岳二地为中心的区域内,兴起对神格化人物“柳本尊”的信仰。在当地僧侣人士的弘传与推动下,各地开崖立祠、镌像奉祀,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佛教。13世纪后半叶南宋覆亡,该教随之衰落。柳... 12世纪末,四川盆地东部以大足与安岳二地为中心的区域内,兴起对神格化人物“柳本尊”的信仰。在当地僧侣人士的弘传与推动下,各地开崖立祠、镌像奉祀,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佛教。13世纪后半叶南宋覆亡,该教随之衰落。柳本尊信仰在川东近一个世纪的流行中,一方面引起区域内既有宗教结构的变革与转型,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内容与样式的石窟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川东地区 柳本尊 民间佛教
下载PDF
北大藏D079号敦煌写卷与莫高窟第100窟千佛图像 被引量:1
11
作者 米德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14,共5页
北大藏D079号敦煌写卷《贤劫千佛名卷上》抄写于后梁贞明六年(公元920年),比莫高窟第100窟窟顶贤劫千佛图像完成时间略早。比较发现,第100窟千佛名与该写卷记载的佛名极为吻合,而与《大正藏》中现存相关经文有别,故推证D079号写卷或为第... 北大藏D079号敦煌写卷《贤劫千佛名卷上》抄写于后梁贞明六年(公元920年),比莫高窟第100窟窟顶贤劫千佛图像完成时间略早。比较发现,第100窟千佛名与该写卷记载的佛名极为吻合,而与《大正藏》中现存相关经文有别,故推证D079号写卷或为第100窟千佛榜题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079号写卷 莫高窟第100窟 贤劫千佛 榜题
下载PDF
宋代巴蜀石窟艺术中的“世尊付法”像考察
12
作者 米德昉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1-138,共18页
宋代时期是禅宗佛教大放光芒的时代,寺刹林立,大德辈出。其间巴蜀地区凭借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人文气息,成为禅宗经营的重要领地。在此背景下,巴蜀石窟中出现一系列以“一佛一弟子”为主的组合造像,反映的正是佛教中世尊付法迦叶的主题。... 宋代时期是禅宗佛教大放光芒的时代,寺刹林立,大德辈出。其间巴蜀地区凭借浓厚的宗教氛围和人文气息,成为禅宗经营的重要领地。在此背景下,巴蜀石窟中出现一系列以“一佛一弟子”为主的组合造像,反映的正是佛教中世尊付法迦叶的主题。该题材的出现兼具时代性与地域性,为宋代禅宗美术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巴蜀石窟 禅宗 世尊付法像
下载PDF
形制与图像:莫高窟第100窟设计思想探源 被引量:4
13
作者 米德昉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78,121,共6页
五代时期敦煌石窟艺术是在承袭晚唐范式的基础上适应时代、逐步发展的。莫高窟第100窟作为曹议金夫妇功德窟,本文通过对晚唐及五代以来敦煌石窟形制与壁画布局的分析,探寻第100窟形制和图像的设计思想渊源。
关键词 形制与图像 第100窟 设计思想
原文传递
明代甘肃永登地区道教真武信仰研究——以万历年间《新建北灵观碑记》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米德昉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63,共5页
北灵观为明清时期永登地区道教宫观之一,主祀真武大帝。现存万历年间碑刻《新建北灵观碑记》记述了该观兴建史实。文章在考释此碑文的基础上,探讨明代真武信仰在永登地区的播布。
关键词 永登地区 新建北灵观碑记 明代 真武信仰
原文传递
永登县博物馆藏宋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残卷考说
15
作者 米德昉 张宇中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3-205,共3页
最近,甘肃省永登县博物馆(下文简称“永博”)在整理馆藏大藏经时发现一册附有元代题记的雕版藏经,题为“《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四百四十二”。
关键词 永登县 般若 馆藏 考说 残卷 大藏经 博物馆
原文传递
大足法华寺第1窟四佛尊格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米德昉 高秀军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69,共9页
大足法华寺第1窟,开凿于唐代。该窟规模较小,窟内造像以主尊四佛结合左右壁众小佛及释迦说法龛等为主,其布局奇特,在早先或同期石窟中所鲜见。经初步分析,该窟正壁趺坐四佛尊格或为贤劫四佛,左右壁小佛共五十三身,属五十三佛。贤劫四佛... 大足法华寺第1窟,开凿于唐代。该窟规模较小,窟内造像以主尊四佛结合左右壁众小佛及释迦说法龛等为主,其布局奇特,在早先或同期石窟中所鲜见。经初步分析,该窟正壁趺坐四佛尊格或为贤劫四佛,左右壁小佛共五十三身,属五十三佛。贤劫四佛与五十三佛组合非出于大正藏经,亦无造像先例,应是佛教在民族化、地域化演进过程中的独创。从造像意涵而言,这种配置旨在表达法脉相延、递代师承的佛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施资人或造像者特殊的信仰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寺第1窟 贤劫四佛 五十三佛
原文传递
大足北山宋刻《维摩诘经变》及其相关问题考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米德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91,共11页
大足北山佛湾第137龛是一铺南宋绍兴時期所作阴刻线描画。该作依据《维摩诘经》而绘,完整地表现了文殊问疾维摩的情景。目前虽有漫漶,但仍保存了大部分内容,尤为可贵的是,画面留有关于画工、刻工、主持人、功德主、制作年代等诸多题记,... 大足北山佛湾第137龛是一铺南宋绍兴時期所作阴刻线描画。该作依据《维摩诘经》而绘,完整地表现了文殊问疾维摩的情景。目前虽有漫漶,但仍保存了大部分内容,尤为可贵的是,画面留有关于画工、刻工、主持人、功德主、制作年代等诸多题记,信息涉及有关该作图像、历史、信仰等问题,是研究晚期佛教美术不可多得的案例。宋、明、清等历代文献及今人一些著述对此经变有程度不同的载录与探讨。然经检索,发现各类文献对此经变的记载不仅失之粗略,还出现诸多纰漏与错讹,更令人忧心的是,某些谬误被学界所忽视,并以偏为正,粗率因袭,以致以讹传讹。鉴于此,本文通过田野考察与文献甄别,对各类错讹予以商榷补正,并对经变之内容、粉本、作者等问题加以考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 维摩诘经变 石刻 粉本
原文传递
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圣寿寺毗卢庵造像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米德昉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63,共11页
宝顶山圣寿寺为南宋时期"柳本尊"佛教之重要寺院,原寺已毁,现为后期重建。寺内旧址尚存原初石质建筑与造像若干,其中一座称作"毗卢庵"的小石室,内外壁面皆浮雕造像并多处题刻铭文。此室主体造像以毗卢佛为主尊,&qu... 宝顶山圣寿寺为南宋时期"柳本尊"佛教之重要寺院,原寺已毁,现为后期重建。寺内旧址尚存原初石质建筑与造像若干,其中一座称作"毗卢庵"的小石室,内外壁面皆浮雕造像并多处题刻铭文。此室主体造像以毗卢佛为主尊,"柳本尊十炼图"并八大明王等为配置。从造像思想而言,体现了"柳本尊"佛教中法身佛与柳本尊在性格上所特有的互融性与合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宝顶山 圣寿寺 毗卢庵造像 柳本尊 南宋
原文传递
大足多宝塔南宋五十三参造像的重新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米德昉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大足北山多宝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塔内现存五十三参造像57龛根据内容将这些造像分为两类:第一类仅表现了善财“初会文殊”与“末参普贤”(或“参访弥勒”)两个情节;第二类为邢信道施资所造五十余龛像,内容丰富。前者通过两铺图像象征性... 大足北山多宝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塔内现存五十三参造像57龛根据内容将这些造像分为两类:第一类仅表现了善财“初会文殊”与“末参普贤”(或“参访弥勒”)两个情节;第二类为邢信道施资所造五十余龛像,内容丰富。前者通过两铺图像象征性地表达了南参之事;后者属五十三参完整版,尽管有两铺残缺,仍堪称该类造像早期所存案例中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宝塔 五十三参造像 内容辨识
原文传递
大足宝顶山石窟周边区域宋代造像考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启兵 黎方银 +4 位作者 黄能迁 毛世福 周颖 米德昉 陈静 《石窟寺研究》 2015年第1期76-115,451,共41页
大足宝顶山石窟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分布在其周边区域的十六处宋代造像重视不够,记录略显简单,且有遗误或遗漏。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十六处宋代造像的形制、造像、铭文、后期遗迹等作了全面介绍,结合龛像特点、题材内容及相关碑刻... 大足宝顶山石窟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分布在其周边区域的十六处宋代造像重视不够,记录略显简单,且有遗误或遗漏。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十六处宋代造像的形制、造像、铭文、后期遗迹等作了全面介绍,结合龛像特点、题材内容及相关碑刻材料等推测,十六处造像与宝顶山大、小佛湾石刻年代相近,同属一个造像体系,是宝顶山石窟统一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密切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宝顶山石窟是一个由数十处造像点共同构成,有主有次、有张有弛,循序渐进、次第呈现的庞大石窟造像群的空间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 宝顶山 周边区域 宋代造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