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叶酸小鼠睾丸转录组筛选牛繁殖力关键同源基因
1
作者 吉虹锦 冶倩楠 +7 位作者 李文龙 李志鹏 冯霞 米思远 史源钧 张金柠 郭健 俞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51-2765,共15页
【目的】基于高叶酸小鼠睾丸转录组数据,筛选叶酸调控牛和小鼠繁殖力的同源基因,以期为通过叶酸改善雄性动物繁殖力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4只健康、生长状况相近的11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n=8):CON、A和B组,分别饲喂2... 【目的】基于高叶酸小鼠睾丸转录组数据,筛选叶酸调控牛和小鼠繁殖力的同源基因,以期为通过叶酸改善雄性动物繁殖力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4只健康、生长状况相近的11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n=8):CON、A和B组,分别饲喂2、7和15 mg/kg叶酸,连续饲喂57 d。饲喂结束后分别测定3组小鼠左、右睾丸和精囊的重量,精子密度以及缓慢前进的精子比例,通过Illumina NovaseqTM6000高通量测序进行小鼠睾丸转录组测序分析,对测序结果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功能注释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筛选叶酸调控精液品质和繁殖力的关键基因,并结合荷斯坦种公牛繁殖力相关同源基因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数据,进一步筛选叶酸调控牛和小鼠雄性繁殖力的同源基因。【结果】相较于CON组,B组小鼠左、右精囊重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A和B组小鼠精液中缓慢前进的精子比例均极显著降低(P<0.01)。经RNA-Seq分析发现,在A vs CON组中筛选出423个DEGs,在B vs CON组中筛选出661个DEGs,A vs CON和B vs CON组中共有的上调DEGs 85个、下调DEGs 40个。通过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A vs CON组的DEGs显著富集在叶酸代谢和精液品质调控相关的GO条目,B vs CON组的DEGs显著富集在叶酸代谢和生殖器官发育相关的GO条目,A vs CON和B vs CON两个组共有的上调DEGs显著富集在叶酸代谢和精液品质调控相关等功能,共有的下调DEGs显著富集在一碳代谢过程和单精受精作用功能。通过DEGs的PPI网络分析发现,筛选出的核心节点(hub)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精液品质而影响雄性动物繁殖力。同时本研究中筛选出的hub基因均为奶牛的同源基因,并找出了不同浓度叶酸影响荷斯坦种公牛繁殖力的同源基因及其附近的QTLs,包括每次妊娠的授精次数QTL、精子活力QTL等。将hub基因进一步与前人荷斯坦种公牛精子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对,筛选出叶酸调控牛和小鼠繁殖力的同源基因:Serpinb1b基因(牛同源基因为SERPINB1)。【结论】饲喂7和15 mg/kg叶酸能够降低精液中缓慢前进的精子比例,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的Serpinb1b基因(牛同源基因为SERPINB1)是叶酸调控雄性动物繁殖力的关键基因之一,可为畜牧业实际生产中大型乳用动物荷斯坦牛的养殖及选育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力 叶酸 小鼠 荷斯坦公牛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奶牛育种中的长寿性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海亮 刘澳星 +4 位作者 米思远 李想 罗汉鹏 鄢新义 王雅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4070-4082,共13页
长寿性状是奶牛育种中最重要的功能性状之一,除产量性状之外,长寿性状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由于遗传力低、数据分布特殊和性状表现晚等特点,长寿性状也是选育难度最大的性状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起,长寿性状就进入了各国奶牛育种家的视... 长寿性状是奶牛育种中最重要的功能性状之一,除产量性状之外,长寿性状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由于遗传力低、数据分布特殊和性状表现晚等特点,长寿性状也是选育难度最大的性状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起,长寿性状就进入了各国奶牛育种家的视野,针对长寿性状的研究持续进行;上世纪90年代后,各奶业发达国家陆续将长寿性状纳入其奶牛综合选择指数。目前,我国奶牛综合选择指数(CPI)中尚不包含长寿性状,对长寿性状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文章通过整理分析奶牛长寿性状的有关研究,从性状定义、遗传评估方法、与其他性状的关系、遗传标记、性状选育策略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长寿性状的研究和选育情况。通过汇总有关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遗传相关的研究,阐述了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收集各国奶牛选育方案中的相关信息,重点介绍了各主要奶业发达国家对长寿性状的选育策略。此外,本文还通过收集在我国奶牛群体中针对长寿性状开展的研究,概述了奶牛长寿性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长寿性状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可使用不同的模型对其进行遗传评估,包括线性模型、阈模型、生存分析模型和随机回归模型等。长寿性状与产量、体型、繁殖、健康和管理类性状等存在低到中等的遗传相关,线性体型性状中,与泌乳系统有关的体型性状与长寿性状的遗传相关较高;繁殖和健康性状表现更好的奶牛,其长寿性状通常表现更好;长寿性状与其他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受牛群选育方向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群体中,长寿性状与同一性状的遗传相关不尽相同。奶业发达国家的奶牛综合选择指数中均包含长寿性状,这些国家除了使用直接长寿进行选择之外,部分国家还同时采用间接选择的方法对长寿性状进行选育,常用于间接选择长寿性的其他性状主要包括泌乳系统、腰强度、尻角度、肢蹄和乳房炎抗性等。在不同群体中,均发现了大量与长寿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其中大多数标记都定位在已报道的与繁殖、疾病和体型等性状相关的遗传区域内。文章还提出了从数据收集、遗传参数估计、遗传标记挖掘、评估模型和选择策略探讨等方面针对我国奶牛群体进行长寿性状研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长寿性 遗传评估 遗传相关 遗传标记 遗传选育
下载PDF
奶牛育种中关注的新性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海亮 常瑶 +5 位作者 娄文琦 王凯 陈紫薇 米思远 温万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87-2697,共11页
各国奶牛群体的选育目标建立之后,选育目标一直在不断发展,选择指数中性状的组成、定义和权重等都在不断变化。奶牛的选育是从关注产奶性能而开始,随后增加了体型外貌性状。由于奶牛的健康和繁殖问题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动物福利的不断关注... 各国奶牛群体的选育目标建立之后,选育目标一直在不断发展,选择指数中性状的组成、定义和权重等都在不断变化。奶牛的选育是从关注产奶性能而开始,随后增加了体型外貌性状。由于奶牛的健康和繁殖问题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动物福利的不断关注,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平衡育种理念在奶牛育种中逐渐形成,一些重要的功能性状加入各国的选择指数中;进入21世纪后,随着奶牛养殖业和社会的发展,育种家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更多的性状,部分新性状已经开始在育种实践中选育应用。本文通过整理奶牛育种中有关新性状的研究并收集各国奶牛选育方案中的相关信息,综述了近十年奶业发达国家在奶牛遗传选育中正在研究或已经开始应用的新性状,并将这些新性状分为生产效率相关的新性状、应对环境挑战的新性状、健康福利相关的新性状、产品和加工相关的新性状及管理相关的新性状五大类,总结了这些性状的选育背景、定义方法、遗传基础和选育应用情况等,最后还总结了奶牛育种中新性状的研究应用过程,以期为我国奶牛遗传育种研究和育种目标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遗传选择 新性状 育种目标
下载PDF
ITGB5和MUC13基因在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抗性和易感大白仔猪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庆磊 Serafino M.A.Augustino +4 位作者 米思远 王雅春 黄锡霞 张勤 俞英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4,共6页
为分析仔猪腹泻抗性候选基因在大白仔猪抗性和易感个体间的差异表达情况及组织表达特异性,实验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整合素β5(ITGB5)基因和黏蛋白13(MUC13)基因在仔猪小肠、脾脏、肺脏、胸腺、肝脏和淋巴6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在... 为分析仔猪腹泻抗性候选基因在大白仔猪抗性和易感个体间的差异表达情况及组织表达特异性,实验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整合素β5(ITGB5)基因和黏蛋白13(MUC13)基因在仔猪小肠、脾脏、肺脏、胸腺、肝脏和淋巴6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在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 F4)抗性和易感仔猪个体间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大白仔猪ITGB5基因在6种组织中均有一定的表达,在抗性个体小肠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易感个体(P>0.05);MUC13基因在小肠中高度表达,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且抗性个体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易感个体(P<0.05)。由此可知,小肠组织中ITGB5基因的低表达和MUC13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降低致病性大肠杆菌黏附到小肠上皮细胞上,进而实现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抗性。ITGB5基因和MUC13基因可能与仔猪腹泻抗性存在密切关系,都可以作为抗性候选基因用于标记辅助选择,应用于抗腹泻仔猪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腹泻抗性 ITGB5基因 MUC13基因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RT-PCR检测及感染犊牛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米思远 师科荣 +3 位作者 张瑞强 张海亮 徐庆磊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32-1439,共8页
本研究选择SUMO类基因(SUMO1、SUMO2、SUMO3、UBC9)与CD4基因作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侵染机体的相关候选基因,以期筛选出BVDV感染牛与未感染牛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抗BVDV犊牛分子标记的发掘提供依据。采集42头中国荷斯坦犊牛(2月龄... 本研究选择SUMO类基因(SUMO1、SUMO2、SUMO3、UBC9)与CD4基因作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侵染机体的相关候选基因,以期筛选出BVDV感染牛与未感染牛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抗BVDV犊牛分子标记的发掘提供依据。采集42头中国荷斯坦犊牛(2月龄以内)的血样,通过特异性巢式PCR及测序方法检测犊牛是否感染BVDV;再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候选基因在BVDV感染牛与未感染牛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42头犊牛中有13头感染BVDV-1型病毒,阳性感染率为30.9%;运用DNAMAN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发现13段由扩增得到的BVDV-1病毒的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相似性达到95.80%;候选基因中SUMO1、SUMO2和SUMO3的表达量在BVDV-1感染牛及未感染牛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感染牛呈显著性下调。但UBC9与CD4基因在两组间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本次试验从样品中仅检测出了BVDV-1型病毒,而没有检测出BVDV-2型病毒,这符合我国BVDV的流行趋势;BVDV-1侵染机体的过程可能与机体SUMO化存在关系,SUMO1、SUMO2和SUMO3可作为与BVDV感染有关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牛腹泻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SUMOs UBC9 CD4
下载PDF
中国荷斯坦牛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史良玉 李文龙 +6 位作者 唐永杰 米思远 肖炜 刘林 张毅 王雅春 俞英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4-90,共7页
实验旨在探究奶牛乳房炎的风险因素,建立奶牛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奶牛乳房炎患病风险。本研究利用北京地区1998—2016年196万余条奶牛群体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测定记录,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实验旨在探究奶牛乳房炎的风险因素,建立奶牛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奶牛乳房炎患病风险。本研究利用北京地区1998—2016年196万余条奶牛群体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测定记录,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中的风险因素,并建立奶牛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大量DHI记录进行奶牛乳房炎患病风险预测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场规模越大,奶牛患乳房炎的概率相对越小;胎次越高,奶牛患乳房炎的概率越大;夏季奶牛患乳房炎的概率比其他季节的概率高;泌乳天数高于300 d的奶牛患乳房炎风险约为泌乳天数低于100 d奶牛的2倍。使用北京地区DHI记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奶牛隐性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和奶牛临床乳房炎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价值分别为0.721和0.825,认为可以应用于实际牛群。综上,本研究中确定的奶牛场规模、胎次、DHI测定季节、泌乳阶段等风险因素可用于奶牛乳房炎预测,并构建了奶牛隐性乳房炎、临床乳房炎的风险评估模型,以减少奶牛群的乳房炎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斯坦牛 Logistic回归分析 DHI 乳房炎风险预测 风险评估模型
下载PDF
叶酸补饲对隐性乳房炎奶牛免疫力及产奶性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雪琴 王迪 +3 位作者 米思远 张瑞强 史良玉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731-2742,共12页
旨在探究叶酸补饲对隐性乳房炎奶牛免疫及产奶相关性状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为隐性乳房炎奶牛补充叶酸奠定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试验基于北京郊区某牧场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根据胎次、体重以及体细胞数(连续2个月SCC>500×1... 旨在探究叶酸补饲对隐性乳房炎奶牛免疫及产奶相关性状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为隐性乳房炎奶牛补充叶酸奠定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试验基于北京郊区某牧场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根据胎次、体重以及体细胞数(连续2个月SCC>500×10^(3)个·mL^(-1))选择29头泌乳牛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补饲组(n=18)和对照组(n=11)。连续14 d对补饲组进行包被叶酸(每天120 mg/500 kg)饲喂,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收集到的DHI数据(包括体细胞数、日产奶量等)进行分析。随后,每组随机挑选4个个体,采集分离血液白细胞提取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DESeq2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运用KOBAS3.0-KEGG通路数据库对鉴别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发现,补饲包被叶酸后,奶牛的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对产奶相关性状没有显著影响。转录组数据的分析结果揭示,补饲组与对照组有277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log2|Fold change|>1),包括105个显著上调的基因和172个显著下调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生成调控、细胞分化、白细胞趋化和迁移、调节免疫系统过程等免疫相关的功能GO条目,以及先天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相关的重要通路。综上,奶牛补饲叶酸对其免疫相关性状等有重要影响,且显著影响免疫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为叶酸补饲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荷斯坦奶牛 叶酸补饲 隐性乳房炎 免疫相关性状 产奶性状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中小规模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状况调查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瑞强 史良玉 +6 位作者 王迪 米思远 张毅 丁向东 唐韶青 肖炜 俞英 《中国奶牛》 2018年第4期65-69,共5页
为调查分析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奶牛场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现状及病因,本研究调查收集了来自北京大兴、房山、昌平、顺义、密云、延庆6个区县及天津、河北部分地区共计41家中小规模奶牛场、1.8万余头荷斯坦牛的乳房炎相关数据。结果发现,... 为调查分析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奶牛场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现状及病因,本研究调查收集了来自北京大兴、房山、昌平、顺义、密云、延庆6个区县及天津、河北部分地区共计41家中小规模奶牛场、1.8万余头荷斯坦牛的乳房炎相关数据。结果发现,全群500头以下的中小型牛场是京津冀地区主要奶牛养殖群体,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大肠杆菌是导致牛群发生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被调查牛场群体中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很高,说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与风险评估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在京津冀中小规模牛场改进隐性乳房炎判定标准(SCC由20万~50万/m L改进为10万~50万/m L),开展奶牛隐性乳房炎风险评估,并早期普查金葡菌乳房炎感染牛,从而提高奶牛群的乳房健康度和乳品质量;同时应尽早开展隐性乳房炎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今后组建抗隐性乳房炎基础奶牛群体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规模奶牛场 隐性乳房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分子标记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通路中GSTAL2基因在蛋鸡脾脏及MSB-1细胞中的继代表达传递现象 被引量:1
9
作者 唐永杰 米思远 +6 位作者 刘磊 王明月 赵春芳 连玲 徐桂云 杨宁 俞英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13,共8页
为探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通路中GSTAL2、GSTA3、HPGDS、HSD11B1a基因表达量在禽类重要免疫器官脾脏和马立克氏病肿瘤细胞系(MSB-1)的继代传递效应。研究利用病毒模拟物聚肌胞苷酸(Poly I∶C)和细菌模拟物脂多糖(LPS... 为探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通路中GSTAL2、GSTA3、HPGDS、HSD11B1a基因表达量在禽类重要免疫器官脾脏和马立克氏病肿瘤细胞系(MSB-1)的继代传递效应。研究利用病毒模拟物聚肌胞苷酸(Poly I∶C)和细菌模拟物脂多糖(LPS)分别刺激F0代蛋鸡和P0代MSB-1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基因在F0与F1代蛋鸡脾脏及P0与P1代MSB-1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F(0P0)代、F(1P1)代Poly I∶C组脾脏、MSB-1细胞中的GSTAL2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表达趋势可在两代间传递,而GSTA3、HPGDS、HSD11B1a在F(0P0)代的相对表达趋势不能显著性传递至F(1P1)代。结果提示,在Poly I∶C刺激下,GSTAL2基因可能充当着机体对外源性物质代谢的重要角色,同时该基因表达趋势的传递现象也将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通路 蛋鸡 继代传递 Poly I∶C LPS
下载PDF
副乳头对中国荷斯坦牛产奶性能和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梦友 文惠 +7 位作者 米思远 刘雪琴 李文龙 唐永杰 胡丽蓉 王雅春 肖炜 俞英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74,共6页
本实验旨在探究中国荷斯坦牛有无副乳头对产奶性能和血常规指标的影响。随机采集北京郊区某牛场218头荷斯坦牛(含20头副乳头牛)尾静脉血并检测血常规,同时收集研究群体当月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数据,使用SAS软... 本实验旨在探究中国荷斯坦牛有无副乳头对产奶性能和血常规指标的影响。随机采集北京郊区某牛场218头荷斯坦牛(含20头副乳头牛)尾静脉血并检测血常规,同时收集研究群体当月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数据,使用SAS软件广义线性模型比较有无副乳头牛产奶性能及血常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副乳头牛在日产奶量、前奶量、高峰奶及血常规指标中的白细胞数、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显著低于无副乳头牛。结果提示,副乳头会影响中国荷斯坦牛部分产奶性能和免疫细胞组成,进而对牧场经济效益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荷斯坦牛 副乳头 血常规 产奶性能
下载PDF
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帆 张海亮 +4 位作者 罗汉鹏 米思远 邱文卿 初芹 王雅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1-1153,共13页
本文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引分析等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990—2020年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所收录的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领域共1026条科技文献,统计了这些文献的作者、发文机构和年度发文量等,绘制了该领域共被引文献与关键词的共现网... 本文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引分析等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990—2020年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所收录的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领域共1026条科技文献,统计了这些文献的作者、发文机构和年度发文量等,绘制了该领域共被引文献与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重点通过高被引文献和高频关键词,透视了国际上该领域整体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解读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此外,本文还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了国内在相关领域进行的研究,共检索到52篇文献,对国内在热应激遗传机制领域进行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关键词和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热休克蛋白、单核苷酸多态性、氧化应激和繁殖性能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从对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关注逐渐深入到对耐热多态的挖掘和对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在热应激基因表达过程中,表观修饰和miRNA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两种调控方式。在奶牛热应激遗传机制研究领域,本文有助于我国研究人员宏观地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知识结构,快速定位首要关注点和重点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热应激 遗传机制 引文空间
下载PDF
m^(6)A表观遗传修饰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史源钧 米思远 俞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7-207,共11页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是现阶段发现的真核生物体内最广泛的RNA表观遗传修饰方式,近年来研究显示,m^(6)A在真核生物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在基因表达及细胞命运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且对mRNA的可变剪接、...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是现阶段发现的真核生物体内最广泛的RNA表观遗传修饰方式,近年来研究显示,m^(6)A在真核生物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在基因表达及细胞命运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且对mRNA的可变剪接、定位、翻译及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现有的m^(6)A修饰检测技术可以较为准确、高效地检测出生物样本中的m^(6)A修饰丰度,并能快速、简便地进行m^(6)A修饰的高通量测序,以及在单碱基分辨率下检测m^(6)A修饰在RNA上的位置。尽管m^(6)A修饰相关调控蛋白对畜禽复杂经济性状的影响近年来已有少量报道,但其中的作用机制仍未得到充分阐明。大量人类及模式生物上的研究表明,m^(6)A修饰相关蛋白能够影响生长发育、繁殖、热应激、炎症及癌症等生物学过程,为探究畜禽m^(6)A修饰参与复杂性状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主要从m^(6)A甲基化修饰相关蛋白(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及读取蛋白)、m^(6)A检测技术、m^(6)A对哺乳动物复杂性状的调控机制、m^(6)A与其他表观修饰的互作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为m^(6)A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 畜禽 经济性状 分子调控机制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
13
作者 张金柠 钱梦樱 +3 位作者 唐永杰 米思远 师科荣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9-1377,共9页
本试验拟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face protein A,SasA)编码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同源性,并结合蛋白结构组成研究Sas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试验前期从中国北方5个... 本试验拟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us aureus surface protein A,SasA)编码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及同源性,并结合蛋白结构组成研究SasA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试验前期从中国北方5个荷斯坦牛场无菌条件下分离纯化了73株奶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PCR扩增鉴定SasA基因并进行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SasA蛋白的丝氨酸富集片段1(serine-rich repeat region 1,SRR1)及非重复区域(non-repeat region,NRR)并进行蛋白纯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RR,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及SRR1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黏附性差异。为进一步在NRR中定位发挥主要黏附作用的片段,试验采用了长度不同的NRR片段与完整NRR片段做竞争性黏附处理。PCR扩增产物鉴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86.3%的牛源金葡菌菌株含SasA基因且序列一致性超过95%。相较于SRR1和BSA,NRR对细胞具有更强的黏附性。黏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NRR1-2片段(230—540 aa)对NRR抑制作用最明显。综上表明,SasA基因在奶牛乳源金葡菌中具有普遍性,该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SasA蛋白中,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起主要黏附作用的为NRR1-2片段,大致定位在其结构域的230—540位氨基酸。本研究结果表明,与该区域结合的受体中可能存在SasA作为黏附素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互作的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表面蛋白A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黏附作用
下载PDF
副乳头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基因LGR5的遗传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文惠 罗汉鹏 +4 位作者 米思远 刘雪琴 王雅春 肖炜 俞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42-3649,共8页
试验旨在探究副乳头(SNT)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及乳腺发育相关基因LGR 5与副乳头发生的关系。收集325头有副乳头奶牛及同年出生的737头无副乳头奶牛的产奶性能数据,比较有、无副乳头奶牛间的产奶性能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试验旨在探究副乳头(SNT)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及乳腺发育相关基因LGR 5与副乳头发生的关系。收集325头有副乳头奶牛及同年出生的737头无副乳头奶牛的产奶性能数据,比较有、无副乳头奶牛间的产奶性能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有、无副乳头奶牛LGR 5基因的表达差异,通过直接测序法测定有、无副乳头奶牛的LGR 5基因序列,寻找该基因上的遗传突变。结果表明,无副乳头奶牛的日产奶量、高峰奶量及泌乳持续力等产奶性能均优于有副乳头奶牛,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LGR 5基因在有副乳头奶牛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无副乳头奶牛(P<0.05);在LGR 5基因第1内含子中检测到3个SNPs:rs42849472、rs42849471和rs42849470,有副乳头奶牛中3个SNPs的AA基因型频率均极显著高于无副乳头奶牛(P<0.01)。结果提示,LGR 5基因可能与奶牛副乳头发生有关,可作为有效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有副乳头 无副乳头 产奶性能 LGR 5基因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家畜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米思远 徐忠金 师科荣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9-124,共6页
蛋白质作为生物体内的生命物质,是生命现象的体现者。因而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存在更贴近生命活动的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阐明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机制,所以其在应用研究中存在重要的潜在价值。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于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蛋白质作为生物体内的生命物质,是生命现象的体现者。因而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存在更贴近生命活动的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阐明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机制,所以其在应用研究中存在重要的潜在价值。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于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对于提高肉、蛋、乳品质提供新的契机,而且为畜禽疾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蛋白质样品的获得和制备、蛋白质表达分析所依赖的仪器及其技术或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通过其在家畜研究中的实例揭示蛋白质组在未来畜牧业研究中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蛋白制备 仪器设备 研究技术 畜牧学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