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Q&P工艺下碳配分时间对0.12C-1.33Mn-0.55Cu钢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3 位作者 米振鹏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6-220,共5页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I&Q&P工艺中合金元素配分后不同碳配分时间对0.12C-1.33Mn-0.55Cu钢组织演变、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后,合金元素Cu、Mn有明显的配分效果;与Q&am...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I&Q&P工艺中合金元素配分后不同碳配分时间对0.12C-1.33Mn-0.55Cu钢组织演变、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后,合金元素Cu、Mn有明显的配分效果;与Q&P处理相比,I&Q&P处理钢抗拉强度虽略有下降,但强塑积提高了6 517MPa·%;在双相区Cu、Mn元素配分后,随着碳配分时间的不断增加,马氏体板条缠结减少且逐渐变的条理清晰,随后出现回火马氏体,并有渗碳体的析出,钢的抗拉强度逐渐减小,伸长率则先增大而后减小,配分时间到90s时,强塑积达到最大为25 861MPa·%;在不同的配分时间下,钢的伸长率变化趋势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配分时间 I&Q&P工艺 残余奥氏体 强塑积
下载PDF
不同配分机制对含Cu低碳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3 位作者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米振鹏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119,共6页
采用I&P&Q、Q&P和I&Q&P热处理工艺,研究不同配分机制对含Cu低碳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实验钢经I&P&Q处理后,Cu、Mn配分使得马氏体板条粗大,板条形貌模糊,板条间含有大量块状马氏体,抗拉强度... 采用I&P&Q、Q&P和I&Q&P热处理工艺,研究不同配分机制对含Cu低碳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实验钢经I&P&Q处理后,Cu、Mn配分使得马氏体板条粗大,板条形貌模糊,板条间含有大量块状马氏体,抗拉强度较高,伸长率和强塑积较低;经Q&P工艺中C配分处理,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致密,板条形貌较清晰,存在少量的块状马氏体,其抗拉强度略微降低,伸长率升高,强塑积提高;经I&Q&P工艺处理,由于C、Cu、Mn等3种元素配分的综合作用,马氏体板条清晰,只存在极少量的块状马氏体,部分马氏体板条断裂,其残余奥氏体量达12.4%,强塑积达到27 213MPa·%,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配分机制 I&Q&P工艺 组织性能 残余奥氏体
下载PDF
新型Er、Zr微合金化Al-Zn-Mg-Cu合金在均匀化中的显微组织演变(英文) 被引量:13
3
作者 吴浩 文胜平 +4 位作者 卢军太 米振鹏 曾宪龙 黄晖 聂祚仁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476-1482,共7页
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一种新型Er、Zr微合金化Al-Zn-Mg-Cu合金在均匀化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结果表明:铸态合金组织存在严重的偏析,此时合金中含有大量的T(AlZnMgCu)、S(Al_2CuMg)和Al_8Cu_4E... 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一种新型Er、Zr微合金化Al-Zn-Mg-Cu合金在均匀化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结果表明:铸态合金组织存在严重的偏析,此时合金中含有大量的T(AlZnMgCu)、S(Al_2CuMg)和Al_8Cu_4Er相,这些初生相大量偏聚于晶界。随着在465°C单级均匀化处理的进行,第二相含量大幅度降低,可熔的T相和S相会逐步地熔入基体,但Al8Cu4Er相不能完全消除,仍有少量残留。相对于单级均匀化工艺,合金在双级均匀化处理时不仅能够消除铸态合金偏析组织,而且能够析出大量细小弥散分布的L1_2结构的Al_3(Er,Zr)相。结合均匀化动力学分析,可以得出合金合理的均匀化热处理制度为(400°C,10 h)+(465°C,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Cu–Er–Zr合金 均匀化 显微组织演变 初生相 Al3(Er Zr)粒子
下载PDF
含铜低碳硅锰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及显微组织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连生 米振鹏 +4 位作者 田亚强 宋进英 魏英立 郑小平 徐静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8-101,共4页
通过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出含铜低碳硅锰钢在不同冷却速率(1~150℃·s^(-1))下连续冷却的热膨胀曲线,绘制出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合金相观察及显微硬度测试分析了冷却速率对相变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 通过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出含铜低碳硅锰钢在不同冷却速率(1~150℃·s^(-1))下连续冷却的热膨胀曲线,绘制出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合金相观察及显微硬度测试分析了冷却速率对相变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率在1~5℃·s^(-1)时,显微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速为10℃·s^(-1)时组织中出现马氏体,随着冷速增大,马氏体含量增多,珠光体发生退化并逐渐减少,铁素体总量减少,其中针状铁素体增加而多边形铁素体减少并消失;冷却速率超过120℃·s^(-1)后,针状铁素体基本消失,显微组织为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试验钢显微硬度随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低碳硅锰钢 CCT曲线 显微组织
下载PDF
Cu配分时间对I&Q&P处理钢组织性能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3 位作者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米振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29-232,共4页
通过I&Q(两相区退火+淬火)和I&Q&P(两相区退火+淬火+配分)热处理工艺,采用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含Cu低碳钢Cu配分行为及不同配分时间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试验钢的C、Cu和Mn三种元素均从铁... 通过I&Q(两相区退火+淬火)和I&Q&P(两相区退火+淬火+配分)热处理工艺,采用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含Cu低碳钢Cu配分行为及不同配分时间对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试验钢的C、Cu和Mn三种元素均从铁素体向奥氏体中配分,且Cu元素配分效果明显。经I&Q&P工艺处理的钢的组织是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随着Cu配分时间增加,原始晶粒尺寸变大,马氏体组织变大、板条变粗。随着Cu配分时间增加,钢的抗拉强度逐渐减小,伸长率先增加后减小。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和伸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配分时间为40 min时,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伸长率达到最大值,此时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1076 MPa,强塑积达到26254.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I&Q&P工艺 配分时间 力学性能 残余奥氏体
下载PDF
含Cu低碳钢I&Q&P工艺处理后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6
6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3 位作者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米振鹏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80,共5页
对一种含Cu低碳硅锰钢分别采用I&Q、Q&P和I&Q&P热处理工艺,研究双相区Cu配分行为并分析其对马氏体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经I&Q工艺处理,在双相区保温时Cu元素从铁素体向奥氏体中配... 对一种含Cu低碳硅锰钢分别采用I&Q、Q&P和I&Q&P热处理工艺,研究双相区Cu配分行为并分析其对马氏体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经I&Q工艺处理,在双相区保温时Cu元素从铁素体向奥氏体中配分,Cu配分明显,并且不影响C和Mn的配分效果。试验钢经I&Q&P工艺处理后,组织基本为板条马氏体,且马氏体板条清晰,部分板条有断裂的现象。与经Q&P工艺处理相比,试验钢经I&Q&P工艺处理后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显著提高,从9.6%提高到了13.2%。对比Q&P工艺,试验钢经I&Q&P工艺处理后,抗拉强度有一定降低,但伸长率大大提高,强塑积达到27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钢 Cu配分 I&Q&P工艺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I&Q&P下双相区配分温度对含铜低碳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连生 米振鹏 +3 位作者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徐静辉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2-166,共5页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探针研究了双相区合金元素不同配分温度对0.12C-1.33Mn-0.55Cu钢的组织性能和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双相区配分后,C、Cu和Mn元素均出现明显的配分效果,且Cu、Mn元素配分作用有利...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探针研究了双相区合金元素不同配分温度对0.12C-1.33Mn-0.55Cu钢的组织性能和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双相区配分后,C、Cu和Mn元素均出现明显的配分效果,且Cu、Mn元素配分作用有利于盐浴分级淬火C配分进行,保留更多残留奥氏体提高塑性;I&Q&P工艺处理得到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织,随着双相区配分温度提高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变大,马氏体板条变粗,位向增多;随着配分温度的提高,试验钢的抗拉强度提高,伸长率逐渐下降,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伸长率基本一致,在780℃时强塑积最大为26 GPa·%,此时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14.7%,伸长率为24.4%,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P工艺 双相区 配分温度 力学性能 残留奥氏体
原文传递
Fe-C-Mn-Cu钢I&Q处理中Cu元素的配分行为
8
作者 陈连生 徐静辉 +3 位作者 田亚强 郑小平 宋进英 米振鹏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7-111,共5页
对一种含Cu低碳硅锰钢进行双相区保温淬火(I&Q)热处理工艺,采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研究其双相区元素配分规律和元素配分对马氏体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0℃的双相区,C、Mn、Cu分别从铁素体向奥氏体中配分,Cu配分效果明显,并且不... 对一种含Cu低碳硅锰钢进行双相区保温淬火(I&Q)热处理工艺,采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研究其双相区元素配分规律和元素配分对马氏体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0℃的双相区,C、Mn、Cu分别从铁素体向奥氏体中配分,Cu配分效果明显,并且不影响C、Mn配分效果。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高Cu区域的面积和钢中Cu的最高浓度均呈增长趋势,在2400 s时达到化学势平衡状态。马氏体体积分数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至饱和,马氏体从块状向板条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双相区保温淬火(I&Q)工艺 Cu配分 保温时间 马氏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