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道德观的交融及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糜海波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3-98,共6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理论主张,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又是对“历史必然目的”的理论澄明,持有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精神和以人民解放、自由和发展为旨趣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唯物史观为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理论主张,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又是对“历史必然目的”的理论澄明,持有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精神和以人民解放、自由和发展为旨趣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揭示了道德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强调道德的实践能动作用,把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道德标志。唯物史观与道德观的内在融合启示我们,对社会进步的总体评价包含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两个基本方面,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才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社会进步不应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道德观 交融 历史评价 道德评价
下载PDF
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向
2
作者 糜海波 《理论导刊》 2024年第6期41-46,共6页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其生成逻辑主要包括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凝练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实践的成功经验、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其生成逻辑主要包括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凝练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实践的成功经验、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核心要义涵盖前提是坚持人民地位至上、关键是坚持人民力量至上、核心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根本是坚持人民标准至上。其实践指向包括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最高行动准则,要在信仰人民与忠于人民的修炼中增强党性修养,在植根人民与服务人民的作为中践行党的宗旨,在依靠人民与造福人民的担当中实现党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执政理念 人民利益 初心使命
下载PDF
师德评价面临的矛盾、问题与出路 被引量:21
3
作者 糜海波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师德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着虚与实、主观性与客观性、实然与应然、功利与道义的内在矛盾。当前,师德评价伦理目标有所偏差,师德评价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师德评价中教育观念滞后。师德评价应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机制等诸多方面有所改... 师德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着虚与实、主观性与客观性、实然与应然、功利与道义的内在矛盾。当前,师德评价伦理目标有所偏差,师德评价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师德评价中教育观念滞后。师德评价应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机制等诸多方面有所改进,以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应积极发挥师德评价对教育伦理发展和教育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引领教师的德性状况朝着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前行。第一,师德评价标准要体现完整性和层次性。既要反映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又要反映教育自身的特殊道德要求。师德评价标准的层次性,是基于教师德性状况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教育伦理规范的设立应体现价值的等级性。第二,应明晰师德评价的范围和教育行为的道德类型。师德评价中的"师德"是对于特定的教育主体而言的,包含主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在教育伦理学的意义上,教育道德行为可分为善的(道德的)、恶的(不道德的)和亦善亦恶(既道德又不道德)三种基本类型。第三,师德评价应将"具体考察"与"总体判断"结合起来。第四,师德评价实践活动应辅之以一定的伦理教化和道德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师德 教育伦理 教师评价 职业道德
下载PDF
突破师德评价若干困境的思考 被引量:15
4
作者 糜海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2,共4页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师德评价功能的实现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挑战和影响,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也面临着一些认识的困境和疑惑,主要表现为师德能否进行量化评价、师德评价中义与利的价值冲突以及应试教育对教...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师德评价功能的实现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挑战和影响,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也面临着一些认识的困境和疑惑,主要表现为师德能否进行量化评价、师德评价中义与利的价值冲突以及应试教育对教师道德理性的困扰等问题。师德评价是评与导的结合,必须确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价值理念,强化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以素质教育的逻辑和要求来推进新时代的师德建设,促进教师科学道德理性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评价 义和利 教育发展规律 人的发展规律 立德树人 素质教育 教师道德理性
下载PDF
师德评价科学路径的应有视域 被引量:9
5
作者 糜海波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3,共5页
现代社会教育道德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师德性状况的时代性特点,对师德评价选择科学的路径提出了新要求:在师德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既要致力于实现社会对教育善的价值期待,也要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在师德评价的内容构建上,既要继承优秀师德传... 现代社会教育道德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师德性状况的时代性特点,对师德评价选择科学的路径提出了新要求:在师德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既要致力于实现社会对教育善的价值期待,也要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在师德评价的内容构建上,既要继承优秀师德传统,又要弘扬师德的时代精神;在师德评价的标准设定上,既要坚持师德的主导性,又要体现价值目标的层次性;在师德评价的方法运用上,应注意把握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原则。这将有利于提升师德评价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发挥其对师德建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评价 价值取向 内容构建 标准设定 方法运用
下载PDF
“三个塑造”: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 被引量:9
6
作者 糜海波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71,共5页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教育命题和时代主题,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真理,更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新人"的崇高事业。这"三个塑造"反映了国...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教育命题和时代主题,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真理,更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新人"的崇高事业。这"三个塑造"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指明了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和路径方法,实质上构成了教师立德树人价值诉求的三个层面。从"三个塑造"切入,阐明和把握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新时代教育发展以及师德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造灵魂 塑造生命 塑造新人 立德树人 价值诉求
下载PDF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考 被引量:10
7
作者 糜海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2,共4页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做好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更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两种极端性的错误认知不利于爱国主义的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应...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做好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更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两种极端性的错误认知不利于爱国主义的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应对其予以关注和澄清。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文化与政治相结合的维度,切实提高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精神
下载PDF
我国教育伦理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5
8
作者 糜海波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2期95-101,共7页
在我国,教育伦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门独立的学科,在20多年的研究发展中,教育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形成了教育伦理学研究的价值目标体系和伦理规范体系,全面挖掘了教育伦理学的精神内涵,展开了教育伦理学实践机制的研... 在我国,教育伦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门独立的学科,在20多年的研究发展中,教育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形成了教育伦理学研究的价值目标体系和伦理规范体系,全面挖掘了教育伦理学的精神内涵,展开了教育伦理学实践机制的研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视阈 价值目标 规范体系 精神内涵 实践机制
下载PDF
社会公正“三要素”之内涵论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糜海波 吴小虹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7-83,共7页
公正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蕴涵着一定的道德诉求。关注人的生存权,把满足人的合理而"基本需要"作为价值关照,是社会公正的伦理关怀,符合社会发展的目的性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确定能够使每个人为社会幸福作出充分贡献... 公正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蕴涵着一定的道德诉求。关注人的生存权,把满足人的合理而"基本需要"作为价值关照,是社会公正的伦理关怀,符合社会发展的目的性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确定能够使每个人为社会幸福作出充分贡献的制度安排,使人们从社会的基本结构安排中获得其"应得",是社会公正的权利取向,体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从"实质公平"的意义上理解社会公正,在自由与平等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是社会公正的平等理念,要考虑社会成员的差异而促进适度平等和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正 需要 应得 公平
下载PDF
论师德的维度及其启示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糜海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1-44,共4页
师德可分为社会性师德和个体性师德两个维度。这一区分表明,师德是一个完整的互动性结构系统。没有前者,教师个体行为就缺失了道德指令;没有后者,社会道德要求就缺失了实践栽体。师德建设必须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将社会的职业规范内... 师德可分为社会性师德和个体性师德两个维度。这一区分表明,师德是一个完整的互动性结构系统。没有前者,教师个体行为就缺失了道德指令;没有后者,社会道德要求就缺失了实践栽体。师德建设必须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将社会的职业规范内化为教师德性、外化为教师善行。师德两个维度对师德评价的启示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形成全面的评价视域和突显发展的评价功能,将满足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与促进教师个体的道德发展相统一,从而提高师德评价效益和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 社会性师德 个体性师德 师德建设 师德评价
下载PDF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多重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糜海波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146,共6页
在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认知中,较为典型的见解是具有多元特征的三类西方理论阐释。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结构分析,在基于生产资料占有的经济剥削之外提出了组织剥削和技术剥削,以及影响阶级构成的"阶级的矛盾地位"... 在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认知中,较为典型的见解是具有多元特征的三类西方理论阐释。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结构分析,在基于生产资料占有的经济剥削之外提出了组织剥削和技术剥削,以及影响阶级构成的"阶级的矛盾地位"问题。以职业为标准的阶级结构分析,将技术等级关系先于阶级的社会关系,这样所划分出来的不是社会阶级,而是职业阶级或职业阶层。基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分析,集中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多元范畴的解释上,而忽视了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赋予社会成员一定阶级地位和处境所具有的全部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和阶级结构
下载PDF
马尔库塞:技术资本主义批判 被引量:3
12
作者 糜海波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6,共5页
马尔库塞对技术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技术异化意识形态的斥责,揭露了发达工业社会在把人引向畸形幸福的同时塑造了单向度的人。从劳动异化批判到技术异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进展,然而"技术决定论"和"无产阶级... 马尔库塞对技术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技术异化意识形态的斥责,揭露了发达工业社会在把人引向畸形幸福的同时塑造了单向度的人。从劳动异化批判到技术异化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进展,然而"技术决定论"和"无产阶级融合论"的断言,使技术异化批判理论最终陷入解放主体错失的困境和美学救赎论的虚空。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引领当代世界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技术异化批判与劳动异化批判相统一,才能使技术资本主义批判从解释的政治哲学走向实践的政治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技术异化 解放主体 人的自由发展
下载PDF
论教育伦理学的个体善与社会善 被引量:3
13
作者 糜海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6,共4页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 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 自然地, 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 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 作为一门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行为导向的交叉学科, 教育伦理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的有机统一, 自然地, 现代教育伦理在研究视阈上不仅要关注个体教育善的实现, 而且应重视社会教育善的构建。个体与社会之教育善是个体与社会教育伦理把握教育世界的精神实践, 两者都存在其价值合理性根据, 有其应然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旨。教育伦理研究范畴的这一拓展, 既是弥补传统教育伦理研究在作用范围上存在缺憾的需要, 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伦理 研究视阈 个体善 社会善 价值实现
下载PDF
人文关怀理念融入道德教育的伦理蕴含 被引量:3
14
作者 糜海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7-50,共4页
当前的道德教育中仍存在人文关怀匮乏以及教育的亲和力不够等问题,需要将人文关怀理念有机融入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理念融入道德教育是以追求人的道德完善与创建美好生活为根本旨向的一种实践思维,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内在逻辑,也... 当前的道德教育中仍存在人文关怀匮乏以及教育的亲和力不够等问题,需要将人文关怀理念有机融入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理念融入道德教育是以追求人的道德完善与创建美好生活为根本旨向的一种实践思维,是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内在逻辑,也是道德教育凸显人文精神、和谐精神的现实观照。道德教育践行人文关怀理念的价值追求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共同生活,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健康发展,塑造受教育者的和谐人格。在彰显人文关怀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平等关系、仁爱品质、公正准则和道德责任是道德教育者应持有的伦理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怀 道德教育 道德表征 受教育者 平等关系 仁爱品质 公正准则 道德责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探讨 被引量:7
15
作者 糜海波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的以单纯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革新,是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有效教学形式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具有人本性、互动性、民主... 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的以单纯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革新,是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有效教学形式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性教学具有人本性、互动性、民主性、平等性、探究性、自主性、参与性、开放性、实践性、激励性等特点。实施的主要方式有问题式、课题式、探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究性教学 特点 方式
下载PDF
伦理的教育与教育的伦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糜海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8-51,共4页
从教育的起源和本质来说,以至善为目标的教育共同体是具有人文本性和人文精神的伦理实体。教育和伦理是合二为一的,伦理总是浸润并渗透于教育之中,教育又始终蕴涵、体现着伦理;教育是伦理的教育,教育学也是伦理学的教育学。教育是自觉... 从教育的起源和本质来说,以至善为目标的教育共同体是具有人文本性和人文精神的伦理实体。教育和伦理是合二为一的,伦理总是浸润并渗透于教育之中,教育又始终蕴涵、体现着伦理;教育是伦理的教育,教育学也是伦理学的教育学。教育是自觉追寻道德的领域,教育的解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的道德的解放,教育的这种人文使命、伦理使命为教育伦理学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伦理 教育伦理学 伦理的教育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三大转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糜海波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1,共5页
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转变问题,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挥实践功效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要实现三大转变:从矛盾思维转向和谐思维,从文本诠释转向解决问题,从封闭独白转向开放对话。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研究范式 转变
下载PDF
教育伦理视阈中的教育评价刍议 被引量:5
18
作者 糜海波 《教育导刊(上半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9,共3页
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种价值关涉和价值创造的活动,对教与学均具有导向性作用。教育评价伦理工作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应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关怀和精神援助,是一项激发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事业。教育评... 教育评价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种价值关涉和价值创造的活动,对教与学均具有导向性作用。教育评价伦理工作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意义上应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关怀和精神援助,是一项激发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事业。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应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伦理 教育评价 价值定位 道德关怀 评价标准 马克思主义人学
下载PDF
论教师的反思道德 被引量:1
19
作者 糜海波 张娟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6-119,共4页
教师的反思道德是教育理性的一种深沉积淀,是教师道德善恶取舍的实践形式,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精神力量,具有内在性、综合性、稳定性、导向性等特点。教师的反思道德能够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促进教师实现生命的价值超越,为教师的... 教师的反思道德是教育理性的一种深沉积淀,是教师道德善恶取舍的实践形式,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精神力量,具有内在性、综合性、稳定性、导向性等特点。教师的反思道德能够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促进教师实现生命的价值超越,为教师的行为设定伦理路标。其形成的哲学思考,是从内因和外因及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来认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道德 超越 扬善抑恶
下载PDF
教育伦理实践效益的反思与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糜海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11,共4页
作为一种教育实践精神,教育伦理对教育活动把握的效果如何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对教育伦理实践效益的思考旨在关注教育伦理实践由价值目标到实际效应的转化。当前教育道德的理想追求与现实表现之间的脱节,主要体现于功利主义教育甚... 作为一种教育实践精神,教育伦理对教育活动把握的效果如何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对教育伦理实践效益的思考旨在关注教育伦理实践由价值目标到实际效应的转化。当前教育道德的理想追求与现实表现之间的脱节,主要体现于功利主义教育甚嚣尘上、精英主义教育依然盛行、人文主义教育渐趋式微。因此,必须确立教育崇善的道德律令,增强教育的物质投入,加强教育伦理规范建设,优化和提升教育伦理的实践效益,使教育的道德实然自觉地向教育的道德应然状态切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伦理 实践效益 反思 优化 教育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