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呈现--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索琼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18期111-112,共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蕴藏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蕴藏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合技术和网络,以专业化传统媒体为助力,打通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传播路径,借助数字技术更新表达方式,催生出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理念、新方式,对唤醒文化共鸣、提升文化认同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国故事 文化认同 传播
下载PDF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学“课程思政”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索琼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第12期41-41,82,共2页
在2013年的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课程思政”的命题,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各门课程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力求在“讲好中国故... 在2013年的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课程思政”的命题,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各门课程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力求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下,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能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讲述“中国故事”,思政渗透课程,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框架下,传播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力求实现全方位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传播学 课程思政
下载PDF
自媒体时代下移动短视频社区的发展研究
3
作者 王璐 索琼瑶 《东西南北》 2022年第13期50-52,共3页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可以让大众有机会成为信息传播的一员,丰富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在最近几年里,短视频已经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一个主要媒体,或者可以说是引来了短视频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的各个互联网平台也都在极力地投入短视频的领域...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可以让大众有机会成为信息传播的一员,丰富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在最近几年里,短视频已经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一个主要媒体,或者可以说是引来了短视频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的各个互联网平台也都在极力地投入短视频的领域。由于目前的短视频发展迅速,同时伴随其发展产生的特点及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研究当前移动短视频社区的发展特点,试图寻找其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自媒体 短视频 发展研究
下载PDF
韩剧《迷雾》中女性独立外表下的性别困境
4
作者 索琼瑶 《戏剧之家》 2018年第20期101-102,共2页
影视剧作中的女性形象为观众观影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女性地位随着社会进步逐步提高,但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却一直面临着无法摆脱的性别困境。虽然原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注重塑造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但其内核依然无法逃脱男权社会的阴... 影视剧作中的女性形象为观众观影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女性地位随着社会进步逐步提高,但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却一直面临着无法摆脱的性别困境。虽然原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注重塑造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但其内核依然无法逃脱男权社会的阴影,女性形象的构建陷入了花木兰式的境遇、空洞的能指、欲望凝视的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性别困境 影视构建 女性地位
下载PDF
社会支持理论下群体性事件中的人际传播——以昆明PX事件为例
5
作者 索琼瑶 《东南传播》 2014年第10期62-64,共3页
随着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社会分化日益凸显,不同阶层的社会要求逐渐多样化,尤其底层社会的相对剥夺感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进入我们的视野。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抗争总是将主体、客体、要求三者结合在一起,那群体性事件中的... 随着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社会分化日益凸显,不同阶层的社会要求逐渐多样化,尤其底层社会的相对剥夺感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进入我们的视野。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抗争总是将主体、客体、要求三者结合在一起,那群体性事件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如何利用人际传播机制进行人际交往互动?抗争者通过社会支持建立彼此之间的盟友关系,提出利益诉求进行抗争的同时,政府就需要通过合理化的交往行为互动,化解矛盾,通往更理性的社会关系,避免更多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抗争 社会支持 交往行为 理性对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