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栗山天牛成虫的活动节律 被引量:15
1
作者 唐艳龙 姜静 +3 位作者 杨忠岐 王小艺 吕军 索默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3,共7页
研究了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成虫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栗山天牛成虫的取食、交配、产卵、爬行和飞翔等行为的昼夜节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其取食的高峰期是在晚上18时至20时;交配高峰期为17时至22时;产卵和爬行的高峰期均为1... 研究了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成虫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栗山天牛成虫的取食、交配、产卵、爬行和飞翔等行为的昼夜节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其取食的高峰期是在晚上18时至20时;交配高峰期为17时至22时;产卵和爬行的高峰期均为19时至22时;飞翔的高峰期为19时至21时。提出了昆虫活跃值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评价了栗山天牛成虫的群体活跃值,结果表明,栗山天牛成虫的群体活跃值日变化规律亦为单峰型,而且不同时间的活跃值差异极显著,成虫主要在下午16时至晚上24时活动,高峰期是天黑以后的19时至21时。在高峰时段,栗山天牛雌雄成虫的活跃值差异不显著,但部分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天气条件下栗山天牛成虫的活跃值差异显著,晴天成虫的活力最强,阴天次之,雨天成虫的活动能力最弱,而且全天没有明显的活动高峰期。温度在22℃~26℃、相对湿度在50%~80%时利于天牛成虫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山天牛 行为 节律 活跃值
下载PDF
云南野生莲瓣兰形态分异与海拔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索默 毕玉芬 +2 位作者 王鸿泽 唐敏 叶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170-6177,共8页
莲瓣兰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兰科濒危物种。2013年和2014年8月至10月,在云南省西北地区选取了28个野生莲瓣兰居群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在滇西北海拔为1380—2557 m的区域均有分布;莲瓣兰叶片数、花葶长、花瓣长、花瓣宽、... 莲瓣兰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兰科濒危物种。2013年和2014年8月至10月,在云南省西北地区选取了28个野生莲瓣兰居群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在滇西北海拔为1380—2557 m的区域均有分布;莲瓣兰叶片数、花葶长、花瓣长、花瓣宽、萼片长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的形态指标有:叶长(P<0.05),株高(P<0.05),花葶长(P<0.01)。与空气湿度呈显著正相关的形态指标有:叶宽(P<0.05),株高(P<0.05),花葶长(P<0.05),叶长(P<0.01)。随着野生莲瓣兰分布地海拔的升高,株型矮化,形态变小;年均温越高、空气湿度越大的分布地,莲瓣兰叶片越长、越宽,植株越高,花葶越长;分布地辐射强度越大,莲瓣兰叶片越短,植株越矮,根系越发达。野生莲瓣兰居群间的叶长、叶宽、株高、根长及花葶长度的变化较大,变异系数超过了15%,表明其存在着较大的形态变异,生态适应幅度变宽,且植株矮化严重,需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研究结果阐明了滇西北海拔、温度等生态因子对野生莲瓣兰形态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保护野生莲瓣兰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莲瓣兰 海拔 年平均温度 空气湿度 辐射强度
下载PDF
增温对滇杨和川杨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春勐 代微然 +3 位作者 索默 李荣 许喆 任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3-70,共8页
利用开顶式生长室模拟增温,研究了气温变暖对滇杨和川杨株高、生物量、芽数量、抗氧化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增温增加了滇杨和川杨平均株高、干质量、平均节间长度,但川杨增加不显著;增温显... 利用开顶式生长室模拟增温,研究了气温变暖对滇杨和川杨株高、生物量、芽数量、抗氧化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增温增加了滇杨和川杨平均株高、干质量、平均节间长度,但川杨增加不显著;增温显著降低了滇杨和川杨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了游离脯氨酸含量,同时川杨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而滇杨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增温显著提高滇杨和川杨净光合速率、总叶绿素、叶绿素a和b含量,但川杨中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更显著。因此,滇杨和川杨可以通过提高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方式,适应温度变化;从2种杨树对增温的响应差异来看,高海拔川杨对气候变暖在生理上有更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生理特性 生长 光合速率
下载PDF
云南迪庆州野生莲瓣兰形态分异与海拔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叶广 唐敏 +4 位作者 王鸿泽 索默 车伟光 陈贤 毕玉芬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9,共6页
迪庆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境内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至德钦县的一段区域是野生莲瓣兰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本研究于2013年8月1—25日在该区域进行实地调查,采... 迪庆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境内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至德钦县的一段区域是野生莲瓣兰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本研究于2013年8月1—25日在该区域进行实地调查,采集野生莲瓣兰资源,共发现14个野生莲瓣兰居群,并测定株高、叶长和叶宽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的株高、叶长、叶宽与分布地海拔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表现为海拔越高,其叶片越窄(R2=0.724 8),植株越矮(R2=0.581 2),叶片越短(R2=0.463 4);但海拔高度对莲瓣兰的叶片数量影响较小;明确提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西北坡向、西坡向和北部坡向是野生莲瓣兰的主要分布区。研究结果阐明了该区域海拔等生境因子对野生莲瓣兰形态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野生莲瓣兰资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莲瓣兰 形态特征 海拔 坡向
下载PDF
云南野生莲瓣兰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索默 毕玉芬 +2 位作者 叶广 王鸿泽 唐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0-449,共10页
本研究在云南西北和西部选取21个野生莲瓣兰居群,调查其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分析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居群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分层明显,乔木层由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栓皮栎(Quercus var... 本研究在云南西北和西部选取21个野生莲瓣兰居群,调查其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分析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野生莲瓣兰居群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分层明显,乔木层由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为主体,加以少量的杉科树种组成;灌木层由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钓樟(Lindera umbellate Thumb.)、刺叶栎(Quercus spinosa David ex Fr.)组成;草本层主要由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a L.)、地石榴(Ficus tikoua Bur.)、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等组成。乔木层中松科与壳斗科乔木数量的比值、草本层物种种类、乔木层和草本层植物数量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迪庆州和怒江州的壳斗科乔木占的比例较大,大理州和保山市则松科乔木比例偏大。从滇西北地区到滇西地区,草本层的物种种类呈增多趋势,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密度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莲瓣兰 群落结构 海拔
下载PDF
浅谈山头乡几种生态建设模式
6
作者 张少云 索默 乌俊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0年第4期39-40,共2页
10年来山头乡大搞小流域治理 ,发展经济林 ,并从中探索出几种治理水土流失 ,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使治理出来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并取得一定的生态、社会、经济等效益 ,有效地将治理的荒山发挥了各方面效益 ,不仅解决了农民脱贫问... 10年来山头乡大搞小流域治理 ,发展经济林 ,并从中探索出几种治理水土流失 ,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使治理出来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并取得一定的生态、社会、经济等效益 ,有效地将治理的荒山发挥了各方面效益 ,不仅解决了农民脱贫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建设 种植模式 治理开发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