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脱土负载Cu^+催化含氮杂环化合物的N-芳基化反应(英文) 被引量:5
1
作者 綦晓龙 周丽梅 +3 位作者 蒋晓慧 范红伟 付海燕 陈华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77-1882,1862,共6页
通过简单的离子交换法制备出蒙脱土(MMT)负载Cu+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等技术对催化剂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已经成功的插入到蒙脱土层间.在芳基氯或芳基溴与含氮杂环化合物的N-... 通过简单的离子交换法制备出蒙脱土(MMT)负载Cu+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等技术对催化剂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已经成功的插入到蒙脱土层间.在芳基氯或芳基溴与含氮杂环化合物的N-芳基化反应中,催化剂显示出高的催化活性,且可通过简单的过滤分离出该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其活性无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土 N-芳基化反应 芳基卤 多相催化剂
下载PDF
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綦晓龙 陈川宁 +1 位作者 徐亮 余利坚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营养组、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通过胃造口术建立动物创伤模型,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 d,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检测小肠...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营养组、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通过胃造口术建立动物创伤模型,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 d,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检测小肠黏膜中IgA、CD3+、CD4+、CD8+细胞的数量。结果: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大鼠术后恢复良好。生态营养组大鼠腹泻累计次数低于普通营养组和免疫营养组(P<0.05)。三个营养组大鼠的小肠上皮细胞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绒毛表面积等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普通营养组大鼠小肠黏膜IgA、CD3+、CD4+、CD8+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特别是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大鼠的小肠免疫屏障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创伤后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免疫营养 生态营养 创伤
下载PDF
直肠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学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綦晓龙 傅仲学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7-148,共2页
目的 探讨直肠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 4 4例直肠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 38.2 (2 8~ 6 8)岁。入院前误诊率 6 5 % ,平均误诊时间 8.2个月。DucksC期和D期占 85 % ,根治性手术... 目的 探讨直肠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 4 4例直肠印戒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 38.2 (2 8~ 6 8)岁。入院前误诊率 6 5 % ,平均误诊时间 8.2个月。DucksC期和D期占 85 % ,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仅 5 9.1% ;术后复发率为 34.6 %。 5年生存率为 4 .8%。主要死亡原因为广泛的腹腔种植性转移 (88.1% )。结论 直肠印戒细胞癌误诊率高、恶性度高、进展速度快、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直肠印戒细胞癌 根治性手术切除 术后 误诊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2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綦晓龙 孙丹 +1 位作者 邓靖 何生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50-1451,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在晚期原发性肝癌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50例晚期肝癌(HCC)组织切片(其中36例直径>5 cm,14例直径<5 cm;12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38例无区域淋巴结转...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在晚期原发性肝癌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50例晚期肝癌(HCC)组织切片(其中36例直径>5 cm,14例直径<5 cm;12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38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20例正常肝脏组织(对照组)中Ang-2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肿瘤直径>5 cm肝癌组中Ang-2表达均强于直径<5 cm肝癌及对照组(P<0.05),肿瘤直径<5 cm肝癌组Ang-2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有区域淋巴结或肝内转移组Ang-2表达强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在肝癌发展中,患者肝脏内Ang-2表达明显增加,其增加的程度与肿瘤生长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生成素-2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二十二碳六烯酸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5
作者 綦晓龙 陈川宁 +1 位作者 徐亮 吴晓霞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体外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状态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经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含rhGM-CSF和rhIL-4培养液诱导5d,获得未成熟DCs,并分为4组:未成熟组、... 目的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体外对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状态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经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含rhGM-CSF和rhIL-4培养液诱导5d,获得未成熟DCs,并分为4组:未成熟组、成熟组、DHA组和饱和脂肪酸(SA)组。经DHA孵育24h,内毒素脂多糖(LPS)作用48h,于第8天,Wright-Giemsa染色观察各组DCs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HLA-DR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12及TNF-α的含量。结果 DHA组细胞上清液IL-12和TNF-α的含量比成熟组低(P<0.01),而SA组与成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A干预下平均荧光强度呈明显下调。成熟组CD80、CD86及HLA-DR mRNA相对表达量比未成熟组高(P<0.01);DHA组比成熟组低(P<0.01);而SA组与成熟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DHA可下调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降低IL-12及TNF-α的释放,减弱DCs的抗原提呈能力,且可抑制DCs体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类 二十二碳六烯酸类
下载PDF
直肠印戒细胞癌和粘液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6
作者 綦晓龙 傅仲学 +1 位作者 邓靖宇 王国英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 :比较研究直肠印戒细胞癌和粘液腺癌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地对比分析 2 0例直肠印戒细胞癌和同期 79例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直肠印戒细胞癌组的一年生存率 6 5 .0 % ,三年生存率 30 .0 % ,五年... 目的 :比较研究直肠印戒细胞癌和粘液腺癌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地对比分析 2 0例直肠印戒细胞癌和同期 79例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直肠印戒细胞癌组的一年生存率 6 5 .0 % ,三年生存率 30 .0 % ,五年生存率 5 .0 %。黏液腺癌组一年生存率 84 .8% ,三年生存率 5 8.2 % ,五年生存率 38.0 %。两者在显微镜下黏液分布不同 ,肉眼所见大体标本相差甚远。结论 :直肠印戒细胞癌较直肠粘液腺癌的诊断困难 ,恶性度高 ,预后差 ,临床上应对二者区别对待 ,术中冰冻切片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准确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印戒细胞癌 直肠粘液腺癌 直肠肿瘤 临床特点 病理学特点 诊断
下载PDF
肠内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余利坚 徐亮 +2 位作者 姚晖 魏仁志 綦晓龙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9-512,共4页
目的:研究肠内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和肠内生态营养组.胃造瘘术后分别给予普通饲料、肠内营养剂和肠内生态营养剂7d,检测小肠黏膜形态学参数和黏膜IgA+,C... 目的:研究肠内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和肠内生态营养组.胃造瘘术后分别给予普通饲料、肠内营养剂和肠内生态营养剂7d,检测小肠黏膜形态学参数和黏膜IgA+,CD3+,CD4+和CD8+细胞数量.结果:肠内生态营养组的小肠绒毛高度(205.4μmvs177.7μm,P<0.05)、肠腺隐窝深度(99.4μmvs77.7μm,P<0.05)、黏膜厚度(299.9μmvs267.0μm,P<0.05)以及绒毛表面积(10321.5μm2vs8927.6μm2,P<0.05)均高于对照组,肠内生态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内生态营养组大鼠小肠黏膜中IgA+细胞(21.2vs17.5,19.4,P<0.05)和CD3+(24.2vs20.2,22.1,P<0.05),CD4+(13.4vs8.9,11.0,P<0.05)、CD8+(18.7vs12.6,15.4,P<0.05)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结论:肠内生态营养能较好的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功能,促进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增强其肠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生态营养 肠黏膜屏障 WISTAR大鼠
下载PDF
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余利坚 徐亮 +2 位作者 姚晖 魏仁志 綦晓龙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794-798,共5页
目的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机体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4组,即对照组、肠内普通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及肠内生态营养组。于胃造瘘术后早期分别给予普通饲料、肠内普通营养剂、肠... 目的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机体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4组,即对照组、肠内普通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及肠内生态营养组。于胃造瘘术后早期分别给予普通饲料、肠内普通营养剂、肠内免疫营养剂和肠内生态营养剂,共7d,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和黏膜IgA+、CD3+、CD4+和CD8+细胞数量。结果小肠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除肠内普通营养组)以及绒毛表面积在肠内普通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和肠内生态营养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各肠内营养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黏膜IgA+、CD3+、CD4+及CD8+细胞数对照组大鼠低于各肠内营养组(P<0.05),而肠内普通营养组又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和肠内生态营养组(P<0.05)。结论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功能,促进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增强其肠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免疫营养 生态营养 动物实验 WISTAR大鼠
下载PDF
肠内免疫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余利坚 徐亮 +2 位作者 姚晖 魏仁志 綦晓龙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9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行胃造瘘术后早期分别给予普通饲料、肠内营养剂、肠内免疫营养剂等,行肠内营养7d,测量小肠黏膜... 目的: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行胃造瘘术后早期分别给予普通饲料、肠内营养剂、肠内免疫营养剂等,行肠内营养7d,测量小肠黏膜形态和小肠黏膜IgA+、CD3+、CD4+和CD8+细胞数量。结果:小肠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以及绒毛表面积等相关的形态学参数测量值显示,肠内免疫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普通营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大鼠小肠黏膜IgA+、CD3+、CD4+和CD8+细胞数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P<0.05)。结论:肠内免疫营养能较好的改善术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功能,促进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增强其肠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营养 肠内免疫营养 大鼠 WISTAR
下载PDF
肠内生态营养对大鼠创伤后影响肠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川宁 綦晓龙 +1 位作者 徐亮 余利坚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肠内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免疫功能酌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普通肠内营养组(EN)、肠内免疫营养组(EIN)和肠内生态营养组(EEN)。通过胃造瘘术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 目的探讨肠内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免疫功能酌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普通肠内营养组(EN)、肠内免疫营养组(EIN)和肠内生态营养组(EEN)。通过胃造瘘术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d,观察各组大鼠小肠粘膜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4组小肠粘膜中IgA+、CD3+、CD4+、CD8+细胞的数量,并采用秩和检验方法分析其差异性。结果肠内生态营养组术后恢复良好(P<0.05);肠内生态营养组的腹泻累计次数低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小肠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粘膜厚度、绒毛表面积等测量值显示:肠内生态营养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大鼠小肠粘膜IgA+、CD3+、CD4+、CD8+细胞数明显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P<0.05,P<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特别是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能使创伤后Wistar大鼠更好地恢复;各种肠内营养剂,尤其是生态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和增强Wistar大鼠的小肠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生态营养 大鼠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晓霞 徐亮 綦晓龙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9年第4期227-230,共4页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是重要的营养组成成分,对免疫细胞的增殖、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免疫应答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其免疫调节的可能机制包括PUFAs对细胞膜脂质成分的改变、对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及基因表...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是重要的营养组成成分,对免疫细胞的增殖、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免疫应答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其免疫调节的可能机制包括PUFAs对细胞膜脂质成分的改变、对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以及对类花生酸类物质代谢的影响等。ω-3 PUFAs在临床多种疾病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免疫调节
下载PDF
胃癌树突状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业江 梁建群 +4 位作者 綦晓龙 熊玉霞 易国平 李显蓉 魏仁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914-1920,共7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浸润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胃原发癌35例及其中淋巴转移癌23例组织中S-100^+DCs的密度,同法检测35例胃原发癌...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浸润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胃原发癌35例及其中淋巴转移癌23例组织中S-100^+DCs的密度,同法检测35例胃原发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随着胃癌浸润程度的增加,间质S-100^+DCs密度的下降,浆膜浸润的胃癌S-100^+DCs密度显著下降,S-100^+DCs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显著负相关(P=0.023);有淋巴转移胃癌S-100^+DCs密度明显低于无淋巴转移者,但无统计学意义;在胃癌转移的淋巴结.随着胃癌转移程度的增加,S-100^+DCs密度显著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923,P<0.01);VEGF阳性表达的胃癌S-100^+DCs密度明显低于VEGF阴性表达的胃癌(P=0.157),两者呈负相关(r=-0.128,P=0.464),但均无统计学意义;S-100^+DCs低密度胃癌的MVD显著高于S-100^+DCs高密度胃癌(P=0.013);高MVD胃癌S-100^+DCs密度明显低于低MVD胃癌,胃癌MVD与S-100^+DCs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 -0.322,P=0.059).结论:胃癌组织的S-100^+DCs浸润程度与胃癌侵袭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胃癌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活力密切相关,胃癌细胞释放的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可能是肿瘤源性免疫逃逸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树突状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川宁 綦晓龙 +1 位作者 吴晓霞 徐亮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514-2517,共4页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状态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新鲜健康成人外周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细胞白介素-4(rhIL-4)诱导人外周...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状态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新鲜健康成人外周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细胞白介素-4(rhI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获得未成熟DCs,将其分为5组:未成熟DCs组、成熟DCs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SFA处理组。经EPA、DHA孵育24 h,内毒素脂多糖(LPS)作用48 h。Wright-Giemsa染色观察各组DCs形态;采用半定量反转录-PCR(RT-PCR)检测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表面抗原提呈分子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形态学可见成熟DCs组诱导明显,未成熟DCs组、EPA、DHA组伪足少且细胞粗大;细胞上清IL-12和TNF-α的含量,EPA、DHA处理组比成熟DCs组低(P<0.01),而SFA组与成熟DC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CD80、CD86及HLA-DR的mRNA相对表达量,成熟DCs组比未成熟DCs组表达量高(P<0.01),EPA、DHA处理组比成熟DCs组表达量低(P<0.01),而SFA处理组与成熟DC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下调DCs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降低其IL-12及TNF-α的释放,减弱DCs的抗原提呈能力,且对DCs抑制体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EPA DHA
下载PDF
可循环疏水性铜酞菁催化咪唑的N-芳基化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强 周丽梅 +3 位作者 蒋晓慧 綦晓龙 王中华 郎文成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18-1824,共7页
研究了二价铜酞菁(CuPc)催化咪唑与芳基碘或溴的N-芳基化反应.结果表明,CuPc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并且能够重复使用3次活性无明显降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催化剂样品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 铜酞菁 N-芳基化反应 芳基卤 可循环催化剂
下载PDF
NF-kappaB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邓靖字 时德 綦晓龙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61-64,共4页
关键词 NF-KAPPAB 动脉粥祥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VEGF-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6
作者 潘伟庆 綦晓龙 付仲学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 ,探讨VEGF -C的表达与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88例直肠癌术后肿瘤组织的标本中VEGF -C的表达。结果 :VEGF -C阳性表达 38例 (43.2 % )。在淋巴结...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在直肠癌中的表达 ,探讨VEGF -C的表达与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88例直肠癌术后肿瘤组织的标本中VEGF -C的表达。结果 :VEGF -C阳性表达 38例 (43.2 % )。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中VEGF -C阳性表达 (81.6 % ) ,明显高于其在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中的表达 (14 .0 % ) (P <0 .0 1)。VEGF -C在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 (10 0 % )高于其在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 (96 .3% )与其在肠旁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 81.6 % (P <0 .0 1)。结论 :VEGF -C表达于部分直肠癌中 ,其表达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并且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程度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C VEGFR-3 直肠癌 淋巴转移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17
作者 綦晓龙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964-965,共2页
目的对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104例于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行肠外营养)和观察组(52例,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 目的对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104例于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行肠外营养)和观察组(52例,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1)经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77%,且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手术患者经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有效预防并发症,保证预后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 胃癌手术 术后恢复
下载PDF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缝合疝缺损联合负压引流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厚泽 綦晓龙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缝合疝缺损联合负压引流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与腹壁疝外科接受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184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处理方... 目的探讨缝合疝缺损联合负压引流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与腹壁疝外科接受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184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缝合-引流组(n=57)、缝合组(n=73)、对照组(n=54),缝合-引流组术中缝合疝缺损并于腹膜前间隙放置引流管;缝合组仅术中缝合疝缺损;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估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肿发生率等,术后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缝合-引流组平均手术时间与缝合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疝缺损大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引流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术后静息状态V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合疝缺损联合负压引流可有效减少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患者血清肿发生,此方式安全有效。疝缺损较大的患者,采用术中缝合疝缺损联合负压引流管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引流 缺损缝合 腹腔镜 腹股沟疝 血清肿
下载PDF
异隐丹参酮对胃癌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家杰 李敏 +2 位作者 唐国富 李厚泽 綦晓龙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异隐丹参酮(ICTS)对胃癌BGC-823和SGC-7901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BGC-823、SGC-7901,采用0、5、10、20μmol/L ICTS处理24、48、72 h后,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确定ICTS抑制BGC-... 目的探讨异隐丹参酮(ICTS)对胃癌BGC-823和SGC-7901细胞增殖、周期、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系BGC-823、SGC-7901,采用0、5、10、20μmol/L ICTS处理24、48、72 h后,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确定ICTS抑制BGC-823和SGC-7901细胞的最佳浓度和最佳作用时间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和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ICTS处理后胃癌细胞中Cyclin D1、Bcl-2、p53、p21蛋白的表达。结果 0、5、10、20μmol/L ICTS处理BGC-823细胞24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 789±0. 048)%、(16. 74±1. 55)%、(33. 58±2. 26)%、(54. 62±2. 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0、5、10、20μmol/L ICTS处理SGC-7901细胞24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 184±0. 023)%、(12. 76±1. 73)%、(32. 95±2. 47)%、(53. 80±2. 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20μmol/L ICTS处理BGC-823细胞24、48、72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4. 62±2. 61)%、(55. 08±2. 35)%、(59. 72±2. 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20μmol/L ICTS处理SGC-7901细胞24、48、72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3. 80±2. 65)%、(55. 76±2. 47)%、(61. 83±2. 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0μmol/L ICTS处理BGC-823、SGC-7901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比例为(78. 34±7. 13)%和(79. 57±7. 3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ICTS处理组BGC-823、SGC-7901凋亡率分别为(24. 78±3. 42)%和(28. 76±4. 2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20μmol/L ICTS处理BGC-823、SGC-7901细胞24 h后Cyclin D1和Bcl-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p53和p2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ICTS通过增加p53、p21表达,降低Cyclin D1和Bcl-2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增加细胞G0/G1阻滞和凋亡,发挥抗胃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异隐丹参酮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老年人腹股沟疝术后切口外敷芒硝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飞 綦晓龙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594-597,600,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切口外敷芒硝对切口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10月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老年人共186例作为研究对象,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3...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切口外敷芒硝对切口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10月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老年人共186例作为研究对象,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3例,将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治疗组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甲级+乙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Z=-2.562,P=0.01)。治疗组切口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4.458,P=0.035)。比较单个并发症,仅有切口血清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7,P=0.047),两组切口硬结、脂肪液化、切口感染、老年男性阴囊积液这几个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切口上运用芒硝外敷可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减少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综合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 腹股沟疝 并发症 芒硝 切口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