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解读 被引量:16
1
作者 付燕 纪世博 邢卉春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7期71-77,共7页
腹水是肝硬化三大并发症(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导致患者入院的并发症。为了给内科医生提供成人肝硬化腹水的首选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2012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对“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 腹水是肝硬化三大并发症(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导致患者入院的并发症。为了给内科医生提供成人肝硬化腹水的首选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2012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对“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进行了更新[1](以下简称“新指南”)。该指南对每项建议均提供了的推荐意见的类别(反映了利益与风险)和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评价其强度或可信度)(见表1、表2)[2]。用于指导有临床症状的成人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本文将介绍新指南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腹水 利尿剂 腹水蛋白 腹腔穿刺术 肝病研究 肝硬化患者 肝肾综合征 肝疾病 肝性胸水 腹水感染 尿钠排泄 腹腔静脉分流术 成人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不同基因型核心蛋白对肝母细胞瘤细胞凋亡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冯胜虎 鞠威 +7 位作者 全敏 杨松 刘顺爱 张锦前 王琦 梁金秋 纪世博 成军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比较HCV不同基因型核心蛋白(core)在肝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构建6a基因型HCV core的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6a)[pCore(6a)];分别将1b、3a和6a基因型HCV core质粒以及空质粒pcDNA3.1/myc-His(-)(pNC)瞬时转染He... 目的比较HCV不同基因型核心蛋白(core)在肝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构建6a基因型HCV core的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6a)[pCore(6a)];分别将1b、3a和6a基因型HCV core质粒以及空质粒pcDNA3.1/myc-His(-)(pNC)瞬时转染HepG2细胞,48小时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发生的情况;利用Real-time PCR检测胱冬肽酶-3的mRNA水平变化;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胱冬肽酶-3的活性变化,比较HCV不同基因型core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6a基因型HCV core的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ore(6a)[pCore(6a)];与pNC组相比,表达1b、3a和6a基因型HCV core的HepG2细胞中,Annexin V+细胞数均显著减少,其中6a基因型core较1b和3a基因型core作用显著(P=0.000、0.001);同时实验组中凋亡效应分子胱冬肽酶-3的mRNA水平及其活性较对照组均降低;其中与1b和3a基因型core相比较,6a基因型core显著降低胱冬肽酶-3的mRNA水平,而在抑制胱冬肽酶-3活性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 HCV不同基因型core对细胞凋亡的作用不同;基因6a型core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HCV基因6型核心蛋白可能更易导致肝癌的发生,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基因型 核心蛋白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在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雨 纪世博 +8 位作者 李炜 庄立伟 李贲 全敏 段英 王笑梅 欧蔚妮 成军 邢卉春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4期48-53,共6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epatitis C virus core-binding protein 6,HCBP6)在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30例脂肪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酒精...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epatitis C virus core-binding protein 6,HCBP6)在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30例脂肪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组1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组20例,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采用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HCBP6水平。结果脂肪性肝病组患者ALT [(80.16±21.26)U/L vs(29.20±3.58)U/L]、AST [(97.10±20.76)U/L vs(46.30±4.52)U/L]、CHOL [(4.41±0.09)mmol/L vs(3.77±0.08)mmol/L]和TG [(1.92±0.08)mmol/L vs(1.48±0.03)mmol/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Bil [(91.11±25.75)μmol/L vs(42.90±7.50)μmol/L]和DBil[(65.23±20.12)μmol/L vs(26.14±5.0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NAFLD组、ALD组及正常对照组ALT [(70.25±18.24)U/L vs(99.98±53.82)U/L vs(29.20±3.58)U/L]、AST[(91.35±26.09)U/L vs(98.60±35.93)U/L vs(46.30±4.52)U/L]、CHOL [(4.56±0.10)mmol/L vs(4.12±0.11)mmol/L vs(3.77±0.08)mmol/L]和TG [(1.97±0.02)mmol/L vs(1.81±0.09)mmol/L vs(1.48±0.03)mmol/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Bil [(97.34±34.91)μmol/Lvs(78.67±35.21)μmol/L vs(42.90±7.50)μmol/L]和DBil [(69.34±27.35)μmol/L vs(57.01±27.24)μmol/L vs(26.14±5.0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其中,NAFLD组和ALD组ALT、AST、CHOL和T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NAFLD组CHOL水平显著高于ALD组(t=2.681,P=0.012),两组患者ALT、AST和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脂肪性肝病组患者血清HCBP6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46±0.02)μg/L vs(0.67±0.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7,P <0.001)。NAFLD组、ALD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HCBP6水平[(0.46±0.02)μg/L vs(0.47±0.03)μg/L vs(0.67±0.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90,P <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组和ALD组患者HCBP6水平均显著降低(t=4.871,P <0.001;t=3.520,P=0.001)。结论 HCBP6在脂肪性肝病患者,尤其是NAFLD患者外周血中呈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 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 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
下载PDF
B7-H1在HBV感染导致肝细胞癌中的调控作用
4
作者 纪世博 刘顺爱 +7 位作者 全敏 冯胜虎 张梦然 张锦前 梁金秋 王琦 邢卉春 成军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4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B7-H1(B7-homolog 1)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的肝细胞癌(HC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lentivirus-B7-H1转染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人肝癌细胞系HepG2、HepG2.2.15后,应用MTT法观察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 目的探讨B7-H1(B7-homolog 1)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的肝细胞癌(HC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lentivirus-B7-H1转染人正常肝细胞系L02、人肝癌细胞系HepG2、HepG2.2.15后,应用MTT法观察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蛋白B7-H1、Survivin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抑制B7-H1表达水平后,通过MTT检测表明细胞系HepG2.2.15细胞活性比HepG2细胞、L02细胞活性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增加,同时Western blot显示Survivin蛋白的表达减少。结论通过慢病毒转染抑制B7-H1的表达可以促进细胞系HepG2.2.15凋亡,B7-H1可能是通过调控Survivin的变化影响HBV感染的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1 肝炎 乙型 肝细胞 SURVIVIN
下载PDF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非病毒性肝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程丹颖 王笑梅 +5 位作者 欧蔚妮 孙磊 万钢 纪世博 刘聪 邢卉春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技术在非病毒性肝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经肝组织活检诊断为非病毒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 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技术在非病毒性肝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经肝组织活检诊断为非病毒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肝组织活检纤维化程度F0~F1为无显著肝纤维化,F2~F4为显著肝纤维化,分析LSM值与肝组织活检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计算LSM值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AUROC、敏感性和特异度等。结果共纳入9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无显著肝纤维化者58例(60.42%),显著肝纤维化者38例(39.58%)。LSM值与肝组织活检纤维化分期间相关系数r=0.500(P <0.001)。LSM值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AUROC为0.795(P <0.05);当Cut-off值为11.45 kPa时,敏感性为60.5%、特异度为89.7%,阳性预测值为79.3%,阴性预测值为77.6%。结论 LSM值与非病毒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分期间有较好的相关性;TE对于非病毒性肝病引起的肝纤维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动态监测肝纤维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非病毒性肝病 肝纤维化 无创诊断
下载PDF
煤矸石的分级分质技术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姚永建 张辉 +5 位作者 黄建军 孟凡军 纪世博 王娣 任大亨 舒新前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18年第12期38-41,共4页
阐述了煤矸石的分级分质技术,提出了基于煤矸石的矿物组分和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对煤矸石进行分级分质的思路。
关键词 煤矸石 组成成分 分级分质
下载PDF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例
7
作者 纪世博 李贲 +7 位作者 张雨 庄立伟 李炜 程丹颖 全敏 王笑梅 欧蔚妮 邢卉春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3期85-88,共4页
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临床中关注较少,但病死率高,缺乏标准治疗方案。为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认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疗水平,现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例上消化道出血并... 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临床中关注较少,但病死率高,缺乏标准治疗方案。为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认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疗水平,现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例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本例患者表现为黑便,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后行胃镜下止血治疗,随后出现胸痛,心电图ST段出现动态演变,明确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过积极输血、抑酸等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持续缓解。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较少见,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积极输血治疗可能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治疗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10年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贲 程丹颖 +4 位作者 纪世博 赵莹莹 欧蔚妮 王笑梅 邢卉春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38-441,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10年后病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10年后截至2018年12月将发生肝硬化患者34例设为病例组,而未发生肝硬化患者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10年后病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10年后截至2018年12月将发生肝硬化患者34例设为病例组,而未发生肝硬化患者118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各项化验指标、乙肝病毒载量及肝脏病理等结果,分析肝硬化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饮酒史、血小板、脾脏厚度、门静脉宽度、终点HBV DNA与肝硬化形成存在相关性(P<0.05)。通过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随着肝脏病理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硬化发生率升高(χ^2=18.749,P<0.001;χ^2=33.214,P<0.001)。通过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饮酒史、肝脏纤维化分期及终点HBV DNA水平等因素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年龄、饮酒史、纤维化分期及终点HBV DNA水平等因素是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肝硬化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程丹颖 李贲 +1 位作者 纪世博 邢卉春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4期9-13,共5页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早期准确诊断肝纤维化至关重要。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是通过超声波传递速度间接反映肝脏硬度从而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技术,已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将TE与血清生物化...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早期准确诊断肝纤维化至关重要。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是通过超声波传递速度间接反映肝脏硬度从而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技术,已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将TE与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联合应用于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总结了TE技术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优缺点及其在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非病毒性肝病所致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无创诊断 瞬时弹性成像
下载PDF
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治疗1~6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庄立伟 纪世博 +9 位作者 张雨 赵莹莹 全敏 李炜 李贲 程丹颖 段英 欧蔚妮 邢卉春 王笑梅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2期30-36,共7页
目的探讨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治疗1~6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Sofosbuvir"、"Velpatasvir"及"HCV"等为检索词,检索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Medline、PubMed、... 目的探讨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治疗1~6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Sofosbuvir"、"Velpatasvir"及"HCV"等为检索词,检索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Medline、PubMed、CNKI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等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采用Q检验法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依据标准共纳入文献8篇,共计患者2040例.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治疗1~6基因型HCV感染(包括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初/经治患者)效果较好,总SVR12为96.35%(95%CI:94.43%~98.26%).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9例(0.3%,95%CI:0.0%~0.6%),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0例(2.4%,95%CI:1.2%~3.6%),病死6例(1.5%,95%CI:0.2%~2.8%).普通不良反应中常见头痛[515例(23.1%),95%CI:19.1%~27.1%]、乏力[443例(21.7%),95%CI:19.4%~24.0%]、恶心[243例(11.5%),95%CI:9.1%~13.8%]、鼻咽炎[140例(8.7%),95%CI:5.7%~11.7%]及腹泻[119例(7.0%),95%CI:5.7%~8.2%]等.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较低,主要为高胆红素血症[9例(3.4%),95%CI:0.1%~10.6%]、淋巴细胞减少[24例(1.0%),95%CI:0.1%~1.9%]、血红蛋白降低[15例(1.0%),95%CI:0.2%~2.1%]及高血糖[8例(1.0%),95%CI:0.1%~2.0%].结论 Sofosbuvir联合Velpatasvir抗HCV治疗具有泛基因活性,可覆盖1~6基因型患者,SVR12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osbuvir Velpatasvir 肝炎病毒 丙型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贲 纪世博 +4 位作者 赵莹莹 程丹颖 李炜 欧蔚妮 邢卉春 《肝脏》 2021年第4期424-428,434,共6页
目的探讨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有效性。方法从PubMed、Medline、Embase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网、知网中文数据库检索有关双环醇和NAFLD的相关文献,筛选文献后并提取数据,时限设定为建库至2019年12月... 目的探讨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有效性。方法从PubMed、Medline、Embase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网、知网中文数据库检索有关双环醇和NAFLD的相关文献,筛选文献后并提取数据,时限设定为建库至2019年12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表的评价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873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46例,对照组427例,在双环醇治疗2个月至6个月后,NAFLD患者血清ALT明显下降(WMD=-13.19,95%CI:-22.0~-4.37,P=0.003);在治疗24周至6个月后,NAFLD患者血清TG明显下降(WMD=-0.38,95%CI:-0.74~-0.02,P=0.04);在治疗24周至6个月后,NAFLD患者血清TC明显下降(WMD=-0.21,95%CI:-0.37~-0.06,P=0.007)。结论双环醇可有效降低NAFLD患者血清中ALT、TG、TC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疗效 META分析
下载PDF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纪世博 庄立伟 +5 位作者 张雨 李贲 程丹颖 刘顺爱 成军 邢卉春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6期379-384,共6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转染lentivirus-MIF shRNA,抑制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中MIF的表达,分为转染组和空转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转染lentivirus-MIF shRNA,抑制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中MIF的表达,分为转染组和空转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凋亡变化,应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法检测MIF、核因子κB(NF-κB)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水平变化。转染组与空转组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实验指标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分析。结果MIF在HepG2.2.15细胞中呈高表达,抑制MIF表达后,与空转组相比,转染组HepG2.2.15细胞的活性下降(53.0±2.0)%(t=6.421、P=0.023),凋亡增加(22.5±3.0)%(t=5.837、P=0.027),同时NF-κB、Bcl-2蛋白表达分别下降(48.8±2.0)%(t=6.936、P=0.021)和(50.3±3.0)%(t=6.729、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 IF可能通过调控NF-κB及其下游Bcl-2通路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HepG2.2.15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抑制MIF可能会成为HBV感染相关性HCC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细胞癌 核因子ΚB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原文传递
核苷(酸)类药物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IL-21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闫改勤 纪世博 +5 位作者 刘顺爱 欧蔚妮 赵莹莹 马艳华 成军 邢卉春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IL-21表达水平,探讨血清IL-21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患者对抗病毒应答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5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优化的... 目的通过检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IL-21表达水平,探讨血清IL-21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患者对抗病毒应答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5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优化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基线、12周、24周、36周、52周、64周、76周、88周和104周的血清并检测IL-21水平、HBV DNA定量、HBs Ag、HBs Ab、HBe Ag、HBe Ab和肝功能等相关指标,分析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另选取15例HBV携带者、15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结果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化治疗基线血清IL-21水平与无症状携带者血清IL-2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0.003);核苷(酸)类似物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HBs Ag、HBe Ag、HBe Ab均呈下降趋势,且HBV DNA水平及HBs Ag浓度于治疗12周内下降速度最快,HBs Ag浓度降低速度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慢。基线IL-21水平与优化治疗12-24周时的病毒量变化对数值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0.55、P=0.015),36周时IL-21水平与36-52周病毒量变化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0.62、P=0.001)。核苷(酸)类药物优化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IL-21浓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峰值浓度在36周,为66.41 pg/ml,显著高于基线IL-21浓度(P=0.001),治疗至88周及104周时患者血清IL-21水平恢复到基线状态。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血清IL-21浓度升高,优化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峰值与HBV DNA的抑制及HBs Ag、HBe Ag等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 乙型 慢性 白细胞介素2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