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素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纪周新 刘琳琳 +4 位作者 李艺养 黄青燕 邓小云 崔燎 吕应年 《中国药师》 CAS 2015年第10期1649-1651,1660,共4页
目的:制备丹参素脂质体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丹参素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大豆卵磷脂浓度、大豆卵磷脂与丹参素药脂比和水相p H值。透射电镜观察所制备脂质体的形态和粒径,利用HPLC测定丹参... 目的:制备丹参素脂质体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丹参素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大豆卵磷脂浓度、大豆卵磷脂与丹参素药脂比和水相p H值。透射电镜观察所制备脂质体的形态和粒径,利用HPLC测定丹参素含量,透析法比较丹参素脂质体和游离丹参素的体外释放度。结果:最佳制备工艺:磷脂浓度为40 mg·ml-1,药脂比为1∶10,水相p H为6.6。制备的丹参素脂质体为圆整球形,平均粒径(174±36)nm,平均包封率38.9%。丹参素浓度范围在2.0-20.0 mg·L-1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8 4),丹参素脂质体的体外释放度比游离丹参素慢,能达到24 h缓释。结论: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的丹参素脂质体粒径大小均匀,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素 脂质体 包封率 粒径 体外释放度
下载PDF
五肽YIGSR修饰的半边旗提取物5F脂质体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青燕 吕应年 +5 位作者 邓小云 刘明星 纪周新 刘琳琳 吴科锋 梁念慈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842-1844,共3页
目的:制备五肽YIGSR修饰的半边旗提取物5F脂质体(YIGSR-5F-LP)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5F-LP,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磷脂胆固醇质量比、药脂质量比、超声时间及反应温度对脂质体制备工艺的影响;采用... 目的:制备五肽YIGSR修饰的半边旗提取物5F脂质体(YIGSR-5F-LP)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5F-LP,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磷脂胆固醇质量比、药脂质量比、超声时间及反应温度对脂质体制备工艺的影响;采用后插入法修饰载药脂质体表面,制备表面含YIGSR的5F-LP。透射电镜法观察脂质体的形态和粒径;鱼精蛋白沉淀法测定脂质体包封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脂质体中5F含量;透析法评价载药脂质体的体外释放性能。结果:优选的最优制备工艺为磷脂胆固醇质量比6∶1、药脂质量比1∶10、超声时间10 min、反应温度45℃。所制YIGSR-5F-LP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74.8nm,包封率为88.9%,载药量为8.2%;其体外释放比5F溶液慢,在48 h释放完全。结论:成功制得YIGSR-5F-LP,其具有缓释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边旗提取物5F 脂质体 制备工艺 正交试验 包封率 粒径 体外释放度
下载PDF
表面双膦酸盐修饰的丹参素脂质体稳定性及骨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琳琳 吕应年 +3 位作者 纪周新 李艺养 陈景锋 崔燎 《中国药师》 CAS 2016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制备骨靶向丹参素脂质体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靶向性脂质体。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HPLC测定脂质体中丹参素含量,考察骨靶向脂质体在室温下的稳定性,透析法考察脂质体在血浆存在条件下的体外释放度,并采... 目的:制备骨靶向丹参素脂质体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靶向性脂质体。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HPLC测定脂质体中丹参素含量,考察骨靶向脂质体在室温下的稳定性,透析法考察脂质体在血浆存在条件下的体外释放度,并采用羟磷灰石晶体吸附试验考察目标物的骨靶向性。结果:表面修饰制备的靶向载药脂质体呈圆球形,室温下为稳定的乳白色混悬液。5天内测得的包封率为31.1%,渗漏率为20.5%。在血浆条件下脂质体有明显的缓释作用,24 h累计释放量为84.6%。表面修饰的脂质体有骨靶向性,羟基磷灰石吸附量随靶向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表面修饰的丹参素脂质体具有骨靶向性,且缓释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修饰 丹参素 脂质体 稳定性 骨靶向
下载PDF
粪肠球菌脂磷壁酸激活Toll样受体2抑制胰腺导管癌BxPC-3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被引量:1
4
作者 纪周新 贺德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7-481,共5页
目的:粪肠球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对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BxPC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0、5、10、50μg/ml的LTA分别处理BxPC-3细胞,以0μg/ml组作为空白对照组... 目的:粪肠球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对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BxPC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0、5、10、50μg/ml的LTA分别处理BxPC-3细胞,以0μg/ml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作为实验组,采用CCK-8法检测LTA对细胞BxPC-3增殖的影响;用50μg/ml LTA处理BxPC-3细胞48 h,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其对BxPC-3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WB法检测对BxPC3细胞中TLR2、P38、p-P38、NF-κB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LTA抑制BxPC3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与0μg/ml组相比,在LTA 50μg/ml干预48 h后,BxPC-3细胞增殖抑制效果最为显著(P<0.01),故后续实验组细胞均采用50μg/ml LTA处理48 h。与0μg/ml组相比,50μg/ml组发生侵袭的BxPC-3细胞数和迁移率均显著降低(均P<0.01),细胞中TLR2、p-P38、p-NF-κB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粪肠球菌LTA可抑制PDA细胞BxPC-3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LTA激活TLR2进而促进P38及NF-κB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脂磷壁酸 TOLL样受体2 胰腺导管腺癌 增殖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miR-27a促进胃癌细胞AGS增殖与侵袭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剑洋 贺德 +2 位作者 李志坚 纪周新 马广念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29-2135,共7页
目的:探究miR-27a对胃癌细胞AGS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能否靶向调控盐诱导激酶1(salt induce kinase 1,SIK1)和F框/WD_40域蛋白7(F-box and WD_40 repeat domain protein 7,FBXW7)。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胃癌组织与邻近... 目的:探究miR-27a对胃癌细胞AGS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能否靶向调控盐诱导激酶1(salt induce kinase 1,SIK1)和F框/WD_40域蛋白7(F-box and WD_40 repeat domain protein 7,FBXW7)。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胃癌组织与邻近正常胃组织之间miR-27a表达水平的差异;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miR-27a mimics和miR-27a NC转入AGS细胞中,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27a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生物信息学预测miR-27a的靶基因,通过蛋白印迹实验验证miR-27a对SIK1的调控作用;通过双荧光酶素报告基因、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迹实验验证miR-27a对FBXW7的调控作用。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胃癌组织与邻近正常胃组织之间FBXW7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FBXW7 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表明miR-27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邻近正常胃组织。Real-time PCR表明miR-27a在模拟物组中的表达较对照组高,细胞功能实验表明过表达miR-27a能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TargetScan预测SIK1为miR-27a的潜在靶基因,蛋白印迹实验表明SIK1不能被miR-27a靶向负性调控。TargetScan预测FBXW7为miR-27a的潜在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表明miR-27a可抑制FBXW73’UTR双荧光素酶活性,突变其结合位点后抑制作用消失。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迹实验表明过表达miR-27a后FBXW7的蛋白与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TCGA数据库分析表明胃癌组织中FBXW7 mRNA的表达较邻近正常胃组织明显下降,FBXW7 mRNA表达低的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更低。结论:过表达miR-27a能增强胃癌细胞AGS的增殖与侵袭能力,可能是通过负性调控FBXW7发挥的促瘤作用。在胃癌细胞AGS中,SIK1不能被miR-27a负性调控,可能被FBXW7靶向介导泛素化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7a TCGA 盐诱导激酶1 F框/WD_40域蛋白7 胃癌细胞 增殖 侵袭
下载PDF
微生物群与胰腺癌 被引量:2
6
作者 纪周新 贺德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46-50,共5页
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研究发现特定微生物群比例的变化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口腔中的微生物、胃肠道内菌群及胰腺内菌群等,其中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与胰腺癌风险呈正相关,这可能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研究发现特定微生物群比例的变化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口腔中的微生物、胃肠道内菌群及胰腺内菌群等,其中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与胰腺癌风险呈正相关,这可能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微生物群与胰腺癌的多种治疗方式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化疗效果,胰腺癌内的细菌可诱导免疫耐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 胰腺肿瘤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