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HHUA体外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纪国欣 +2 位作者 李明江 赵兴波 李继俊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Mifepristone,MIF)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KLE和HHUA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KLE和HHUA在含不同浓度MIF(0、1×10-6、1×10-5、5×10-5、1×10-4mol/L)培养液中培养,应用MTT比色法、流式...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Mifepristone,MIF)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KLE和HHUA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KLE和HHUA在含不同浓度MIF(0、1×10-6、1×10-5、5×10-5、1×10-4mol/L)培养液中培养,应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MIF对KLE和HHUA生长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肿瘤细胞ER、PR、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低浓度(≤10-6mol/L)MIF对KLE和HHU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弱,高浓度(5×10-5和1×10-4mol/L)MIF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抑制细胞生长。MIF阻滞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明显降低了S期细胞比例(P<0.05);MIF(≥10-5mol/L)显著降调ER、PR、Bcl-2表达,升调Bax表达,促进细胞凋亡。MIF对HHUA细胞的影响较KLE明显。结论:MIF通过阻滞细胞停滞于G1期和降低S期细胞比例,抑制KLE和HHUA细胞体外增殖;通过降调ER、PR、Bcl-2和升调Bax表达,促进KLE和HHUA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子宫内膜肿瘤 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TGF-β1和Smad4基因转染对子宫内膜癌细胞HHUA体外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纪国欣 +2 位作者 赵兴波 李明江 李继俊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22-826,882,共6页
目的:探讨TGF-β1和Smad4基因转染对子宫内膜癌细胞HHUA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Smad7、PAI-1的影响。方法:电穿孔法将Smad4基因转染入HHUA细胞。观察未转染和转染Smad4基因的HHUA细胞在不同浓度TGF-β1(0,2.5,5,10ng/ml)培养液中其B... 目的:探讨TGF-β1和Smad4基因转染对子宫内膜癌细胞HHUA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Smad7、PAI-1的影响。方法:电穿孔法将Smad4基因转染入HHUA细胞。观察未转染和转染Smad4基因的HHUA细胞在不同浓度TGF-β1(0,2.5,5,10ng/ml)培养液中其Bcl-2、Bax、Smad7、PAI-1的表达、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活性变化及Smad7、PAI-1和TGF-β1 mRNA水平。结果:TGF-β1以时间依赖方式明显抑制HHUA生长(P<0.05),各浓度组间无显著差异;转染Smad4后TGF-β1仍明显抑制HHUA生长(P<0.01)。转染Smad4前后,TGF-β1均阻滞细胞停滞于G1期;转染后作用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明显降调Bcl-2,升调Bax、Smad7和PAI-1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转染Smad4后作用增强(P<0.05)。TGF-β1、Smad7和PAI-1 mRNA水平在TGF-β1作用和(或)Smad4转染前后都明显升高。结论:TGF-β1以时间依赖方式抑制HHUA体外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转染Smad4明显增强了TGF-β1的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因 SMAD4 细胞凋亡 细胞系
下载PDF
TGF-β/Smad与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纪国欣 赵兴波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3年第6期447-449,共3页
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信号转导通路功能异常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现就TGF β信号转导通路 ,尤其是Smad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生殖器肿瘤 女性 信号转导通路 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形态罕见的多发性卵巢滤泡囊肿扭转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纪国欣 赵兴波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4年第5期396-396,共1页
关键词 多发性卵巢滤泡囊肿扭转 剖腹探查术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法在检测孕产妇乙肝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化会 李化英 +6 位作者 莫晓媚 王青 李莉 侯蔚 纪秀兰 宋晓英 纪国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6年第9期59-60,共2页
背景与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在检测孕产妇乙肝病毒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正确指导乙肝孕产妇产后的喂养方式。方法:用ELISA法和ECL法平行测定孕产妇血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并对ELISA法检测表面抗... 背景与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在检测孕产妇乙肝病毒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正确指导乙肝孕产妇产后的喂养方式。方法:用ELISA法和ECL法平行测定孕产妇血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并对ELISA法检测表面抗原为阴性而ECL法为低浓度的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病毒DNA。结果:ECL法表面抗原的检出率(9.66%)明显高于ELISA法(6.54%),p<0.05,ELISA法检测为阴性而ECL法为低浓度的标本,病毒DNA均为阳性。结论:ECL法测定HVV-M的敏感性比ELISA法高,可以更灵敏的检出低浓度的表面抗原,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导孕产妇产后的喂养方式,但HBcAb阳性率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乙型肝炎病毒 孕产妇
下载PDF
腹膜外剖宫产联合产钳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纪国欣 董瑞峰 +2 位作者 张倩 孟岚 徐风森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240-243,共4页
目的 观察腹膜外剖宫产联合产钳在瘢痕子宫孕妇再次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再次剖宫产产妇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腹膜外剖宫产联合产钳产妇47例(A组),腹膜内剖宫产产妇51例(B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A组... 目的 观察腹膜外剖宫产联合产钳在瘢痕子宫孕妇再次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再次剖宫产产妇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腹膜外剖宫产联合产钳产妇47例(A组),腹膜内剖宫产产妇51例(B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A组从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分别为(7.7±2.8)min、(42.8±9.7) min,较B组的(9.3±3.2)min、(47.6±9.4) min显著缩短(=2.700、2.497,P=0.008、0.014);两组术中及术后2h出血量分别为(310.4±106.3)mL、(365.3±142.8)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P=0.035);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2.8±1.8)分,显著少于B组的(4.1±1.9)分(t=3.252,P=0.002);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A组(12.5±5.9)h,显著短于B组的(16.0±6.6)h(t =2.771,P=0.007);术后发热率A组(8.5%,4/47)显著低于B组(25.5%,13/51)(χ^2=4.918,P=0.033);术后随访慢性盆腔痛A组3例,B组1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3,P=0.026).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膜外剖宫产联合产钳较腹膜内再次剖宫产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最大程度地克服了胎头娩出困难,不增加新生儿病率,手术适应证可等同于腹膜内剖宫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产钳 剖宫产术
原文传递
妊娠期高尿酸血症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纪国欣 赵慧栋 +1 位作者 吴纪芬 徐风森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6年第3期9-12,共4页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导致的代谢性异常。近年来研究发现,HUA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高血压 降尿酸药物
原文传递
二甲双胍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雪 纪国欣 +1 位作者 纪超 杨兴升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404-408,共5页
目的研究服用二甲双胍对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Ⅰ型子宫内膜癌(E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45例合并T2DM的Ⅰ型EC患者(糖尿病组)与同期147例不合并糖尿病的Ⅰ型EC患者(非糖尿... 目的研究服用二甲双胍对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Ⅰ型子宫内膜癌(E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45例合并T2DM的Ⅰ型EC患者(糖尿病组)与同期147例不合并糖尿病的Ⅰ型EC患者(非糖尿病组)的临床资料,合并T2DM的Ⅰ型EC患者中二甲双胍组23例(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非二甲双胍组22例(口服其他类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比较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二甲双胍对合并T2DM的Ⅰ型E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Ⅰ型EC患者的发病年龄大(t=4.331,P<0.001)、更易合并高血压(χ^2=19.252,P<0.001)、手术-病理分期晚(χ^2=4.588,P=0.032)、组织学分级高(χ^2=6.069,P=0.048)、肌层浸润深(χ^2=7.743,P=0.005)、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χ^2=4.885,P=0.027)。二甲双胍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47.0个月vs.38.0个月)及中位总生存期(OS)(52.0个月vs.41.0个月)较非二甲双胍组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99,P=0.001;χ^2=10.090,P=0.001)。二甲双胍组与非糖尿病组的中位PFS(47.0个月vs.46.0个月)及中位OS(52.0个月vs.46.0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91,P=0.374;χ^2=0.836,P=0.36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大(OR=2.128,95%CI为1.361~3.328,P=0.001;OR=4.502,95%CI为1.696~11.954,P=0.003)、手术-病理分期晚(OR=2.231,95%CI为1.437~3.462,P=0.001;OR=4.005,95%CI为1.480~10.836,P=0.006)、组织学分级高(P=0.001;P=0.017;G2/G1:OR=5.660,95%CI为3.424~9.357,P=0.001;OR=5.763,95%CI为1.666~19.938,P=0.006)、肌层浸润深(OR=1.531,95%CI为1.049~2.235,P=0.027;OR=3.759,95%CI为1.890~7.476,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OR=11.277,95%CI为2.774~45.838,P=0.001;OR=8.451,95%CI为1.138~62.767,P=0.037)、合并T2DM(OR=1.897,95%CI为1.096~3.281,P=0.008;OR=1.813,95%CI为1.043~3.151,P=0.012)为Ⅰ型EC患者PFS和OS的危险因素,服用二甲双胍为合并T2DM的Ⅰ型EC患者PFS(OR=0.412,95%CI为0.207~0.818,P=0.002)及OS(OR=0.455,95%CI为0.228~0.905,P=0.008)的保护因素。结论合并T2DM是Ⅰ型EC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服用二甲双胍能明显改善合并T2DM的Ⅰ型EC患者的PFS及OS,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子宫内膜肿瘤 二甲双胍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