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程思政视域下鲁迅思想的符号化塑造
1
作者 纪婉茹 王恒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53-155,共3页
在国内思政教育新形势的推动下,课程思政融入戏剧作品成为创作可能。纵观鲁迅的小说,鲜有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致的刻画,他将人物符号化,对其进行劣根的暴露与批判,引导受众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存在的价值。文章以鲁迅小说改编的话剧作... 在国内思政教育新形势的推动下,课程思政融入戏剧作品成为创作可能。纵观鲁迅的小说,鲜有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致的刻画,他将人物符号化,对其进行劣根的暴露与批判,引导受众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存在的价值。文章以鲁迅小说改编的话剧作品为例,着重阐述在教学过程中紧抓戏剧的“以人为本”与“教育性”两个特质渗透鲁迅精神,探索如何在表演课程创新改革过程中强化学生思政精神,在表演教学中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深化学生舞台艺术的创作力与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鲁迅作品 符号化 戏剧教育
下载PDF
“六视点训练法”在高校戏剧表演课程中的应用
2
作者 纪婉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62-165,共4页
高校表演教学在沿用斯坦尼体系训练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创新型训练方法。“六视点训练法”通过解构戏剧元素,提出表演创造的空间、形状、时间、情感、动作和故事概念,并进一步锤炼出解构、即兴、感知当下、空间转换等训练方法。... 高校表演教学在沿用斯坦尼体系训练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创新型训练方法。“六视点训练法”通过解构戏剧元素,提出表演创造的空间、形状、时间、情感、动作和故事概念,并进一步锤炼出解构、即兴、感知当下、空间转换等训练方法。强调运用“感知当下”“融入自然”等方式提升受训者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探索艺术与物质结构之间的精神联系。在高校表演课程教学中应用,有助于打破教与学的边界,提升学生创作热情;有助于改变传统观演关系,巩固学生专业素养;有助于延伸固有教学空间,引导学生感知社会,从而推动表演课程的美育教育改革,服务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视点训练法” 高校 表演课程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环境戏剧对导演艺术的影响
3
作者 纪婉茹 《艺术家》 2020年第7期12-13,共2页
苏联著名导演聂米罗维奇—丹钦科认为:导演是解释者、镜子、组织者。这个定义较为准确地概括了导演在戏剧活动中的地位与意义。20世纪,受战争与经济的影响,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戏剧活动变得更加活跃。环境戏剧也在... 苏联著名导演聂米罗维奇—丹钦科认为:导演是解释者、镜子、组织者。这个定义较为准确地概括了导演在戏剧活动中的地位与意义。20世纪,受战争与经济的影响,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戏剧活动变得更加活跃。环境戏剧也在此期间孕育而生。本文主要阐述了选择剧本到完成构思的过程中环境戏剧对导演艺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构思 环境戏剧 观演关系
下载PDF
夏衍话剧《上海屋檐下》女性人物塑造的探索
4
作者 纪婉茹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97-99,共3页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三幕悲喜剧,作品展现了剧作家将戏剧进行社会主义特色化的探索,他打破了之前左翼戏剧对生活描写的模式化,更加细腻地描写了生活在上海东区小弄堂里五户人家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再现了抗战前夕底...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三幕悲喜剧,作品展现了剧作家将戏剧进行社会主义特色化的探索,他打破了之前左翼戏剧对生活描写的模式化,更加细腻地描写了生活在上海东区小弄堂里五户人家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再现了抗战前夕底层社会小市民的悲欢离合。他塑造的杨彩玉、桂芬、施小宝等市井女性形象深入人性,将生活在黑暗中又向往光明的新时代女性出神入化地刻画在观众面前,唤起同时代的人们对追求幸福生活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衍 《上海屋檐下》 人物塑造 市井话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