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氨酰谷氨酰胺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戚仁斌 纪惜銮 +3 位作者 熊怡 陆大祥 王彦平 付咏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6-661,共6页
目的观察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对缺氧/复氧(H/R)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及心肌酶释放的影响,探讨Gly-Gln对心肌H/R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H/R模型,实验分为Control组,H/R... 目的观察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对缺氧/复氧(H/R)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及心肌酶释放的影响,探讨Gly-Gln对心肌H/R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建立体外心肌H/R模型,实验分为Control组,H/R组,H/R+Gly-Gln(1,4,16 mmol·L-1)组,Gly-Gln(1,4,16 mmol·L-1)组。采用MTT法测定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并检测各组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含量;以Annexin V联合PI染色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以JC-1为荧光分子探针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结果 H/R组心肌细胞活力低于对照组(P<0.01),而培养液中心肌细胞释出的LDH、CK含量则高于对照组(P<0.01);H/R+Gly-Gln组心肌细胞活力高于H/R组(P<0.01),而培养液中LDH、CK含量则低于H/R组(P<0.05),其效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H/R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R+Gly-Gln组心肌细胞凋亡率较H/R组降低(P<0.05),且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升高,与H/R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Gly-Gln可对抗H/R损伤,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维持心肌细胞活力,减少心肌细胞H/R损伤所致心肌酶(LDH、CK)释放,并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具体机制可能与其稳定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酰谷氨酰胺 缺血/再灌注 心肌 细胞培养 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建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闻慧 张芸 +7 位作者 纪惜銮 刘晓雷 杨顺 罗朝霞 谢亮 邹文文 李结明 姜舒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226-1231,共6页
目的:构建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探讨PEDF在hUCMSCs中的表达及重组慢病毒对hUCMSCs... 目的:构建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探讨PEDF在hUCMSCs中的表达及重组慢病毒对hUCMSCs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Lenti-CMV-hChR2-EYFP载体系统,构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进一步感染hUCMSCs,获得携带PEDF基因的hUCMSCs(PEDF-hUCMSC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ELISA法检测PEDF-hUCMSCs的PEDF蛋白表达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PEDF-hUCMSCs的活性。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验证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感染hUCMSCs后对细胞传代、细胞表型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高效感染hUCMSCs,获得的PEDFhUCMSCs能有效表达PEDF蛋白,检测结果显示重组病毒感染组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细胞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感染对hUCMSCs的增殖能力、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没有明显改变。结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修饰的PEDF-hUCMSCs能有效表达PEDF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慢病毒载体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骨髓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缺失加速肿瘤的生成
3
作者 纪惜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4-714,共1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肿瘤演进 骨髓细胞 血管生成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A 浸润细胞 巨噬细胞
下载PDF
应激反应的RNA开关调节VEGFA表达
4
作者 纪惜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8-908,共1页
关键词 mRNA 调节基因 开关 应激反应 配体结合 代谢产物 非编码区 构象改变
下载PDF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致癌突变
5
作者 纪惜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395-2395,共1页
关键词 晚期神经母细胞瘤 癌突变 酶基因 淋巴瘤 间变性 染色体1p36 儿科肿瘤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组装现象反映蛋白质复合体的进化
6
作者 纪惜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42-1942,共1页
关键词 蛋白质 进化 组装 复合体 分子结构 细胞结构 相互作用 原子结构
下载PDF
金属硫蛋白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铅中毒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芸 纪惜銮 +3 位作者 罗朝霞 杨顺 刘晓雷 姜舒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353-1355,共3页
目的研究过表达金属硫蛋白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T-h ADSCs)对铅中毒小鼠排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铅中毒模型组、单纯细胞组、空载病毒组和病毒感染组,空白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其他组小鼠给予1 mg/kg醋酸铅连... 目的研究过表达金属硫蛋白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T-h ADSCs)对铅中毒小鼠排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铅中毒模型组、单纯细胞组、空载病毒组和病毒感染组,空白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其他组小鼠给予1 mg/kg醋酸铅连续于实验第1-10 d腹腔注射,第11 d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h ADSCs、空载慢病毒感染的h ADSCs、MT-h ADSCs注射,观察14 d后处死小鼠,检测血铅浓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脑组织Caspases 3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铅中毒小鼠血铅显著升高,血清SOD活性显著下降,血清MDA含量显著升高。病毒感染组与铅中毒模型组相比,血铅显著下降,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血清MDA含量显著下降,脑海马DG区细胞actived caspase 3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MT–h ADSCs能促进铅中毒小鼠排铅,提高其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及Caspases 3蛋白表达,从而减少细胞氧化损伤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蛋白 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铅中毒
下载PDF
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靶向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芸 纪惜銮 +7 位作者 臧爱民 耿熠 林晓萌 杨华 罗朝霞 杨顺 谢亮 姜舒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655-1658,共4页
目的研究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BiCAR-T)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及其对BALB/c nude裸小鼠恶性胶质瘤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用BALB/c Nude裸小鼠U87细胞皮下肿瘤模型和颅内肿瘤模型观察Bi CAR-T细胞体内抑瘤作用。... 目的研究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BiCAR-T)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及其对BALB/c nude裸小鼠恶性胶质瘤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用BALB/c Nude裸小鼠U87细胞皮下肿瘤模型和颅内肿瘤模型观察Bi CAR-T细胞体内抑瘤作用。皮下肿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观察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生长情况,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颅内肿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BiCAR-T细胞CAR的表达率超过50%。体外实验中,效靶比为5∶1,10∶1,20∶1时:实验组细胞对U87细胞的杀伤率为(21.21±1.11)%,(42.45±2.52)%,(62.34±4.17)%,对照组细胞对U87细胞的杀伤率为(14.15±0.88)%,(22.31±1.21)%,(35.98±2.45)%;实验组IFN-γ水平为(403.36±25.98),(1756.29±103.36),(2784.52±190.13)pg·mL^(-1),对照组IFN-γ水平为(369.76±22.56),(1005.56±44.65),(1954.44±112.04)pg·mL^(-1),在效靶比为10∶1和20∶1时,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CAR-T细胞对BALB/c nude裸小鼠皮下恶性胶质瘤生长抑制率为45.80%,与模型组的1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肿瘤模型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可见肿瘤细胞显著减少。颅内肿瘤模型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肿瘤细胞显著减少,Cyclin D1表达下降。结论 BiCAR-T细胞是一种经基因工程修饰的高效靶向的免疫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抑制恶性胶质瘤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 T淋巴细胞 恶性胶质瘤
原文传递
恶性胶质瘤相关抗原表位肽激活的树突状细胞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靶向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芸 纪惜銮 +5 位作者 罗朝霞 杨顺 谢亮 邹文文 刘兵峰 姜舒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8-451,455,共5页
目的研究多种恶性胶质瘤相关抗原表位肽激活的树突状细胞(GDC)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GDC-CTL)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以及其对BALB/c nude裸小鼠神经胶质瘤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制备多种恶性胶质瘤相关抗原致... 目的研究多种恶性胶质瘤相关抗原表位肽激活的树突状细胞(GDC)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GDC-CTL)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以及其对BALB/c nude裸小鼠神经胶质瘤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制备多种恶性胶质瘤相关抗原致敏的GDC和GDC-CTL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型进行分析。设立不同的效靶比(5∶1,10∶1,20∶1),用CCK8法测定GDC-CTL细胞体外对U87细胞的杀伤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GDC-CTL与U87细胞共培养48 h后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水平,设立未经GDC激活的T淋巴细胞为对照组。用BALB/c Nude裸小鼠U87细胞皮下肿瘤模型观察GDC-CTL细胞体内抑瘤作用,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于背部皮下注射0.9%Na Cl,其他3组于背部皮下注射1×107U 87细胞,在肿瘤长径达3 mm后模型组于肿瘤局部注射0.9%Na Cl,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分别于尾静脉和肿瘤局部注射2×107GDC-CTL,每周注射3次,共2周,注射体积均为0.2 m L。观察4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生长情况,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 GDC高表达CD83、CD1a和HLA-DR,表明成功诱导GDC成熟。CD3+T淋巴细胞比例为93.00%,CD3+CD8+T淋巴细胞为69.00%,表明GDC-CTL成功激活。效靶比为5∶1,10∶1,20∶1时:GDC-CTL组和对照组对U87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24.35±1.12)%vs(15.21±0.91)%,(38.57±2.10)%vs(23.35±1.30)%,(59.44±3.79)%vs(35.23±2.33)%;GDC-CTL组和对照组与U87细胞共培养48 h后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分别为(405.36±27.65)vs(371.11±23.23)pg·m L^(-1),(1509.22±97.16)vs(913.54±48.35)pg·m L^(-1),(2429.57±183.18)vs(1814.97±123.24)pg·m L^(-1),在效靶比为10∶1和20∶1时,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对BALB/c nude裸小鼠皮下神经胶质瘤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4.83%和45.37%,与模型组的1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局部治疗组和静脉治疗组均可见肿瘤细胞显著减少。结论 GDC-CTL是一种高效的免疫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抑制胶质瘤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恶性胶质瘤
原文传递
金属硫蛋白修饰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铅的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芸 纪惜銮 +5 位作者 罗朝霞 杨顺 刘晓雷 李结明 谢亮 姜舒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642-1644,共3页
目的构建携带金属硫蛋白(MT)基因的慢病毒载体,验证其在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 ADSCs)中的表达及分析其对铅中毒的作用。方法通过慢病毒载体p Lenti-CMV-h ChR 2(E123T-H134R)-EYFP系统,构建MT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p Lenti-CMV-MT2A-... 目的构建携带金属硫蛋白(MT)基因的慢病毒载体,验证其在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 ADSCs)中的表达及分析其对铅中毒的作用。方法通过慢病毒载体p Lenti-CMV-h ChR 2(E123T-H134R)-EYFP系统,构建MT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p Lenti-CMV-MT2A-EYFP,感染h ADSCs,构建携带MT基因的h ADSCs(MT-h ADSCs),应用免疫细胞荧光法检测金属硫蛋白的表达情况。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载病毒组、重组病毒感染组分析MT-h ADSCs对铅的耐受性,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结果成功构建携带金属硫蛋白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 Lenti-CMV-MT2A-EYFP感染h ADSCs,金属硫蛋白获得有效表达,MTT法检测结果显示重组病毒感染组细胞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病毒感染组细胞的存活率相比显著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慢病毒载体在h ADSCs中有效表达的金属硫蛋白可提高h ADSCs对铅的耐受性,证实金属硫蛋白能降低重金属铅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蛋白 慢病毒载体 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铅中毒
原文传递
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靶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张芸 纪惜銮 +7 位作者 罗朝霞 杨顺 商琰红 谢亮 贾友超 李结明 臧爱民 姜舒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385-390,共6页
目的 研究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BiCAR-T细胞)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以及其对NOD SCID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 制备BiCAR-T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表达情况.体外实... 目的 研究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BiCAR-T细胞)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以及其对NOD SCID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 制备BiCAR-T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表达情况.体外实验分为实验组(BiCAR-T细胞)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设立不同的效靶比(5∶1、10∶1、20∶1),用CCK8法测定BiCAR-T细胞体外对HL60细胞的杀伤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BiCAR-T细胞与HL60细胞共培养48 h后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水平.用HL60细胞尾静脉注射NOD SCID小鼠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观察BiCAR-T细胞体内抑瘤作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NOD SCID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通过尾静脉注射0.9% NaCl,模型组和治疗组通过尾静脉注射1×107个HL60细胞造模,造模20 d后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2×107个BiCAR-T细胞,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0.9% NaCl,每周注射3次,共2周,注射体积均为0.2 ml.治疗2周后取小鼠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BiCAR-T细胞CAR的表达率>50.00%.效靶比为5∶1、10∶1、20∶1时,实验组BiCAR-T细胞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25.43±1.32)%∶(16.18±0.75)%、(50.33±3.11)%∶(25.47±1.27)%和(85.89±3.96)%∶(49.45±2.77)%,其中BiCAR-T细胞和T淋巴细胞对HL60细胞杀伤率的主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17,P<0.001);不同效靶比时BiCAR-T细胞和T淋巴细胞对HL60细胞杀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09,P<0.001);不同效靶比时BiCAR-T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效率均显著优于T淋巴细胞(F=45.36,P<0.001).实验组BiCAR-T细胞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与HL60细胞共培养48 h后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分别为(435.65 ±20.44) pg/ml∶(356.75±19.87) pg/ml、(1 639.98±95.75) pg/ml∶(1 109.37±80.98) pg/ml和(3 467.43±187.54) pg/ml∶(2 245.52±112.66) pg/ml,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IFN-γ水平的主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24,P<0.001);不同效靶比时IFN-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7.67,P<0.001);不同效靶比时实验组的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 =46.31,P<0.001).对小鼠肝、脾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白血病细胞浸润程度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 BiCAR-T细胞是一种经基因工程修饰的高效靶向的免疫细胞,能于体内外强效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T淋巴细胞 嵌合抗原受体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Senegenin against Hypoxia/Reoxygenation-Induced Injury in PC12 Cells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小青 李学敏 +6 位作者 赵严冬 纪惜銮 王彦平 付咏梅 王华东 陆大祥 戚仁斌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53-361,共9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Senegenin (Sen) against injury induced by hypoxia/reoxygenation (H/R) in highly differentiated PC12 cells. Methods: The cultured PC12 cells wer...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Senegenin (Sen) against injury induced by hypoxia/reoxygenation (H/R) in highly differentiated PC12 cells. Methods: The cultured PC12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H/R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en (60 μmol/L). Four groups were included in the experiment: control group, H/R group, H/R+Sen group and Sen group. Cell viability of each group and the level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in culture medium were detected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Sen. Hoechst 33258 staining and annexin V/propidium iodide double staining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apoptosis rate. Moreov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ψm),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intracellular free calcium ([Ca2+]i) were measured by fluorescent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Cleaved caspase-3 and activity of NADPH oxidase (NOX) were determined by colorimetric protease assay and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espectively. Results: Sen significantly elevated cell viability (P〈0.05), decreased the leakage of LDH (P〈0.05) and apoptosis rate (P〈0.05) in H/R-injured PC12 cells. Sen maintained the value of △ψm (P〈0.05) and suppressed the activity of caspase-3 (P〈0.05). Moreover, Sen reduced ROS accumulation (P〈0.05) and [Ca2+]i increment (P〈0.05) by inhibiting the activity of NOX (P〈0.05). Conclusion: Sen may exert cytoprotection against H/R injury by decreasing the levels of intracellular ROS and [Ca2*]~, thereby suppressing the mitochondrial pathway of cellular apopt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EGENIN hypoxiaJreoxygenation PC12 cell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NAPDH oxidas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