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循环对小儿法洛四联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永辉 刘延芹 +3 位作者 张隆 赵砚丽 吕娜 纪惠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3624-362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法洛四联症患者体外循环(ECC)前后各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方法选取择期于ECC下行法洛四联症纠治术的患儿23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ECC即刻(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及术后第... 目的探讨小儿法洛四联症患者体外循环(ECC)前后各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方法选取择期于ECC下行法洛四联症纠治术的患儿23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ECC即刻(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及术后第7天(T4)共5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4+、CD19+、CD16+56+细胞百分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AgNORs染色,并在全自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出每个细胞核中AgNORs的个数。结果不同时间CD3+、CD4+、CD4+/CD8+、CD14+、CD19+、CD16+5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1、T2及T3时刻CD3+较T0时刻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及T3时刻CD4+较T0时刻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CD4+/CD8+较T0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CD14+较T0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刻CD14+较T0时刻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CD19+较T0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及T2时刻CD16+56+较T0时刻明均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s形态类型为单一型,大都呈规则的圆形,不同时间AgNORs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洛四联症患儿ECC后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及调节功能失调,增加了术后患儿的易感性,应积极采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方法并结合临床规范化治疗减少法洛四联症患儿围ECC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法洛四联症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小儿VSD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单个核细胞AgNORs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永辉 刘延芹 +3 位作者 张隆 赵砚丽 吕娜 纪惠娟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22期3112-3115,共4页
目的系统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者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后T细胞亚群的比例和单个核细胞核仁组成区(nucleoar organizer regions,NORs)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 目的系统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者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后T细胞亚群的比例和单个核细胞核仁组成区(nucleoar organizer regions,NORs)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测定32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静脉血标本5个时间点的T细胞亚群细胞百分率和单个核细胞AgNORs的数量。结果与麻醉诱导后比较,成熟T淋巴细胞(CD3+细胞)及Th细胞(辅助性/诱导性T淋巴细胞,CD4+细胞)在停ECC即刻时降低(P<0.05),术后第1、3天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第1天降到最低值[(46±6)%与(21.5±4.0)%],术后第3天时回升,术后第7天时恢复至麻醉诱导后水平(P>0.05);Th/Tc(抑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细胞)比值在术后第1天时显著降低至(1.34±0.38)(P<0.01),术后第3天即恢复到麻醉诱导后水平(P>0.05);Tc细胞和单个核细胞AgNORs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T淋巴细胞总数、Th细胞的比例变化和Th/Tc比值变化有可能作为评价ECC后小儿VS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重要指标;在单个核细胞AgNORs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于ECC前后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儿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增加抗感染能力,减少VSD小儿围ECC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室间隔缺损 T 细胞 AGNORS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单个核细胞AgNORs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永辉 刘延芹 +3 位作者 张隆 魏文志 吕娜 纪惠娟 《华北国防医药》 2010年第5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究小儿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体外循环(ECC)前后T细胞亚群比例和单个核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停体外循环即刻、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5个时间... 目的探究小儿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体外循环(ECC)前后T细胞亚群比例和单个核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停体外循环即刻、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5个时间点测定36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的静脉血标本的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百分率和单个核细胞AgNORs的数量。结果与麻醉诱导后比较,CD3+细胞、CD4+细胞在停体外循环即刻时降低(P<0.05),术后第1、3天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第1天降到最低值,术后第3天回升,术后第7天恢复至麻醉诱导后水平(P>0.05);CD4+/CD8+在术后第1天时显著降低(P<0.01),术后第3天即恢复到麻醉诱导后水平(P>0.05);CD8+细胞和单个核细胞AgNORs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单个核细胞AgNORs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体外循环后免疫功能下降,应于体外循环前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患儿免疫力,以减少围术期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T淋巴细胞 单个核细胞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下载PDF
心肺转流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单个核细胞的变化
4
作者 刘延芹 杨永辉 +3 位作者 张隆 赵砚丽 吕娜 纪惠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35-637,共3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心肺转流(CPB)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变化。方法CPB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3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CPB即刻(T1)、术后第1天(T2)、第3天(T3)及第7天(L)采集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心肺转流(CPB)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变化。方法CPB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3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CPB即刻(T1)、术后第1天(T2)、第3天(T3)及第7天(L)采集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CD14+、CD16+CD56+细胞百分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染色并在全自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其直径,计算每个细胞核中AgNORs的个数。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CD3+、CD4+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T1时CD19+、CD14+明显降低(P〈O.05或P〈O.01),CD16+CD56+明显升高(P〈0.01);T2时CD4+/CD8+明显降低(P〈0.01),CD16+CD56+仍明显升高(P〈0.01);T4时仅CD14+升高(P〈O.05),其它指标均恢复到T0时水平。AgNORs形态类型为单一型,大都呈规则的圆形,CPB前后形态和数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单个核细胞的数量减少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 室间隔缺损 单个核细胞 流式细胞术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小儿房间隔缺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影响
5
作者 刘延芹 杨永辉 +3 位作者 张隆 郑爱莉 吕娜 纪惠娟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3期2025-2028,2032,共5页
目的系统探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患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各免疫表型的比例和核仁组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NORs)嗜银蛋白(AgNORs)变化规律,为临床防治ECC后... 目的系统探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修补术患儿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各免疫表型的比例和核仁组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NORs)嗜银蛋白(AgNORs)变化规律,为临床防治ECC后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提供检验依据。方法采用静脉注射与吸入复合麻醉,体外循环应用膜式氧合器,于ECC下行ASD的患儿36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ECC即刻(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及术后第7天(T4)共5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4+、CD19+、CD16+CD56+细胞百分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AgNORs染色并在全自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其直径,计算出每个细胞核中AgNORs的个数。结果 CD3+细胞T0时(58.13±4.36)%与T1及T2、T3时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T2降到最低值(44.56±4.85)%,T3时回升,T4时恢复至T0水平(P>0.05);与T0(34.65±2.23)%比较,CD3+CD4+在T1时降低(P<0.05),T2、T3均显著降低(P<0.01),T2降到最低值(25.45±3.66)%,T3时回升,T4时恢复至T0水平(P>0.05);与T0(20.53±1.32)%比较,CD4+CD8+在T1及T2、T3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1.69±0.04)比较,CD4+/CD8+在T2时显著降低至1.41±0.35(P<0.01),T3到T4时恢复到T0水平(P>0.05);与T0(16.29±1.25)%比较,CD19+在T1时下降至(13.92±1.96)%(P<0.05),T2到T3时恢复到T0水平(P>0.05);与T0(9.59±0.68)%比较,CD14+在T1时显著下降至(8.57±1.33)%(P<0.01),T2到T3时恢复到T0水平,T4时增高至(10.65±1.12)%(P<0.05);与T0(11.51±0.82)%比较,CD16+CD56+在T1、T2时均显著升高(P<0.01),T2时升到(12.86±2.64)%,T3到T4时恢复到T0水平(P>0.05);AgNORs形态类型为单一型,大都呈规则的圆形,ECC前后形态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SD患儿ECC后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及调节功能失调,增加了术后患儿的易感性,应积极采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方法并结合临床规范化治疗减少ASD患儿围ECC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 单个核细胞 流式细胞术 核仁组成区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房间隔缺损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的影响
6
作者 杨永辉 刘延芹 +3 位作者 张隆 赵砚丽 吕娜 纪惠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992-994,共3页
目的系统探讨房间隔缺损患儿体外循环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各免疫表型的比例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6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静脉血标本5个时间点的CD_3^+、CD_3^+、CD_4^+、CD_3^+、CD_8^+、CD_(19)^+、CD_(14)^+、CD_(15+5... 目的系统探讨房间隔缺损患儿体外循环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各免疫表型的比例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6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静脉血标本5个时间点的CD_3^+、CD_3^+、CD_4^+、CD_3^+、CD_8^+、CD_(19)^+、CD_(14)^+、CD_(15+56)^+细胞百分率。结果与麻醉诱导后比较,CD_3^+和CD_3^+CD_4^+、CD_3^+CD_4^+/CD_3^+CD_8^+、CD_(19)^+、CD_(14)^+在体外循环后均显著降低(P<0.01),CD_3^+CD_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_(15+56)^+显著升高(P<0.01)。结论 CD_3^+、CD_(19)^+、CD_(14)^+细胞比例变化和CD_3^+CD_4^+/CD_3^+CD_8^+比值变化有可能作为评价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房问隔缺损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PBL培训结合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骨科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郑慕华 纪惠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年第12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结合品管圈(QCC)活动在手术室骨科组护士培训中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室轮科的120名护士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培训,试验组实施PBL—QCC进行培训。结果:试... 目的:探讨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结合品管圈(QCC)活动在手术室骨科组护士培训中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室轮科的120名护士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培训,试验组实施PBL—QCC进行培训。结果:试验组考试成绩、医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PBL—QCC活动小组培训模式使骨手术整体配合水平提高,能适应骨科手术日益专科化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培训模式 QCC活动小组 手术室骨科 护理 在职培训
下载PDF
培养学生质疑,提高其阅读能力
8
作者 纪惠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16年第9期79-79,共1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去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质疑,提高其阅读能力。那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去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质疑,提高其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阅读 质疑质问 提高阅读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