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颏下逆行岛状皮瓣血管蒂与面神经分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1
作者 范艳 刘子豪 +5 位作者 李国萍 黄杰 张秀玲 段爱红 纪秉慧 陈绍春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0-223,共4页
目的:研究颏下逆行岛状皮瓣血管蒂与面神经分支的解剖关系,为该皮瓣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面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福尔马林灌注固定的头颈部标本,解剖观测面动、静脉与面神经分支的交叉关系、交叉点... 目的:研究颏下逆行岛状皮瓣血管蒂与面神经分支的解剖关系,为该皮瓣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面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福尔马林灌注固定的头颈部标本,解剖观测面动、静脉与面神经分支的交叉关系、交叉点至神经入肌点的距离、面神经各分支出腮腺处至入肌处的距离;模拟逆行蒂颏下瓣修复眼部缺损的手术过程。结果:面神经颈支从下颌角后方出腮腺向前下走行于颈阔肌深面而分布于该肌,该神经出腮腺处至面动、静脉与下颌缘交点处的距离为29.4mm±4.0mm;面神经下颌缘沿下颌骨下缘走行,与下颌骨之间常有淋巴结分隔,该神经均于面动、静脉浅面与其交叉,交叉点至下颌缘支入肌处的距离为16.9mm±3.7mm,下颌缘支出腮腺处至入肌处的距离为44.3mm±5.1mm;面神经颊支多以2干出腮腺,行程中各颊支之间及与下颌缘支、颧支之间互相吻合形成多个神经弓,在颊脂体表面常交织成丛,继而发出分支进入颧大肌、颊肌和笑肌,与面静脉形成2~4个交叉点,口角平面通常有一个交叉点,其余交叉点均在口角平面以上。结论:为了提高颏下逆行带蒂岛状皮瓣的转瓣点,须从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骨之间向上牵拉皮瓣,因此需充分分离神经与骨之间的间隙,以免牵拉皮瓣经过该间隙时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血管蒂旋转点不宜高于口角水平,以免损伤面神经颊支、口角诸肌和影响皮瓣的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下 逆行岛状皮瓣 血管蒂 面神经
下载PDF
云南省542例涎腺疾病的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秀玲 段爱红 +3 位作者 纪秉慧 李璐璐 刘子豪 王卫红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涎腺疾病的发病率及其构成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542例涎腺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其病理诊断.结果 542位患者中,男性263例(48.5%),女性279例(51.5%);其中... 目的探讨云南省涎腺疾病的发病率及其构成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542例涎腺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其病理诊断.结果 542位患者中,男性263例(48.5%),女性279例(51.5%);其中涎腺腺瘤270例(49.8%),涎腺癌117例(21.6%),涎腺炎症101例(18.6%),舌下腺囊肿54例(10.0%).发生于腮腺235例(43.4%),小涎腺118例(21.8%),颌下腺112例(20.7%),在舌下腺者77例(14.2%).结论涎腺腺瘤是腮腺区发病率最高的涎腺疾病,尤其以青年女性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疾病 调查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正畸治疗措施对正畸患者牙齿移动距离和龈沟液TNF-α、IL-2、HGF及PTX3的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左翔 卢燕勤 +2 位作者 纪秉慧 李勤 苏怡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8期3436-3442,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正畸治疗对正畸患者牙齿移动距离以及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8例错颌畸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不同正畸治疗对正畸患者牙齿移动距离以及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8例错颌畸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每组各7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分别给予50 g(A组)、100 g(B组)、150 g(C组)、250g(D组)的远中正畸力。观察四组正畸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牙齿移动距离,以及正畸前、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龈沟液中TNF-α、IL-2、HGF、PTX3水平变化和组间差异。结果:四组患者正畸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牙位移距离先延长后缩短,然后再次延长后逐渐恢复基线水平(P<0.05)。四组患者正畸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TNF-α、IL-2、HGF、PTX3出现先升高后降低,再次升高后逐渐恢复基线水平趋势(P<0.05),组间牙齿位移距离、TNF-α、IL-2、HGF、PTX3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B组正畸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位移距离均大于A组(P<0.05),C组、D组与A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正畸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龈沟液TNF-α、IL-2、HGF、PTX3水平均高于A、B、C组(P<0.05),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00 g正畸力可促使牙齿移动,保持正畸过程中适当的细胞因子水平,减少对牙周组织的破坏,有利于牙周组织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错颌畸形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2 肝细胞生长因子 正五聚蛋白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