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OGD/R模型研究当归-川芎药对中7个活性成分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纪秋如 泥文娟 +6 位作者 王晓艳 张书琦 吴娅丽 牛璐 李琨 李伟霞 唐进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1-703,共13页
目的探讨当归-川芎药对中7个活性成分(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其上下游血管活性物质、黏附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人脐静脉内... 目的探讨当归-川芎药对中7个活性成分(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其上下游血管活性物质、黏附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采用细胞增殖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探索7个成分的最佳造模时间;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探索最佳给药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个成分对VEGF、VCAM-1、PAI-1、NF-κB、IL-1和IL-6表达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7个成分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HUVEC氧糖剥夺6 h再复氧为最佳造模时间。高剂量绿原酸组、阿魏酸组、洋川芎内酯H组,低、中剂量丁烯基苯酞组,中、高剂量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组显著降低LDH漏出率(P<0.05,P<0.01);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部分剂量组细胞中VEGF、ICAM-1、VCAM-1的表达显著降低,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藁本内酯部分剂量组细胞NF-κB的表达显著下降,绿原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中IL-6的表达显著增加,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IL-1表达显著减少,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部分剂量组细胞中PAI-1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P<0.01);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和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中ERK、VEGF、NF-κB、VEGFR2和MMP9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洋川芎内酯H和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中AKT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P<0.01)。结论当归-川芎中的药效成分可能通过抑制黏附因子、炎症因子和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川芎药对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药效成分 缺糖缺氧/复氧 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
下载PDF
基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活血类制剂用药规律分析
2
作者 纪秋如 张辉 +6 位作者 王晓艳 吴娅丽 杨柳青 陈毓龙 李琨 唐进法 李伟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7-85,共9页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具有活血功效制剂的组方规律,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构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成方制剂数据库,从中筛选具有“活血”功效的制剂,对活血类制剂进行经胃肠道给药和...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具有活血功效制剂的组方规律,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构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成方制剂数据库,从中筛选具有“活血”功效的制剂,对活血类制剂进行经胃肠道给药和非经胃肠道给药两大类剂型分析;根据功效将活血类制剂分为活血化瘀、活血止痛、行气活血、益气活血、活血调经和活血解毒6大类,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中函数对制剂组成药物的频数进行分析,采用Vosviewer 1.6.17软件构建药物网络视图,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提供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制作网络图。结果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共筛选出367个具有活血功效的制剂,264个不同组方,涉及417味中药。其中经胃肠道给药制剂329个,剂型较多的是胶囊剂(29%)和片剂(23%),非经胃肠道给药制剂38个。活血化瘀类、活血止痛类、行气活血类、益气活血类、活血调经类和活血解毒类制剂分别有115、99、56、44、35和18个。从264个组方频数统计发现,川芎(87次)、当归(85次)、丹参(80次)、红花(73次)、赤芍(57次)、三七(55次)、黄芪(49次)的频数最高,药物多苦、辛、甘、温,归肝经。从主治病证发现,组方主要用于13类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病(36%)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骨伤病(20%)、妇科病(14%)和风湿免疫病(10%)。结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活血类制剂主要以胶囊剂为主,主要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以当归、川芎、丹参为主,组方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药物多性温,归肝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活血 组方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中医方剂大辞典》含柴胡防疫组方规律分析及核心药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汪彬 李伟霞 +7 位作者 王晓艳 吴娅丽 张辉 贾金浩 韩冰 纪秋如 陈小菲 唐进法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9期75-83,共9页
目的预测柴胡-黄芩药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柴胡的治疫病方剂,采用SPSS Statistics 25软件对其配伍用药、治疗病症进行频次统计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 目的预测柴胡-黄芩药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柴胡的治疫病方剂,采用SPSS Statistics 25软件对其配伍用药、治疗病症进行频次统计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通过数据库及文献检索并筛选柴胡-黄芩的化学成分和COVID-19的靶点,并通过Cytoscape 3.9.0构建成分-靶标-通路网络。结果收集含柴胡防疫方剂442首,涉及中药334味,用药总频次4877次。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柴胡-黄芩活性成分共有靶标80个,治疗COVID-19的主要成分为山柰酚、黄芩素、小檗碱、汉黄芩素、刺槐素等,核心活性基因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2(IL-2)等。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得到3736个相关条目和230条信号通路,主要包括EGFR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柴胡-黄芩药对防治COVID-19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对指导柴胡在中医临床的合理应用、治未病的开发及防疫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黄芩 《中医方剂大辞典》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组方规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下载PDF
川芎嗪及相关制剂联合用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冯科冉 吴娅丽 +6 位作者 杨柳青 泥文娟 李琨 纪秋如 汪彬 唐进法 李伟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7-162,共6页
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活血化瘀类中药在保护脑血管作用方面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是从中药川芎中提取出来的吡嗪类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扩张血管等多重作用。大量的体内外研究证实TMP... 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活血化瘀类中药在保护脑血管作用方面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是从中药川芎中提取出来的吡嗪类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扩张血管等多重作用。大量的体内外研究证实TMP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神经元、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方式对脑血管疾病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对TMP的脑血管病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并针对目前有关TMP的联合用药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明确TMP的治疗途径和作用机理,进而促进TMP研究的开展以及临床上更好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吡嗪类生物碱 联合用药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当归-川芎药对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损伤的代谢组学机制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翟优 李琨 +7 位作者 陈毓龙 泥文娟 纪秋如 王晓艳 张辉 孟伟亭 唐进法 李伟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7-763,共7页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探究当归-川芎药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DG、CX和GX组按5倍临床剂量给药当归、川芎、当归-川芎药对;NM组按照20 mg/(kg·d)灌胃尼莫地平片混悬液;假...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探究当归-川芎药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DG、CX和GX组按5倍临床剂量给药当归、川芎、当归-川芎药对;NM组按照20 mg/(kg·d)灌胃尼莫地平片混悬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 d。除假手术组,其他5组于第7天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损伤大鼠模型。再灌注24 h后,采集血清和脑组织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利用非监督主成分分析(PCA)、有监督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注释。结果: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血清和脑组织代谢轮廓存在明显差异(P<0.05),共筛选出与MCAO/R相关的嘌呤类、磷脂类、脂肪酸类等19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生物标志物5个,脑组织生物标志物14个。与当归-川芎药对治疗MCAO/R损伤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有11个,主要与抗坏血酸与醛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戊糖和葡糖醛酸的相互转化、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有关。结论:当归-川芎药对可逆转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损伤大鼠的代谢紊乱,筛选出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或可成为该药对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损伤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川芎药对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代谢组学 UPLC-QTOF/MS 大鼠
下载PDF
《中国药典(一部)》治疗中风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6
作者 司利玲 李伟霞 +8 位作者 陈小菲 张辉 王晓艳 吴娅丽 纪秋如 汪彬 贾金浩 韩冰 唐进法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18期54-59,共6页
目的分析临床常用治疗中风中成药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治疗中风中成药的名称、剂型、功能主治等信息,采用Excel 2010软件分类统计其剂型、适用证型、性味归经、单药使用频次及单方组方药物数量,采用SPSS ... 目的分析临床常用治疗中风中成药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治疗中风中成药的名称、剂型、功能主治等信息,采用Excel 2010软件分类统计其剂型、适用证型、性味归经、单药使用频次及单方组方药物数量,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并运用Apriori算法,对中成药不同组方不同剂型且药味频次≥4的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并排序,采用VOSviewer 1.6.14软件制作中药关联网络图。结果共得中成药75种,主治证型7类,以气虚血瘀证(34种,45.33%)及风痰入络证(28种,37.33%)为主。经胃肠道给药72种,主要包括胶囊剂(26种)、丸剂(16种)、片剂(15种)等6种剂型;非胃肠道给药3种,均为注射剂。中成药组方中药以川芎、丹参、红花出现频次较高,以温性,辛、甘、苦味药为主,主要归肝、脾、心经。结论中成药治疗中风多从肝、脾、心三脏着手,处方以解气虚血瘀及风痰入络之证为主。该研究可为治疗中风中成药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药典(一部)》 中风 中成药 性味归经 使用频次 用药规律 关联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抗炎效应成分指数的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7
作者 贾金浩 陈小菲 +9 位作者 李寒冰 李伟霞 王晓艳 张辉 张明亮 汪彬 韩冰 纪秋如 肖小河 唐进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30-2640,共11页
目的以抗炎为例,建立基于效应成分指数(effect-constituents index,ECI)的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2批次不同标准(国标/企标)的金银花配方颗粒样品中9种具有抗炎活性的单体成分(新绿原酸、绿... 目的以抗炎为例,建立基于效应成分指数(effect-constituents index,ECI)的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2批次不同标准(国标/企标)的金银花配方颗粒样品中9种具有抗炎活性的单体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断马钱子酸、断氧化马钱子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含量,采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试剂盒测定上述样品的抗炎效价和相关单体成分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进而整合分析获取上述各个成分的抗炎效价权重系数,通过权重系数和效价整合计算得到ECI,最后通过细胞实验验证所构建的ECI的可行性。结果抗炎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9种单体成分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国标批次(S1~S11)和企标批次(S12~S22)在单体成分的含量高低也存在显著差异,如国标批次(S8)中绿原酸的含量是企标批次(S16)中该成分含量的3.3倍(43.06 vs 12.98 mg/g)。国标(S1~S11)样品的整体稳定性与企标(S12~S22)样品相差不大(RSD_(国标)=211.55,RSD_(企标)=215.71)。生物效价测定方法通过了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国标样品的抗炎效价和稳定性比企标更好(效价_(国标)=100.28~106.35 U/m L,效价_(企标)=88.06~95.49 U/m L;RSD_(国标)=1.98,RSD_(企标)=2.56)。ECI理论计算结果显示该方法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能够反映金银花配方颗粒样品的药效关系(ECI_(国标)=10.82~14.11,ECI_(企标)=9.32~12.58;RSD_(国标)=9.51,RSD_(企标)=10.02)。相关性分析显示单一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与抗炎效价之间正相关性较好的是绿原酸(r=0.644),其次是木犀草苷(r=0.581),说明这2个成分在抗炎活性中起主要作用。结论以抗炎为例,建立基于效应成分指数的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评价方法。可应用于多批次不同标准(国标/企标)的金银花配方颗粒的质量一致性评价,为其他具有类似抗炎作用的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研究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评价 效应成分指数 抗炎 金银花 配方颗粒 新绿原酸 绿原酸 隐绿原酸 断马钱子酸 断氧化马钱子苷 木犀草苷 异绿原酸B 异绿原酸A 异绿原酸C
原文传递
甘草干姜汤古今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8
作者 孟伟亭 刘现磊 +7 位作者 纪秋如 张辉 王晓艳 韩冰 贾金浩 汪彬 李伟霞 唐进法 《药物评价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8-1371,共14页
目的对甘草干姜汤在古代中医典籍和现代中医临床处方中的组方用药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异同。方法分别从《中医方剂大辞典》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2019年医生开具的住院处方中,筛选含有甘草-干姜、炙甘草-干姜、甘草-... 目的对甘草干姜汤在古代中医典籍和现代中医临床处方中的组方用药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异同。方法分别从《中医方剂大辞典》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2019年医生开具的住院处方中,筛选含有甘草-干姜、炙甘草-干姜、甘草-炮姜或炙甘草-炮姜药对的所有方剂,组方统一标准化后,运用SPSS v18.0和Cytoscape等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用药频次、剂量、配伍比例、疾病科属等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分别从《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临床处方中筛选出2743首和24354首符合要求的组方,其中含炙甘草-干姜的方剂出现频次最多,分别占比59.8%和48.0%;且在筛选所得的组方中,以1∶1配比出现的频次最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甘草-干姜、炙甘草-干姜所治疾病科属以脾胃病为主,甘草-炮姜和炙甘草-炮姜所治疾病科属以妇科病为主;现代中医临床处方中,甘草-干姜、甘草-炮姜和炙甘草-干姜所治疾病科属以脾胃肝胆科为主,炙甘草-炮姜所治疾病科属以产科为主。结论甘草干姜汤古今应用以炙甘草-干姜1∶1配比最为常用,所治疾病以脾胃病为主,为该药对的现代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干姜 炙甘草 炮姜 数据挖掘 组方规律
原文传递
SARS-CoV-2 Mpro抑制剂筛选体系的构建及临床常用抗病毒中药制剂的初步筛选
9
作者 韩冰 张岱 +12 位作者 陈小菲 李伟霞 吴娅丽 王晓艳 张辉 汪彬 蒋雪松 贾金浩 纪秋如 孟高全 孟伟亭 王炜 唐进法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4,共7页
目的: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构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SARS-CoV-2 Mpro)中药抑制剂的体外筛选方法。方法:构建Mpro及筛选探针原核表达的工程质粒pGEX-4T-1-Mpro、pET-28a(+)-Ls-mK。使用... 目的: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构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SARS-CoV-2 Mpro)中药抑制剂的体外筛选方法。方法:构建Mpro及筛选探针原核表达的工程质粒pGEX-4T-1-Mpro、pET-28a(+)-Ls-mK。使用荧光探针Ls-mK检测Mpro的生物活性及酶动力学参数,并对筛选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阳性药物GC-376及阴性对照PLpro(Papain-like protease)和TEV酶(Tobacco Etch Virus Proteinase)评价荧光探针Ls-mK的特异性及检测能力与商业化探针的差异。根据所构建的筛选体系考察五种中药制剂筛选热毒宁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抗病毒口服液和蒲地蓝口服液对Mpro的抑制能力。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的工程质粒并获得纯度为90%左右的重组蛋白荧光探针Ls-mK及Mpro。荧光探针Ls-mK可成功产生FRET现象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Mpro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本研究所构建的筛选体系具有与商业化探针相同的检测能力,对五种中药制剂考察发现仅喜炎平注射液对Mpro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IC_(50)值为(3.32±0.03)mg/mL。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基于荧光蛋白SARS-CoV-2 Mpro的简便、灵敏和低成本的筛选体系,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抑制剂的筛选与发现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主蛋白酶抑制剂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抗病毒中药制剂 生物探针
原文传递
丹参配方颗粒实行国家标准前后样品多成分UPLC含量测定及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现磊 孟伟亭 +8 位作者 李琨 张辉 王晓艳 纪秋如 陈毓龙 冯科冉 陈小菲 李伟霞 唐进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7788-7796,共9页
目的 对中药配方颗粒施行国家标准前后多厂家、多批次丹参配方颗粒(Danshen Formula Granules,DFG)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DFG实行国家标准前4个厂家31批样品和实行国家标准后3个厂家19批样品,采用UPLC法对DFG实行国... 目的 对中药配方颗粒施行国家标准前后多厂家、多批次丹参配方颗粒(Danshen Formula Granules,DFG)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DFG实行国家标准前4个厂家31批样品和实行国家标准后3个厂家19批样品,采用UPLC法对DFG实行国家标准前、后不同厂家、不同批次样品中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丹酚酸D、丹酚酸E、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和丹参酮Ⅱ_(A) 共10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 DFG中10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64%~103.28%,RSD为0.66%~2.60%。DFG施行国家标准前4个厂家样品中10种成分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实行国家标准后样品中仅丹参素、丹酚酸A和丹参酮Ⅱ_(A)在个别厂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同一厂家DFG中10种成分在实行国家标准后样品中含量普遍高于实行国家标准前样品中成分含量,且有的厂家中成分含量差异倍数在2倍甚至3倍及以上。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DFG的质量控制;实行国标后的DFG质量优于实行国标前样品;且不同厂家DFG中丹酚酸B的含量均符合最新国家药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配方颗粒 UPLC 国家标准 丹参素 原儿茶醛 咖啡酸 丹酚酸D 丹酚酸E 迷迭香酸 紫草酸 丹酚酸B 丹酚酸A 丹参酮Ⅱ_(A)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丁基苯酞在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泥文娟 李伟霞 +6 位作者 王晓艳 吴娅丽 韩冰 贾金浩 李琨 纪秋如 唐进法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47-3056,共10页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增加国民卫生经济负担。丁基苯酞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类新药,也是当归、川芎等中药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本文对丁基苯酞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概述,... 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及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增加国民卫生经济负担。丁基苯酞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类新药,也是当归、川芎等中药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本文对丁基苯酞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概述,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抗氧化、抗脑缺血、减轻脑损伤、抗血管性痴呆等药理作用,其临床常与依达拉奉、阿替普酶、法舒地尔、醒脑静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脑卒中、血管性痴呆、脑血管痉挛等脑血管疾病,并发挥较好的协同治疗作用,可为丁基苯酞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苯酞 脑血管病 药理作用 临床联合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