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4
1
作者 申鼎成 刘志勇 +4 位作者 黄耿文 纪连栋 赵春光 魏伟 陆晔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inimal access retroperitoneal pancreatic necrosectomy,MARPN)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2月28例采用MARPN治疗...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inimal access retroperitoneal pancreatic necrosectomy,MARPN)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2月28例采用MARPN治疗的IPN的临床资料。24例采取升阶梯策略,即经皮穿刺引流+MARPN,4例采取降阶梯策略,即开放手术+MARPN。结果 4例住院期死亡。24例出院病人中21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6~35个月),死亡2例。全组起病1年内死亡率21.4%(6/28),其中重症胰腺炎1年内死亡率37.5%(6/16),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1年内死亡率41.7%(5/12)。获随访的21例中,再入院率47.6%(10/21),其中非计划再入院率38.1%(8/21),胰周引流管中位带管时间4个月(1~12个月)。52.4%(11/21)的患者出现新发糖尿病(7/21,33.3%)或糖尿病加重(4/21,19.0%),33.3%(7/21)的患者出现慢性腹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表现。结论 MARPN治疗IPN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胰腺坏死 微创人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
下载PDF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柯牧京 纪连栋 李宜雄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其总体5年生存率仅约11%。虽然根治性手术切除可能治愈胰腺癌,但仅约15%胰腺癌在首次确诊时为可切除性疾病。新辅助治疗使得有些原本不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获得了R0切除的机会。LAPC新辅助治疗是基于目前...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其总体5年生存率仅约11%。虽然根治性手术切除可能治愈胰腺癌,但仅约15%胰腺癌在首次确诊时为可切除性疾病。新辅助治疗使得有些原本不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获得了R0切除的机会。LAPC新辅助治疗是基于目前治疗现状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逐渐为临床外科医生接受。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出现,使得20%~61%的LAPC经新辅助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病例。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FOLFIRINOX)及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AG)明显提高了LAPC的手术切除率,是LAPC首选一线新辅助治疗方案。各医疗中心关于LAPC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选择、周期、评估指标、手术时机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术前全身化疗不足以使肿瘤降期达到手术指征的LAPC患者,可将联合化放疗作为初始治疗。对于不能耐受系统性化疗的LAPC患者,可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控制局部肿瘤进展。胰腺癌的治疗靶点包括KRAS、EGFR、PARP及NTRK等。NCCN指南建议对所有LAPC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指导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及参与新药的临床研究。胰腺癌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T细胞治疗及肿瘤疫苗。帕博利珠单抗是唯一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或错配修复缺陷的实体瘤(包括胰腺癌)的二线治疗方案。目前过继性T细胞治疗仅限于转移性胰腺癌。肿瘤疫苗GVAX现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免疫治疗与某些靶向药物(如抗血管生成因子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未来的免疫治疗应旨在联合多种新型免疫治疗策略,以及联合细胞毒性药物和/或局部消融治疗,针对肿瘤诱导的免疫逃逸机制产生作用。关于联合治疗,药物选择、给药顺序及剂量将是主要挑战。选择特定的LAPC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后实施手术是值得积极推荐的方法。通过影像学评估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的可切除性是困难的,CT无法准确区分肿瘤组织与纤维组织。18F-FDG PET判断胰腺癌R0可切除性较CT更加准确,但未来仍然需要高质量的证据进一步证实。其他对于新辅助治疗效果的评估包括肿瘤标志物血清学水平下降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液体活检技术(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及外泌体检测等)在确定微转移灶及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方面显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手术切除的LAPC患者长期生存率有所提高。创新技术动脉外膜鞘剥离及自体小肠移植有助于新辅助治疗后的手术切除。笔者就LAPC新辅助治疗的现状和进展等方面进行回顾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辅助疗法 综述
原文传递
多学科合作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142
3
作者 欧阳剑波 黄耿文 +5 位作者 何文 阳建怡 魏伟 纪连栋 高红梅 彭淑平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6-513,共8页
目的:探讨以多学科团队(MDT)合作为基础的快速康复外科(ERAS)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782例行择期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ERAS组(392例)和对照组(3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 目的:探讨以多学科团队(MDT)合作为基础的快速康复外科(ERAS)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782例行择期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ERAS组(392例)和对照组(3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ERAS组接受MDT合作ERAS理念的治疗护理,主要干预措施包括住院模式选择,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饮食要求,胃肠道准备,尿潴留预防,术后早期活动,伤口疼痛预防,麻醉前给药,防止术中低温,围手术期补液管理,术后恶心、呕吐预防及1个月患者舒适度评价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恢复情况、并发症与应激反应发生率、术后舒适度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术后次日清晨NRS疼痛评分降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减少,术后满意率增加,血清肿、尿潴留、伤口感染等并发症与不适感、恶心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术后1个月中位腹股沟疼痛调查表评分降低(均P<0.05)。结论: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中采用MDT合作ERAS理念可以减轻患者不适,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疝修补术 腹腔镜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快速康复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被引量:58
4
作者 黄耿文 申鼎成 +5 位作者 何文 杨柳 周书毅 阳建怡 纪连栋 魏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70-1474,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9月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行标准化ERAS模式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36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中位手术时间68(30—...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9月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行标准化ERAS模式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36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中位手术时间68(30—130)min,单侧疝中位手术时间48min,双侧疝中位手术时间91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32/360),主要包括尿潴留15例(4.2%),血清肿25例(6.9%),无伤口感染和住院期死亡。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d。术后次13数字评分法(NRS)疼痛评分为(1.8±1.2)分,年龄〈65岁者NRS评分明显高于年龄≥65岁者(P=0.01)。术后1个月,中位腹股沟疼痛调查表(IPQ)评分为1.6(0-8)分。结论:ERAS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和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外科学 疝修补术 腹腔镜 快速康复外科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临床分析:附39例报告 被引量:31
5
作者 罗东 刘国栋 +2 位作者 唐能 纪连栋 李宜雄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5,共9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3 849例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 849例患者中,中转开腹39例(1.01%),且中转开腹率在2010—2015年的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3 849例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 849例患者中,中转开腹39例(1.01%),且中转开腹率在2010—2015年的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中转开腹原因包括胆囊三角解剖结构不清16例,腹腔或胆囊周围粘连严重14例,Mirrizi综合征3例,胆囊动脉出血2例,胆汁漏、胆总管损伤、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癌各1例。早期中转开腹33例,中晚期中转开腹6例,后者中5例的中转开腹均因发生术中并发症而实施,包括2例胆囊动脉出血,1例因粘连紧密致胆囊破裂后胆囊三角结构不清,1例胆总管损伤,1例胆汁漏。性别、年龄、病程均为LC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均P<0.05)。高年资术者实施的LC中转开腹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年资术者(P=0.043)。结论:LC中有一定的中转率,胆囊三角处理困难,腹腔或胆囊周围粘连严重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存在相关影响因素者应选择早期中转开腹以确保手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中转开腹手术 手术中并发症
原文传递
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罗东 唐能 +5 位作者 刘国栋 杨杰 纪连栋 柯牧京 欧政林 李宜雄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93-1201,共9页
碘12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胰腺癌治疗技术,临床实践显示,它对胰腺癌患者的疼痛缓解、肿瘤进展控制、生活质量改善、生存时间延长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笔者就^(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 碘12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胰腺癌治疗技术,临床实践显示,它对胰腺癌患者的疼痛缓解、肿瘤进展控制、生活质量改善、生存时间延长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笔者就^(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胆囊癌危险因素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杨杰 何群 +10 位作者 周军 肖广发 黄耿文 汤恢焕 孙维佳 李宜雄 梁帅 陆晔斌 魏伟 纪连栋 龚学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39-944,共6页
目的:探讨胆囊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为胆囊癌的316例患者以及同期就诊的316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与前者相近的其他疾病患者,... 目的:探讨胆囊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诊断为胆囊癌的316例患者以及同期就诊的316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与前者相近的其他疾病患者,分析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16例胆囊癌患者平均年龄(60.2±10.6)岁,50岁及以上患者占82.28%,男女比例为1:1.95,156例(49.4%)合并胆囊结石,其中胆囊充填型结石30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唯一的危险因素(OR=6.72,95%CI=4.52~10.02,P<0.01)。在研究时间范围内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例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每年占胆囊癌患者总例数比例基本一致;女性胆囊癌患者中合并胆囊结石比例较男性高(P<0.01)。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未行根治性手术以及TNM分期为ⅢB、Ⅳ期的比例均较胆囊癌非胆囊结石患者高(均P<0.05)。结石直径越大或充填型结石的发生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均P<0.05)。结论:胆囊结石可能是胆囊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胆囊结石直径的增大、数目的增多,患胆囊癌的风险也在增加。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分期相对较晚,对于发展为胆囊癌相对危险度较高的结石类型,建议及时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危险因素 胆囊结石病
原文传递
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治:附44例报告 被引量:6
8
作者 唐能 宰红艳 +5 位作者 朱勤 姜炜 纪连栋 肖广发 何群 李宜雄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2-219,共8页
背景与目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是小儿较常见的胆道畸形,可发生于肝内和肝外胆管的任何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易并发胆道结石、胰腺炎、胆管癌、复发性胆管炎、门静脉高压症、自发性囊肿破裂等严重并发症。CBD常伴有胰胆管合流异... 背景与目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是小儿较常见的胆道畸形,可发生于肝内和肝外胆管的任何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易并发胆道结石、胰腺炎、胆管癌、复发性胆管炎、门静脉高压症、自发性囊肿破裂等严重并发症。CBD常伴有胰胆管合流异常(PBM),且临床症状不典型,部分急性发作患者腹腔粘连严重,手术难度大且术后并发症多,因此其诊断与治疗对小儿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本研究总结分析小儿CBD的诊治经验,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6月-2017年8月间收治的44例CB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患儿中女38例,男6例,男女比1:6.3;发病年龄为2~161个月,中位发病年龄为63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30例(68.1%)、皮肤巩膜黄染20例(45.5%)、恶心呕吐7例(15.9%)。37例行彩超检查,30例(81.1%)考虑为CBD;32例行CT检查,29例(90.6%)考虑诊断为CBD;20例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20例(100.0%)均考虑诊断为CBD,其中18例(90.0%)伴有PBM。按Todani分型:I型34例(77.3%),IVA型10例(32.7%);按董氏分型:C1型26例(59.1%),C2型8例(18.2%),D1型8例(18.2%),D2型2例(4.5%)。一期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29例患儿术中出血(80.0±25.0)mL,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8.0±1.6)d;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左半肝切除+右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1例术中出血150.0 mL,术后住院10 d;一期行胆总管囊肿切开T管引流术,3个月后行二期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6例患儿术中出血(500.0±125.0)mL,术后住院(11.0±4.2)d;1例行胆总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患儿术中出血200.0 mL,术后出现吻合口瘘,术后住院24 d,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术中失血200.0 mL,术后住院7 d;7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为IVA型。40例获随访20~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其中35例行手术治疗患儿均恢复良好,5例未行手术治疗患儿中3例(60.0%)症状反复发作,1例因反复发作胆管炎死亡。结论:MRCP诊断CBD的准确率高,且能显示有无PBM及PBM类型,术中可根据MRCP显示的胰胆管汇合部位而避免损伤胰管并完全切除病变胆管,可作为诊断CBD的首选方法;董氏分型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为部分IVA型患者提供合理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囊肿/诊断 胆总管囊肿/治疗 董氏分型
原文传递
慢病毒载体介导RNAi稳定抑制XIAP表达及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易小平 江春 +5 位作者 宰红艳 邓公平 欧阳洋 周达全 纪连栋 李宜雄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22期4201-4205,4211,共6页
目的:探讨运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抑制效率及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建立XIAP表达稳定抑制的胰腺癌细胞株。方法:应用pGCSIL-PUR慢病毒载体构建针对XIAP的ShRNA载体,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 目的:探讨运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抑制效率及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建立XIAP表达稳定抑制的胰腺癌细胞株。方法:应用pGCSIL-PUR慢病毒载体构建针对XIAP的ShRNA载体,转染包装细胞293T,收集病毒上清转染胰腺癌细胞系SW1990,经嘌呤霉素(puromycin)筛选并扩大培养得到稳定克隆;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免疫印迹检测癌细胞内XIAP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caspase 3/7活性测定和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成功构建3个XIAP-ShRNA慢病毒载体(X1、X2、X3)及XIAP表达稳定抑制的胰腺癌细胞株,对XIAP的抑制效率均达70%以上;MTT检测显示X1、X3稳定抑制XIAP后胰腺癌细胞增殖明显减慢,但caspase 3/7活性及细胞凋亡并没有明显增加。结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靶向XIAP的RNAi可有效抑制XIAP表达,降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成功建立的XIAP表达稳定抑制的胰腺癌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RNA干扰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 慢病毒载体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25例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能 罗东 +4 位作者 刘国栋 纪连栋 柯牧京 欧政林 李宜雄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5-438,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5例AIP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AIP病人中,男女比例2.6:1,中位发病年龄54岁(33~77岁);常见症状为黄疸15例(60.0... 目的总结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5例AIP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AIP病人中,男女比例2.6:1,中位发病年龄54岁(33~77岁);常见症状为黄疸15例(60.0%),腹痛11例(44.0%);15例(60.0%)合并其他器官受累;23例检测CA19-9,明显升高(>100 k U/L)仅3例(13.0%);19例检测Ig G,升高17例(89.5%);12例检测Ig G4,阳性11例(91.7%)。23例行CT检查,14例(60.9%)考虑为AIP,12例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6例(50.0%)考虑为AIP。未行激素治疗11例,14例行激素治疗,随访2~50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11例(78.6%)病人激素治疗有效。结论受累器官组织学活检有助于AIP的诊断;结合血清学检查、其他器官受累及激素实验性治疗能提高AIP的正确诊断率;增加激素剂量或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能有效治疗复发;当大剂量激素引起并发症时,应进行小剂量激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IGG4 激素实验性治疗
原文传递
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术2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耿文 纪连栋 陆晔斌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7-398,400,共3页
对于同时累及胰腺头颈和尾部的多灶性病变,通常行全胰腺切除术(TP)予以治疗。但TP导致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完全丧失将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既根除病灶又尽可能地保存胰腺功能的手术方式受到重视。近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 对于同时累及胰腺头颈和尾部的多灶性病变,通常行全胰腺切除术(TP)予以治疗。但TP导致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完全丧失将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既根除病灶又尽可能地保存胰腺功能的手术方式受到重视。近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成功实施2例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术(middle-segment-preserving pancreatectomy,MSPP)。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术 全胰腺切除术 神经内分泌瘤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39例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曦滔 黄耿文 +6 位作者 申鼎成 林嘉晏 宁彩虹 曹昕彤 纪连栋 陆晔斌 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22-92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胰胆外科收治的39例(年龄≥60岁)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及其定期随访结果。结果 39例病... 目的探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胰胆外科收治的39例(年龄≥60岁)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及其定期随访结果。结果 39例病人顺利完成TAPP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50(40~130)min。术后第1天中位疼痛评分为2(0~6)分。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2.6%(1/39),血清肿发生率为5.1%(2/39),术后疼痛发生率为5.1%(2/39)。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2(1~6)d。32例(82.1%)病人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5(12~88)个月。术后1个月腹股沟区疼痛调查表(IPQ)中位评分为2(0~4)分。随访期间,无术后再复发、切口及补片感染和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病例。结论对可耐受全身麻醉、前入路手术后复发的老年腹股沟疝,TAPP治疗安全有效。对腹膜前间隙有粘连的老年复发疝病人可审慎选择TAPP治疗,粘连广泛的病人应选择开放或杂交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腹股沟疝 复发 腹腔镜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测因素筛选及预测模型构建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曹昕彤 申鼎成 +6 位作者 黄耿文 林嘉晏 宁彩虹 李嘉荣 纪连栋 魏伟 陆晔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POPF)的预测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84例行开腹PD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术后POPF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POPF)的预测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84例行开腹PD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术后POPF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POPF相关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PD术后POPF的预测模型。结果:全组84例行PD患者中,POPF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1.7%(35/84)和57.1%(48/84)。与无POPF患者比较,POPF组的术后胆瘘、肺部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OPF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性质、胰瘘风险评分(FRS)以及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DFA1)、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DFBC1)和血清白蛋白水平(SA1)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DFA1(OR=1.000,95%CI=1.000~1.000)、DFBC1(OR=18.873,95%CI=2.913~121.122)和SA1(OR=0.842,95%CI=0.721~0.983)是发生POPF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根据这3个指标建立的PD术后POPF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911(95%CI=0.850~0.97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和85.2%。拟合优度检测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3.773,P>0.05)。结论:DFA1、DFBC1和SA1对PD术后POPF发生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3个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对POPF的预测具有良好效能,可作为临床指导PD术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胰腺瘘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原文传递
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手术策略及近期疗效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曦滔 黄耿文 +6 位作者 申鼎成 林嘉晏 宁彩虹 曹昕彤 纪连栋 陆晔斌 魏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61-765,共5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腹股沟疝手术策略的选择。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4月间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82例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手术及随访资料,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 目的探讨复发性腹股沟疝手术策略的选择。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4月间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82例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手术及随访资料,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Lichtenstein术和杂交手术。具体术式选择根据欧洲疝学会指南,并结合患者的病史、术前检查结果及术中情况决定:(1)前次手术为前入路手术(Lichtenstein术、Bassini法或Shouldice手术),复发疝则首选TAPP;(2)前次手术采取后入路[TAPP或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首选Lichtenstein术,当患者身体条件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时,选择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下行Lichtenstein术。(3)对于前次手术采取前入路手术方式,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腹膜前广泛粘连,尤其是在多次手术后复发或原先注射过硬化剂的患者,则采取杂交手术。随访收集患者腹股沟疼痛情况。结果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其中TAPP术74例,Lichtenstein术4例,杂交手术4例。TAPP手术、Lichtenstein手术、杂交手术中位时间分别为70(40-130)min、60(40-90)min、120(70-150)min。术后第一天中位疼痛评分为2(0-6)分,术后2例(2.4%)发生疼痛。有4例患者(4.9%)术后出现血清肿,1例经穿刺抽液治愈,3例经保守治疗观察自行吸收。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2%(1/82),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2(1-6)d。72例(87.8%)患者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7(11-87)月。术后1个月腹股沟疼痛中位评分(IPQ)为2(0-8)分。1例(1.2%)患者术后1年复发。术后无切口及补片感染、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病例。结论对于开放式前入路术后复发患者,可依据术者的熟练度选择TAPP或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行TAPP或TEP术后复发患者,可行Lichtenstein术;腹横筋膜前和腹膜前均有粘连者,可根据术中粘连情况,选择杂交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复发 手术策略
原文传递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趋势和结局变化 被引量:13
15
作者 林嘉晏 申鼎成 +6 位作者 黄耿文 曹昕彤 宁彩虹 周书毅 纪连栋 魏伟 刘志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22-624,共3页
目的研究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AP)的治疗趋势和结局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76例CAP患者资料,对比2010—2013年(19例)与2014—2017年(57例)患者的细菌耐药情况、外科干预方... 目的研究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AP)的治疗趋势和结局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76例CAP患者资料,对比2010—2013年(19例)与2014—2017年(57例)患者的细菌耐药情况、外科干预方法以及患者病死率。结果2010—2013年胰周引流液多重耐药菌(MDRO)比例为5.3%(1/19)。2014—2017年胰周引流液MDRO比例为50.9%(29/57),明显高于2010-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方面,2014—2017年微创手术比例较2010-2013年明显升高,其中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比例由63.2%上升至86.0%,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比例由0上升至59.6%,而开腹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的比例则由68.4%降至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3年CAP患者的病死率为52.6%,2014-2017年下降至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AP治疗中,虽然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但由于各种微创技术的开展,CAP的病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微创治疗
原文传递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策略分析(附46例报告)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迪 申鼎成 +4 位作者 周书毅 刘志勇 纪连栋 魏伟 黄耿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69-1172,共4页
目的总结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ritical acute pancreatitis,CAP)的病程特点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46例CAP病人的临床资料,重点对器官功能衰竭、胰腺(胰周)引流液病原学结果、外科治... 目的总结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ritical acute pancreatitis,CAP)的病程特点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46例CAP病人的临床资料,重点对器官功能衰竭、胰腺(胰周)引流液病原学结果、外科治疗方式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46例CAP病例中胆源性21例,高脂血症性14例,酒精性6例,原因不明5例。截至2017年1月,20例(43.5%)病人死亡。单器官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8)vs.52.6%(20/38),P<0.05]。胰腺(胰周)引流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29株,多重耐药菌77株。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普通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19.2%(10/52)],感染率最高的多重耐药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2.1%(17/77)];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病死率高于普通细菌组[50.0%(20/40)vs.0(0/6),P<0.05]。采取以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为初始治疗方法的升阶梯策略病人的病死率为41.0%(16/39),而传统开放手术为初始治疗方法的降阶梯策略病人病死率为71.4%(5/7)。结论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胰腺(胰周)引流液中多重耐药菌感染与CAP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外科治疗应首选以PCD为初始方法的升阶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原文传递
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适应证及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宁彩虹 朱帅 +6 位作者 申鼎成 曹昕彤 林嘉晏 李嘉荣 纪连栋 魏伟 黄耿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05-1111,共7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近年来重症医学的进步、外科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各类微创升阶梯技术逐渐成为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主流手段。然而,传统的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时代下OPN... 背景与目的:随着近年来重症医学的进步、外科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各类微创升阶梯技术逐渐成为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主流手段。然而,传统的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时代下OPN治疗IPN的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9年5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140例IPN患者,其中24例行OPN,116例行单纯微创治疗,重点对其中24例行OPN治疗的IP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指针、方法及结局进行分析。全组IPN患者均遵循延迟外科干预的治疗原则,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IPN,尽量保守治疗延迟至起病3~4周,待胰腺坏死充分包裹、液化后行外科干预。结果:24例OPN手术指征或原因包括无PCD穿刺路径1例(4.2%)、主动OPN 5例(20.8%)、微创手术无法控制的感染6例(25.0%)、合并严重并发症9例(37.5%)、外院已行腹腔开放感染仍无法控制3例(12.5%)。所有OPN患者均合并严重的腹膜后及血流感染,其中79.2%(19/24)为多重耐药菌感染,58.3%(14/24)合并血流感染,29.2%(7/24)合并胰周真菌感染,4.2%(1/24)合并真菌血症;肺炎克雷伯杆菌为最常见的胰周分离菌。与行单纯微创手术患者比较,行OPN患者重症比例高(87.5%vs.63.8%),平均ICU住院时间延长(26.9 d vs.17.7 d),干预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4.1 d vs.42.9 d)、病死率增高(45.8%vs.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一般资料、手术距离起病的平均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出血、肠瘘、胰瘘)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OPN患者术后主要死因包括感染性休克5例(45.5%)和失血性休克6例(54.5%)。结论:OPN在IPN的治疗中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有时候是唯一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段。在微创治疗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合理选择OPN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对于进一步改善重症胰腺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病灶感染 坏死组织清除术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与耐碳青霉烯肠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嘉晏 申鼎成 +6 位作者 黄耿文 曹昕彤 宁彩虹 周书毅 纪连栋 魏伟 刘志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3-348,共6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外科治疗策略与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感染情况。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7年9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118例IPN患者资料,并重点对CRE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组118例IPN患者(3例未行外... 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外科治疗策略与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感染情况。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7年9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118例IPN患者资料,并重点对CRE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组118例IPN患者(3例未行外科治疗)外科干预总次数为328次,平均2.77次/例,病死率20.3%(24/118),其中出现血流感染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血流感染患者[(39.5%(17/43)vs.9.0%(7/75),P<0.001]。31例(26.3%)CRE感染的IPN患者外科干预总次数为100次,平均3.22次/例,其中27例采取升阶梯治疗策略,4例采取降阶梯治疗策略,病死率为32.3%(10/31)。与较非CRE感染的IPN患者比较,CRE感染的IPN患者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升高、病死率增加、ICU住院时间延长(均P<0.05)。此外,8年间IPN患者病死率逐渐下降,但CRE感染的比例近4年明显升高。结论:IPN目前仍主要依靠外科治疗;CRE感染已成为IPN的主流病原菌,且与危重症的病死率密切相关;升阶梯治疗策略正成为CRE感染IPN的主流外科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耐碳青霉烯肠杆菌 感染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书毅 黄耿文 +6 位作者 申鼎成 宁彩虹 林嘉晏 曹昕彤 纪连栋 魏伟 陆晔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48-1154,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早期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0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起病72 h内入院的826例AP患者资料,比较其中住院期间出现胰周感染与未出现胰周感染患者之间临床特点及入院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早期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0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起病72 h内入院的826例AP患者资料,比较其中住院期间出现胰周感染与未出现胰周感染患者之间临床特点及入院24 h血化验结果,分析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单独分析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826例AP患者中,发生胰周感染患者30例(3.6%)。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器官功能衰竭(>48 h)(OR=21.143,P<0.001)、男性(OR=11.659,P=0.003)以及入院24 h内白蛋白降低(OR=0.872,P=0.006)是预测AP患者发生早期胰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住院期间,59例SAP患者发生胰周感染21例(35.6%),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1周)(OR=7.47,P=0.007)是SAP继发胰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起病早期出现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男性以及入院24 h内白蛋白减少是AP患者继发胰周感染的危险因素,且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越长,发生胰周感染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共识及争议 被引量:5
20
作者 欧政林 李宜雄 +1 位作者 纪连栋 柯牧京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04,共6页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胰腺癌的治疗模式已由"外科先行"向"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全身性治疗模式转变,但手术切除仍是唯一能够治愈胰腺癌的方法。在胰腺癌全身性治疗中,术后辅助治疗效果确切,术前的新辅助...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胰腺癌的治疗模式已由"外科先行"向"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全身性治疗模式转变,但手术切除仍是唯一能够治愈胰腺癌的方法。在胰腺癌全身性治疗中,术后辅助治疗效果确切,术前的新辅助治疗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辅助治疗能够提高胰腺癌患者的R0切除率,针对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给予新辅助治疗已成共识;但对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是否应给予新辅助治疗仍有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临床方案 新辅助治疗 共识 争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