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赵建东 陈立伟 +5 位作者 纵亮 韩冰 张永侠 武文明 黄德 刘明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8-12,共5页
目的总结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57... 目的总结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57岁。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其特点是咽旁间隙富血供病变,与颈部大血管关系密切。结果所有患者均经颈外入路或颅颈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及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其中5例患者行1次手术,2例患者行2次手术,1例患者行3次手术。所有患者均无脑血管损伤并发症。7例患者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1例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1例行术后化疗。所有患者均无死亡。结论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发病少,其治疗是以手术为主,同时需结合肿瘤特点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细胞瘤 咽旁间隙 恶性肿瘤
下载PDF
葛根素对急性低气压环境下噪声性听器损伤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纵亮 王锦玲 +1 位作者 冯悦 刘顺利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6,118,共4页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模拟急性低气压环境下噪声性听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 6 0只听力正常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阳性对照组、葛根素防治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后 3组置于模拟高原海拔 5 5 0 0m低气压环境 ,130dBSPL白噪声持续刺激 8小...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模拟急性低气压环境下噪声性听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 6 0只听力正常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阳性对照组、葛根素防治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后 3组置于模拟高原海拔 5 5 0 0m低气压环境 ,130dBSPL白噪声持续刺激 8小时 ;防治组和治疗组每日腹腔注射葛根素注射液 (15 0mg/kg)。观察各组的听性脑干反应 (ABR)反应阈、耳蜗形态学改变、血液流变学和血清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含量的变化。结果 出舱后 8小时 ,各组ABR阈移最大 ,对照组、防治组在 1kHz的阈移分别为 33.6 7± 5 .4 0、2 6 .5 0± 4 .76dB ,在 8kHz的阈移分别为 5 9.33± 5 .2 0、4 8.6 7± 4 .70dB(P <0 .0 1) ;高频听力损失较低频严重 (P <0 .0 1)。以后各组ABR阈移逐渐恢复 ,给药两组恢复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 (P <0 .0 1)。形态学改变与听力变化一致。防治组血清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用药的两组血清SOD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值明显升高 ,与用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葛根素对急性低气压环境下的听器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可能与其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听器损伤 葛根素 急性低气压环境
下载PDF
凋亡诱导因子与遗传性听神经病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纵亮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5-257,共3页
凋亡诱导因子(AIF)由AIFMI基因(apoptosis inducingfactor1)编码,这是一种定位于线粒体内膜间隙的黄素蛋白。最早AIF是作为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效应分子被发现的,其在凋亡损伤时由线粒体转运至细胞核,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
关键词 凋亡诱导因子 相关疾病 听神经病 遗传性 细胞程序性死亡 黄素蛋白 效应分子 非依赖性
下载PDF
MARK4基因在小鼠的表达研究及其在DFNA4基因搜寻中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纵亮 王秋菊 +4 位作者 郭维维 韩明鲲 兰兰 赵翠 韩东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微管亲和力调节激酶基因MARK4基因在小鼠不同组织(尤其耳蜗)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发育期耳蜗中的表达变化,研究该基因与听觉系统功能的关系,为DFNA4型耳聋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有意义的线索。方法分别取成年(30天)健康NIH小鼠... 目的探讨微管亲和力调节激酶基因MARK4基因在小鼠不同组织(尤其耳蜗)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发育期耳蜗中的表达变化,研究该基因与听觉系统功能的关系,为DFNA4型耳聋基因的定位克隆提供有意义的线索。方法分别取成年(30天)健康NIH小鼠的五种组织(心、肝、肾、脑、耳蜗)以及不同发育期(出生后6、11、15、30天)健康NIH小鼠的耳蜗组织,提取各组织的总RNA,针对小鼠MARK4基因的mRNA序列(NM_172279),设计引物进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了解MARK4基因与DF-NA4型耳聋基因座的定位关系。结果①成年小鼠(30天)五种组织中,除心脏组织外其余四种组织均有MARK4基因的表达,以肝、肾中表达量较高,而耳蜗和脑组织中表达稍弱,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特异性;②处于新生期(6天)、幼年期(11、15天)、成年期(30天)的小鼠,其耳蜗组织中均有MARK4基因的表达,以新生期表达量最高,生长至成年期时较前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③MARK4基因位于人类19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恰位于中国DFNA4型耳聋家系的定位区域。结论MARK4基因在成年小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其在耳蜗组织的表达情况提示该基因与听觉功能相关,可能在小鼠听觉系统的发育过程中产生作用。MARK4基因无论从位置上还是功能上考虑,均是中国DFNA4型耳聋家系极好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K4基因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DFNA4基因 定位克隆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大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
5
作者 纵亮 王秋菊 +3 位作者 兰兰 袁虎 郭维维 韩东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1-24,62,共5页
目的 探讨遗传性聋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方法 对两个国人耳聋大家系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及临床遗传学特征的分析。通过先证者对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纯音测听、声导抗及听性脑干反应检查... 目的 探讨遗传性聋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方法 对两个国人耳聋大家系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及临床遗传学特征的分析。通过先证者对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纯音测听、声导抗及听性脑干反应检查。一些家系成员进行了颞骨CT扫描检查以排除听觉系统的其他病变。结果 两个耳聋家系,其先证者均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聋,分别命名为Z1318及W727家系,表现为一种代代相传的中度至中重度听力损失。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听力表型为一种迟发型的、渐进性的、以高频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但两家系在听力下降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Z1318家系发病年龄各代间较稳定,为10-20岁,而W727家系各代差别较大,为8-30岁,且有逐代提前的趋势。Z1318家系以高频损失为主,听力曲线呈下降型;W727家系初以高频下降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累及全频听力,听力曲线由下降型变为平坦型。结论 两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均适合于进一步的候选基因克隆及连锁分析、定位克隆研究,以便寻找到相应的耳聋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聋 遗传异质性 表型 家系
下载PDF
KCNN4及KPTN基因在中国DFNA4型耳聋中的突变检测
6
作者 纵亮 韩东一 +4 位作者 兰兰 郭维维 赵亚丽 袁虎 王秋菊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73-677,共5页
目的应用位置候选基因法了解中国DFNA4型耳聋家系定位区域内的两个基因KCNN4、KPTN与该家系耳聋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对一个6代相传、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定位于DFNA4座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中国家系成员,针对候选基因KCNN4、KPTN... 目的应用位置候选基因法了解中国DFNA4型耳聋家系定位区域内的两个基因KCNN4、KPTN与该家系耳聋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对一个6代相传、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定位于DFNA4座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中国家系成员,针对候选基因KCNN4、KPTN的全部编码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反应、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突变或多态性位点的检测与鉴定。结果两种基因的各对引物均有较好的扩增效果,直接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在KCNN4基因的所有编码区未检测到突变;在KPTN基因外显子10的编码区鉴定出一处同义突变(2154G/A,P302P),该突变不与家系的耳聋表型共分离,为已报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93424)。结论该中国DFNA4家系的耳聋表型不是由其定位区域内的KCNN4、KPTN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所导致,但这两个基因仍是极好的耳聋候选基因,其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突变 DFNA4型
下载PDF
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临床实践及筛查模式研究 被引量:56
7
作者 韩冰 李倩 +7 位作者 纵亮 兰兰 赵亚丽 王大勇 赵翠 刘楠 关静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0-383,共4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全国多中心数据,探讨建立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临床推广的标准模式。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全国13个省市出生的106,513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听力及常见致聋基因的同步筛查。其中,听...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全国多中心数据,探讨建立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临床推广的标准模式。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全国13个省市出生的106,513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听力及常见致聋基因的同步筛查。其中,听力筛查方法采用OAE和AABR两步筛查,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或足跟血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热点筛查,突变筛查方法包括测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检测、四引物扩增受阻PCR试剂盒检测和质谱分析,所有阳性样本通过直接测序方法进行验证和确认,对联合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标准化模式与规范。结果 106,513例新生儿中,听力筛查通过率为91.48%(97,433/106,513),未通过率为8.52%(9,080/106,513)。基因筛查突变率为:GJB2 c.235delC未通过25例,GJB2 c.235delC携带者1647例,占1.55%(1647/106,513);SLC26A4 c.919-2 A>G未通过11例,SLC26A4 c.919-2 A>G携带者1203例,占1.16%(1203/103,798);MTRNR1突变m.1555A>G未通过157例,占0.15%(157/106,064),m.1494C>T未通过12例,占0.01%(12/83,299);四个筛查位点未通过共205例,携带者共2850例,基因筛查阳性者共3055例。其中,GJB2 c.235delC突变未通过的25例中,听力筛查未通过21例,4例听力初筛通过;SLC26A4 c.919-2 A>G突变未通过的11例中,听力筛查未通过7例,4例听力初筛通过;MTRNR1突变未通过169例中,m.1555A>G突变者听力筛查通过147例,占93.6%(147/157),m.1494C>T突变者听力筛查通过10例,占83.3%(10/12),MTRNR1总体突变者中听力筛查通过157例,占92.9%(157/169)。结论对新生儿进行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具有临床可行性,对筛查结果的联合解读可以在听力筛查的基础上提供更多迟发性或潜在耳聋的遗传信息,为推广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提供了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并通过临床实践建立了聋病防控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听力筛查 耳聋基因筛查 联合筛查 GJB2 SLC26A4 MTRNR1
下载PDF
95例前庭水管扩大核心家系SLC26A4基因特异突变图谱 被引量:23
8
作者 赵亚丽 王秋菊 +6 位作者 李庆忠 兰兰 袁虎 纵亮 韩明鲲 王大勇 翟所强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71-177,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患者SLC26A4基因突变图谱,为相关基因的筛查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集95例EVA核心家系,募集84名听力正常者及46名内耳结构正常的听力损失患者作为对照。提取基因...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患者SLC26A4基因突变图谱,为相关基因的筛查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集95例EVA核心家系,募集84名听力正常者及46名内耳结构正常的听力损失患者作为对照。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SLC26A4基因的21个外显子,纯化PCR产物后直接测序,使用DNAStar及BioEdit序列比对软件分析SLC26A4基因的突变位点,利用Clustal软件进行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在95例EVA核心家系中,93例发生了SLC26A4基因突变,约占97.9%(93/95)。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占88.4%(84/95),单等位基因和未发现突变的家系分别占9.5%和2.1%。93个家系中共发现38种突变,包括23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突变,15种已报突变(5种仅报道于中国家系)。IVS7-2A>G是所有突变中最常见的突变,其在所有突变体中约占57.63%(102/177),75(75/95)个家系发生了此种突变。结论95例中国EVA核心家系的SLC26A4基因调查中,发现了一个中国特异性的SLC26A4基因突变谱:97.9%的中国EVA患者均可检测到SLC26A4基因的突变,双等位基因突变率约为88.4%;23种新的突变和5种仅报道于中国家系的突变在其他人群未曾检测到;IVS7-2A>G为中国人群前庭水管扩大患者最常见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水管扩大 SLC26A4 基因 突变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回族非综合征型聋患者耳聋相关基因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建鹂 徐百成 +7 位作者 边盼盼 杨小龙 刘晓雯 李倩 朱一鸣 纵亮 赵亚丽 郭玉芬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1-455,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回族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nonsyndromic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NSHL)患者GJB2、SLC26A4及线粒体DNA1555A>G(mitochondrial DNA 12SrRNA 1555A>G,mtDNA 1555A>G)三种常见聋病基因的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回族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nonsyndromic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NSHL)患者GJB2、SLC26A4及线粒体DNA1555A>G(mitochondrial DNA 12SrRNA 1555A>G,mtDNA 1555A>G)三种常见聋病基因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中国西北地区420例回族NSHL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盐析法提取全血DNA后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对A1w26I酶切阳性的mtDNA 1555A>G标本、GJB2基因编码区及SLC26A4基因的第8、19外显子进行DNA测序。结果 420例NSHL患者中,11例为mtDNA 1555A>G突变所致,占2.62%(11/420);41例为GJB2基因突变所致,包括纯合和复合杂合突变,占9.76%(41/420),是最常见的致聋病因,其中c.235delC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6.90%(58/840),占所有致病等位基因的51.33%(58/113),是GJB2最常见的突变方式;20例为SLC26A4双等位基因改变,占4.76%(20/420),其中c.919-2A>G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5.0%(42/840),占所有等位基因碱基改变的68.85%(42/61),是SLC26A4的热点突变形式。结论本研究为本组17.14%(72/420)的NSHL患者明确了病因,GJB2是中国西北地区回族NSHL患者最常见的致聋基因,c.235delC是其最主要的突变形式;c.919-2A>G是SLC26A4基因的热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 非综合征型聋 线粒体DNA 1555A>G基因 GJB2基因 SLC26A4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婴幼儿听神经病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大勇 兰兰 +4 位作者 史伟 赵亚丽 丁海娜 纵亮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对12名婴幼儿听神经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和听力学特征的讨论,了解婴幼儿听神经病的临床听力学特点。方法对我院门诊2004年-2006年确诊的婴幼儿听神经病12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1)听力学检查:视觉强化测听(VRA)、声导抗测试、畸变产... 目的对12名婴幼儿听神经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和听力学特征的讨论,了解婴幼儿听神经病的临床听力学特点。方法对我院门诊2004年-2006年确诊的婴幼儿听神经病12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1)听力学检查:视觉强化测听(VRA)、声导抗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听性稳态反应(ASSR)、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AERP);(2)辅助检查:颞骨CT扫描及血液维生素B12、叶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测定。结果发病年龄为0-2岁,其中1岁以内发病者8例,占66.7%。进行视觉强化测听的8例(15耳)中重度至极重度聋12耳(占80%),听力图为上升型3耳(占20%),下降型4耳(占26.7%),平坦型8耳(占53.3%)。10例(20耳)完成声导抗测试,鼓室曲线图为As型或C型者12耳(占60%),20耳同侧及对侧镫骨肌反射均未引出反应。10例(19耳)行DPOAE检查,8耳各频率均检出反应,8耳在低频、3耳在低频和高频有个别频率未引出反应;另2例(4耳)行TEOAE检查,3耳各频率均引出反应,1耳低频和高频各有一频率未引出;对侧白噪声抑制效应均消失。12例(23耳)中,10例(19耳)ABR各波均未引出,2例(4耳)可见I波。ASSR阈值比主观听阈低的占76.9%,且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40HzAERP检出率为100%,阈值比主观听阈高的占66.7%,且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6例CT扫描,5例未见异常,1例示双侧中耳乳突炎及双侧上颌窦、筛窦炎;8例生化检查者中5例叶酸含量升高,3例同型半胱氨酸降低。结论婴幼儿听神经病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程度较重,易合并中耳疾病而混淆诊断。耳声发射正常、ABR和镫骨肌反射引不出及影像学检查不支持蜗后占位性病变等是诊断婴幼儿听神经病的主要标准,ASSR和40 Hz AERP可以辅助诊断。新生儿听力筛查时OAE应与快速ABR联合使用,以提高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听神经病 耳声发射 听性脑干反应 听性稳态反应 视觉强化测听 40Hz听觉相关电位
下载PDF
听神经瘤之听力保留策略和听力重建技术 被引量:11
11
作者 侯昭晖 纵亮 +1 位作者 韩东一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作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听神经瘤(vestibular schwannomas,VS)由于生长部位关键,肿瘤习性特殊,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脑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生命威胁。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该病的治疗目标已从早期的控制肿瘤,发展为越来越强调重要脑... 作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听神经瘤(vestibular schwannomas,VS)由于生长部位关键,肿瘤习性特殊,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脑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生命威胁。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该病的治疗目标已从早期的控制肿瘤,发展为越来越强调重要脑神经功能即面神经、听神经功能的保留,以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较面神经,听神经功能的保留是更具挑战性的难题。VS大多数为单侧、散发,双侧听神经瘤则与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密切相关,其听力保留的预后更差。目前,VS的听力保留策略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显微手术及放疗等,几种策略各有千秋,如何针对每个患者选择适应证、制定个性化的、最优化的听功能保留及重建策略,是耳外科专家、神经外科专家及放射肿瘤学家们高度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本文结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对听神经瘤37年诊疗经验和临床研究探索历程,并且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最新进展,对我国听神经瘤诊治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临床技术有很大进步,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听神经瘤包括NF2缺乏理想动物模型,其确切的发生机制、针对性的药物研发和各种干预手段效果的客观评价等研究在国内外都还是空白。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涌现,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2型神经纤维瘤病 听力保留 听力重建 显微手术
下载PDF
正常成人听皮层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的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娄昕 吴冰 +4 位作者 吴新淮 纵亮 黄点点 王秋菊 马林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听皮层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three 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技术的可重复性.方法8例健康成年人在2台同一机型的3.0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了3次全脑3D ASL序列扫描,在1号扫描仪上进行第1...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听皮层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three 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技术的可重复性.方法8例健康成年人在2台同一机型的3.0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了3次全脑3D ASL序列扫描,在1号扫描仪上进行第1次和第3次扫描,在2号扫描仪上进行第2次扫描,三次扫描间隔时间均为10~15天.每次扫描两次3D ASL序列,标记延迟时间(post labeling delay time, PLD)分别选择1.5s和2.5s.对3D结构像进行听皮层结构分割,计算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 CBF)图,并提取听皮层CBF值.对于3次测量结果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及Bland-Altman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听皮层CBF值在51~61 ml/min/100g(PLD=1.5s)和43~54 ml/min/100g之间(PLD=2.5s).第1次与第2次扫描结果比较,PLD为1.5s时ICC值为0.50,PLD为2.5s时为0.76;第2次与第3次扫描结果比较,PLD为1.5s时ICC值为0.83,PLD为2.5s时为0.89;第1次与第3次扫描结果比较,PLD为1.5s时ICC值为0.85,PLD为2.5s时为0.88.Bland-Altman图显示PLD为2.5s数据的分布范围比PLD为1.5s有明显的缩小.结论3D-ASL序列可以进行听皮层CBF值测量,PLD较长时测量的可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听皮层血流灌注的多中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可重复性 磁共振成像 听皮层
下载PDF
76例听神经病患者OTOF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大勇 王秋菊 +4 位作者 兰兰 赵亚丽 丁海娜 纵亮 韩东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32-437,共6页
目的对散发听神经病患者进行OTOF基因突变筛查,了解中国听神经病患者中是否存在该基因的热点突变位点。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门诊2003~2005年确诊的散发听神经病患者76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取OTOF基因已经报道的存... 目的对散发听神经病患者进行OTOF基因突变筛查,了解中国听神经病患者中是否存在该基因的热点突变位点。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门诊2003~2005年确诊的散发听神经病患者76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取OTOF基因已经报道的存在突变或位于突变附近的9个外显子,应用Primer5软件设计9对引物,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OTOF基因突变检测;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测序序列的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现了OTOF基因的8种多态位点。1名温度敏感性听神经病患者检测到82769delAG缺失突变,位于OTOF基因第25外显子上的AG缺失突变导致氨基酸在993位发生改变,翻译截止于1000位氨基酸处,该患者并未检测到OTOF基因的其他突变。56842A/C、82885C/A、92905G/A为已知多态位位点,其中56842A/C和92905G/A多态在NCBI显示的不同人群的多态频率与本研究的多态频率无差异。2例患者发现76378C/T杂合突变(突变率2.63%)、3例患者发现82913G/A杂合突变(突变率3.95%),这两种突变分别位于第15内含子和第25内含子,考虑为本研究发现的新的单核苷酸多态。11例患者发现92995C/T杂合突变(突变率14.47%),5例患者发现96888C/T杂合突变(突变率6.58%),这两种突变分别位于第39外显子和第44外显子,但均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结论本研究在散发听神经病患者中发现了8种OTOF基因多态位点,并未发现国外报道的已知突变,这意味着中国听神经病患者可能存在OTOF基因新的突变,或者存在其它相关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OTOF基因 突变 温度敏感
下载PDF
遗传性耳聋资源收集保存及基因定位克隆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秋菊 韩东一 +14 位作者 郭玉芬 李庆忠 袁虎 赵亚丽 兰兰 关静 徐百成 郭维维 纵亮 韩明鲲 王大勇 陈之慧 刘穹 杨伟炎 沈岩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61-665,共5页
目的建立聋病遗传资源收集网络,着重收集具有中国特色的聋病遗传资源,进行聋病基因定位克隆及相关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进行聋病遗传资源的收集,建立资源库进行遗传资源的表型鉴定和分析。应用微卫星标记的连... 目的建立聋病遗传资源收集网络,着重收集具有中国特色的聋病遗传资源,进行聋病基因定位克隆及相关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进行聋病遗传资源的收集,建立资源库进行遗传资源的表型鉴定和分析。应用微卫星标记的连锁分析及候选基因法进行家系的基因定位克隆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共收集到含有多种耳聋表型的大小家系2071个,其中涵盖了单基因病孟德尔遗传的全部遗传方式:包括X-连锁遗传家系2个,Y-连锁遗传家系1个(命名为DFNY1基因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大家系12个(完成了基因定位5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核心家系619个以及线粒体突变母系遗传性耳聋家系76个;大前庭水管综合征163例;听神经病108例;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耳聋478例;西北地区聋哑学校聋哑患者612例。对1489例散发患者进行了线粒体基因12S rRNA 1555G,缝隙连接蛋白基因(GJB2,GJB3和GJB6)以及SLC26A4基因的突变筛查与分析。其中西北地区612例聋哑人群中发现27.92%患者分别存在三个基因的突变,mtDNAA1555G平均阳性率为9.15%,GJB2为9.97%,SLC26A4为8.8%。结论遗传性听力损失是非常常见的耳聋疾病,其发病率超出原有的预测。基于大家系的基因定位研究有望发现新的基因座位及新的基因突变。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先天性聋和学语后听力损失中的作用强于环境因素,并发现中国人群具有耳聋基因的高发病率和特异的突变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突变 DFNY1基因座
下载PDF
以突发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遗传性耳聋病例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飞帆 王大勇 +4 位作者 韩冰 纵亮 赵亚丽 李倩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以突发性听力下降为首要症状的患者中,遗传性耳聋患者的诊治及转归。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12月耳内科病房诊治的以突发听力下降为主诉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和家族史询问,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畸变耳声发射,听觉脑... 目的探讨以突发性听力下降为首要症状的患者中,遗传性耳聋患者的诊治及转归。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12月耳内科病房诊治的以突发听力下降为主诉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史和家族史询问,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畸变耳声发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和言语测听;以及影像学检查,包括颞骨CT,颅脑MRI等;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对高度怀疑遗传性聋的患者施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包括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 12SRNA 1494及1555位点。对3例确诊为不同致病基因的遗传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归纳总结该病临床特征及转归。结果 3例不同基因致病的患者中,1例为GJB2基因c.109G>A纯合突变,表现为单侧突发听力下降,经治疗后,听力明显改善;1例为SLC26A4基因c.919-2A>G纯合突变导致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表现为单侧突发听力下降,治疗后听力有效改善;1例为线粒体12S rRNA 1555 A>G突变,表现为双侧突发听力下降,治疗后无改善。结论以突发性下降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遗传性耳聋。对伴有遗传性耳聋可疑因素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可进行常见致聋基因筛查,以进行早期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听力下降 遗传性耳聋 致聋基因
下载PDF
225例听神经病患者的耳鸣发生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齐悦 兰兰 +7 位作者 史伟 张秋静 纵亮 张娇 李娜 王大勇 李倩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调查听神经病患者的耳鸣发生情况,并分析伴发耳鸣的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听力学特点.方法对225例听神经病患者(均可准确陈述病史)进行病史采集及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DPOAE、言语识别率、耳蜗电图等听力学检测,... 目的调查听神经病患者的耳鸣发生情况,并分析伴发耳鸣的听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听力学特点.方法对225例听神经病患者(均可准确陈述病史)进行病史采集及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DPOAE、言语识别率、耳蜗电图等听力学检测,并对结果总结分析.结果①225例听神经病患者就诊年龄3~45岁,男女比例1:1.23,发生耳鸣的患者126例,比例达56%,青少年期及青年期发病的患者耳鸣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3.03%(75/119)和66.67%(32/48);②男性和女性患者耳鸣发生率分别为52.48%和58.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耳鸣发生率随病程增长而增高,病程10年以上的听神经病患者耳鸣发生率高达82.14%(23/28);④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耳鸣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综合征性听神经病患者(84.00%〉42.00%);⑤轻中度听力损失的听神经病患者耳鸣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听力损失类型.结论本组听神经病患者耳鸣发生与听神经病发病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及类型有一定相关性.听神经病患者耳鸣发生的临床特征分析对进一步探讨听神经病患者耳鸣发生机理提供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感音神经性聋 耳鸣
下载PDF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家系SLC26A4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亚丽 王秋菊 +5 位作者 兰兰 袁虎 关静 徐百成 纵亮 翟所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322-328,共7页
目的通过对6个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vestibularaqueductsyndrome,LVAS)家系SLC26A4基因突变的分析,明确家系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SLC26A4的突变类型和突变形式,探讨其突变来源和传递规律。方法收集6个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核心家系(仅... 目的通过对6个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vestibularaqueductsyndrome,LVAS)家系SLC26A4基因突变的分析,明确家系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SLC26A4的突变类型和突变形式,探讨其突变来源和传递规律。方法收集6个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核心家系(仅包括父母和其子女的家系)资料及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SLC26A4基因的全序列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运用DNAStar或BioEdit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对。结果6个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家系中的12名患者均发现SLC26A4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共发现6种突变类型,其中3种为国际上尚未报道的突变,分别为G209E、E303Q和1746delG。家系389、1332、1440和1748的患者为同胞,基因型相同,分别为G209E/G209E,IVS7-2>G/IVS7-2>G,IVS7-2>G/1746delG,H723R/E303Q,患者父母均为单个等位基因突变的携带者。673和701家系的两名患者为亲子关系,基因型不同,673和其同为患者的父亲673-1的基因型分别为IVS7-2>G/H723R和IVS7-2>G/IVS7-2>G,其母亲673-2的内耳结构正常,为H723R的携带者;701和其同为患者的母亲的基因型分别为IVS7-2>G/N392Y和IVS7-2>G/IVS7-2>G,其父亲内耳结构正常,基因型为N392Y/wt。患者673和701的两个突变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父亲和母亲。结论本研究发现了6种SLC26A4基因的突变,明确了6个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家系患者SLC26A4基因的突变类型及传递方式,并对患者和携带者婚配所育后代的发病率进行了估计,有助于控制和降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的出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SLC26A4基因 基因突变 基因型
下载PDF
正常成年Wistar大鼠短声及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波形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超 李凤娇 +10 位作者 王敏姣 赵艳 黄国威 杨驹 于宁 房琳 郭维维 薛希均 纵亮 关静 王秋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0-366,共7页
目的分析正常Wistar大鼠短声(click)及短纯音(tone burst,TB)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ABR、tbABR)结果,标准化Wistar大鼠ABR测试方法,为大鼠听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正常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5只,分别进行cABR和tbABR(4、8、12、16、24... 目的分析正常Wistar大鼠短声(click)及短纯音(tone burst,TB)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ABR、tbABR)结果,标准化Wistar大鼠ABR测试方法,为大鼠听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正常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5只,分别进行cABR和tbABR(4、8、12、16、24、32kHz)测试,观察80、50、20dB SPL强度下各波的引出率,以引出率最高的波来判断阈值,同时量取该波的潜伏期和幅值,检测ABR波Ⅱ、Ⅳ振幅I/O曲线。结果 120dB SPL强度下cABR和tbABR波Ⅱ和波Ⅳ最晚消失的比例几乎相同;2cABR阈值为21.83±4.45dB SPL,4~32kHz频率tbABR阈值分别为24.33±5.37、14.17±4.37、14.33±4.68、16.67±4.22、23.00±5.81、31.00±7.36dB SPL;380dB SPL cABR波Ⅰa、Ⅰb、Ⅱ、Ⅲ、Ⅳ、Ⅴ潜伏期分别为1.76±0.12、2.13±0.11、2.67±0.16、3.49±0.28、4.39±0.29、5.45±0.41ms,tbABR 4kHz波Ⅰa、Ⅰb、Ⅱ、Ⅲ、Ⅳ、Ⅴ潜伏期分别为2.02±0.09、2.88±0.16、3.77±0.25、4.69±0.29、5.78±0.41ms,8kHz分别为1.76±0.07、2.28±0.10、2.63±0.16、3.49±0.21、4.44±0.28、5.48±0.43ms,12kHz分别为1.76±0.08、2.24±0.12、2.61±0.25、3.53±0.25、4.46±0.32、5.52±0.45ms,16kHz分别为1.79±0.10、2.25±0.12、2.70±0.18、3.62±0.27、4.52±0.37、5.61±0.49ms,24kHz分别为1.75±0.09、2.27±0.11、2.67±0.16、3.60±0.27、4.52±0.38、5.60±0.51ms,32kHz分别为1.77±0.10、2.24±0.12、2.64±0.20、3.59±0.34、4.52±0.40、5.61±0.52ms;4I/O曲线示在高强度时波Ⅱ振幅明显高于波Ⅳ,但在低强度时,波Ⅱ振幅与波Ⅳ基本相同,甚至波Ⅳ振幅高于波Ⅱ。结论正常成年大鼠短声及短纯音诱发ABR波Ⅳ出现率最高,低强度声刺激时,波Ⅱ、Ⅳ振幅基本相同,甚至波Ⅳ振幅高于波Ⅱ,可以波Ⅳ最后消失的强度为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短声 短纯音 听性脑干反应
下载PDF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遗传学分析策略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关静 张秋静 +6 位作者 纵亮 王洪阳 刘穹 王大勇 熊文平 韩冰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3-215,共3页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disorder,ANSD),是一种特殊的听觉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患者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语言含义,是导致婴幼儿和青少年言语交流障碍的重要疾病之一。在高危婴幼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23%...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disorder,ANSD),是一种特殊的听觉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患者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语言含义,是导致婴幼儿和青少年言语交流障碍的重要疾病之一。在高危婴幼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23%,在各种原因所致的ABR异常的聋病患儿中发病率高达11%,但因其与一般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和治疗不同,且病因、病变部位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对于听神经病的研究成为国际研究难点和热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谱系障碍 遗传学分析 障碍性疾病 感音神经性聋 ABR异常 交流障碍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以听神经病为首发病伴周围神经病家系的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齐悦 兰兰 +6 位作者 史伟 张秋静 纵亮 李娜 王大勇 李倩 王秋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3-527,共5页
目的分析以听神经病为首发病伴周围神经病家系的临床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对3个以听神经病为首发病伴周围神经病的家系进行病史采集、专科体检、听力学检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检查,从患者的临床表型、听力学检测、家系谱图及家系遗传... 目的分析以听神经病为首发病伴周围神经病家系的临床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对3个以听神经病为首发病伴周围神经病的家系进行病史采集、专科体检、听力学检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检查,从患者的临床表型、听力学检测、家系谱图及家系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个家系中的患者均以听神经病为首发病,其中,2个家系中的患者伴发Charcot-Marie-Tooth(CMT)综合征、1个家系中的患者伴发运动神经元病。3个家系中患者的表型特点均为青少年期发病的低频下降为主的双侧感音神经性聋,多伴局部感觉及运动障碍。家系谱分析显示两个伴发CMT综合征家系分别具有常染色体隐性及X连锁隐性遗传特征,而伴发运动神经元病家系则表现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征。结论部分听神经病可表现为周围神经病的首发病,青少年期发病,双耳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具有为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周围神经病 家系 表型 遗传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