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客家方言“粄”类词与客家民俗 被引量:4
1
作者 练春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126,共5页
"粄"是客家方言的特色词。在各地客家方言中,其使用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和丰富性,对外则显示出较强的排他性。本文主要从客家方言丰富多彩的"粄"类词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全文分四部分:一、客家方言"粄"... "粄"是客家方言的特色词。在各地客家方言中,其使用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和丰富性,对外则显示出较强的排他性。本文主要从客家方言丰富多彩的"粄"类词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全文分四部分:一、客家方言"粄"的独特性;二、客家方言"粄"的一致性;三、客家方言"粄"的丰富性;四、"粄"与客家的民俗风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方言 民俗风情
下载PDF
广东客家方言词汇概况 被引量:2
2
作者 练春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2-158,共7页
客家方言词汇丰富,极富表现力,且以保留了丰富的单音节词和古语词而著称。广东客家方言除具有客家方言词汇的共性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个性。省内各地客家方言词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大同当中亦存在一些小异;与普通话的差异则较为复杂... 客家方言词汇丰富,极富表现力,且以保留了丰富的单音节词和古语词而著称。广东客家方言除具有客家方言词汇的共性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个性。省内各地客家方言词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大同当中亦存在一些小异;与普通话的差异则较为复杂,文章主要从词形和词义两个方面作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客家方言 词汇 单音词 古语词 词形 词义
下载PDF
从“(弥女)娅”、“依娅”、“(月能)(月能)”到“妈妈”——福建武平岩前方言母亲称谓的转变 被引量:2
3
作者 练春招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
近几十年来,福建武平岩前客家方言的母亲称谓先后经历了由“(弥女)娅"、"依娅"、"(月能)(月能)"到“妈妈”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存在年龄、地域和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对外接触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近几十年来,福建武平岩前客家方言的母亲称谓先后经历了由“(弥女)娅"、"依娅"、"(月能)(月能)"到“妈妈”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存在年龄、地域和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对外接触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转变的最终实现是由家庭结构变化、大力推广普通话、人们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与外界接触交流增多、人们羡慕“食米”的心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妈” 称谓 母亲 福建 受教育程度 推广普通话 客家方言 转变过程 社会地位 结构变化 文化程度 综合作用 说话人
下载PDF
福建武平岩前方言的“子”尾 被引量:4
4
作者 练春招 《龙岩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33-37,44,共6页
岩前方言的“子”尾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语法结构上看,“子”可附着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之后,构成名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和数量词词尾。从语法意义上看,有的动词、形容词带上“子”尾后变为名词;有些名词不能单说,带上“... 岩前方言的“子”尾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语法结构上看,“子”可附着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之后,构成名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和数量词词尾。从语法意义上看,有的动词、形容词带上“子”尾后变为名词;有些名词不能单说,带上“子”尾后能单说;一些名词附着“子”尾后变为方位词;可以加在形容词重叠式之后,表示程度轻重;还可以在数量结构后面表示数量少、时间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前方言 “子”尾 名词词尾 形容词词尾 数量词词尾
下载PDF
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词语考略 被引量:5
5
作者 练春招 《嘉应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107-113,共7页
本文主要探讨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的词语。客家先民由北往长江以南迁徙就进入了百越族群的居住地 ,尤其是到了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后 ,曾与畲族有过一段时期的共处。今天客家话中有些无字可考的语词 ,在百越语中可找到音近义... 本文主要探讨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的词语。客家先民由北往长江以南迁徙就进入了百越族群的居住地 ,尤其是到了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后 ,曾与畲族有过一段时期的共处。今天客家话中有些无字可考的语词 ,在百越语中可找到音近义同或音合义通的说法 ,可能是古百越语留在客家方言中的底层成分。而一些有字可考的相同说法 ,则当为少数民族语言向汉语借用的结果。本文在音义论证的基础上 ,考释了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的词语 55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方言 南方少数民族语言 共同词语
下载PDF
东江流域闽语方言岛新老派语音比较分析
6
作者 刘立恒 练春招 林宸昇 《嘉应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3-58,共6页
本文以河源泥金闽语为例,对东江流域闽语方言岛内部新派老派语音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并探讨新老派语音差异的原因。文章认为,泥金新老派闽语存在差异,主要是语言内部结构的影响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其演变的作用,同时受到周边客家话、珠... 本文以河源泥金闽语为例,对东江流域闽语方言岛内部新派老派语音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并探讨新老派语音差异的原因。文章认为,泥金新老派闽语存在差异,主要是语言内部结构的影响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其演变的作用,同时受到周边客家话、珠三角地区粤语和普通话的影响,语音在缓慢地发生着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金闽语 方言岛 语音演变
下载PDF
粤方言的“镬”
7
作者 黄蕾 练春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6-176,共1页
"镬"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盛于鼎。"粤方言"镬"的基本义指炒菜用的铁锅,宽口无足,底部圆弧形。英语wok指中式炒锅,是粤语借词。"镬"在粤... "镬"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盛于鼎。"粤方言"镬"的基本义指炒菜用的铁锅,宽口无足,底部圆弧形。英语wok指中式炒锅,是粤语借词。"镬"在粤方言的分布如表Ⅰ所示。"镬"的构词能力很强,表Ⅱ反映出它已发展出丰富的语素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献 周礼·天官 语素义 构词能力 郑玄注 词义引申 直接引申 基本义 推卸责任 大事件
下载PDF
从客家谚语看客家的家庭观和家庭制 被引量:5
8
作者 练春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75-80,共6页
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个大区,它不但在分布和演变上有自己的特点,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客家人也提炼了大量的谚语,这些谚语凝聚了客家人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普遍观念,并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准则,被一代又一代的客家... 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个大区,它不但在分布和演变上有自己的特点,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客家人也提炼了大量的谚语,这些谚语凝聚了客家人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普遍观念,并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准则,被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当作祖宗遗训、主义般的教条传授下来。在客家地区,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可以随口搬出“老古句说”(即谚曰)来指导自身的活动或教育后代,可以说,客家谚语将生活浓缩在语言中,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规定、制约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本文试从客家方言谚语的某些特点探讨客家人的家庭观和家庭制。 家庭是由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它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既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生育单位,又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经济单位,也是传统伦理规范的执行单位,同时还是灌输传统伦理道德和传授生产技能及生活本领的教育场所。客家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承传下来的,它的家庭具有中国传统家庭的共同性。但是,由于客家又是在离乱的迁徙和长期的艰苦生活中生存发展下来的特殊群体,所以,它除特别顽固地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家庭家族这一套传统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庭观 客家社会 谚语 客家地区 客家方言 中国传统社会 传统伦理道德 社会生活 中国传统家庭
下载PDF
客家的迁移与客家方言的分布 被引量:1
9
作者 练春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69-75,共7页
客家的迁移与客家方言的形成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或者是由于战乱或灾荒,或者是由于开拓和垦殖。客家的迁移,主要属于前一类。客家的迁移虽可溯自西晋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大分裂,但这次分裂主要是形成了湘语系、闽语系群体。据罗... 客家的迁移与客家方言的形成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或者是由于战乱或灾荒,或者是由于开拓和垦殖。客家的迁移,主要属于前一类。客家的迁移虽可溯自西晋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大分裂,但这次分裂主要是形成了湘语系、闽语系群体。据罗香林教授的考证,客家先民仅是当时中原蜂拥南下的流人中的一支——即属第二支派的“司豫流人”。他们在这次迁移中先滞集于今安徽南部、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北部以及湖北、江苏的部分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先民 罗香林 闽粤赣边区 南北朝时期 客家方言 客家地区 流人 江西省 宋元之际 闽西
下载PDF
客家方言与客家人的宗族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练春招 《客家文博》 2018年第4期11-14,共4页
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在客家地区,有的地方按姓氏来区分口音,大量带"屋"的地名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有些谚语反映了客家宗族的内聚与外御思想。此外,宗族观念对客家地区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在客家地区,有的地方按姓氏来区分口音,大量带"屋"的地名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有些谚语反映了客家宗族的内聚与外御思想。此外,宗族观念对客家地区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方言 客家人 宗族观念
下载PDF
粤西廉江石角客家方言音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练春招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2-288,共17页
本文主要介绍廉江石角客家方言音系,包括声韵调、语音特点和同音字汇三个部分。
关键词 客家方言 语音 同音字汇 声调 韵母
原文传递
福建武平岩前客家方言的“牯”字 被引量:3
12
作者 练春招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牯"为客赣湘等南方方言中表示动物性别的词,本义指公牛。福建武平(岩前)方言的"牯"字意义和用法非常丰富,本文进行详细描写并探讨其泛化和虚化的过程。
关键词 武平岩前客家方言 泛化 虚化
原文传递
广东河源水源音“把”的意义和用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立恒 练春招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8,共8页
河源水源音中"把"语法功能和意义很丰富,本文以河源源城话为代表,详尽描写了"把"作动词和介词时的用法,探讨了其虚化为被动标记的途径。
关键词 客家话 水源音 被动标记 虚化
原文传递
广东河源水源音“把”的语法化
14
作者 刘立恒 练春招 《汉字文化》 2023年第S01期40-42,共3页
“把”在河源水源音客家话中作为“给予”义动词的语法标记,能标记被动式,却不能标记处置式,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本文以河源的源城话为代表,调查河源水源音的“把”的使用情况,探讨这些用法形成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以及其虚... “把”在河源水源音客家话中作为“给予”义动词的语法标记,能标记被动式,却不能标记处置式,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本文以河源的源城话为代表,调查河源水源音的“把”的使用情况,探讨这些用法形成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以及其虚化为被动标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话 被动标记 语法化
原文传递
语音演变的例外与教学
15
作者 练春招 《语文月刊》 2000年第9期30-30,25,共2页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古今音变在各音类的表现不平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音类对应也不平衡。古今音类演变有三种对应——基本对应、条件对应和例外对应,或称常例、变例和特例。语音演变的例外是指不合古今语音演变规律而显得读音特殊...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古今音变在各音类的表现不平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音类对应也不平衡。古今音类演变有三种对应——基本对应、条件对应和例外对应,或称常例、变例和特例。语音演变的例外是指不合古今语音演变规律而显得读音特殊的少数特字。造成这种不合对应的特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避讳,有的是因音别义,有的是偏旁类推而讹读,有的已难以追寻其变读的因由。标准音和方音中都有这样的特例,如普通话"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 语音演变规律 标准音 例外字 基本对应 南方方言 变读 教学 古今音变 音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