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学生反映情况的调查 |
练暑生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2
|
如何想象“上海”?——三部文本和一九九○年代以来的“上海怀旧叙事” |
练暑生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3
|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
练暑生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4
|
话语分析和底层问题 |
练暑生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5
|
《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问题 |
练暑生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6
|
徘徊在“知识分子”与“文人”之间——“鸳蝴派”等作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解释传统 |
练暑生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7
|
逐渐远离历史的“民间”——贾樟柯影片之底层影像空间形态分析 |
练暑生
|
《学术评论》
|
2012 |
1
|
|
8
|
《红楼梦》“梦”之观念内涵解析 |
练暑生
|
《闽江学院学报》
|
2001 |
1
|
|
9
|
象征 |
练暑生
|
《东南学术》
|
2003 |
0 |
|
10
|
八十年代想象“乡村”的方法及其文学史解释结构——以“寻根文学”和对沈从文的文学评价为中心 |
练暑生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1
|
作为“革命文学”话语之外的边缘接合——八十年代文学史写作中的“个人” |
练暑生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2
|
“启蒙”与被审美化的“乡村” |
练暑生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2 |
0 |
|
13
|
当历史遭遇感性:文类与经验的双重解放——从《浦之上》到《宣传队》 |
练暑生
|
《学术评论》
|
2015 |
0 |
|
14
|
后革命的剩余:独自莫凭栏——从《春尽江南》回看《江南三部曲》 |
练暑生
|
《学术评论》
|
2014 |
0 |
|
15
|
阶级、民族和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中“农民”的出现 |
练暑生
|
《闽江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6
|
文学机构与文学研究的“专业化” |
练暑生
|
《凯里学院学报》
|
2002 |
0 |
|
17
|
文学的能量:日常生活与乌托邦 |
练暑生
|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8
|
形象思维 |
练暑生
|
《文艺评论》
|
2003 |
2
|
|
19
|
形式、历史和在话语中想象 |
练暑生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20
|
新文科背景下的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建设和改革 |
练暑生
|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2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