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学生反映情况的调查
1
作者 练暑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教材内容 低年级 文学 同学 古代文论
下载PDF
如何想象“上海”?——三部文本和一九九○年代以来的“上海怀旧叙事” 被引量:6
2
作者 练暑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7-116,131,共11页
关键词 九十年代 想象性 上海 怀旧 张爱玲研究 叙事 文本 中国近现代史 学术领域 城市经济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被引量:4
3
作者 练暑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0-136,共7页
现代性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术话题。这个话题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史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形成及其内在构造。李欧梵的《现代性的追求》是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关注印刷文化对于现代性的意义,关注“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城市文化的意义,考... 现代性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术话题。这个话题深刻地影响到文学史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形成及其内在构造。李欧梵的《现代性的追求》是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关注印刷文化对于现代性的意义,关注“新感觉”派小说以及城市文化的意义,考察“颓废”的美学风格,这一切无不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异于传统的坐标。如果说,“国民性”、乡土中国、左翼文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均是我们熟悉的范畴,那么,《现代性的追求》提到的诸多问题显示了新的视域。尽管这些问题已经在现代性研究中得到程度不同的论述,但是,这些问题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仍然意义非凡。当然,如同人们时常发现的那样,洞见与盲区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新的视域可能产生新的遮蔽。从这一意义上说,《现代性的追求》也存在某些疑问,至少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空间。这肯定将引起一系列后续的对话——这篇书评不妨视为对话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学 现代文化 李欧梵 《现代性的追求》 文学史研究 书评
下载PDF
话语分析和底层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练暑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话语分析 批评者 知识界 理论家 术语
下载PDF
《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练暑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6,共3页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歧多样,许多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本笔谈试图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底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的自我表述及其公共化;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底层问题;消费意识形态对底层想象的冲击;《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文学 《诗经》 表述问题 封建意识形态 现代文学史 民间写作 文人文学 贵族文学
下载PDF
徘徊在“知识分子”与“文人”之间——“鸳蝴派”等作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解释传统 被引量:1
6
作者 练暑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30-35,共6页
在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如何接纳"鸳蝴派"和张爱玲等"边缘"作家,是一个解释学的难题。人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流解释传统接纳这些"边缘"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以来精... 在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如何接纳"鸳蝴派"和张爱玲等"边缘"作家,是一个解释学的难题。人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流解释传统接纳这些"边缘"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以来精英化的文学史观念相应发生了内在分化和重组。考察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精英式想象如何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观察80年代文学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能写出"真正属于文学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人 文学史 80年代
下载PDF
逐渐远离历史的“民间”——贾樟柯影片之底层影像空间形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练暑生 《学术评论》 2012年第6期19-22,共4页
中国电影与底层空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有声片出现初期,《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影片,就把镜头对准了市井生活,营造了一个鲜活、坚韧而且充满人文情怀的底层空间。近十几年来,影像与底层的关系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贾樟柯是其中... 中国电影与底层空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有声片出现初期,《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影片,就把镜头对准了市井生活,营造了一个鲜活、坚韧而且充满人文情怀的底层空间。近十几年来,影像与底层的关系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贾樟柯是其中的代表。相比于喜欢把镜头对准喧哗时尚都市的其他新生代导演,他的影片最初以所谓"发现了县城"而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个"县城"根植于内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民间 底层 空间
下载PDF
《红楼梦》“梦”之观念内涵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练暑生 《闽江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16-20,共5页
本文主要采用文化分析方法 ,在前人充分考证的基础上 ,分析了《红楼梦》“梦”的观念内涵。作者自称“大旨谈情” ,并不表明作者试图对情理关系进行观念性的历史性反拨。“情”是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中国古典哲学... 本文主要采用文化分析方法 ,在前人充分考证的基础上 ,分析了《红楼梦》“梦”的观念内涵。作者自称“大旨谈情” ,并不表明作者试图对情理关系进行观念性的历史性反拨。“情”是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体系里 ,它是与“理”相对的概念。《红楼梦》所言之情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家国之情 ,另一是儿女之情 ,作家的创作本旨在于“说梦” ,因此所谓家国之梦、儿女情梦具体而言是一场“情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本旨
下载PDF
象征
9
作者 练暑生 《东南学术》 200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内涵 “象征” 含义 修辞技巧 原型结构单位 艺术本体
下载PDF
八十年代想象“乡村”的方法及其文学史解释结构——以“寻根文学”和对沈从文的文学评价为中心
10
作者 练暑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97-101,共5页
乡村是"传统的"、"落后的",与"现代的"、"世界的"文学形象相互对照。这种观念预设构成了20世纪八十年代想象"乡村"的基本方法和文学史解释的基本结构。在如何评价"寻根文学&qu... 乡村是"传统的"、"落后的",与"现代的"、"世界的"文学形象相互对照。这种观念预设构成了20世纪八十年代想象"乡村"的基本方法和文学史解释的基本结构。在如何评价"寻根文学"和沈从文等"乡村"题材的小说问题上,这种想象"乡村"的方法遭遇了解释学困难。新启蒙政治性解释惯例无法接受"乡村"的"世界性"、"现代性"。革命文学的政治与审美的二分模式,弥合了作为"落后传统"主要载体的"乡村"与启蒙政治解释惯例之间的观念裂缝,"乡村"在审美层面获得了属于"现代的"、"世界的"文学史形象。因此,当年真正属于"审美"的文学史主要存在于对"寻根文学"和沈从文小说的"乡村"形象的文学史评述上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想象 审美化 文学史解释 寻根文学 沈从文小说
下载PDF
作为“革命文学”话语之外的边缘接合——八十年代文学史写作中的“个人”
11
作者 练暑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3,23,共6页
在八十年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个人主义"是一个重要范畴。这些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但是把"个人主义"看作有自身先验本质的范畴,难以说明"个人主义"概念在当年内涵混杂的情况。... 在八十年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个人主义"是一个重要范畴。这些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但是把"个人主义"看作有自身先验本质的范畴,难以说明"个人主义"概念在当年内涵混杂的情况。这里面还必须有一个结构性的思路。文学个人主义话语离开了"遗忘"了它的主要因素———革命文学话语,我们无法说明它们在"新时期"的发生及其存在形式。内在精神、自在自为、文学独立、纯文学、非工具化等等并不相同甚至存在着冲突的内涵,它们作为"革命文学"话语之外的边缘,"接合"在"个人"身上。在边缘接合的"个人"内部,多元混杂的内涵形成一个巨大的互动结构,种种范畴在这种结构关系中不断发生挪移甚至改写。这种互动结构形成了八十年代人们思考文学问题的基本"成见",它带来种种洞察,也遮盖了诸多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义 结构 接合
下载PDF
“启蒙”与被审美化的“乡村”
12
作者 练暑生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2年第3期82-86,共5页
本文围绕关于"寻根文学"的争论,分析了民族、世界、地方等种种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由此出发,探讨了审美化的"乡村"如何被表述,以及这种"乡村"与当年的启蒙知识之间相互矛盾又内在不可区分的联系。
关键词 乡村 世界 地方性
下载PDF
当历史遭遇感性:文类与经验的双重解放——从《浦之上》到《宣传队》
13
作者 练暑生 《学术评论》 2015年第2期105-109,共5页
《人民文学》把《宣传队》列在了"非虚构"的栏目下,表明了对该作品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宣传队》在文类上很难归类。想象与回忆、猜测与考据、情感的强势介入与退隐,《宣传队》的种种写作方式都表明:无论是作为虚构还是作为记实,... 《人民文学》把《宣传队》列在了"非虚构"的栏目下,表明了对该作品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宣传队》在文类上很难归类。想象与回忆、猜测与考据、情感的强势介入与退隐,《宣传队》的种种写作方式都表明:无论是作为虚构还是作为记实,《宣传队》在文类上都不"纯"。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林那北的文学创作总是游走在文类的边缘,尝试着叙述那些黑白不明、真假不清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类 历史遭遇 强势介入 《人民文学》 文学创作 空间领域 写作方式 历史叙述 朱天心 特殊历史时期
下载PDF
后革命的剩余:独自莫凭栏——从《春尽江南》回看《江南三部曲》
14
作者 练暑生 《学术评论》 2014年第4期57-62,共6页
2011年《春尽江南》的出版,标志着格非“江南三部曲”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这组新作从构思到全部正式完稿出版,时间跨度不下十年,无论从篇幅、写作方式还是从所处理的历史对象来说,“江南三部曲”都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事件。
关键词 江南 剩余 时间跨度 写作方式 当代中国 出版
下载PDF
阶级、民族和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中“农民”的出现
15
作者 练暑生 《闽江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5-70,共6页
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写作和研究中所理解的"农民"不是"五四""国民性"代表的"农民",也不是革命文学所期望召唤的革命"大众"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在中西对照中形成的"世... 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写作和研究中所理解的"农民"不是"五四""国民性"代表的"农民",也不是革命文学所期望召唤的革命"大众"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在中西对照中形成的"世界文学"总体视野下的"农民"。这种观念结构背景,导致80年代的"农民"形象成为落后文化的代名词,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物。这种"农民"观影响了80年代人们的文学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农民文化 20世纪80年代
下载PDF
文学机构与文学研究的“专业化”
16
作者 练暑生 《凯里学院学报》 2002年第S1期125-126,132,共3页
本文运用社会学分析的方法 ,通过分析新批评等流派的产生和发展原因 ,认为文学研究的自律化和科学化倾向是机构化的结果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了自律化和科学化研究的学科意义和历史功用。
关键词 文学机构 自律化 专业化
下载PDF
文学的能量:日常生活与乌托邦 被引量:1
17
作者 练暑生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7,共6页
打开电脑或走在街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无不表明,电子媒介和市场经济显然没有给文学留下什么空间.今天,问题似乎已经不是文学何时能再次重出江湖,而是到了该思考,这个时代留给文学的保留地在哪里?或者说,文学还难以被替代的地方存... 打开电脑或走在街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无不表明,电子媒介和市场经济显然没有给文学留下什么空间.今天,问题似乎已经不是文学何时能再次重出江湖,而是到了该思考,这个时代留给文学的保留地在哪里?或者说,文学还难以被替代的地方存在于何处?这些都是涉及"文学性"的话题.如果说,《关系与结构》是南帆先生文学研究方法论总结,那么,从"形式意识形态"到《无名的能量》中的"日常生活",则是正面讨论文学何为:"许多人武断地认为,理论术语无法处理的经验多半是没有价值的经验.日常生活仅仅是低贱和无聊的;各种肤浅的细节掠过感官,旋生旋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文学性 能量 乌托邦 市场经济 电子媒介 文学研究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形象思维 被引量:2
18
作者 练暑生 《文艺评论》 2003年第4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形象思维 别林斯基 《艺术的观念》 艺术想像 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 艺术创作
下载PDF
形式、历史和在话语中想象 被引量:1
19
作者 练暑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8-151,共4页
南帆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以下简称“南帆读本”)于近日出版。这部著作以全新的观念、体例和思考方式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回应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以来人文学科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方面,“南帆读本”
关键词 《文学理论新读本》 南帆 后结构主义 文学批评 人性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的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建设和改革 被引量:2
20
作者 练暑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61-64,共4页
新文科是新时代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技术是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社会动力,也是进行新文科改革的核心范畴。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建设立足于"新文科"背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 新文科是新时代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技术是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社会动力,也是进行新文科改革的核心范畴。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建设立足于"新文科"背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于新文科理念进行提升改造的重要环节,其价值意义和改革思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立足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回归;立足于对新经济、新业态的回应;立足于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相互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创意写作 新时代 新技术 古典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