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流速对流水槽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2 位作者 练青平 倪蒙 顾志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6,共12页
研究旨在探明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系统中不同水流速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已驯食好、体质健康、大小均一的大口黑鲈[放养规格... 研究旨在探明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IPRA)系统中不同水流速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已驯食好、体质健康、大小均一的大口黑鲈[放养规格为(8.13±0.82)g]192尾,随机分配到4个模拟水槽中,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养殖试验设置空白静水组和3个水流速度组,分别为低流速0.2 m/s、中流速0.4 m/s和高流速0.6 m/s,养殖周期为154d。结果显示:(1)中流速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中、高流速组肥满度显著低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大口黑鲈内脏脂肪指数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2)中流速组肌肉粗蛋白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静水组和低流速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中、高流速组(P<0.05);中、高流速组肝脏粗蛋白显著高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3)中、高流速组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显著低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中流速组总蛋白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4)血清中SOD和CAT活性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而升高,中流速肝脏组SOD活性最高,高流速组血清中CAT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中流速组血清和肝脏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中流速组血清和肝脏组织T-AOC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5)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流速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中流速组胃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则最高;中流速组肝脏脂肪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静水组和低流速组(P<0.05);中、高流速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低流速组(P<0.05)。肌肉和肝脏中谷氨酸脱氢酶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激素敏感脂肪酶和丙酮酸激酶则是先升后降,至中流速组最高;(6)肌肉和肝脏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低流速组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肌纤维密度随着水流速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中流速组会改善肝细胞组织结构,而高流速组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起细胞核空泡化严重和细胞核偏移聚集等。综上,试验中流速组即0.4 m/s能够促进大口黑鲈生长,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机能代谢,增加粗蛋白含量,抑制脂肪沉积,可以作为大口黑鲈IPRA养殖系统中最适养殖水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流速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能量代谢 组织形态 大口黑鲈
下载PDF
水生植物种类及覆盖率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倪蒙 储忝江 +6 位作者 刘梅 练青平 郭爱环 邹松保 周聃 周志明 原居林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3-1071,共9页
为探究不同水生植物种类及浮床覆盖率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将轮叶黑藻、空心菜、鸢尾、生菜、香菇草、香蒲和水芹等7种水生植物100 g固定于长108 cm、宽60 cm、高65 cm塑料桶中的20 cm×30 cm浮床上,轮叶黑藻直接浸泡在水中。试验用水... 为探究不同水生植物种类及浮床覆盖率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将轮叶黑藻、空心菜、鸢尾、生菜、香菇草、香蒲和水芹等7种水生植物100 g固定于长108 cm、宽60 cm、高65 cm塑料桶中的20 cm×30 cm浮床上,轮叶黑藻直接浸泡在水中。试验用水来自水产养殖池塘,盐度4.5。每个水箱均曝气、盖上透光塑料板。另在9个面积约6670 m^(2)的养殖池塘中设置2.0 m×4.0 m的PVC管结构生态浮床,按照2.5%、5.0%和10.0%覆盖率布设空心菜,不同时间分析各水生植物对主要水质指标去除率。试验结果显示:空心菜对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净化效果最佳,轮叶黑藻对氨氮和硝态氮净化效果最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空心菜对水体的综合净化效果最强,之后依次是鸢尾、香蒲、香菇草、轮叶黑藻、水芹和生菜。30 d后,不同浮床覆盖率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10.0%覆盖率组含量最低。因此,种植空心菜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改善水质。空心菜浮床覆盖率越高,水体中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去除率越高,推荐的浮床覆盖率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浮床 覆盖率 水质净化 空心菜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浙江省3个马口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士力 练青平 +7 位作者 贾永义 迟美丽 李飞 姜建湖 刘一诺 郑建波 程顺 顾志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3-300,共8页
为进一步了解浙江省马口鱼的种质资源现状和人工繁殖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对瓯江(OJ)和钱塘江(QT)的野生群体以及八里店(BL)养殖群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定,获得了编码Cyt b基因的1140 bp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236个... 为进一步了解浙江省马口鱼的种质资源现状和人工繁殖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对瓯江(OJ)和钱塘江(QT)的野生群体以及八里店(BL)养殖群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定,获得了编码Cyt b基因的1140 bp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236个个体的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共检测出288个变异位点,界定了136种单倍型,其中瓯江、钱塘江和八里店群体单倍型数目分别为1、10和6。钱塘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16和0.01616,八里店群体分别为0.607和0.012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间(55.06%),少数来自群体内(44.94%),群体间遗传分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八里店群体亲本源于钱塘江,但经过数代人工繁殖后其遗传多样性有所降低。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钱塘江群体可以分为3支,1支与长江水系湖南采集的单倍型聚为一支,63.64%的钱塘江个体属于这一支;1支与珠江水系广西采集的单倍型聚为一支,9.38%的个体属于这一支,剩下的样本和浙江瓯江采集的样本聚为一支。这说明钱塘江群体的祖先来源有一定的复杂性。本研究结果可为马口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我国淡水增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特征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政 刘梅 +6 位作者 周聃 罗凯 练青平 邹松保 陈光美 许巧情 原居林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3-162,共10页
【目的】综述4种主要淡水增养殖系统温室气体(N_(2)O、CO_(2)和CH_(4))排放时空特征、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增温潜势,提出相应减排措施,为助力农业领域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不同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总... 【目的】综述4种主要淡水增养殖系统温室气体(N_(2)O、CO_(2)和CH_(4))排放时空特征、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增温潜势,提出相应减排措施,为助力农业领域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不同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总结不同系统的时空排放特征,估算我国内陆不同增养殖系统的排放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到各个省份区域单位面积和单位产量的年排放量与增温潜势。【结果】除集约化养殖外,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增殖、半集约化养殖温室气体排放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以秦岭淮河为分界,不同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南北差异,各养殖水域内部也存在较高的空间变异性;时间排放特征主要受温度影响,在夏秋高温季节CH_(4)、CO_(2)和N2O的排放强度更大,同时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其中N2O排放系数依次为集约化(产量系数26.10 g·kg^(-1),面积系数157.67 g·m^(-2))>稻渔综合种养(4.11 g·kg^(-1),0.40 g·m^(-2))>大水面增殖和半集约化(0.43 g·kg^(-1),0.19 g·m^(-2)),CH_(4)的排放系数最高出现在大水面增殖(189.02 g·kg^(-1),76.37 g·m^(-2)),CO_(2)的排放系数最高出现在稻渔综合种养(3357.24 g·kg^(-1),1079.36 g·m^(-2))。【结论】我国淡水增养殖系统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存在较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准确编制淡水增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增养殖 温室气体 增温潜势 时空特征 排放通量
下载PDF
唇鱼骨、花鱼骨及其杂交F_1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3 位作者 胡廷尖 王雨辰 沈土山 姚子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3-499,共7页
运用3种多元分析法分析了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花鱼骨H.maculates及其杂交F1(唇鱼骨♀×花鱼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杂交F1在体形和体色上完全偏向于母本唇鱼骨,仅背部的小黑点是继承了花鱼骨的形态特征;唇鱼骨、花鱼骨和... 运用3种多元分析法分析了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花鱼骨H.maculates及其杂交F1(唇鱼骨♀×花鱼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杂交F1在体形和体色上完全偏向于母本唇鱼骨,仅背部的小黑点是继承了花鱼骨的形态特征;唇鱼骨、花鱼骨和杂交种F1的可数性状中背鳍、臀鳍、胸鳍和腹鳍条数基本上一致,各项差异均不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了9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80.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的形态与唇鱼骨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6.7%~100%(P1)、87.9%~100%(P2),综合判别率为9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鱼骨] 花[鱼骨] 杂交F1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下载PDF
瓯江干流丽水段渔业资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练青平 原居林 +4 位作者 张爱菊 姚子亮 王凯伟 陆君 宓国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1-357,共7页
2009年3月、2009年6月—2010年2月,作者在瓯江干流丽水段设3个采样点,每月一次对瓯江干流丽水段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采集鱼类标本2 579尾,分别隶属于5目,13科,41属,53种。其中,鲤形目鱼类种数最多,鲤科鱼类37种,占样本总数的... 2009年3月、2009年6月—2010年2月,作者在瓯江干流丽水段设3个采样点,每月一次对瓯江干流丽水段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共采集鱼类标本2 579尾,分别隶属于5目,13科,41属,53种。其中,鲤形目鱼类种数最多,鲤科鱼类37种,占样本总数的69.81%,其次是鲇形目和鲈形目;鳗鲡目和合鳃鱼目种数较少,仅1种。全年优势种为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3.00%、12.52%和11.36%;Margalef丰富度指数(D)2009年7月~翌年1月呈递减趋势,其中2009年7月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月变化幅度不大,只是2009年7月和8月稍高。Pielou均匀度指数(J')全年较恒定。瓯江干流丽水段主要经济鱼类有唇鱼骨、鮠科鱼类(黄颡鱼等)、斑鳜和鳜等。2009年6月平均密度最高为15.53尾/网,全年在st.2采到的鱼类种数最多(40种),在st.3采到的鱼类种数最少(2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干流丽水段 渔业资源 多样性
下载PDF
花(♀)×唇(♂)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3 位作者 胡廷尖 王雨辰 姚子亮 秦丹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135,共5页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在ZOOM645S解剖镜下对花(Hemibarbus maculatus)(♀)×唇(H.labeo)(♂)杂交子一代(F1)胚胎发育过程中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卵为强黏性卵,卵径为1.60~1.80 mm。在...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在ZOOM645S解剖镜下对花(Hemibarbus maculatus)(♀)×唇(H.labeo)(♂)杂交子一代(F1)胚胎发育过程中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卵为强黏性卵,卵径为1.60~1.80 mm。在孵化水温为(20±1)℃条件下,受精后1 h胚盘隆起;1 h20 min进入卵裂期;6 h 20 min进入桑椹期;8 h 20 min进入囊胚期;13 h 10 min进入原肠期;16 h 20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后18 h进入胚孔封闭期;21 h 30 min进入肌节出现期;27 h 20 min进入眼基出现期;28 h 40 min进入眼囊期;30 h 40 min进入尾芽期;32 h 30 min进入晶体出现期;34 h 40 min进入肌肉效应期;36 h 40 min进入耳石出现期;44 h进入心跳期;53 h 40 min进入眼色素形成期;60 h 40min进入血液循环期;68 h 30 min后开始出膜。杂交F1胚胎发育时序及形态特征均偏向母本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Hemibarbus maculatus) 唇(H.labeo) 杂交子一代 胚胎发育
下载PDF
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练青平 钟俊生 楼宝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2-218,共7页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鮸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 利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技术,通过对1-40日龄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发育的观察,探讨了鮸鱼仔稚鱼期不同发育阶段的消化器官组织学结构变化及卵黄囊的吸收机制。在水温为17.3-24.9℃的条件下,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3日龄仔鱼消化管基本上贯通,变长,肝脏、胰脏出现。4日龄仔鱼卵黄囊完全被吸收,消化管完全贯通,开始摄食。消化管明显分化成食管、胃、肠,此时开始进入外源型营养阶段。9日龄仔鱼,粘膜层出现胃小凹及粘膜褶皱。25日龄仔鱼,胃腺出现,粘膜褶皱增多。28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趋于完善。本文分析了鮸鱼仔稚鱼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特点与摄食、营养方式的关系,并比较了鱼类肝脏、胰脏的组织学发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鮸鱼 仔稚鱼 组织学 消化系统 卵黄囊吸收
下载PDF
瓯江光唇鱼胚胎发育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4 位作者 姚子亮 胡廷尖 刘士力 李倩 王雨辰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0-84,共5页
利用养殖条件下的瓯江光唇鱼亲鱼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瓯江光唇鱼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试验结果表明,瓯江光唇鱼成熟的卵呈卵圆形,为金黄色或者桔黄色,弱粘性,沉性卵,卵径1.20~1.50mm。在孵化水温(24±1)℃条件下... 利用养殖条件下的瓯江光唇鱼亲鱼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瓯江光唇鱼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试验结果表明,瓯江光唇鱼成熟的卵呈卵圆形,为金黄色或者桔黄色,弱粘性,沉性卵,卵径1.20~1.50mm。在孵化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1.08h,胚盘形成;1.58h,进入卵裂期;4.75h,进入囊胚期;10.5h,进入原肠期;15.75h,进入神经胚期;22.50h,进入器官形成期;65h,仔鱼开始出膜。瓯江光唇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即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和器官形成,其中包括27个时期。本研究旨在为该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光唇鱼 胚胎 发育 仔鱼
下载PDF
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练青平 张任驰 +5 位作者 宓国强 姚子亮 刘士力 黄富有 陆君 吴燕琴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409-413,共5页
于2016~2017年进行了人工养殖条件下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并对其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对人工养殖的马口鱼亲本注射混合催产激素,可以促使成熟的雌鱼产卵,在水温17~24.5℃条件下,效应时间为17.5~20.5h,在孵化水温(23±... 于2016~2017年进行了人工养殖条件下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并对其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对人工养殖的马口鱼亲本注射混合催产激素,可以促使成熟的雌鱼产卵,在水温17~24.5℃条件下,效应时间为17.5~20.5h,在孵化水温(23±1)℃条件下,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需52.17 h,孵化积温需要1 199.91 h·℃,胚胎发育过程经过卵裂-原肠、器官形成和出苗期等三个阶段。试验共获得受精卵44万粒,初孵仔鱼29万尾,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83.13%、80.23%和80.95%。马口鱼的卵为圆形,呈桔黄色或浅黄色。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的成功可为该鱼的人工养殖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充足的苗种,也为其它溪流性鱼类规模化繁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下载PDF
瓯江唇全人工繁殖与胚胎发育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4 位作者 姚子亮 胡廷尖 李倩 刘士力 王雨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1-186,共6页
2005-2012年对瓯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殖进行研究,并对其胚胎发育时序及发育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结果如下: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对池塘养殖的瓯江唇鱼骨亲本进行注射混合催产激素,在水温17~22℃,效应时间为20~22 h,其催产率、受... 2005-2012年对瓯江唇鱼骨的全人工繁殖进行研究,并对其胚胎发育时序及发育阶段进行详细的描述。结果如下: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对池塘养殖的瓯江唇鱼骨亲本进行注射混合催产激素,在水温17~22℃,效应时间为20~22 h,其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为86.8%,71.4%和90.9%,瓯江唇鱼骨胚胎在18~20℃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历时约88 h20 min,所需积温A=1678.33( h&#183;℃)。研究为瓯江唇鱼骨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为瓯江唇鱼骨的池塘养殖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充足的苗种,促进了瓯江唇鱼骨养殖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鱼骨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下载PDF
鮸鱼仔稚鱼消化器官的早期发育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练青平 钟俊生 +1 位作者 赵盛龙 楼宝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137-142,共6页
通过对鮸鱼仔稚鱼各发育阶段消化器官的观察,描述了口裂、齿、鳃耙、胃和肠的形态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3~24.9℃的条件下,1日龄(体长2.90 mm)时,肠出现;4日龄(3.00 mm)时,肠发生弯曲,呈弧形;13~19日龄(4.60~4.70 mm),肠... 通过对鮸鱼仔稚鱼各发育阶段消化器官的观察,描述了口裂、齿、鳃耙、胃和肠的形态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3~24.9℃的条件下,1日龄(体长2.90 mm)时,肠出现;4日龄(3.00 mm)时,肠发生弯曲,呈弧形;13~19日龄(4.60~4.70 mm),肠前部膨大形成胃,上鳃骨和角鳃骨上出现鳃耙6(1+5)枚,粗短,粒状;29日龄(7.70 mm),鳃耙大多数由粒状发育成细长状;35日龄(8.10 mm)时,胃和肠的交接处出现幽门盲囊,肠褶皱增多;进入稚鱼期(41日龄)后,鳃耙数、幽门盲囊数和肠的卷曲(2个弯曲)已与成鱼相符。消化器官发育在弯曲期和后弯曲期阶段最为迅速,其中肠的发育明显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长2.90~6.00 mm时,肠长与体长之比由16%快速增加到45%;第二阶段为体长达到6.00 mm后,肠长与体长之比保持在45%~50%。比较了石首鱼科鱼类仔鱼消化器官的发育,得出鮸鱼仔稚鱼消化器官的发育相对较快。在人工育苗中,需要结合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及时转换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鮸鱼 仔稚鱼 消化器官 早期发育
下载PDF
杂交鳜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被引量:6
13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2 位作者 王雨辰 胡廷尖 沈土山 《水产养殖》 CAS 2011年第4期36-39,共4页
在水温(24±1)℃条件下,对翘嘴鳜(♀)×斑鳜(♂)杂交所得的杂交鳜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鳜仔鱼4日龄开口,此刻仔鱼卵黄囊已吸收完毕,但油球仍在,仔鱼发育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 在水温(24±1)℃条件下,对翘嘴鳜(♀)×斑鳜(♂)杂交所得的杂交鳜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鳜仔鱼4日龄开口,此刻仔鱼卵黄囊已吸收完毕,但油球仍在,仔鱼发育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仔鱼油球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期,仔鱼混合营养期仅为3d。杂交鳜仔鱼初次摄食率开始时为15%,高峰期出现在油球即将耗尽时的6日龄仔鱼,可达70%。仔鱼不可逆点出现在7~8日龄,杂交鳜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4~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 斑鳜 杂交鳜 饥饿 不可逆点
下载PDF
花(♀)×唇(♂)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5 位作者 胡廷尖 刘士力 李倩 王雨辰 沈土山 周国华 《水产养殖》 CAS 2012年第4期25-28,共4页
为探索花(Hemibarbus maculates)(♀)×唇(H.labeo)(♂)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009—2011年进行花(♀)×唇(♂)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常规人工干法授精获得花(♀)×唇(♂)杂交受精卵,受精卵在(20±1)... 为探索花(Hemibarbus maculates)(♀)×唇(H.labeo)(♂)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009—2011年进行花(♀)×唇(♂)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常规人工干法授精获得花(♀)×唇(♂)杂交受精卵,受精卵在(20±1)℃水温下孵化,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分别达到89.3%、72.6%和67.9%。杂交子一代仔鱼在受精后68h,30min出膜。经过25~30d饲养,夏花鱼种体长达到3~4cm,成活率66%。试验结果证明花(♀)×唇(♂)杂交子一代受精卵能够正常发育,且鱼苗、鱼种及成鱼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 唇 远缘杂交
下载PDF
4月龄马口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练青平 原居林 +5 位作者 吴燕琴 陆君 郭爱环 倪蒙 刘梅 郑善坚 《河北渔业》 2022年第1期1-5,11,共6页
为探究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对4月龄马口鱼的14个形态性状(全长X_(1)、体长X_(2)、叉长X_(3)、体高X_(4)、体宽X_(5)、头长X_(6)、头宽X_(7)、头高X_(8)、吻长X_(9)、眼后头长X_(10)、眼径X_(11... 为探究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对4月龄马口鱼的14个形态性状(全长X_(1)、体长X_(2)、叉长X_(3)、体高X_(4)、体宽X_(5)、头长X_(6)、头宽X_(7)、头高X_(8)、吻长X_(9)、眼后头长X_(10)、眼径X_(11)、眼间距X_(12)、尾柄长X_(13)、尾柄高X_(14))和体质量(Y)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回归分析,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及最佳拟合模型方程。结果显示,4月龄马口鱼体质量与14个形态性状呈正相关,相关性全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通径分析发现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380);决定系数分析显示5个性状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总和为0.972,说明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和头长对4月龄马口鱼体质量具决定作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构建了以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和头长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Y=-17.814+0.123X_(1)+0.132X_(2)+0.324X_(4)+0.288X_(5)-0.209X_(6)。结果表明,马口鱼的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和头长等5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直接作用达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 形态性状 体质量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马口鱼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 被引量:7
16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刘士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2期226-227,229,共3页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分析了马口鱼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马口鱼雌鱼、雄鱼除体厚外,其他性状均为雄性大于雌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57.92%。以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雌鱼、雄鱼的...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分析了马口鱼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马口鱼雌鱼、雄鱼除体厚外,其他性状均为雄性大于雌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57.92%。以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雌鱼、雄鱼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3.3%~80.0%(P1)、73.3%~76.7%(P2),综合判别率为7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 形态特征 两性异形
下载PDF
氯化钠浓度对美洲鲥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2 位作者 汪亚平 胡廷尖 李倩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2期256-257,共2页
观察了不同氯化钠浓度对美洲鲥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钠浓度为0~0.8%时,精子快速运动时间无显著差异。氯化钠浓度为0.9%(生理盐水)时,精子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氯化钠浓度为1.0%时,精子活力受到抑制,运动能力和寿命下降。... 观察了不同氯化钠浓度对美洲鲥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钠浓度为0~0.8%时,精子快速运动时间无显著差异。氯化钠浓度为0.9%(生理盐水)时,精子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氯化钠浓度为1.0%时,精子活力受到抑制,运动能力和寿命下降。氯化钠浓度为1.4%~4.2%时,精子呈不活动状态,并失去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鱼 氯化钠浓度 精子活力
下载PDF
花(♀)×唇(♂)杂交F_1养殖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3 位作者 胡廷尖 刘士力 李倩 王雨辰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3期310-310,313,共2页
在花(♀)×唇(♂)杂交试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杂交F1的养殖技术,包括环境选择、夏花鱼种培育、冬片鱼种培育、成鱼养殖等内容,以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 花[鱼骨] 唇[鱼骨] 杂交F1 养殖技术
下载PDF
唇(♀)×花(♂)杂交育种初步研究
19
作者 练青平 宓国强 +3 位作者 刘士力 李倩 王雨辰 胡廷尖 《水产养殖》 CAS 2013年第4期14-18,共5页
研究分析了唇(♀)×花(♂)杂交育种的特点和可行性。结果表明:2008-2011年,共计获得约164万粒受精卵,杂交F1鱼苗111.7万尾。在水温18~26℃条件下,唇(♀)×花(♂)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到85.5%~89.2%、80.6%~8... 研究分析了唇(♀)×花(♂)杂交育种的特点和可行性。结果表明:2008-2011年,共计获得约164万粒受精卵,杂交F1鱼苗111.7万尾。在水温18~26℃条件下,唇(♀)×花(♂)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到85.5%~89.2%、80.6%~81.2%和80%~85.6%。在水温(20±1)℃条件下,杂交F1受精卵在受精后94h10min,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全长5.75~6.83mm。杂交F1成鱼的体色和体型与母本比较相近。唇(♀)×花(♂)的杂交育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鱼骨] 花[鱼骨] 杂交育种
下载PDF
鳜(♀)×斑鳜(♂)杂种F_1的形态特征与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宓国强 赵金良 +3 位作者 贾永义 邓燕飞 练青平 王雨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7个可数性状中,杂种F1的背鳍条、腹鳍条和胸鳍条数与父母本一致,臀鳍条、鳃耙数与母本基本一致,侧线鳞、幽门盲囊数目介于父、母本之间;10个可量性状的平均杂种指数为39.08,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略偏向母本;框架参数和可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份分析表明,杂种F1的体型介于父、母本之间,略倾向于母本,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尾部的差异。(2)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表明,杂种F1的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双亲,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种间杂交 形态特征 微卫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