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转录因子WRKY42的转录、表达及其与W-box的结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缪刘杨 周亮 +7 位作者 杨烁 李莉云 李雪姣 范伟 兰金苹 史佳楠 刘丽娟 刘国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82-692,共11页
WRKY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本文对水稻WRKY42基因的转录分析发现,该基因在水稻苗期和花药中转录,其蛋白质可在各时期的叶片中检测到.在Xa21介导的抗白叶枯病过程中,接菌后期可检测到明显的诱导表达条带,比较其在抗、感和对照... WRKY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本文对水稻WRKY42基因的转录分析发现,该基因在水稻苗期和花药中转录,其蛋白质可在各时期的叶片中检测到.在Xa21介导的抗白叶枯病过程中,接菌后期可检测到明显的诱导表达条带,比较其在抗、感和对照反应中的表达丰度发现,在抗、感反应中的表达相似但均明显大于对照反应,推测WRKY42蛋白质在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反应中发挥作用.我们克隆并在细菌中表达了WRKY42蛋白质,采用微量热泳动(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技术,调查了WRKY42与病程相关基因PR1a和PR1b启动子区顺式元件W-box的互作,发现它们之间可发生特异结合,其解离常数分别为73.3μmol/L和58.3μmol/L.上述数据提供了WRKY42调控下游基因的直接证据,支持WRKY42在水稻抗病过程中发挥作用.文章提出了WRKY转录因子在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WRKY转录因子 白叶枯病 免疫印迹 微量热泳动仪 W-box
下载PDF
五个WRKY转录因子在水稻叶片生长和抗病反应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徐文静 缪刘杨 +6 位作者 李莉云 刘钊 刘雨萌 江光怀 杨凤环 何晨阳 刘国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6-364,共9页
WRKY是植物基因组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它们在抗病及其他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解水稻WRKY的功能,我们选择了5个WRKY转录因子,用免疫印迹技术调查了它们在水稻叶片生长和在Xa21介导的白叶枯病抗性反应中的表达... WRKY是植物基因组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它们在抗病及其他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解水稻WRKY的功能,我们选择了5个WRKY转录因子,用免疫印迹技术调查了它们在水稻叶片生长和在Xa21介导的白叶枯病抗性反应中的表达丰度变化.结果表明,OsWRKY13、23和71在叶片中表达,且随叶片生长而逐步增加,至成熟期略有下降,但在叶片中检测不到OsWRKY45和OsWRKY53的表达信号.在Xa21介导的白叶枯病抗性反应中,OsWRKY45、53和71均受诱导表达,而OsWRKY13和OsWRKY23蛋白质的表达没有可见的变化.进一步比较OsWRKY45、OsWRKY53和OsWRKY71在抗、感和对照(Mock)反应中的表达,发现它们在抗、感反应中均发生相似变化.上述结果说明,OsWRKY13和OsWRKY23可能在叶片正常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OsWRKY45和OsWRKY53可能在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过程中发挥作用,而OsWRKY71在二种条件下均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KY 水稻 XA21 白叶枯病菌 转录因子
下载PDF
水稻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录与表达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范伟 李雪姣 +6 位作者 关明俐 缪刘杨 史佳楠 窦世娟 刘丽娟 李莉云 刘国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1-580,共10页
几丁质酶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和防御反应相关。水稻PR3家族几丁质酶编码基因有19个成员,本文分析其转录特征,了解到有些基因属于组成型转录,有些基因属于组织特异型转录,分析几丁质酶蛋白质的结构域,并对其进行聚类和亚家族分类。利... 几丁质酶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和防御反应相关。水稻PR3家族几丁质酶编码基因有19个成员,本文分析其转录特征,了解到有些基因属于组成型转录,有些基因属于组织特异型转录,分析几丁质酶蛋白质的结构域,并对其进行聚类和亚家族分类。利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几丁质酶蛋白质的表达谱,发现CHIT5的表达量在水稻叶片生长过程中下调,而CHIT6、CHIT14、CHITC1和CHITC2的表达量上调。在水稻与白叶枯病菌(Xoo)的不亲和反应中,CHIT1、CHIT2、CHIT5、CHIT6、CHIT10、CHIT15和CHIT16的表达量上调,CHIT14、CHITC1和CHITC2的表达下调。进一步比较几丁质酶蛋白质在水稻-Xoo不同互作反应中的表达,发现其在亲和及不亲和反应中的表达模式类似,但一般在亲和反应中强度变化较大。此外,CHIT6蛋白质在对照反应中的表达量上调,提示CHIT6的表达受创伤的诱导。本文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水稻PR3家族几丁质酶编码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表达特征,为其功能解析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几丁质酶 聚类分析 白叶枯病菌 转录 免疫印迹
下载PDF
玉米低植酸自交系的鉴定及其连锁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庆华 孟义江 +13 位作者 张萃 贾盟 刘钊 侯明明 金德敏 李雪姣 牛东东 缪刘杨 郭乐群 窦世娟 刘丽娟 李莉云 翟文学 刘国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5-942,共8页
降低玉米植酸含量对于改善玉米营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低植酸玉米种质,培育低植酸品种是一种有效降低植酸的途径。在前期工作中,我们筛选获得并初步鉴定了1个低植酸的玉米自交系齐319。本研究进一步鉴定了该自交系的植酸含量,发现... 降低玉米植酸含量对于改善玉米营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低植酸玉米种质,培育低植酸品种是一种有效降低植酸的途径。在前期工作中,我们筛选获得并初步鉴定了1个低植酸的玉米自交系齐319。本研究进一步鉴定了该自交系的植酸含量,发现它仅为常规玉米自交系的1/4左右,田间发现,其发芽率略低,但发芽后的植株生长正常,进而利用齐319与Lpa241杂交获得F2群体,分析表明F2群体的植酸含量呈现分离,符合3∶1比例,确定该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了与低植酸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发现第2染色体长臂上的2个标记(IDP7818和IDP7635)与低植酸性状连锁。这一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的玉米低植酸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植酸. 标记辅助的选择育种 分子标记 F2分离群体
下载PDF
水稻病程相关PR1家族蛋白质在叶片生长及与白叶枯病菌互作反应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雪姣 范伟 +8 位作者 牛东东 关明俐 缪刘杨 史佳楠 窦世娟 魏健 刘丽娟 李莉云 刘国振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病程相关(PR)蛋白质经常被用作抗病反应的分子标记。利用免疫印迹(WB)技术检测了7个PR1家族蛋白质在水稻(Oryza sativa)叶片生长及与白叶枯病菌互作反应过程中的表达,发现6个PR1家族蛋白质在叶片生长中有表达。检测PR1蛋白质在Xa21介导... 病程相关(PR)蛋白质经常被用作抗病反应的分子标记。利用免疫印迹(WB)技术检测了7个PR1家族蛋白质在水稻(Oryza sativa)叶片生长及与白叶枯病菌互作反应过程中的表达,发现6个PR1家族蛋白质在叶片生长中有表达。检测PR1蛋白质在Xa21介导的抗白叶枯病过程中的表达,结果显示PR1#052、PR1#072、PR1#073和PR1#121四个蛋白质在抗病反应后期呈上调或诱导表达,PR1#071则表达下调。进一步比较它们在抗病、感病和对照(Mock)反应中的表达丰度,发现在抗病和感病反应中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反应,推测这些PR蛋白质在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反应中发挥作用。另外,对PR1基因上游启动子区的cis元件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水稻PR1家族蛋白质的表达谱,为进一步了解PR1蛋白质的功能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1家族 水稻 免疫印迹 白叶枯病菌
原文传递
基于抗体的水稻蛋白质组学理论与实践
6
作者 刘国振 李莉云 +58 位作者 窦世娟 杨明 李晓明 张剑硕 侯明明 曹英豪 刘丽娟 魏健 郭亚璐 史佳楠 陈悦 王田幸子 范伟 张柳 马金姣 张彤 刘玉晴 燕高伟 徐珊 杨烁 周艳 杜铁民 牛东东 荣瑞娟 黄腾 柴帅杰 郭美岑 缪刘杨 李雪姣 徐文静 关明俐 贾霖 贾盟 曾祥然 高庆华 刘钊 王宪云 刘雨萌 兰金苹 白辉 刘斯奇 尹长城 吴琳 韦汉福 韩宇宁 赵丽英 杨春霞 武鹏程 马晓飞 赵志静 潘秦 郝育杰 陈浩 赵磊 康昊翔 耿广荟 孔令男 史晓儒 奚文辉 《中国科技成果》 2022年第24期10-11,共2页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是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作为主粮,也是基础研究的模式植物。项目团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研究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凝练提出了“基于抗体的水稻蛋白质组学”概念,十多年来,不断优化技术路...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是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作为主粮,也是基础研究的模式植物。项目团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研究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凝练提出了“基于抗体的水稻蛋白质组学”概念,十多年来,不断优化技术路线,积极拓展和丰富相关理论并开展实践。1主要创新点1.1首次提出了“基于抗体的水稻蛋白质组学”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结合蛋白质 理论与实践 项目团队 主要创新点 开展实践 发展趋势 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