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熏蒸序贯疗法治疗老年中风患者上肢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作者 缪永娟 蒋同伯 +2 位作者 汪盼盼 许莎莎 胡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20-0023,共4页
观察中药熏蒸序贯运动疗法对老年中风患者上肢肌肉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择满足标准的老年中风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中药熏蒸及现代运动疗法序贯疗法,间隔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对照组予以中药熏蒸及现代运动疗法,... 观察中药熏蒸序贯运动疗法对老年中风患者上肢肌肉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择满足标准的老年中风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以中药熏蒸及现代运动疗法序贯疗法,间隔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对照组予以中药熏蒸及现代运动疗法,但中药熏蒸和运动疗法间隔时间在2小时以上,或者先运动疗法后熏蒸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上肢Fugl-Meyer(FMA-UE)量表以及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评估。结果 评估两周、四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MAS、RMS值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FMA-UE分值均较干预前增加(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中药熏蒸治疗联合现代运动疗法可降低老年中风患者上肢肌肉痉挛,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中药熏蒸序贯现代运动疗法可强化运动疗法的抗痉挛作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 中药熏蒸 运动疗法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口咽部形态及睡眠呼吸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道海 缪永娟 +3 位作者 许莎莎 林小琪 解丹 蒋同伯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565-569,共5页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cive sleep apnea syndromes,OSAS)患者口咽部肌肉形态、睡眠呼吸相关参数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卒中后OSAS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cive sleep apnea syndromes,OSAS)患者口咽部肌肉形态、睡眠呼吸相关参数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卒中后OSAS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口舌咽肌训练、站床及侧卧位睡眠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各项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口咽部腭后距离、舌后距离和软腭长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睡眠呼吸相关参数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评价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口咽部的腭后距离、舌后距离和软腭长度以及睡眠呼吸相关参数、MMSE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血肝肾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且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醒脑开窍针刺法可进一步改善卒中后OSAS患者口咽部形态,改善睡眠中低氧血症,缓解大脑缺氧状态,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醒脑开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口咽部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间歇性θ节律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及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缪永娟 干峥 +4 位作者 沈显山 阚秀丽 毛晶 卢茜 洪永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0-446,共7页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于病灶侧大脑M1区实施为期2周的iTBS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及上肢Fugl-Meyer(FMA-U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RMS值、FMA-U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R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刺激组RMS、CR值、FMA-UL及MBI评分变化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常规康复相比,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iTBS刺激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降低其协同收缩率;同时也更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整体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脑梗死 偏瘫 均方根值 协同收缩率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的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洪永锋 干峥 +4 位作者 缪永娟 阚秀丽 冀磊磊 汤艳 吴建贤 《安徽医学》 2018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表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的肘功能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 目的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表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的肘功能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表面肌电设备采集观察组双侧上肢及对照组一侧上肢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3 s峰值的均方根值(RMS);计算出协同收缩率(CR)。统计分析观察组健侧、患侧上肢与对照组间RMS及CR的差异。结果 (1)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RMS: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MIVC屈肘CR/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为22.48±8.78/34.38±19.27、观察组健侧上肢为17.53±7.81/18.18±7.98、对照组为12.41±5.06/13.66±3.73。MIVC屈肘C/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及健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均明显受损,且患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表面肌电 协同收缩率
下载PDF
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干峥 缪永娟 +4 位作者 沈显山 阚秀丽 卢茜 唐晓晓 洪永锋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2377-2382,共6页
目的观察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于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41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1),两组均给予常规康... 目的观察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于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41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1),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健侧大脑皮质M1区,试验组给予1 Hz的rTMS刺激,对照组施以伪刺激,均每天1次,每周6次,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上肢部分(u⁃FMA)评估病侧上肢功能,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估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集病侧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u⁃FMA、MBI评分、RMS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u⁃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两组病人MIVC屈肘时肱二头肌和伸肘时肱三头肌RMS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屈肘时肱二头肌RMS值试验组(9.65±11.37)与对照组(4.08±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肘时肱三头肌RMS值试验组(6.21±5.04)与对照组(3.64±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Hz rTMS作用于脑卒中病人健侧大脑皮质M1区能促进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及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经颅磁刺激 运动活动 上肢 肌电描记术
下载PDF
Brunnstrom各期偏瘫患者双侧最大等长收缩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分析
6
作者 干峥 缪永娟 +5 位作者 唐晓晓 阚秀丽 冀磊磊 汤艳 吴建贤 洪永锋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第3期12-1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Brunnstrom分期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屈、伸肘时表面肌电的表现,查找规律,为临床康复处方的制定提供电生理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Brunnstrom分期5例。采用... 目的:观察不同Brunnstrom分期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屈、伸肘时表面肌电的表现,查找规律,为临床康复处方的制定提供电生理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Brunnstrom分期5例。采用表面肌电设备采集双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均方根值(RMS)以及协同收缩率(CR)。统计不同Brunnstrom分期健、患侧RMS及CR的差异。结果:(1)MIVC屈、伸肘CR(%):健侧分别为28.353±17.297、20.873±7.210;患侧分别为45.164±19.509、24.843±9.102;健、患侧比较均(P<0.05)。健侧与患侧MIVC屈、伸肘时,其CR在BrunnstromⅠ期均最大,之后显著下降,至BrunnstromⅥ期趋于最小。(2)MIVC屈肘肱二头肌、伸肘肱三头肌RMS(10^-5V):健侧分别为21.380±5.623、16.216±5.779;患侧分别为12.820±7.349、8.988±6.07;健、患侧比较均(P<0.05)。健侧与患侧MIVC屈肘肱二头肌、伸肘肱三头肌RMS,由BrunnstromⅠ~Ⅵ期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各Brunnstrom分期双侧屈、伸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表现为协同收缩率上升、均方根值下降;但随着Brunnstrom分期的升级,协同收缩率递减、均方根值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表面肌电 均方根值 协同收缩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