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腹腔镜联合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术 被引量:42
1
作者 陈海泉 相加庆 +2 位作者 缪珑升 胡鸿 罗晓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8期709-711,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行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12月,胸腹腔镜联合行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术1例,腹腔镜经5个trocar游离胃,并制作管状胃。胸腔镜经4个trocar游离胸段食管,切除病灶并打开膈肌,将管状胃...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行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12月,胸腹腔镜联合行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术1例,腹腔镜经5个trocar游离胃,并制作管状胃。胸腔镜经4个trocar游离胸段食管,切除病灶并打开膈肌,将管状胃提至胸顶使用吻合器吻合。所有手术操作均在镜下完成。结果手术时间330min,术中出血量200ml,病灶彻底切除,切缘阴性。术后病理为高分化鳞癌,T2N0M0。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胸、腹腔镜联合行Ivor Lewis食管癌根治术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腹腔镜 食管切除术 食管癌
下载PDF
胸段食管癌手术治疗后的死因与复发类型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亚伟 相加庆 +5 位作者 李方明 胡鸿 缪珑升 马龙飞 李鹤成 张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831-834,共4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死因包括局部浸润和/或远处转移,手术的介入会对死因产生影响。本研究对食管癌术后死亡时的复发类型及死亡原因进行总结,分析食管癌死亡时间以及导致食管癌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1999年6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后确...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死因包括局部浸润和/或远处转移,手术的介入会对死因产生影响。本研究对食管癌术后死亡时的复发类型及死亡原因进行总结,分析食管癌死亡时间以及导致食管癌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1999年6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后确诊死亡的食管癌80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用Spearm an法进行各个临床因素与复发类型、生存时间的相关分析;用Kap lan-M e 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log-rank比较各因素对死亡时间的影响。结果:全组一年内死亡为49例(61.3%),2年内死亡为67例(83.8%)。死亡原因为纵隔内复发16例(20%),淋巴道转移30例(37.5%),血道转移为34例(42.5%)。行淋巴结清扫的复发类型以血道转移为主,与淋巴结采样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纵隔内复发、淋巴道转移与血道转移3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显著区别。64例肿瘤完全切除的患者,淋巴结阴性的比阳性的生存时间长(P=0.0468)。淋巴结采样的一年内死亡比淋巴结清扫的明显多,P=0.02;姑息切除的无一例活过2年。结论:血道转移、纵隔内复发及淋巴道复发都是引起食管癌死亡的重要原因,而复发类型与淋巴结切除程度有关。食管癌的完全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可降低局部复发,减少因局部及区域复发而导致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手术治疗 死亡原因 复发类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超声内镜在判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鸿 张亚伟 +4 位作者 相加庆 陈洁 顾雅佳 缪珑昇 马龙飞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以CT为对比,研究微探头超声内镜(MCUS)在判断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以MCUS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方法对35例初治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采用3种标准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标准Ⅰ:CT扫描,淋巴结直径≥1 cm者为阳性;标... 目的以CT为对比,研究微探头超声内镜(MCUS)在判断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以MCUS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方法对35例初治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采用3种标准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标准Ⅰ:CT扫描,淋巴结直径≥1 cm者为阳性;标准Ⅱ:MCUS扫描,淋巴结短径≥1 cm者为阳性;标准Ⅲ:MCUS扫描,淋巴结短径≥1 cm者或淋巴结短径≥0.5且<1.0 cm且淋巴结短长径比例(S/L)>0.5者为阳性,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即真实性)、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同时探讨MCUS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结果本组35例患者的淋巴结直径为0.20~2.24 cm。N分期探测:标准Ⅱ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标准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标准Ⅲ的准确率、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标准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低于标准Ⅱ,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区探测:标准Ⅱ各项指标均略高于标准Ⅰ或与标准Ⅰ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的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均略高于标准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低于标准Ⅱ,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肿瘤旁淋巴结N分期探测:标准Ⅱ各项指标均高于标准Ⅰ,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的准确率、灵敏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标准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的特异度低于标准Ⅱ,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Ⅱ对上、中、下段肿瘤旁淋巴结判断的准确率均高于标准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对中、下段肿瘤旁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与标准Ⅱ相近或高于标准Ⅱ,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对上段肿瘤旁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低于标准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实际测得的淋巴结短径和S/L分别构建ROC曲线,两者曲线均落在参考线上方。当淋巴结短径=0.8 cm时,可获得较满意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67.9%、84.9%、45.8%和90.1%。结论MCUS在探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将淋巴结短径与S/L结合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 CT检查 食管癌 分期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食管鳞癌中hMLH1、E-cadherin、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缪珑昇 相加庆 +2 位作者 张亚伟 黄丹 沈镇宙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0-346,共7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认为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导致转录抑制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hMLH1、E-cadherin及p16INK4a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都已被证实存在较高频率的甲基化。本研究通过检测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MLH1、E-cadherin、p... 背景与目的:目前认为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导致转录抑制是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hMLH1、E-cadherin及p16INK4a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都已被证实存在较高频率的甲基化。本研究通过检测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MLH1、E-cadherin、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发生情况,探讨hMLH1、E-cadherin、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酚-氯仿法提取105例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基因组DNA,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对所提DNA进行hMLH1、E-cadherin、p16INK4a基因甲基化检测。采用EnVison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癌组织中上述3种基因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癌组织中E-cadherin、hMLH1、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阳性率分别为57.1%(60/105)、20.9%(22/105)和50.5%(53/105),而癌旁食管组织中相应的3个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0.5%(11/105)、1.9%(2/105)和7.6%(8/105),均显著低于癌组织。E-cadherin(P=0.021)及p16INK4a(P=0.026)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缺失密切相关,而hMLH1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性。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6),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低分化癌有关性(P=0.024)。hMLH1基因甲基化与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结论:食管鳞癌中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相应蛋白表达缺失密切相关,且在低分化癌中更多见;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相应蛋白质表达缺失有相关性,并且有淋巴结转移多见的显著特征,这2个基因的甲基化位点与食管鳞癌密切相关。hMLH1基因甲基化可能并不直接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 启动子 甲基化hMLH1基因 E-CADHERIN基因 p16INK4a基因
下载PDF
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二野清扫术和三野清扫术的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亚伟 胡鸿 +5 位作者 缪珑升 马龙飞 张杰 李鹤成 陈海泉 相加庆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37-541,共5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患者上纵隔和颈部淋巴结有较高的转移率,术后淋巴结转移复发是食管癌的重要死亡因素,因而食管癌,特别是胸中段食管癌的淋巴结清扫方式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比较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二野清扫术和三野清扫术,研究各淋巴结...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患者上纵隔和颈部淋巴结有较高的转移率,术后淋巴结转移复发是食管癌的重要死亡因素,因而食管癌,特别是胸中段食管癌的淋巴结清扫方式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比较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二野清扫术和三野清扫术,研究各淋巴结分组的转移情况,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评价这二种淋巴结清扫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手术治疗且病灶长度3~5cm的胸中段食管癌96例,55例行Ivor-Lewis术合并二野淋巴结清扫术,41例行Akiyama术合并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按照解剖部位标定淋巴结分组,收集术后病理资料,进行淋巴结分组、分区及总的转移率计算,用χ2法进行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用t检验对淋巴结清除数、转移数和转移度均数进行比较。结果:胸中段食管癌可以引起颈部、纵隔、胃周、腹腔干的同期和不同期的多组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的常见部位为锁骨上、贲门旁、中胸段食管旁、双侧喉返神经链。三野术发现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二野组,分别为70.7%比49.1%(χ2=4.526,P=0.033),主要差别在于三野组发现有较高单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率24.3%以及有较高的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三野组为26.8%,明显高于二野组的10.9%(χ2=4.085,P=0.043);胸腹腔其他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另外,三野组胸内左喉返神经链的淋巴结清扫数高于二野组,分别为1.0个和0.5个(F=5.771,P=0.04)。没有发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论:胸中段食管癌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患者,无法确定因颈部淋巴结转移而导致的M分期,而二野淋巴结清扫阴性的患者不能除外颈部淋巴结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因此在术前无法确定颈部和上纵隔淋巴结情况时,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18)F-FDG SPECT显像在孤立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缪珑昇 相加庆 +3 位作者 张碧媛 胡鸿 马龙飞 施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41-243,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SPECT显像在孤立肺结节(S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其间,应用具有PET/CT功能的SPECT显像技术对32名孤立性肺结节病例进行18F-FDG检查,同时行CT检查,两者的结果均与术后病理进行比较,从而评价18F-FDG... 目的:探讨18F-FDGSPECT显像在孤立肺结节(S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其间,应用具有PET/CT功能的SPECT显像技术对32名孤立性肺结节病例进行18F-FDG检查,同时行CT检查,两者的结果均与术后病理进行比较,从而评价18F-FDGSPECT显像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病例中病灶直径大于2cm的为17例,小于2cm的为15例。SPECT对于病灶大于2cm的敏感性100%,特异性60%,准确性88%,阳性预测值86%,阴性预测值100%,病灶小于2cm的敏感性88%,特异性86%,准确性87%,阳性预测值88%,阴性预测值86%,阳性似然比6.13,阴性似然比0.15。CT的敏感性60%,特异性41%,准确性53%,阳性预测值63%,阴性预测值38%。结论:18F-FDGSPECT显像在孤立肺结节的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对于直径大于2cm的病灶有更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 孤立肺结节 CT
下载PDF
食管癌三野淋巴清扫根治术的价值 被引量:13
7
作者 缪珑昇 相加庆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4-196,共3页
食管癌三野淋巴清扫术是扩大的食管癌手术,其价值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①颈部淋巴转移是否为疾病的晚期表现;②三野清扫术能否提高患者生存率;③并发症的增加能否被接受。另外如何根据预后因素选择适当的病例,避免不必要的... 食管癌三野淋巴清扫术是扩大的食管癌手术,其价值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①颈部淋巴转移是否为疾病的晚期表现;②三野清扫术能否提高患者生存率;③并发症的增加能否被接受。另外如何根据预后因素选择适当的病例,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也是大家所关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三野淋巴清扫术
下载PDF
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腹1例
8
作者 胡鸿 朱瑜 +3 位作者 张亚伟 相加庆 缪珑升 马龙飞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4期344-344,共1页
关键词 食管癌 三野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 乳糜腹 治疗
下载PDF
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在食管内镜下手术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裔良 张杰 +9 位作者 陈海泉 相加庆 张亚伟 陈苏峰 李鹤成 孙艺华 胡鸿 繆珑升 马龙飞 James Luketich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30-534,共5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内镜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DT-6在食管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使用DT-6多环黏膜切除器完成了100例食... 背景与目的:食管内镜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DT-6在食管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使用DT-6多环黏膜切除器完成了100例食管内镜下切除术。选取已有6个月以上随访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手术参数、围手术和术后随访情况作总结和分析,并比较食管切除术和内镜治疗在治疗食管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的围手术参数。结果:2011年6月-2012年1月,共有32例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内镜下切除术,术中均使用新型DT一6。32ff0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9.0岁(25~83岁)。共进行了34次内镜下切除术,包括31例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3例内镜黏膜下病变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平均每次手术切取标本数为(3.4±1.0)块,标本平均直径为(11.8±2.7)mm,术中出血量为(5.45±1.47)mL。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3个月,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或食管狭窄。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行食管内镜下切除术相比食管切除术在手术用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行食管内镜下切除术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内镜手术与食管切除术对早期食管癌(h之前)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远期治疗效果是否等同,还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内镜手术 多环黏膜切除器 食管肿瘤
下载PDF
微探头超声内镜和CT扫描在胸段食管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胡鸿 相加庆 +4 位作者 张亚伟 陈洁 顾雅佳 缪珑昇 马龙飞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对比微探头超声内镜(MCUS)及CT在胸段食管癌术前进行T、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探讨MCUS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方法对35例初治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进行MCUS扫描和CT扫描,并同时分别进行T、N分期;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在对淋巴结转移... 目的对比微探头超声内镜(MCUS)及CT在胸段食管癌术前进行T、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探讨MCUS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方法对35例初治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进行MCUS扫描和CT扫描,并同时分别进行T、N分期;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在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中,本研究试行的3种标准的准确率(即真实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等参数,判断其临床应用价值,并且,就MCUS扫描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标准进行探讨。结果本组35例中,MCUS的T分期准确率(85.7%)高于CT(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CUS的N分期中,两种标准的准确率(分别为85.7%及80.0%)均略高于CT(7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淋巴结短径及短长轴比例(S/L)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检测的灵敏度有所提高。结论MCUS在胸段食管癌术前分期中有重要作用,其T分期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CT扫描。以淋巴结短径与S/L结合进行分析,有望提高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探头超声内镜 食管癌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斌 相加庆 +5 位作者 张亚伟 胡鸿 马龙飞 缪珑昇 李鹤成 陈海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11-714,共4页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外科手术行淋巴结清扫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3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特点。结果...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外科手术行淋巴结清扫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3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特点。结果308例患者平均清扫淋巴结(35.6±14.5)枚,197例(64%)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淋巴管及血管)侵犯(P=0.019)及肿瘤浸润深度(P〈0.001)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各站淋巴结中,胸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率最高(25.0%)。上段食管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中段或下段食管癌(P=0.001),而各段食管癌颈胸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胸部和颈胸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6%和11.0%,而颈腹部和胸腹部则分别为3.6%和4.9%。脉管侵犯(P〈0.001)和胸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P=0.014)是食管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上、下双向和跳跃性的特点.胸部气管旁淋巴结转移可作为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淋巴结转移 胸部气管旁淋巴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