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短超强激光及微团簇与大尺度团簇相互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缪竞威 杨朝文 +13 位作者 安竹 袁学东 孙卫国 罗小兵 王虎 白立新 师勉恭 缪蕾 郑志坚 谷渝秋 刘洪杰 朱洲森 孙威立 廖雪花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用2.5 MV静电加器提供的高品质微团簇束与固体、气体和大尺度团簇(100->1000原子/团簇)碰撞,超强飞秒激光与大尺度氘团簇相互作用,研究微团簇在大尺度团簇中的库仑爆炸特性,研究超短超强激光场中大尺度氘团簇的聚变机理.本文将介绍... 用2.5 MV静电加器提供的高品质微团簇束与固体、气体和大尺度团簇(100->1000原子/团簇)碰撞,超强飞秒激光与大尺度氘团簇相互作用,研究微团簇在大尺度团簇中的库仑爆炸特性,研究超短超强激光场中大尺度氘团簇的聚变机理.本文将介绍此项实验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超强激光 原子团簇 库仑爆炸 核聚变
下载PDF
载能团簇直接诱发硅单晶转变成纳米晶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缪竞威 王培禄 +7 位作者 王虎 杨朝文 缪蕾 朱洲森 郑思孝 刘仲阳 廖小东 师勉恭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3-336,共4页
用扫描探针显微镜(SPM)观察了能量76keV、剂量1.7×10cm-2的N团簇离子注入Si(111)单晶表面的形貌。发现在此条件下,注入层已直接转化成具有一定粒度分布的纳米晶结构,并测量了形成晶粒的尺度及分布。用红外吸收实验检测了该实样的... 用扫描探针显微镜(SPM)观察了能量76keV、剂量1.7×10cm-2的N团簇离子注入Si(111)单晶表面的形貌。发现在此条件下,注入层已直接转化成具有一定粒度分布的纳米晶结构,并测量了形成晶粒的尺度及分布。用红外吸收实验检测了该实样的光学特性。实验表明,该试样对频带很宽的红外光产生了很强的均匀吸收,在红外光区,其透光度均保持在10%左右,表明其注入层已形成一种品质优良的吸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团簇注入 硅单晶 纳米晶结构 红外吸收谱
下载PDF
P和α引起Al原子内壳层多电离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缪竞威 N.Cue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321-1327,共7页
本文用高分辨弯晶谱仪对0.666MeV/amu的质子和α粒子激发Al的K_αx射线进行了研究。测量了K壳层一个空位和L壳层多个空位产生的x射线相对强度比。将测定的平均电离几率P_L(E_i,0)和BEA理论的预言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BEA理论对质子... 本文用高分辨弯晶谱仪对0.666MeV/amu的质子和α粒子激发Al的K_αx射线进行了研究。测量了K壳层一个空位和L壳层多个空位产生的x射线相对强度比。将测定的平均电离几率P_L(E_i,0)和BEA理论的预言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BEA理论对质子和α的数据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AL原子 内壳层 电离
下载PDF
氢离子与碳膜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缪竞威 杨百方 +2 位作者 杨朝文 师勉恭 刘晓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5-401,共7页
此文报道了H+ 、H+ 2 和H+ 3 离子通过碳膜后 ,在其中产生的各种微量产物的测量结果。讨论了离子与碳膜作用中的电荷交换过程。分析了这些微量产物的形成机理。实验证明在产物的形成中电荷交换过程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 碳膜 相互作用 实验研究 氢离子 电荷交换 团簇效应 尾流效应 分子团簇
下载PDF
H_2^+分子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5
作者 缪竞威 杨百方 +3 位作者 杨朝文 师勉恭 唐阿友 刘晓东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96-1102,共7页
作者报道了H+2分子离子通过碳膜后形成的H-,H,H2和H+2等多种产物的测量结果.实验表明,在各种产物的形成中电荷交换过程起着关键作用.作者对H+2在固体膜中的电荷交换、分子关联效应以及尾流效应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H2^+离子 电荷交换 分子关联效应 尾流效应
下载PDF
~4HeH^+离子微团簇的形成机理
6
作者 缪竞威 袁其清 +4 位作者 代云方 杨百方 师勉恭 唐阿友 朱州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5-188,共4页
该文报告了高频离子源中4HeH+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 ^4HeH^+ 离子微团簇 形成机理 离子源
下载PDF
快分子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及应用
7
作者 缪竞威 杨百方 师勉恭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257-258,共2页
分子离子束作为探针来研究固体比原子束作为探针有更多的优点,因为原子束只能挠动固体,而利用分子离子在固体中库仑爆炸产生的在时空都有紧密联系的原子集团,不仅可以挠动固体,而且可以探测这种挠动的影响。本文将简略介绍四川大学原子... 分子离子束作为探针来研究固体比原子束作为探针有更多的优点,因为原子束只能挠动固体,而利用分子离子在固体中库仑爆炸产生的在时空都有紧密联系的原子集团,不仅可以挠动固体,而且可以探测这种挠动的影响。本文将简略介绍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在这方面已经进行,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几项研究,它涉及固体中原子碰撞领域多方面内容,主要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离子 原子碰撞 简略介绍 立体化学 科学技术研究 键长 电子俘获 商子 直接透射 中性原子
下载PDF
离子微团簇的束缚能和立体结构
8
作者 缪竞威 师勉恭 +6 位作者 杨百方 唐阿友 朱洲森 许祖润 李萍 杨朝文 刘晓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79-280,共2页
给出了对9种离子微团簇束缚能和立体结构的实测结果,对测量的原理和方法、高分辨装置和技术作了介绍。
关键词 离子团簇 束缚能 库仑爆炸
下载PDF
荷能离子团簇与介质的相互作用
9
作者 缪竞威 杨百方 +8 位作者 师勉恭 唐阿友 朱洲森 高小观 江忠友 杨朝文 许祖润 林锡刚 李萍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2期93-96,共4页
本文简略介绍在MeV量级离子微团簇与介质相互作用领域,我们近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意义,实验装置、技术特点、发展方向及应用.
关键词 离子团簇 团簇相互作用 库仑爆炸
下载PDF
^4HeD^+库仑爆炸碎片的能量分布
10
作者 缪竞威 杨百方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A00期210-212,共3页
本文报告了1.4684MeV^4HeD^在薄碳膜中库仑爆炸生成的^4He^++和D^+在0°方向的能量分布测量。
关键词 ^4HeD^+ 库仑爆炸 能量分布 微团簇 团簇 碳膜
下载PDF
快^4HeH^+在碳膜中库仑爆炸碎片的能谱
11
作者 缪竞威 杨百方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A00期213-214,共2页
本文报告了1.4420MeV^4HeH^+穿越180A°的薄碳膜,经库仑爆炸生成H^+在0°方向的能谱。
关键词 ^4HeH^+ 库仑爆炸 能谱 离子微团簇 碳膜
下载PDF
高频离子源中^4HeH^+的形成机理
12
作者 缪竞威 代云方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A00期208-209,共2页
本文介绍了高频源中^4HeH^+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 ^4HeH^+ 离子微团簇 形成机理 高频离子源
下载PDF
3MeV^(12)C^+引起Al原子内壳层多空离的研究
13
作者 缪竞威 N.Cue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000-2005,共6页
本文用能量分辨本领为2.40V的弯晶谱仪,对3MeV^(12)C^+轰击Al的K_aX射线进行了高分辨研究,测量了K壳层一个空位和L壳层多个空位产生X射线的相对强度比,测定平均电离几率(E_1,o)为0.312±0.002。对实验装置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铝原子 壳层 空位 电离 电子
下载PDF
H_4^+团簇离子的形成和分解 被引量:12
14
作者 师勉恭 缪竞威 +2 位作者 杨百方 朱洲森 唐阿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27-428,共2页
简报报告了1.8MeV的H+4团簇离子及其产物的测量结果。讨论了H+4的形成和分解反应。
关键词 H4^+ 团簇离子 高频离子源 不稳定分子
下载PDF
H_n^+离子的产生和鉴别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百方 缪竞威 +8 位作者 师勉恭 唐阿友 朱洲森 高小观 代云方 李宗培 袁其清 江忠友 李道德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6-240,共5页
作者从高频离子源产生的离子束中,分析证实存在H+4和H+5的团簇离子.对1.8MeV的H+4和H+5信号的能谱测量表明,它们极容易分解成H+4,H+3,H+2[H2]和H+[H]等产物.并从实验事实出发。
关键词 高频离子源 鉴别 静电加速器 氢分子离子
下载PDF
H_7^+团簇离子的测量 被引量:5
16
作者 师勉恭 杨百方 +2 位作者 缪竞威 朱洲森 唐阿友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75-777,共3页
理论分析认为,以稳定分子离子H+3为核心,吸附一个或多个氢分子可形成H+5,H+7和H+9等的H+n团簇离子(n为奇数)[1].在这些离子的形成过程中,H+3和其它的H+n离子是电子“受主”,而H2是电子“施主”,由... 理论分析认为,以稳定分子离子H+3为核心,吸附一个或多个氢分子可形成H+5,H+7和H+9等的H+n团簇离子(n为奇数)[1].在这些离子的形成过程中,H+3和其它的H+n离子是电子“受主”,而H2是电子“施主”,由于受主施主之间的静电引力维持团簇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分子团簇离子 测量 分解 碰撞
下载PDF
H_5^+团簇离子的形成和分解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百方 缪竞威 +2 位作者 师勉恭 朱洲森 唐阿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71-572,共2页
简报报告了1.8MeV的H+5团簇离子及其产物的测量结果。讨论了H+5的形成和分解反应。
关键词 高频离子源 H^+3 团簇离子 不稳定分子
下载PDF
纳米颗粒钛膜的构建及其表面形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媛媛 游梦 +4 位作者 王虎 张静 杨振宇 林颖洁 缪竞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构建4级纳米颗粒钛膜实验模型,并评价其表面微观形貌特征。方法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通过温度控制制备不同大小的纳米颗粒钛膜,采用X射线衍射测试其表面晶粒大小,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4个温度组(常温、100、250、380℃)Si、Ti基底及... 目的构建4级纳米颗粒钛膜实验模型,并评价其表面微观形貌特征。方法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通过温度控制制备不同大小的纳米颗粒钛膜,采用X射线衍射测试其表面晶粒大小,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4个温度组(常温、100、250、380℃)Si、Ti基底及未镀膜对照组的表面微观形貌,统计并比较各组颗粒大小,测定各组表面粗糙度大小。结果各组样品表面均形成由密集的圆形或卵圆形颗粒组成的致密薄膜,随温度升高,颗粒大小和晶粒大小均逐渐增大。相对于平整的Si基底,Ti基底的本底形貌对表面膜有较大影响,形成一种复合结构,使Ti基底组的表面粗糙度呈现出随颗粒增大而降低的现象。结论本实验在直流磁控溅射中通过对温度控制而形成不同大小的纳米颗粒钛膜,这种在Ti基底上所形成的复合结构能进一步增大其比表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 表面形貌 钛膜
下载PDF
H_n^+团簇离子源设想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百方 缪竞威 +5 位作者 师勉恭 唐阿友 高小观 代云方 杨朝文 刘晓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8-161,共4页
分析了n≥3的H+n团簇形成机理。指出在由小到大合成H+n团簇中,氢原子、分子和离子之间的离子分子反应是形成H+n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 Hn^+团簇 离子分子反应 高频离子源
下载PDF
H_3^+团簇离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百方 缪竞威 +2 位作者 杨朝文 师勉恭 刘晓东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4-237,共4页
报道了H+ 3 离子通过碳膜后 ,在其中产生的各种微量产物的测量结果 ,讨论了离子与碳膜作用中的电荷交换过程 ,分析了这些微量产物的形成机理 ,证明在产物的形成中电荷交换过程起关键作用 ,研究了离子与碳膜作用中的团簇效应和尾流效应 .
关键词 H^3+ 实验研究 团族离子 电荷交换 团簇效应 尾流效应 碳膜 氢离子 分子离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