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对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缪绯 刘映峰 +4 位作者 傅强 李志梁 李公信 吴宏超 徐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介素4的DC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使其分化为成熟DC。DC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介素4的DC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使其分化为成熟DC。DC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与100μmol/L阿托伐他汀和ox-LDL共同孵育48h后,镜下观察DC吞噬ox-LDL的形态变化,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型(CD1a、CD80、CD86、HLA-DR)的表达。结果:经阿托伐他汀处理的DC可下调CD1a、HLA-DR的表达,抑制DC对ox-LDL的吞噬作用。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活性,推测是他汀类药物免疫调节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树突状细胞 吞噬 免疫功能
下载PDF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女性冠心病 被引量:4
2
作者 缪绯 刘映峰 +6 位作者 傅强 李公信 吴宏超 赵一俏 尹学亮 余志国 李志梁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7-549,共3页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女性冠心病的时间、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介入治疗的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经桡动脉介入(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组40例,经...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女性冠心病的时间、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介入治疗的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经桡动脉介入(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组40例,经股动脉介入(transfemor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FI)组40例。随访30d,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相似(95%及97.5%,P=0.55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分别为(61±16)min与(61±10)min,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999)。但TRI组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TFI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时间及成功率相似,但前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 老年女性 支架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Lp(a)和ADPN悬浮芯片集成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缪绯 李健洪 +3 位作者 何维娟 张秀丽 刘芃 刘映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脂联素(ADPN)悬浮芯片集成检测对2型糖尿病(T2DM)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2例UAP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有T2DM病史,对照组50例无T2DM病史。采用悬浮芯片集成检测...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脂联素(ADPN)悬浮芯片集成检测对2型糖尿病(T2DM)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2例UAP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有T2DM病史,对照组50例无T2DM病史。采用悬浮芯片集成检测技术检测两组血清hs-CRP、Lp(a)、ADPN。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s-CRP、Lp(a)升高,ADPN降低(P均<0.05)。结论悬浮芯片集成检测技术检测hs-CRP、Lp(a)、ADPN变化,能快速诊断T2DM并UAP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减少其心血管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心绞痛 不稳定型 C反应蛋白质 脂蛋白A 脂联素
下载PDF
逆行导丝技术治疗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Fielder导丝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缪绯 刘映峰 +1 位作者 何维娟 傅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16-1118,共3页
目的观察Fielder导丝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5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血,仔细阅读造影图像,合理选择侧支循环血管,在1.5mmOT... 目的观察Fielder导丝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5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血,仔细阅读造影图像,合理选择侧支循环血管,在1.5mmOTW球囊和1.25mm的Monorail球囊的辅助下,Fielder导丝通过侧支循环血管到达靶病变远端,为完成逆行导丝技术做准备。结果 Fielder导引导丝侧支循环通过率为96%,手术成功率为88%,无一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或死亡。支架的植入术后获得了良好的即刻血管造影结果。结论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应用Fielder导引导丝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侧支循环 逆行导丝技术 Fielder导丝
下载PDF
联合小外径球囊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缪绯 刘映峰 何维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75-2177,共3页
目的:观察联合1.25mm的快速交换型(monorail)球囊和1.5整体交换型(over the wire,OTW)球囊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的应用。方法:20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 目的:观察联合1.25mm的快速交换型(monorail)球囊和1.5整体交换型(over the wire,OTW)球囊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al total occlusion,CTO)中的应用。方法:20例CTO患者闭塞病变的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血,在行逆行导丝技术介入治疗前,仔细阅读造影图像,合理选择经间隔支形成的侧支循环血管,首先使用1.5mm的OTW球囊供血血管内行超选择造影,以便了解侧支循环血管的走行,指引导丝成功逆行通过侧支血管,然后采用1.25mm的monorail球囊全程顺序低压力(3~5atm)扩张侧支循环血管,从而减少侧支血管对导丝前行的阻力,为1.5mm OTW球囊或微导管通过创造条件,同时也为逆行扩张闭塞病变做准备。结果:所有1.25mm的monorail球囊均成功扩张侧支血管,1.5mmOTW球囊均逆行到达靶血管远端并完成靶病变的初次扩张,随后完成支架置入,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结论:结合目前现有的医疗器械,联合使用1.25mm的monorail球囊和1.5mm OTW球囊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CTO中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快速交换型球囊 整体交换型球囊 逆行导丝技术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侧支循环
下载PDF
成功抢救支架置入术后前降支破裂致急性心包填塞1例 被引量:5
6
作者 缪绯 刘映峰 +3 位作者 吴宏超 何维娟 余志国 雷霄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6期384-,391,共2页
冠状动脉穿孔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并发症.。其发生率0.15%~0.25%,其中24%~42%患者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病死率高达10%[1]。现报道2006年我院PCI并发前降支中段破裂导致急性心包填塞1例... 冠状动脉穿孔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并发症.。其发生率0.15%~0.25%,其中24%~42%患者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病死率高达10%[1]。现报道2006年我院PCI并发前降支中段破裂导致急性心包填塞1例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破裂 心包填塞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经桡动脉逆行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缪绯 刘映峰 +2 位作者 傅强 何维娟 张培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导丝 经桡动脉 手术成功率 患者 解剖结构 CTO
下载PDF
Finecross微导管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缪绯 余志国 刘映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1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Finecross微导管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35例CTO患者,其中20例右冠闭塞,15例前降支闭塞,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血,35例均采用Finecross微导管支撑导丝进行逆... 目的观察Finecross微导管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35例CTO患者,其中20例右冠闭塞,15例前降支闭塞,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血,35例均采用Finecross微导管支撑导丝进行逆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Finecross微导管直接通过侧支循环为25例,经小外径球囊低压力扩张侧支循环血管后Finecross微导管通过侧支循环为8例,手术最终成功30例,3例逆行导丝未通过闭塞病变,无并发症发生;2例Finecross微导管因侧支循环血管迂曲故未通过,其中1例导丝通过后微导管无法通过,且发生心包填塞,经及时治疗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余34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结论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合理应用Finecross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侧支循环 逆行导丝技术 Finecross微导管
下载PDF
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9
作者 缪绯 刘映峰 +1 位作者 何维娟 傅强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6期451-453,461,共4页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病变位于血管弯曲部位且闭塞段为长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行经皮...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病变位于血管弯曲部位且闭塞段为长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136例单支冠状动脉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第一根导丝均进入分支血管,125例第二根导丝进入主支血管,11例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进入主支血管,4例球囊无法通过闭塞病变;共植入支架176枚;血管开通121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9%。1例患者术中出现夹层,1例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根据其病变影像学特征,严格筛选患者,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冠状动脉 分支导丝技术
下载PDF
经皮桡动脉入路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被引量:20
10
作者 肖华 李志粱 +4 位作者 陈爱华 宋旭东 傅强 缪绯 刘映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7例,其中56例行直接经皮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A组),51例行直接经皮股动脉入路PCI(B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7例,其中56例行直接经皮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A组),51例行直接经皮股动脉入路PCI(B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手术总时间、穿刺点并发症。结果A、B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大于96%,鞘管置入时间[(2.93±0.42)vs(3.07±0.54)min,P=0.14]、血管再通时间[(17.23±3.47)vs(16.81±4.86)min,P=0.61]、手术总时间[(47.04±7.53)vs(48.74±6.22)min,P=0.21]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穿刺点局部出血、血肿发生率(5/51,P=0.0164)及拔管迷走反射(4/51,P=0.0327)均明显高于A组(0/56)。结论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行急诊PCI是安全可行的,而且能减少穿刺点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桡动脉入路 经皮股动脉入路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雷达 朱桂平 +3 位作者 林忠伟 曾智桓 周万兴 缪绯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994-199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10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观察组,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首次发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10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观察组,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189例随机抽取10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急诊PTCA治疗。观察组为梗死血管再通后1 min内应用低压力充盈和排空球囊,每一过程约30 s为缺血后适应组;对照组梗死血管再通后3 min内未施加干预。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术中、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结果术中、术后观察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及住院期间病死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采用球囊低压力反复扩张能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缺血后适应 冠状动脉腔介入治疗 再灌注心律失常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和CD4^+CD25^+T细胞亚群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一俏 傅强 +5 位作者 李志梁 严全能 吴宏超 缪绯 吕永恒 刘映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4-476,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亚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入选病例为我院从2005年6月到2005年12月共28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稳定性心绞痛12例),以同时冠脉...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亚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入选病例为我院从2005年6月到2005年12月共28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稳定性心绞痛12例),以同时冠脉造影正常11例胸痛综合症患者为对照。借助三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CD4^+CD28^-T细胞和CD4^+CD25^+Treg占CD4^+T细胞比例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Treg/CD4^+T细胞比例[(6.55±2.45)%]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4.01±4.92)%]和胸痛综合征组[(13.55±3.87)%](P<0.05),而CD4+CD28-/CD4+T细胞比例[(10.55±4.76)%]则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2.64±1.33)%]和胸痛综合征组[(2.75±1.55)%](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减少而CD4+CD28-T细胞比例升高,Treg比例降低可能使外周免疫耐受失去平衡,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自身免疫 CD4 CD28 CD25
下载PDF
经皮桡动脉入路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肖华 陈爱华 +4 位作者 李志粱 宋旭东 傅强 缪绯 刘映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1-6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对46例行经皮桡动脉入路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为48例行经皮股动脉入路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随访术后6...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对46例行经皮桡动脉入路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为48例行经皮股动脉入路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随访术后6个月内冠状动脉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再狭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诊率。结果94例患者PCI治疗均成功。介入治疗1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均没有发生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P>0.05),介入治疗6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诊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急诊行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可行的,不增加近期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且能提高冠状动脉造影复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桡动脉入路 经皮股动脉入路 心肌梗塞 主要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公信 江玲 +3 位作者 刘芃 缪绯 张培东 刘映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945-2946,共2页
目的:观察运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EECP)治疗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合并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在常规药物治... 目的:观察运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EECP)治疗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合并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为反搏组,另一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7周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房室腔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血浆脑钠肽含量,并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反搏组左房、左室内径较前缩小,LVEF较前增加,脑钠肽前体较前减少,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反搏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反搏期间,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轻中度心衰患者有显著疗效,且能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增强型体外反搏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血浆脑钠肽前体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PD-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欢 徐琳 +4 位作者 魏向龙 缪绯 刘芃 张紫微 刘映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8例。30例经冠...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28例。3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非冠心病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及RT-PCR检测PD-1蛋白及mRNA在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S组、SA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PD-1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ACS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D-1在冠心病患者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明显降低,这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PD-1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分布与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傅强 李志梁 +4 位作者 傅小华 雷霄 缪绯 吴宏超 刘映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树突状细胞在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分布情况及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链脲菌素腹腔注射及经高脂饮食喂养8周形成糖尿病大鼠内膜增生模型,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树突状细胞在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分布情况及与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链脲菌素腹腔注射及经高脂饮食喂养8周形成糖尿病大鼠内膜增生模型,分别取外周血、动脉壁以及脾脏组织,并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比例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合并糖尿病大鼠内膜较正常对照大鼠内膜增生明显(P<0.05),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布明显减少且主动脉内树突状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T淋巴细胞比例检测同样发现,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合并糖尿病大鼠较正常大鼠,外周血及主动脉内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及高脂饮食喂养的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与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呈一定相关关系,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在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膜增生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 内膜增生
下载PDF
缺氧后适应与心肌营养素-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贻军 赵亚男 +6 位作者 赵鑫 缪绯 王先宝 颜竞 张秀丽 刘映峰 杨平珍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4期7-9,13,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与心肌营养素-1(CT-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9C2细胞株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缺氧复氧组(b组)、缺氧复氧+缺氧后适应组(c组)、缺氧复氧+缺氧后适应+CT-1组(d组)、缺氧复氧+缺氧后...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与心肌营养素-1(CT-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9C2细胞株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缺氧复氧组(b组)、缺氧复氧+缺氧后适应组(c组)、缺氧复氧+缺氧后适应+CT-1组(d组)、缺氧复氧+缺氧后适应+CT-1+ERK抑制剂组(e组)、缺氧复氧+缺氧后适应+CT-1+二甲基亚砜组(f组),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调节激酶(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Q-PCR检测Bad mRNA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其他各组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凋亡率、Bad mRNA和p-ERK1/2(除外e组)表达量增加,P均<0.05;与b组比较,c组细胞存活率、p-ERK1/2表达量均增加,Bad mRNA表达、凋亡率下降,P均<0.05;与c组比较,d组细胞存活率、pERK1/2表达量均增加,细胞Bad mRNA表达、凋亡率下降(P均<0.05);与d组比较,e组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凋亡率、Bad mRNA表达量增加,p-ERK1/2表达量下降;d、e组各项指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氧后适应可减少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联合CT-1后保护作用明显加强,而ERK1/2抑制剂可阻断这种保护作用;该保护机制可能与CT-1激活ERK1/2信号通路,下调Bad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氧后适应 心肌营养素-1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BAD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内皮细胞PD-L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芃 刘映峰 +4 位作者 徐琳 缪绯 李公信 赵欢 张紫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50 mg/L ox-LDL含或不含5μmol/L辛伐他汀共同孵育温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2 h,RT-PCR及流式细...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50 mg/L ox-LDL含或不含5μmol/L辛伐他汀共同孵育温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2 h,RT-PCR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D-L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x-LDL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D-L1表达明显升高(P<0.01);预先给予辛伐他汀可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PD-L1表达,与单纯ox-LDL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L1参与了辛伐他汀的免疫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辛伐他汀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动脉硬化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脂联素的悬浮芯片技术集成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紫微 刘映峰 +3 位作者 缪绯 李健洪 赵欢 刘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脂联素(APN)3种蛋白因子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悬浮芯片技术集成检测116例ACS患者(ACS组)hs-CRP、Lp(a)及APN3种蛋白因子的浓度,并与30例单纯...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脂联素(APN)3种蛋白因子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悬浮芯片技术集成检测116例ACS患者(ACS组)hs-CRP、Lp(a)及APN3种蛋白因子的浓度,并与30例单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35例正常人群(NC组)进行对照。结果:ACS组hs-CRP、Lp(a)较SAP组及NC组浓度均增高,APN值则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ACS组中AMI组hs-CRP、Lp(a)浓度高于UAP组,APN值低于UAP组(均P<0.05)。ACS各亚组中预后不良患者hs-CRP、Lp(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者(均P<0.001),而APN浓度则显著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1)。hs-CRP、Lp(a)的含量与斑块不稳定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92,P<0.001;r=0.385,P<0.001),APN的含量与斑块不稳定程度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27,P<0.001)。结论:hs-CRP、Lp(a)、APN可能参与ACS病变全过程,与ACS临床类型及其预后高度相关,因此可用来预测ACS的病变稳定程度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度,从而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反应蛋白 脂蛋白(A) 脂联素 悬浮芯片
下载PDF
血清白介素6与胱抑素C在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庄丛明 刘映峰 +1 位作者 江玲 缪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801-1803,共3页
目的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胱抑素C(CysC)、白介素6(IL-6)的变化在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CI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我院接受PCI的老年ACS患者共190例,患... 目的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胱抑素C(CysC)、白介素6(IL-6)的变化在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CI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我院接受PCI的老年ACS患者共190例,患者均采用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根据传统的方法定义CIN,测定术前、术后12 h、24 h、48 h的血清肌酐(Cr)值。190例患者中,发生CIN的患者20例为CIN组,在同期未发生CIN的患者(共170例)中随机选取20例作为非CIN组。留取术前、术后2 h、8 h、24 h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值,ELISA法检测IL-6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CIN组中,术后2 h的IL-6水平开始升高,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24 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术后8h、24 h的IL-6水平较非CIN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术后2 h、8 h的CysC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CysC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与非CIN组比较,术后24 h患者的Cys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血清IL-6及CysC水平与造影术后的Cr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老年ACS患者PCI术后,IL-6于术后8 h、CysC于术后24 h即明显升高,时间更早于血清Cr上升,可联合作为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早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6 胱抑素C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比剂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