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秸秆还田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农田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基于Meta分析,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及Science of Direct搜集秸秆还田文献42篇,共得到314对数据,量化秸秆种类、土壤初始条件、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目的】评估秸秆还田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农田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基于Meta分析,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及Science of Direct搜集秸秆还田文献42篇,共得到314对数据,量化秸秆种类、土壤初始条件、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氮肥配施量以及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种类秸秆还田均能够提高土壤总氮量;相比黏土,秸秆还田更有利于促进砂土和壤土的氮素积累;在碱性土壤条件下进行秸秆还田,土壤固氮效果较好;秸秆还田后土壤氮素提升率随土壤碳氮比的增加而下降;采用翻耕、旋耕和免耕进行秸秆还田分别提升了9.11%、7.84%、5.34%的土壤总氮量;秸秆还田过程中少量(≤150 kg/hm^(2))和中量(150~250 kg/hm^(2))配施氮肥条件下的土壤固氮效果较为接近,氮肥施用量˃250 kg/hm^(2)时,土壤氮素积累效果显著提升;长期秸秆还田(>10 a)与短期秸秆还田(1~4 a)取得的土壤增氮效果接近。【结论】碱性、低碳氮比的非黏性土壤更有利于秸秆腐解及氮素释放,为促进土壤氮素积累,建议在合理配施氮肥条件下将秸秆以翻耕的方式进行中短期(≤10a)还田。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估秸秆还田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农田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基于Meta分析,在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及Science of Direct搜集秸秆还田文献42篇,共得到314对数据,量化秸秆种类、土壤初始条件、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氮肥配施量以及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氮素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种类秸秆还田均能够提高土壤总氮量;相比黏土,秸秆还田更有利于促进砂土和壤土的氮素积累;在碱性土壤条件下进行秸秆还田,土壤固氮效果较好;秸秆还田后土壤氮素提升率随土壤碳氮比的增加而下降;采用翻耕、旋耕和免耕进行秸秆还田分别提升了9.11%、7.84%、5.34%的土壤总氮量;秸秆还田过程中少量(≤150 kg/hm^(2))和中量(150~250 kg/hm^(2))配施氮肥条件下的土壤固氮效果较为接近,氮肥施用量˃250 kg/hm^(2)时,土壤氮素积累效果显著提升;长期秸秆还田(>10 a)与短期秸秆还田(1~4 a)取得的土壤增氮效果接近。【结论】碱性、低碳氮比的非黏性土壤更有利于秸秆腐解及氮素释放,为促进土壤氮素积累,建议在合理配施氮肥条件下将秸秆以翻耕的方式进行中短期(≤10a)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