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本汉知照两组音值拟测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元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74-180,共7页
《中国音韵学研究》第二章中,高本汉既否定了荷兰汉学家沙昂克(Schaank)的知组照组分别是端组精组软化音的说法,认为:端与知及精与照的区别比单纯声母与腭化声母的区别要更为彻底,知照这些音不是简单的舌尖音二类,它们的发音部位很大... 《中国音韵学研究》第二章中,高本汉既否定了荷兰汉学家沙昂克(Schaank)的知组照组分别是端组精组软化音的说法,认为:端与知及精与照的区别比单纯声母与腭化声母的区别要更为彻底,知照这些音不是简单的舌尖音二类,它们的发音部位很大程度上在齿龈后部与前硬腭,这是多数汉学家所承认而且在现代方言中有很多这些音的后代可资证实的。于是把发音部位在齿龈后部与前硬腭的塞音、擦音与塞擦音临时写作t<sub>2</sub>、d<sub>2</sub>、s<sub>2</sub>、z<sub>2</sub>、t<sub>2</sub>s<sub>2</su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舌音 塞擦音 发音部位 字母 英语 上古汉语 音素 舌尖音 高本汉 声母系统
下载PDF
谈谈“何为”的拆置与“为”的虚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元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57-63,共7页
《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登朱运申同志《关于疑问句尾的“为”》一文,文中试图证明,用在疑问句尾的“为”解释为语气词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要弄清楚这种“为”字解释为语气词是否妥当,必须对“何为”的拆置与“为”的虚化这两个问题进... 《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登朱运申同志《关于疑问句尾的“为”》一文,文中试图证明,用在疑问句尾的“为”解释为语气词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要弄清楚这种“为”字解释为语气词是否妥当,必须对“何为”的拆置与“为”的虚化这两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古代汉语中的“为”是一个涵义及其用法很广泛复杂的字。就它用在疑问句尾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 谓语 介词 宾语 句子 语译 主语 疑问句尾 疑问语气词 断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