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和踝周创面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立宏 陶世斌 +3 位作者 董忠根 魏建伟 罗兆彪 戴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5,共7页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前足创面的临床经验,比较该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及以近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20年4月间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42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 目的: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前足创面的临床经验,比较该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及以近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20年4月间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42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资料。以跖骨中点连线为界,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分为前足组(皮瓣最远端位于该连线以远的皮瓣)和踝周组(皮瓣最远端位于该连线以近的皮瓣)。结果:前足组皮瓣部分坏死率(14.5%,10/69)高于踝周组(7.0%,25/3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足组和踝周组单独应用该皮瓣或联合简单二期处理覆盖创面的成功率分别为98.6%(68/69)和97.8%(348/3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的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该皮瓣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近创面的成活可靠性优于修复跖骨中点连线以远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肠神经 穿支皮瓣 腓动脉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真性吻合连接及修复前足创面的疗效 被引量:6
2
作者 陶世斌 董忠根 +4 位作者 魏建伟 刘立宏 周伶俐 罗兆彪 彭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0-454,共5页
目的报道并分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例肿瘤患者高位截肢的下肢标本,冲洗和灌注后,剥离体被组织摄X线片,观察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链内、腓动脉穿支间及这些穿支与动脉链间的真性吻合连接。临床行腓肠神... 目的报道并分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例肿瘤患者高位截肢的下肢标本,冲洗和灌注后,剥离体被组织摄X线片,观察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链内、腓动脉穿支间及这些穿支与动脉链间的真性吻合连接。临床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创面52例。结果标本观察发现,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链内从踝间线至腘窝横纹、腓动脉远端2~3个穿支间及这些穿支与动脉链间均通过真性吻合连接。临床研究中皮瓣成活42例;部分坏死10例,予以1例Ⅱ期缝合、8例植皮、1例局部皮瓣转位后残留创面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动脉链内、腓动脉远端2~3个穿支间及这些穿支与动脉链间的真性吻合连接,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存活长度较长的血管解剖学基础,该皮瓣是修复前足创面的一种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肠神经 前足 真性吻合
下载PDF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创面的手术技巧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志国 董忠根 +6 位作者 魏建伟 刘立宏 倪江东 罗顺红 罗兆彪 左建伟 孙雨峰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讨提高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创面成功率的手术技巧。方法应用该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创面48例。皮瓣切取采用顺逆结合法,8例术中重新调整皮瓣旋转点及瓣部位置。7例修复纵形创面的皮瓣采用瓣部斜行设计。8... 目的探讨提高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创面成功率的手术技巧。方法应用该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创面48例。皮瓣切取采用顺逆结合法,8例术中重新调整皮瓣旋转点及瓣部位置。7例修复纵形创面的皮瓣采用瓣部斜行设计。8例皮瓣经跟腱后方转位。12例为半岛状皮瓣。结果皮瓣完全存活42例;远端表皮坏死2例,创面自然愈合;皮瓣部分坏死4例(8.3%),1例换药、2例二期缝合、1例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顺逆结合法切取皮瓣,合理选择皮瓣转位路径和筋膜蒂形式,适宜的纵形创面采用瓣部斜行设计,及减少蒂部和瓣部张力的措施,有助于提高该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创面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外科皮瓣 腿损伤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股前外侧Flow-through穿支皮瓣在伴血管缺损的踝关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罗令 张杰 +2 位作者 高剑 罗兆彪 黄文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299-2301,共3页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穿支皮瓣在修复伴血管缺损的踝关节创面中的作用。方法收治踝关节GustiloⅢ型损伤32例,采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及血管缺损,皮瓣面积5 cm×6.5 cm^24 cm×15 cm,皮瓣携带穿支血...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穿支皮瓣在修复伴血管缺损的踝关节创面中的作用。方法收治踝关节GustiloⅢ型损伤32例,采用股前外侧Flow-through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及血管缺损,皮瓣面积5 cm×6.5 cm^24 cm×15 cm,皮瓣携带穿支血管1~3支,血管直径0.6~1.7 mm,平均(1.1±0.2)mm。结果 32例患者均获6~32个月、平均(18±2.5)个月的随访。1例于术后1 d发生血管危象,探查处理后缓解,没有感染、血肿,没有供区并发症,所有皮瓣成活。结论股前外侧Flow-through穿支皮瓣在修复踝关节软组织缺损的同时,不牺牲主干血管,且能有效重建肢体血运,是修复踝关节软组织缺损伴血管损伤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损伤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FLOW-THROUGH
下载PDF
浅析初中物理问题教学法
5
作者 罗兆彪 《新课程(教研版)》 2013年第7期151-151,共1页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为了有效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广大教师也开始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由此,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步入课堂,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就问题教学法在初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为了有效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广大教师也开始了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由此,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步入课堂,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就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做简单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问题教学法 探究
下载PDF
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比较 被引量:18
6
作者 罗兆彪 吕国华 +3 位作者 董忠根 倪江东 魏建伟 刘立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比较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的I临床效果,为这两种皮瓣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行216例远端蒂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腓动脉穿支组)和59例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组)修复... 目的比较远端蒂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皮瓣的I临床效果,为这两种皮瓣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2002年4月至2012年2月行216例远端蒂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腓动脉穿支组)和59例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组)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分为12个亚区。回顾性分析两组皮瓣的皮瓣成活相关并发症(简称并发症)、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凶素、修复范围、皮瓣切取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分析两组随访3个月以上皮瓣的功能结果、皮瓣外观满意度和供区并发症.结果腓动脉穿支组部分坏死率(12.0%)低于胫后动脉穿支组(20_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穿支组边缘坏死率和总并发症率(分别为1.9%和13.9%)均低于后者(分别为8.5%和28.8%),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修复7~10亚区缺损皮瓣的部分坏死率前者(7/41)亦低于后者(2/2)。两组的功能结果、皮瓣外观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动脉穿支组供区的增生性瘢痕、瘙痒、色索沉着发生率均低于胫后动脉穿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远端蒂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比较,远端带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具有可靠性较高、安全修复范围较大和供区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可能是局部带蒂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第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筋膜蒂皮瓣 腓动脉 胫后动脉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 被引量:7
7
作者 董忠根 杨颖 +5 位作者 魏建伟 刘立宏 郑磊 罗兆彪 倪江东 何爱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0年9月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14例跟腱并皮肤缺损患者的患者资料,男10例,...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并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0年9月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14例跟腱并皮肤缺损患者的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5~59岁,平均15.0岁;跟腱缺损长2—5cm,平均3.6cm。13例患者跟腱止点附近缺损,1例患者跟腱中段缺损。跟腱区皮肤缺损大小为5cm×3cm~10cm×9cm,皮瓣大小为8cm×6cm -12cm×11cm。结果13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边缘坏死,二期缝合后伤口均愈合。14例患者术后获3~72个月(平均13.0个月)随访,无跟腱再断裂及感染复发者。12例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1例踝关节跖屈减少100,另1例背伸减少10°。根据Boyden等的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1例。结论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筋膜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腱转位同期修复跟腱缺损并皮肤缺损,具有手术一次完成、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患肢功能恢复好且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腓肠神经
原文传递
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的部分坏死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彭平 董忠根 +3 位作者 魏建伟 刘立宏 罗兆彪 曹舒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73-677,共5页
[目的]总结435肢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分析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2001年4月-2019年12月,应用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435肢.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与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 [目的]总结435肢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分析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2001年4月-2019年12月,应用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435肢.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与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435肢中,部分坏死39例,占8.97%;完全成活396例,占91.03%.单项因素比较表明,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皮肤软组织的缺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坏死组皮瓣筋膜蒂的长度和宽度、皮岛的宽和旋转点位置均大于成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坏死组在皮岛的长度、皮瓣总长、皮瓣长宽比和皮瓣近端位置区划值均显著大于成活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皮瓣的总长度大(OR=3.462,P=0.015)和皮瓣近端位置区划值高(OR=3.817,P<0.001)是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的部分坏死主要与皮瓣设计不良有关,其中,皮瓣的总长度大、皮瓣近端位置过靠近侧是部分坏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缺损 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 穿支皮瓣 部分坏死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部分坏死因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彭平 董忠根 +4 位作者 魏建伟 刘立宏 罗兆彪 周伶俐 曹舒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633-1637,共5页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09月~2017年09月所行59例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资料,评估皮瓣的疗效,分析患者因素、术者因素和皮瓣因素对该皮瓣部分坏死率的影响。[结果] 59例患...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09月~2017年09月所行59例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资料,评估皮瓣的疗效,分析患者因素、术者因素和皮瓣因素对该皮瓣部分坏死率的影响。[结果] 59例患者中,皮瓣完全成活,且创面均愈合良好者50例,占84.75%;部分坏死9例,占15.25%,其中1例二期缝合,3例植皮,5例另行局部皮瓣转位后创面愈合。成活组与部分坏死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和软组织缺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筋膜蒂的长度和宽度、皮瓣瓣部长度、皮瓣长宽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成活组皮瓣瓣部宽度显著小于部分坏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组皮瓣全长显著小于部分坏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组的皮瓣旋转点距离大于部分坏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瓣部的宽度是影响皮瓣部分坏死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4.028,P=0.041)。[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能有效修复小腿中下段和足踝部中小面积创面。当皮瓣瓣部宽度超过6cm时,皮瓣的部分坏死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 成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改良技术降低远端蒂腓肠皮瓣部分坏死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平 董忠根 +3 位作者 刘立宏 魏建伟 罗兆彪 曹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0-755,共6页
目的探讨针对远端蒂腓肠皮瓣部分坏死危险因素进行的多种技术改良能否降低该皮瓣部分坏死率。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9年12月,采用改良技术设计并切取远端蒂腓肠皮瓣进行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254例(256处)患者(改良组)临床... 目的探讨针对远端蒂腓肠皮瓣部分坏死危险因素进行的多种技术改良能否降低该皮瓣部分坏死率。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9年12月,采用改良技术设计并切取远端蒂腓肠皮瓣进行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254例(256处)患者(改良组)临床资料,并与2001年4月—2010年3月采用传统方法设计并切取该皮瓣进行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175例(179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改良技术降低皮瓣近端位置、减小皮瓣长宽比和瓣部宽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软组织缺损部位及缺损范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并计算皮瓣瓣部及筋膜蒂长度、宽度,皮瓣总长及长宽比,旋转点位置;根据小腿后方9分区明确皮瓣近端位置;术后观察皮瓣部分坏死发生情况、创面成功修复率。结果两组皮瓣瓣部长度及宽度、筋膜蒂长度、皮瓣总长及长宽比以及旋转点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皮瓣筋膜蒂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2.019,P=0.044)。对照组32处(17.88%)、改良组31处(12.11%)皮瓣近端位于第9区;改良组42.58%(109处)皮瓣长宽比超过5∶1,高于对照组42.46%(76处);改良组57.42%(147处)皮瓣瓣部宽度超过8 cm,明显低于对照组59.78%(107处);但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55处(86.59%)、部分坏死24处(13.41%),其中21处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3处最终截肢;创面成功修复率为98.32%(176/179)。改良组术后皮瓣完全成活241处(94.14%)、部分坏死15处(5.86%),其中14处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1处最终截肢;创面成功修复率为99.61%(255/256)。改良组皮瓣部分坏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4,P=0.007);两组创面成功修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1个月,中位时间9.5个月。随访期间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结论针对患者自身情况,选择个性化改良技术可有效地降低远端蒂腓肠皮瓣的部分坏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蒂腓肠皮瓣 技术改良 皮瓣坏死 软组织缺损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1
作者 朝东 董忠根 +5 位作者 魏建伟 罗兆彪 刘立宏 彭平 周伶俐 陶世斌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总结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经验,比较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该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17年10月,回顾性分析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缺损的372例378块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及手术资料。皮瓣旋转点位... 目的总结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经验,比较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该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17年10月,回顾性分析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缺损的372例378块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及手术资料。皮瓣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方3.5~19.5cm。根据旋转点位置,将皮瓣分为低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cm)和高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cm)。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探讨皮瓣成活的影响因素。结果高旋转点组皮瓣93块,成活78块(83.9%),部分坏死15块(16.9%);低旋转点组皮瓣285块,成活259块(90.9%),部分坏死26块(9.1%)。高、低旋转点组的皮瓣部分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该皮瓣或加上简单处理(换药、二期缝合及植皮)成功覆盖创面的比例分别为95.7%(89/93)和97.2%(277/2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周~121个月,平均7.9个月,皮瓣无溃疡及坏死,外观满意。结论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尤其是当腓动脉最远端穿支已破坏、出现解剖变异、与拟切取皮瓣区的连续性中断或较高位的穿支更靠近创面时。当高、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均可用于修复同一创面时,建议优先选用低旋转点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腓动脉 旋转点 穿支筋膜皮瓣
原文传递
肩胛盂、肩胛颈骨折后路微创手术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令 任高宏 +2 位作者 张杰 罗兆彪 黄文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638-1642,共5页
[目的]为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后路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探讨临床疗效。[方法]8具成人尸体标本,观察在不切断三角肌、冈下肌及小圆肌情况下手术入路能显露的肩胛颈与肩胛盂范围。临床合并有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肩胛骨骨折共21... [目的]为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后路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探讨临床疗效。[方法]8具成人尸体标本,观察在不切断三角肌、冈下肌及小圆肌情况下手术入路能显露的肩胛颈与肩胛盂范围。临床合并有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肩胛骨骨折共21例,IdebergⅡ型13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1例,采用后路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根据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综合判断疗效。[结果]微创后入路可以完整显露肩胛颈及大部分后方肩胛盂(显露范围68.67%~52.31%,平均60.34%)。21例临床病例均获随访,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末次优良率为95.3%~90.01%,平均91.82%;末次Constant肩关节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41.2分,VAS评分平均降低6.3分。[结论]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 骨折固定术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