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知识分子政治文化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罗嗣炬 王鹏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8期39-44,共6页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知识分子政治文化初探罗嗣炬,王鹏中国近代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和文化处于急剧变革时期,政治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各种社会力量,各个社会阶层在社会中均不能独居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新知识分子作为一种自...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知识分子政治文化初探罗嗣炬,王鹏中国近代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和文化处于急剧变革时期,政治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各种社会力量,各个社会阶层在社会中均不能独居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新知识分子作为一种自治的力量而发挥作用,成为推动历史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知识分子 政治文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知识分子阶层 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 政治信仰 德莫克拉西 政治行为 军阀政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政体模式的转换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2
作者 罗嗣炬 王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42-47,共6页
近代中国政体模式的转换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罗嗣炬王鹏一、体制内分权下的社会嬗变及危机在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清王朝不愿打开的大门。自此,中国在外部现代性因子刺激、示范作用下,被动地纳入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由于... 近代中国政体模式的转换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罗嗣炬王鹏一、体制内分权下的社会嬗变及危机在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清王朝不愿打开的大门。自此,中国在外部现代性因子刺激、示范作用下,被动地纳入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由于中国现代化不是自身现代性积累、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政体模式 社会嬗变 晚清时期 辛亥革命
下载PDF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与苏联政治的终结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鹏 罗嗣炬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02年第1期29-34,53,共7页
通过考察戈尔巴乔夫“人民自治论”背后是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立对抗的逻辑,揭示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实质是自由民主的思想。由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政治改革的“导演”,他的自由民主观容易转化成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戈尔巴乔夫... 通过考察戈尔巴乔夫“人民自治论”背后是苏联国家与社会关系对立对抗的逻辑,揭示出戈尔巴乔夫的民主观实质是自由民主的思想。由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政治改革的“导演”,他的自由民主观容易转化成政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社会民主化是如何使苏联政治走向终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尔巴乔夫 民主观 政治终结 苏联 社会主义 政治变迁
下载PDF
论改革时期中央政府权威的流失及维护
4
作者 王鹏 罗嗣炬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26-31,共6页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中央政府所控资源的分散与转移,中央政府的权威基础受到削弱,从而引发了中央政府权威的流失。为了扼制中央政府的权威流失,必须从培育中央政府权威基础出发,深化改革,发挥传统政治优势,加强法制建设,从而...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中央政府所控资源的分散与转移,中央政府的权威基础受到削弱,从而引发了中央政府权威的流失。为了扼制中央政府的权威流失,必须从培育中央政府权威基础出发,深化改革,发挥传统政治优势,加强法制建设,从而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中央政府 权威 流失 资源维护
下载PDF
从现代化角度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5
作者 王鹏 罗嗣炬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32-35,共4页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现代化模式之一。它适应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需要,为这些国家在现代化启动阶段提供了巨大动力,带动了经济起飞,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现代化后期却出现了...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现代化模式之一。它适应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需要,为这些国家在现代化启动阶段提供了巨大动力,带动了经济起飞,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现代化后期却出现了发展性危机,其根源在于:1该模式是靠集权性的政治驱动社会发展的;2该模式是一种非人民群众个人意志驱动的发展模式;3该模式是在封闭状态下实践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中国所启动的现代化历程并未结束,而且还为中国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发展性危机
下载PDF
从政治社会化角度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教育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鹏 罗嗣炬 《党史研究与教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3-17,12,共6页
地处西北的陕甘宁边区自古地广人稀,不仅土壤贫脊、物产不丰,而且也是一块文化荒地。1937年以前,全边区23个县近200万人口拥有的小学校、初级学校、高级学校却只有120所,文盲占99%,社会教育根本没有。然而,自从红军长征到此,并将之建... 地处西北的陕甘宁边区自古地广人稀,不仅土壤贫脊、物产不丰,而且也是一块文化荒地。1937年以前,全边区23个县近200万人口拥有的小学校、初级学校、高级学校却只有120所,文盲占99%,社会教育根本没有。然而,自从红军长征到此,并将之建成中共中央所在地之后,便开始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从此陕甘宁边区一改往日旧貌,成了中国革命政治、文化的圣地。本文将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论述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所采取的教育政策,以便探讨中共何以成为抗日的中坚,何以成为革命的胜利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政治社会化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 干部教育 小学教育 边区政府 政治课 儿童教育 政治教育
下载PDF
俄国二月革命后立国未竟与“十月”的选择——从国家建构的视角看十月革命的缘起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鹏 罗嗣炬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9,共17页
紧随革命而来通常都是推进政体转换、实现国家建构。二月革命伊始,自由派就推动沙皇建立向杜马负责的政府,希望通过君主立宪或是有限君主制,以消弭革命、拯救帝国。他们促成了沙皇逊位,却无意间终结了君主制,"成就"了革命,提... 紧随革命而来通常都是推进政体转换、实现国家建构。二月革命伊始,自由派就推动沙皇建立向杜马负责的政府,希望通过君主立宪或是有限君主制,以消弭革命、拯救帝国。他们促成了沙皇逊位,却无意间终结了君主制,"成就"了革命,提议产生了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本应尽快召开其所允诺的立宪会议,完成制宪立国的任务。然而,临时政府无意、也无能为之,国家政权问题迟迟未决,不但使其自身权力和权威始终是临时的、过渡的,还使革命后俄国陷入完全的无政府、崩溃和瓦解状态。为此,布尔什维克党人发动十月武装起义,以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苏维埃共和国,完成二月革命未竟的建国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革命 临时政府 无政府状态 国家建构 十月革命
下载PDF
戈尔巴乔夫对改革受阻的体认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抉择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鹏 罗嗣炬 《俄罗斯学刊》 2017年第2期79-86,共8页
戈尔巴乔夫把改革受阻认定为各级干部不愿以及抵制改革,进而认为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决定推动苏共进行社会民主化与政治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虽然把社会民主化与"回归列宁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期冀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复兴苏维埃,... 戈尔巴乔夫把改革受阻认定为各级干部不愿以及抵制改革,进而认为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决定推动苏共进行社会民主化与政治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虽然把社会民主化与"回归列宁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期冀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复兴苏维埃,推动苏共执掌的所有权力归苏维埃,以建立"全权式"苏维埃,但走的是一条主动放弃权力、否定苏联"党国"(party-state)的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尔巴乔夫 改革受阻 社会民主化 反体制性
下载PDF
从俄罗斯威权政治看叶利钦辞职 被引量:5
9
作者 罗嗣炬 王鹏 《国际展望》 2000年第1期7-8,共2页
由于俄罗斯经济形势一直低迷不前,加之市民社会作用减弱,政党制度尚未完全成熟,价值体系崩溃导致的精神危机等等,俄罗斯政治自由主义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样,在苏联政治终结后。
关键词 俄罗斯 叶利钦 总统辞职 普京 威权政治
下载PDF
从《远方来信》看列宁对工农民主专政思想的放弃——兼论“两个政权”并存对列宁国家与革命观的影响
10
作者 王鹏 罗嗣炬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9-138,共10页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放弃其在1905年革命期间提出并系统阐明的工农民主专政思想,实质是从主张经由民主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转为主张通过工人代表苏维埃走向社会主义。列宁认为,此时俄国正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不需...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放弃其在1905年革命期间提出并系统阐明的工农民主专政思想,实质是从主张经由民主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转为主张通过工人代表苏维埃走向社会主义。列宁认为,此时俄国正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不需要民主共和国,需要工人代表苏维埃,它是另一个巴黎公社型国家;俄国革命没有结束,需要进行第二次革命,推动所有政权归苏维埃,实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列宁这一重大思想转折直接影响并决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国家建构与之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革命 民主共和国 苏维埃共和国 社会主义
下载PDF
戈尔巴乔夫推动苏维埃政体模式转换的失败与国家解体
11
作者 王鹏 罗嗣炬 《俄罗斯学刊》 2013年第2期24-32,共9页
推动政体模式转换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把"恢复列宁‘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这一历史性口号"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1989年、1990年先后在全国、地方... 推动政体模式转换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把"恢复列宁‘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这一历史性口号"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1989年、1990年先后在全国、地方两个层面组织开展了差额竞选人民代表,从而拉开了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启动了苏联"党国"(party-state)政体转换的进程,以建立"全权"式苏维埃政权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苏共逐步放弃了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权,但新选的各级人民代表苏维埃却不能有效整合国家,实现国家一体化,国家面临瓦解的危险。戈尔巴乔夫力图通过建立总统制和联邦制重建国家权威和权力中心,结果助长了地方分离主义势头,终致国家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国家危机 总统制 联邦制 苏联解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