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加气混凝土生产企业碳排放分析及碳减排措施研究
1
作者 张苗 罗天祥 《中国建材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24-129,共6页
通过对甘肃46家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企业的调研,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碳减排措施。
关键词 加气混凝土 碳排放 碳减排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1
2
作者 罗天祥 李文华 +1 位作者 罗辑 王启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23-831,共9页
以18种群落类型的实测数据和1013块森林测树样地的估算数据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构成规律及分布格局。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一般在300t/hm 2以上,最高可达约1600t/h... 以18种群落类型的实测数据和1013块森林测树样地的估算数据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构成规律及分布格局。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一般在300t/hm 2以上,最高可达约1600t/hm 2,叶生物量8~39t/hm 2,根茎比0.1~0.2,生产量8~13t/hm 2.a;高山灌丛类型生物量20~40t/hm 2,叶生物量3~6t/hm 2,根茎比0.4~0.8,生产量4~7t/hm 2.a;高寒草甸生物量一般为20~60t/hm 2,沼泽草甸高达100t/hm 2以上,叶生物量2.5~5.5t/hm 2,根茎比8~20,生产量4~9t/hm 2.a;高原冬小麦和春小麦年生物产量高达26~30t/hm 2,叶生物量12~16t/hm 2,根茎比约0.06。在垂直分异方面,随着海拔升高,生物量呈递增,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海拔继续升高生物量则迅速下降;而生产量随海拔升高一般呈递减趋势,反映出热量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的限制作用。与全国相比,青藏高原同一森林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其生产量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生物量 生产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被样带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布格局(英文) 被引量:42
3
作者 罗天祥 石培礼 +1 位作者 罗辑 欧阳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8-676,共9页
实测了青藏高原植被样带 2 2个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并进行了格局分析。对于未受人为干扰的以常绿阔叶林为基带的亚高山天然植被 ,随着海拔升高 ,地上生物量呈递增趋势 ,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 ,海拔继续升高地上生物量则迅... 实测了青藏高原植被样带 2 2个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并进行了格局分析。对于未受人为干扰的以常绿阔叶林为基带的亚高山天然植被 ,随着海拔升高 ,地上生物量呈递增趋势 ,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 ,海拔继续升高地上生物量则迅速下降。这一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地带性森林植被最大生物量分布的纬向分异性。基于Weber定律的回归分析表明 ,地上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相关关系可用Logistic函数拟合 ,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其组合因子可解释高原植被样带地上生物量变化的 2 8%~5 3% ,其中年降水量及其同年平均气温的组合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最高 (R2 为 0 .4 6~ 0 .5 3,p <0 .0 0 1)。但是 ,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不足以解释西藏色齐拉山暗针叶林具有最高的地上生物量。我们认为 ,自然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受到更为复杂的气候因子的制约 ,例如太阳辐射、湿度、风、水分和能量平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样带 地上部分生物量 分布格局 气候因子
下载PDF
青藏高原自然植被总生物量的估算与净初级生产量的潜在分布 被引量:62
4
作者 罗天祥 李文华 +1 位作者 冷允法 岳燕珍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7-344,共8页
以800多块样地资料及森林和草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按县级为单位估算了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自然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2.586×108t和1.282×109t。建立的QZNPP模型显示,随着温度的增加,生物生产量... 以800多块样地资料及森林和草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按县级为单位估算了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自然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2.586×108t和1.282×109t。建立的QZNPP模型显示,随着温度的增加,生物生产量呈S型曲面递增,且其递增速率随降水量增加而加快;当年均温度0℃~10℃和年降水量400mm~1000mm时,生物生产量增长最快;当年均温度>11℃和年降水量>1100mm时,生物生产量趋向于20t/hm2·a;在年均温度<0℃时,相对降水量的增加,生物生产量呈缓慢的递减趋势,说明这时温度是影响生物生产量的主导因子。两省区115个县的生物量现实分布图显示,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西藏墨脱,其次是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和米林,青藏高原中部及西北部的广阔地区最低。青藏高原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0t/hm2·a,全区平均为6.03t/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量 植被
下载PDF
中国油松林生产力格局与模拟 被引量:105
5
作者 罗天祥 李文华 赵士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57-261,共5页
基于全国380块样地资料,从宏观上阐明了油松林生物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建立了联系叶面积指数分布规律和地植物学知识的生产力水热相关模型与地理分布模型.在油松正常分布范围内(年均气温2~14℃,年降水量400/300~70... 基于全国380块样地资料,从宏观上阐明了油松林生物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建立了联系叶面积指数分布规律和地植物学知识的生产力水热相关模型与地理分布模型.在油松正常分布范围内(年均气温2~14℃,年降水量400/300~700/900mm),林分叶面积指数随年均气温的变化呈指数递减的函数关系,这是油松林适应水分协迫环境的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 生产力 分布格局
下载PDF
中国杉木林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 被引量:13
6
作者 罗天祥 赵士洞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03-415,共13页
根据大量的样地材料,从宏观上阐明了杉木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水热相关规律,建立的生产力地理分布模型客观地反映了杉木高产林区的地理分布规律。根据限制因子作用律建立了杉木林生物生产力水热优化模型,模型显示杉木林生长... 根据大量的样地材料,从宏观上阐明了杉木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水热相关规律,建立的生产力地理分布模型客观地反映了杉木高产林区的地理分布规律。根据限制因子作用律建立了杉木林生物生产力水热优化模型,模型显示杉木林生长最适宜的水热组合环境为:年均气温16~17℃,年降水量1700~1900mm,温暖指数145~150℃月,潜在蒸散量920~930mm,这时杉木林乔木层的生产力达17~18thm-2a-1,全林生产力达21~22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生物生产力 格局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桂东南三个主要薪炭树种的养分特点及其幼林的生态效益 被引量:4
7
作者 罗天祥 李信贤 胡舜士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71-276,共6页
本文对博白和岑溪县薪炭试验林的窿缘按、刺栲和大叶相思三个树种的养分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窿缘桉属氮磷钙锰养分相关型.刺栲属氮磷钾锰养分相关型,大叶相思属磷钾养分相关型;发现三个树种对钙元素具有强烈的吸收特点。五年生... 本文对博白和岑溪县薪炭试验林的窿缘按、刺栲和大叶相思三个树种的养分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窿缘桉属氮磷钙锰养分相关型.刺栲属氮磷钾锰养分相关型,大叶相思属磷钾养分相关型;发现三个树种对钙元素具有强烈的吸收特点。五年生幼林土壤肥力明显提高,生态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薪炭林 生态效益 养分
下载PDF
广西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水热优化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罗天祥 温远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6年第1期56-65,共10页
以1979~1992年研究资料为基础,根据限制因子作用律建立广西杉木林生产力水热优化模型。模型表明,杉木生长最佳水热系数为2,3~2.6,广西杉木林生产力的宏观分布格局主要由温暖指数(即温度条件)所决定。采用主成分分... 以1979~1992年研究资料为基础,根据限制因子作用律建立广西杉木林生产力水热优化模型。模型表明,杉木生长最佳水热系数为2,3~2.6,广西杉木林生产力的宏观分布格局主要由温暖指数(即温度条件)所决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技术把广西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按不同水热组合环境划分为五大类型区,据此提出杉木速生高产林区的水热指标,并根据水热优化模型绘制了一系列广西不同海拔地带杉木林产量分布图,全面而定量地揭示了广西杉木林生产力三向地带性宏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生产力 水热因子 优化模型 人工林 广西
下载PDF
龙胜里骆杉木林林下植物营养元素循环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罗天祥 李治基 黎向东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1990年第1期37-44,共8页
对龙胜里骆成熟杉木林群落草灌层氮、磷、钾、钙、镁5种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草灌层5元素的最大积累量179.6kg/ha;年存留量142.1kg/ha.a;总归还量25.3kg/ha.a;吸收量167.4kg/ha.a。此外,还分析了枯叶分解失重变化及其养分元素的... 对龙胜里骆成熟杉木林群落草灌层氮、磷、钾、钙、镁5种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草灌层5元素的最大积累量179.6kg/ha;年存留量142.1kg/ha.a;总归还量25.3kg/ha.a;吸收量167.4kg/ha.a。此外,还分析了枯叶分解失重变化及其养分元素的释放过程;植物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和分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林下草灌层 东方乌毛蕨 狗脊 营养元素 养分循环
下载PDF
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17种主要植物叶性因子的比较 被引量:84
10
作者 李永华 罗天祥 +3 位作者 卢琦 田晓娅 吴波 杨恒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94-999,共6页
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叶氮含量和低比叶面积的干旱地区植物往往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选取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地区17种主要植物(野生9种,人工8种) ,分别测定其比叶面积(SL A) ,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ass)及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 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叶氮含量和低比叶面积的干旱地区植物往往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选取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地区17种主要植物(野生9种,人工8种) ,分别测定其比叶面积(SL A) ,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ass)及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ea) ,并与贡嘎山湿润森林样带测定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Nmass随SL A的增加而增加,但Nmass与SL A关系格局在固定沙丘野生多年生草本-灌木植物(类群1,Narea>3.0 g m- 2 )与流动沙丘野生短命草本植物(类群2 ,Narea<3.0 g m- 2 )之间存在策略位移现象,即在相同SL A下,类群1比类群2具有更高的叶氮含量,或在相同Nmass时类群1比类群2具有更小的比叶面积。在8个人工物种中,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绵柳和西北沙柳等灌木属于类群1,而甘草、小叶锦鸡儿、柽柳和青杨属于类群2 ,前者比后者具备更好的干旱适应机制,建议在生产上优先考虑前者。流动沙丘野生短命草本植物具有较低的叶氮含量和较高的比叶面积,这一特征与流动沙丘土壤贫瘠及其生长期内降水集中和土壤水分含量相对丰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重量叶氮含量 单位面积叶氮含量 比叶面积 水分利用效率 高寒沙区
下载PDF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16
11
作者 周广胜 郑元润 +1 位作者 陈四清 罗天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11,共10页
本文利用中国125组天然成熟林森林资料及Efimova在IBP期间获得的世界各地的23组森林、草地及荒漠等自然植被资料及相应的气候资料对目前流行的气候生产潜力模型:Miami模型、ThornthwaiteMemori... 本文利用中国125组天然成熟林森林资料及Efimova在IBP期间获得的世界各地的23组森林、草地及荒漠等自然植被资料及相应的气候资料对目前流行的气候生产潜力模型:Miami模型、ThornthwaiteMemorial模型、Chikugo模型、综合模型及北京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hikugo模型、北京模型与综合模型都能较好地反应森林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状况,但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北京模型与综合模型能较好地反应自然植被的NPP,而Chikugo模型的计算值偏小;同时,根据综合模型对中国自然植被NPP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自然植被NPP的分布趋势是东南沿海最高,依次向西北内陆递减,直至西北沙漠荒漠区最低;在全球增温条件下,自然植被NPP均有所增加,在湿润地区增加幅度较大,而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增加幅度较小。研究还表明,限制我国自然植被NPP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分供应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全球变化 自然植被 生产力模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 被引量:35
12
作者 刘允芬 欧阳华 +2 位作者 张宪洲 钟华平 罗天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36-642,共7页
为探讨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贡献与响应 ,1 998~ 1 999连续 2年在拉萨农业生态站农田用静态箱法和生物量取样法开展土壤—植被界面CO2 吸收与排放的试验研究。农作物... 为探讨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贡献与响应 ,1 998~ 1 999连续 2年在拉萨农业生态站农田用静态箱法和生物量取样法开展土壤—植被界面CO2 吸收与排放的试验研究。农作物生长季 ,以冬小麦为例 ,生长前期 (从播种到拔节 )土壤碳排放量高于植被碳固定 ,生长后期 (灌浆到成熟 )则是植被碳固定高于土壤碳排放量 ,从全年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碳排放 植被碳固定 碳平衡
下载PDF
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与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洪晓 卢琦 +2 位作者 吴波 罗天祥 杨恒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49,共5页
以 195 8年以来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流沙治理实验为基础 ,研究了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过程中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人工治理初期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大 ,并逐渐达... 以 195 8年以来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流沙治理实验为基础 ,研究了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过程中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人工治理初期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大 ,并逐渐达到最大值 ;但是随着恢复的继续进行 ,赖草会逐渐占据优势 ,上述三项指数降低。设置人工沙障后削弱了沙丘表面风沙活动对植物定居的不良影响 ,促进植物物种顺利定居并启动植被的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区 植被恢复 人工修复 种子植物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 群落盖度
下载PDF
高山林线形成机理及植物相关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李明财 罗天祥 +1 位作者 朱教君 孔高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583-5591,共9页
高山林线作为极端环境条件下树木生存的界限,由于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高山林线形成机理以及林线地带植物相关生理生态学特性成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植被动态变化的出发点。对于高山林线形成... 高山林线作为极端环境条件下树木生存的界限,由于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高山林线形成机理以及林线地带植物相关生理生态学特性成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植被动态变化的出发点。对于高山林线形成机理研究主要关注两方面问题:(1)林线地带外界环境如何限制乔木生长和分布,其内在机理如何;(2)灌木及草本相对于乔木在林线地区有哪些生存优势,从乔木到灌木及草本生活型演变的功能及意义如何。综述了当前高山林线形成机理及相关生理生态特性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尽管温度(尤其是生长季低温)在全球尺度上能解释大部分高山区域林线的分布,但树木生长和生存受限的内在机理并没有弄清楚,目前主要存在"碳受限"以及"生长受限"假说两大争论焦点。另外,理论上受温度控制的高山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出不同的模式,表明全球变化对林线分布和植被生长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影响林线地区植被生长的多种生理生态学过程,比如水分及养分利用过程,以及从乔木到灌木及草本生活型演变的功能意义,从而为林线形成机理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更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气候变化 形成机理 生理生态过程 生活型演变
下载PDF
云南松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随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被引量:49
15
作者 张林 罗天祥 +1 位作者 邓坤枚 李文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4,共5页
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综合反应了植物利用资源的能力,是植物适应环境所体现出的关键叶性状。为深入了解SLA和LDMC沿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该文对云南省永仁县万马乡2株云南松(树高14.4m,树龄29年;树高30.2m,树龄138年)... 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综合反应了植物利用资源的能力,是植物适应环境所体现出的关键叶性状。为深入了解SLA和LDMC沿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该文对云南省永仁县万马乡2株云南松(树高14.4m,树龄29年;树高30.2m,树龄138年)不同冠层高度叶片SLA和LDMC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不同年龄树木、不同叶龄SLA和LDMC的差异,初步探讨了SLA和LDMC在云南松冠层中的垂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①对于SLA,29年生云南松当年叶和1年叶比138年生云南松分别高27.66%和16.71%;对于LDMC,138年生比29年生分别高14.67%和5.10%;②SLA与LDMC成负相关;③各龄叶SLA随冠层高度的增加均具有对数递减趋势;④约在22m高度以下,LDMC随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2m以上,当年叶LDMC呈现下降趋势,但1年叶变化不明显。研究结果指出,光照和水分资源在冠层不同高度的分配,共同导致SLA和LDMC沿冠层垂直方向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叶面积 叶干物质含量 云南松 冠层高度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叶建成消耗的比较 被引量:23
16
作者 陈飞宇 罗天祥 +2 位作者 张林 邓坤枚 田晓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85-2493,共9页
叶建成消耗(或叶构建消耗)是指构建单位质量(面积)叶片所需要的葡萄糖当量,是植物碳收获过程中必要的成本投资.反映植物在叶片水平上的能量和碳分配策略。基于热值、灰份含量、叶氮含量和比叶面积的测定,估算了江西九连山常绿阔... 叶建成消耗(或叶构建消耗)是指构建单位质量(面积)叶片所需要的葡萄糖当量,是植物碳收获过程中必要的成本投资.反映植物在叶片水平上的能量和碳分配策略。基于热值、灰份含量、叶氮含量和比叶面积的测定,估算了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16个主要树种的叶建成消耗,分析比较了不同树种、不同叶寿命、比叶面积和冠层不同部位对叶建成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值组分的变化对单位质量叶建成消耗的影响最大;树种间单位质量叶建成消耗的差异不大(变化率仅3%~6%),但其单位面积叶建成消耗则存在显著差异(变化率达27%~28%);热值和单位质量叶建成消耗与比叶面积密切相关,而比叶面积随取样高度呈显著的降低趋势,最终导致热值及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的叶建成消耗均随取样高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研究结果指出:(1)较高的叶建成消耗是由于植物叶片内含有较高能量投资的化学组分;(2)叶建成消耗和比叶面积随取样高度的变化综合反映了植物对光照和水分资源垂直梯度变化的可塑性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消耗 热值 叶寿命 比叶面积 冠层高度
下载PDF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及其次生林细根生物量与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55
17
作者 杨丽韫 罗天祥 吴松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609-3617,共9页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梯度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为对象,采用土钻取样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细根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阔...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梯度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为对象,采用土钻取样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细根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林地细根的总生物量逐渐增加,其中主要乔木细根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而灌木和草本细根的生物量则逐渐降低。在演替过程中,细根的垂直分布逐渐加深。在长白山地区,3块林地中细根生物量的组成分布受林分植被组成的影响;细根的垂直分布与土壤容重、水分含量以及不同土层中C、N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土壤温度则不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红松 原始林 次生林 细根 土壤因子
下载PDF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的比较 被引量:43
18
作者 杨丽韫 罗天祥 吴松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95-1199,共5页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水平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为对象,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白桦山杨幼林、成熟林和阔叶红松林根系生物量...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水平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为对象,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白桦山杨幼林、成熟林和阔叶红松林根系生物量分别为2.437、2.742和4.114kg·m-2,根系碳贮量分别为1.113、1.323和2.023kg·m-2,土壤碳贮量分别为11.911、11.943和12.587kg·m-2,林地地下碳贮量分别为13.024、13.266和14.610kg·m-2.3块林地中根系氮贮量分别为0.035、0.032和0.039kg·m-2,土壤氮贮量分别为1.207、1.222和0.915kg·m-2,林地地下氮贮量分别为1.243、1.254和0.955kg·m-2.在长白山地区次生林演替和恢复过程中林地地下部分是潜在的碳汇,而土壤氮贮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原始阔叶红松林 白桦山杨次生林 地下生物量 地下碳 氮贮量
下载PDF
广西黄冕林场次生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 被引量:31
19
作者 张林 罗天祥 +5 位作者 邓坤枚 戴强 黄永 蒋正富 陶明友 曾开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029-2033,共5页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 ,测定了广西黄冕林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林分净第一性生产力 .阔叶林总生物量为 99 96t·hm-2 ,其中地上部分占 6 9 4 1% ,地下部分 (根系 )占30 5 9% .林分叶面积指数为 6 5 0 ...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 ,测定了广西黄冕林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林分净第一性生产力 .阔叶林总生物量为 99 96t·hm-2 ,其中地上部分占 6 9 4 1% ,地下部分 (根系 )占30 5 9% .林分叶面积指数为 6 5 0 .全林净第一性生产力为 2 4 6 5t·hm-2 ·年-1,其中地上部分占 4 4 5 4 % ,根系占 5 5 4 6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生物量 净第一性生产力 细根 叶寿命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林线的生态气候特征 被引量:28
20
作者 何吉成 罗天祥 徐雨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6,共10页
高山林线因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和自身结构的不稳定性而被视为气候变化的"监视器",通过自动微气象站对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var.smithii)林线气象因子的连续监测,探讨了色季拉山高山林线的生态气候特征... 高山林线因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和自身结构的不稳定性而被视为气候变化的"监视器",通过自动微气象站对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var.smithii)林线气象因子的连续监测,探讨了色季拉山高山林线的生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处,年平均温度为1.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4%,全年降水量为892.6 mm,主要集中在6、7、8、9月4个月份。林线最热月平均温度为9.4℃,最冷月平均温度为-6.4℃,年生物温度为3.1℃,温暖指数是11.6℃月,寒冷指数是-55.9℃月,生长季内平均温度为7.7℃,生长季长度为133d,大陆度指数为34.0,湿润指数为217.5。其温暖指数与我国两种山地森林树种祁连圆柏和喜马拉雅冷杉的分布上限较为接近。林线的最热月温度、年生物学温度和生长季平均温度与全国高山林线的平均值十分接近。从全球范围来看,色季拉山林线最热月平均温度9.4℃与全球均值10℃很接近。生长季内10cm深度的土壤均温为6.22℃,接近Krner观测的(6.7±0.8)℃全球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色季拉山 急尖长苞冷杉 温暖指数 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