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罗婧莹 黄熙 +2 位作者 陈德华 程培华 刘群英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11-412,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0例予静滴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60mL,丹参注射液20mL,1次/d。对照组20例仅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1次/d。疗...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0例予静滴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60mL,丹参注射液20mL,1次/d。对照组20例仅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1次/d。疗程均为4周。皮肤硬化程度采用改良的Rodnan评分法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Rodnan评分下降值(10.95±4.5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1.96)(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丹参 系统性硬皮病
下载PDF
老年重症药疹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罗婧莹 陈德华 +1 位作者 黄熙 刘群英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3例老年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所占比例最高,为48.48%;重症药疹中致敏药物以别嘌呤醇占首位,为32.26%;伴有基础...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3例老年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所占比例最高,为48.48%;重症药疹中致敏药物以别嘌呤醇占首位,为32.26%;伴有基础疾病患者的皮疹控制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无基础疾病患者长(t值分别为2.377,2.160,P均<0.05),有肝功损害的患者糖皮质激素起始用量大于无肝功能损害的患者(t=2.278,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起始治疗量与重症药疹类型、是否伴有肝脏损害关系密切;皮疹的控制时间及住院天数与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重症药疹 分析
下载PDF
阿维A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婧莹 黄熙 +2 位作者 陈德华 程培华 刘群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6-87,共2页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在SS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维A酸类药物对SSc有较好疗效。...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在SS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维A酸类药物对SSc有较好疗效。笔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予阿维A口服和不予阿维A口服各治疗15例SSc肢端型患者,并对治疗前、后血清TGF—β1值进行检测,以了解TGF—β1与SSc病情的相关性,同时探讨阿维A治疗SSc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阿维A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结缔组织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罗婧莹 陈德华 黄熙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3-375,共3页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种锌离子依赖的内肽酶,在多种结缔组织疾病中表达异常,与其发病密切相关。本文就MMP-9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结缔组织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结缔组织疾病
下载PDF
儿童重症药疹2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罗婧莹 黄熙 +1 位作者 刘群英 陈德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29-730,共2页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诊治的24例儿童重症药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0例,女14例,致敏药物以抗生素类居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及抗癫痫药,所有患儿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均痊愈。结...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诊治的24例儿童重症药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0例,女14例,致敏药物以抗生素类居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及抗癫痫药,所有患儿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均痊愈。结论儿童重症药疹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重症药疹 分析
下载PDF
不同性别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罗婧莹 陈德华 +2 位作者 黄熙 程培华 刘群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74-575,共2页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好发于女性,男性较少。为了解男性与女性SSc患者在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异同.现对我科2000年7月~2008年7月住院的25例...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好发于女性,男性较少。为了解男性与女性SSc患者在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异同.现对我科2000年7月~2008年7月住院的25例男性SSc患者及45例女性SSc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下载PDF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并发鳞状细胞癌 被引量:1
7
作者 罗婧莹 严文杰 +1 位作者 陈德华 黄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84-685,共2页
报告1例表现为脂溢性角化病样皮损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并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男,52岁。四肢皮肤丘疹、斑块20余年,右手背溃疡2个月。右前臂斑块组织病理检查:同时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及脂溢性角化病的表现。右手背溃疡组织病理表现符合高... 报告1例表现为脂溢性角化病样皮损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并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男,52岁。四肢皮肤丘疹、斑块20余年,右手背溃疡2个月。右前臂斑块组织病理检查:同时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及脂溢性角化病的表现。右手背溃疡组织病理表现符合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发育不良 疣状 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
8
作者 罗婧莹 肖嵘 邱湘宁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3-113,共1页
患者女,62岁,左下肢胫前黄红色硬性斑块7年,无糖尿病史,组织病理符合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关键词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下载PDF
氧化应激指标与系统性硬皮病
9
作者 罗婧莹 赵敬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5期648-650,共3页
系统性硬皮病病因不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参与系统性硬皮病的发病。体内发生氧化应激反应时,一些氧化性指标或抗氧化指标会发生改变,但这些指标种类繁多,难以归纳总结。本文将围绕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中的氧化性指标和抗氧化指标... 系统性硬皮病病因不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参与系统性硬皮病的发病。体内发生氧化应激反应时,一些氧化性指标或抗氧化指标会发生改变,但这些指标种类繁多,难以归纳总结。本文将围绕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中的氧化性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皮病 氧化应激 氧化性指标 抗氧化指标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3在博莱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真皮组织中的表达
10
作者 罗婧莹 赵敬军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7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研究博莱霉素(BLM)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真皮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3的表达,探讨AQP3在硬皮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PBS组和BLM组,每组各30只,以PBS或BLM皮下注射小鼠背部,1次/d,连续28 d,分别于第7、14、28天注射完... 目的研究博莱霉素(BLM)诱导的硬皮病小鼠真皮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3的表达,探讨AQP3在硬皮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PBS组和BLM组,每组各30只,以PBS或BLM皮下注射小鼠背部,1次/d,连续28 d,分别于第7、14、28天注射完毕后处死PBS组及BLM组小鼠各10只,比较皮肤组织中的羟脯氨酸、H_2O_2和真皮AQP3 mRNA及AQP3蛋白水平。结果注射28 d后,BLM组和PBS组小鼠皮肤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3028.900±485.021)和(1484.500±247.071)(μg/g湿重),H_2O_2分别为(30.919±8.278)和(6.357±2.337)(μmol/gprot),真皮AQP3 mRNA分别为(2.090±0.382)和(1.005±0.122),western blots检测真皮AQP3蛋白的相对灰度值为(2.285±0.552)和1,羟脯氨酸、H_2O_2、AQP3 mRNA及AQP3蛋白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QP3在硬皮病小鼠真皮中表达增高,可能与其转运H_2O_2的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3 过氧化氢 硬皮病
下载PDF
外阴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的病理改变与HPV型别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熙 严文杰 +2 位作者 陈德华 罗婧莹 杨凤元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29-931,共3页
目的探讨外阴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的病理形态变化特点及其与HPV型别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性病门诊就诊的未经治疗的肛周、外生殖器部位典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醋酸白试验初筛,收集到80例醋酸白试验阳性的HPV亚临床感染患者... 目的探讨外阴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的病理形态变化特点及其与HPV型别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性病门诊就诊的未经治疗的肛周、外生殖器部位典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醋酸白试验初筛,收集到80例醋酸白试验阳性的HPV亚临床感染患者,对其进行活组织病理及HPV-DNA检测。结果外阴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病理形态特点与典型尖锐湿疣存在差异,高危和低危HPV-DNA型别感染在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组织病理中Ⅰ,Ⅱ型挖空细胞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 HPV低危型和高危型感染导致的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不同,高危型感染中Ⅱ型挖空细胞更为明显,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 尖锐湿疣 亚临床感染 挖空细胞 HPV基因分型
下载PDF
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脱排病毒及药物干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夏利 刘升学 +6 位作者 蒙坚 程培华 陈德华 黄熙 刘群英 罗婧莹 孙文国 《中国性科学》 2013年第8期49-52,55,共5页
目的:探讨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不同状态下无症状排毒情况及与药物干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580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t qua... 目的:探讨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不同状态下无症状排毒情况及与药物干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580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检测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体内血清抗体(HSV-IIgG、IgM及HSV-II IgG、IgM)的分泌情况,分析比较患者不同病程、不同复发频率和有无抗体产生等多种状态下及药物干预后HSV病毒脱排情况。结果:入选的580例患者中,排毒阳性299例(51.6%),DNA质粒数为81-9.9×103copies/ml,平均3.8×103copies/ml。病程超过3年的患者与小于3年的患者比较,排毒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71,P<0.01)。频发患者(每年复发频率大于6次)与少发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1.4140,P<0.01)。血清抗体阳性组HSV脱排病毒阳性率明显低于血清抗体阴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37.8977,P<0.01)。对299例排毒阳性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盐酸伐昔洛韦片(A组)、阿昔洛韦咀嚼片(B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停药后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患者HSV病毒脱排率高达51.6%,病程越长者、复发频率越少者、血清中存在相关抗体者,其排毒检测阳性率越低,此时患者的传染性越小,且排毒阳性患者用药干预后能明显抑制HSV脱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 无症状HSV脱排病毒 荧光定量PCR 排毒质粒数
下载PDF
高效转染体外转录合成的CTGF-siRNA至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嵘 罗婧莹 +5 位作者 刘伏友 杨心洁 邱湘宁 赵会平 苏玉文 文海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3248-3250,3254,共4页
目的研究CTGF-siRNA的体外转录合成及使用专门转染试剂盒将其转染至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转染效率,为将RNA干扰技术深入应用到硬皮病治疗做铺垫。方法体外培养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设计CTGF的siRNA;通过体外转录获得siRNA;将siRNA以S... 目的研究CTGF-siRNA的体外转录合成及使用专门转染试剂盒将其转染至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转染效率,为将RNA干扰技术深入应用到硬皮病治疗做铺垫。方法体外培养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设计CTGF的siRNA;通过体外转录获得siRNA;将siRNA以SilencerTMsiRNALabelingKit标记;用siPORTTMAmine转染至成纤维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结果转染率可高达85.32%。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且可达到理想的转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NA 硬皮病 成纤维细胞 转染
下载PDF
免疫调节剂对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豚鼠模型排毒及IL-2和IL-4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利平 陆富永 +4 位作者 魏娇 杨凤元 蒙坚 罗婧莹 程培华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联合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GH)豚鼠模型的排毒及机体免疫的情况,借以揭示人类亚临床型GH患者联合服用免疫调节剂后的疗效。方法以人单纯疱疹病毒(HSV)-2Sav感染从未感染过HSV的雌...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联合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亚临床型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GH)豚鼠模型的排毒及机体免疫的情况,借以揭示人类亚临床型GH患者联合服用免疫调节剂后的疗效。方法以人单纯疱疹病毒(HSV)-2Sav感染从未感染过HSV的雌性中华彩豚,建成GH豚鼠模型,待其症状好转后,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豚鼠外生殖器及生殖道拭子HSV-DNA的阳性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出其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的浓度,再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及用药组比较。结果亚临床型GH豚鼠模型仍有HSV排泌,且其IL-2浓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IL-4浓度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用药组的豚鼠HSV-DNA阳性率明显减少,而其血清IL-2浓度高于亚临床GH豚鼠模型组,IL-4的水平低于亚临床GH豚鼠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临床型GH豚鼠模型确实存在HSV排泌,同时其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也发生了异常,匹多莫德联合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后不仅能减少HSV排泌,还能改善机体免疫失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器疱疹 亚临床型 匹多莫德 铜绿假单胞菌 单纯疱疹病毒 白细胞介素
下载PDF
ICAM-1在先天性血管瘤激光干预前后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熙 宋宜慧 +1 位作者 罗婧莹 杨凤元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94-596,604,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先天性血管瘤患儿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干预前后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50例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激光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与血管瘤组织中ICAM-1的水平及健康对照...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先天性血管瘤患儿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干预前后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50例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激光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与血管瘤组织中ICAM-1的水平及健康对照组患儿血清和皮肤组织中的ICAM-1水平,将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术前分别与健康体检者,激光干预后sICAM-1及m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激光干预前先天性血管瘤患儿血清sICAM-1的水平(566.92±51.39)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8.01±38.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1个月sICAM-1水平(418.40±55.89)μg/L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血管瘤组织中mICAM-1显著高于干预后及正常皮肤组织,干预后1个月mICAM-1表达较干预前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ICAM-1可能是先天性血管瘤分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一个临床生物检测指标,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婴幼儿先天性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先天性血管瘤 激光
下载PDF
桂林市2008~2010年艾滋病自愿咨询及检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熙 宋宜慧 +2 位作者 陈德华 罗婧莹 杨凤元 《内科》 2011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了解艾滋病自愿咨询及检测人群的HIV感染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由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医护人员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艾滋病咨询及免费检测门诊(VCT门诊)的1 232例求询者进行HIV抗体(ELISA法)初筛检测... 目的了解艾滋病自愿咨询及检测人群的HIV感染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由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医护人员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艾滋病咨询及免费检测门诊(VCT门诊)的1 232例求询者进行HIV抗体(ELISA法)初筛检测,并对确诊试验阳性的患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 232例求询者中75例HIV阳性(6.09%)。75例HIV阳性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6例,其中外省流动人口3例。年龄3~78岁,其中21~40岁者39例(52.0%)。结论艾滋病的发病仍保持低流行状态,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检测及健康教育干预,更好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自愿咨询 HIV检测 干预
下载PDF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硬皮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肖嵘 罗婧莹 +1 位作者 刘伏友 文海泉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4年第2期88-90,共3页
硬皮病病因不清 ,由转化生长因子 β诱导产生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通过整合素介导的信号途径 ,使成纤维细胞获得趋化活性及有丝分裂活性 ,导致胶原合成增多 ,并与动脉内膜增殖及血栓形成相... 硬皮病病因不清 ,由转化生长因子 β诱导产生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通过整合素介导的信号途径 ,使成纤维细胞获得趋化活性及有丝分裂活性 ,导致胶原合成增多 ,并与动脉内膜增殖及血栓形成相关。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调控与其启动子上的Smad结合位点及转化生长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硬皮病 CTGF 上皮细胞 致病作用
下载PDF
围刺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谢意杰 赵敬军 +6 位作者 姜淼 袁萍 马余鸿 高清云 沈亮亮 罗婧莹 张莉莉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9期20-23,共4页
目的:观察围刺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门诊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加巴喷丁治疗,治疗组在加巴喷丁口服的基础上联合围刺治疗,疗程均为6周。对两... 目的:观察围刺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门诊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加巴喷丁治疗,治疗组在加巴喷丁口服的基础上联合围刺治疗,疗程均为6周。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6周后的疼痛VAS评分、持续睡眠时间、SF-36评分进行比较,对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持续睡眠时间、SF-36评分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3、6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 05),但治疗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P <0. 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以眩晕、嗜睡、共济失调为主,均未行特殊处理后自愈。结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围刺联合加巴喷丁的方法进行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睡眠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该联合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针刺疗法 围刺法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感染性荨麻疹65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群英 罗婧莹 +1 位作者 陈德华 严文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03-1204,1208,共3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荨麻疹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入选的110例感染性荨麻疹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予头孢类抗生素或抗病毒类静滴,同时口服依巴斯丁片(<6岁儿童口服地氯雷他定),1次/d,共7d。治疗... 目的探讨感染性荨麻疹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入选的110例感染性荨麻疹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予头孢类抗生素或抗病毒类静滴,同时口服依巴斯丁片(<6岁儿童口服地氯雷他定),1次/d,共7d。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滴,1次/d,共7d。结果治疗结束时即7d后治疗组痊愈率81.54%、有效率96.92%;对照组痊愈率62.22%、有效率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后治疗组痊愈率98.67%、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率91.11%、有效率97.7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感染性荨麻疹较常规治疗的效果好,尤其适用于感染性荨麻疹有激素禁忌证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荨麻疹 感染性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硬皮病动物模型建模药物最适浓度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陆晓凤 罗婧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用博来霉素(BLM)制作硬皮病动物模型的最适浓度。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各实验组小鼠分别皮下注射200、700和1 000μg/ml浓度的BLM,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注射4周后处死... 目的探讨用博来霉素(BLM)制作硬皮病动物模型的最适浓度。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各实验组小鼠分别皮下注射200、700和1 000μg/ml浓度的BLM,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注射4周后处死小鼠,取注射部位皮肤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Masson染色、真皮羟脯氨酸含量检测及真皮厚度检测。结果 700和1 000μg/ml浓度的BLM成功建模,但1 000μg/ml的浓度可导致小鼠皮肤浅表溃疡。结论硬皮病动物模型成功与否与BLM药物浓度高低关系密切,700μg/ml博莱霉素浓度具有较好的建模效果,且不会出现皮肤溃疡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博来霉素 动物模型 最适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