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复合型前陆盆地单井埋藏史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罗寿兵 杨光 +2 位作者 曾庆 于佳男 宋明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37,124-125,共4页
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分析地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油气运聚史的基础,是盆地构造分析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四川复合型前陆盆地地层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期次、钻井取得的地层厚度和岩性资料的分析,利用地层分段回剥技术,编制了33口探井单井埋... 地层埋藏史研究是分析地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油气运聚史的基础,是盆地构造分析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四川复合型前陆盆地地层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期次、钻井取得的地层厚度和岩性资料的分析,利用地层分段回剥技术,编制了33口探井单井埋藏史图件。研究结果表明:①埋藏史曲线可划分出5种沉降类型,不同类型沉降曲线代表了不同的地质意义;②前陆盆地靠造山带一侧的沉降较靠稳定陆块一侧的沉降大,但也有例外;③从沉降量来看,自晚三叠世以来,川西中部都江堰附近的沉降量达9 500m,川北通江附近则为7 200m,分析认为这是造山带载荷与沉积载荷不同所致;④四川复合型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应是挠曲负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合型前陆盆地 埋藏史 地层 剥蚀厚度 去压实校正 沉降量 挠曲负载
下载PDF
四川盆地米仓山东端—大巴山西段前缘构造建模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被引量:7
2
作者 罗寿兵 曾庆 +2 位作者 涂涛 宋明玮 何颋婷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为指导,在分析构造样式、滑脱层系的基础上,结合地表、钻井资料建立了构造模型,进行构造精细解释,分析了构造的三维展布特征。认为:工区受力环境符合推土机模型,为递进挤压渐弱模式,构造以... 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为指导,在分析构造样式、滑脱层系的基础上,结合地表、钻井资料建立了构造模型,进行构造精细解释,分析了构造的三维展布特征。认为:工区受力环境符合推土机模型,为递进挤压渐弱模式,构造以逆冲推覆为主;剖面上,中、下三叠统地层增厚现象是断层导致地层重复引起的,特别是三叠系嘉陵江组膏岩层是区域滑脱层,深部断层、浅部断层及其内部断层都使其地层重复增厚;以嘉四段、志留系为界,构造在纵向上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相关褶皱 前陆盆地 构造样式
下载PDF
黑墩目标区的构造几何学分析
3
作者 罗寿兵 陈伟 +1 位作者 王洪峰 洪余刚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3,共4页
黑墩目标区是新疆三塘湖盆地的一个三级构造单元,在燕山晚期—喜山期遭受强烈挤压作用,地层变形强烈,构造复杂。搞清楚目标区的构造特征成为寻找油气的首要任务。通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及可视化计算机技术对目标区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解... 黑墩目标区是新疆三塘湖盆地的一个三级构造单元,在燕山晚期—喜山期遭受强烈挤压作用,地层变形强烈,构造复杂。搞清楚目标区的构造特征成为寻找油气的首要任务。通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及可视化计算机技术对目标区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解释,客观地认识到断层转折褶皱、生长断层转折褶皱及复合型三角构造楔是黑墩目标区的主要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构造几何学 断层 平衡剖面
下载PDF
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四川复合前陆盆地初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曾庆 杨光 +4 位作者 罗寿兵 周建文 徐世琦 唐大海 宋明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33,124,共5页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对该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2008—2010年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研究的成果,将川西前陆盆地和大巴山前陆盆地合二为一,通称为四川前陆盆地,并给出了支持这一观点的4点主要证据,即: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机制对前陆盆地的影响、"形"与"质"两方面的统一性、共同拥有同一个前陆隆起带。重点分析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过程、原型盆地与主控造山带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前陆盆地经历了不同时期由不同造山带控制、沉积范围变化大、沉积中心频繁迁移的复杂演化过程,不同类型盆地的垂向叠置,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横向叠加,构成了多造山带控制下的复合型前陆盆地。最后,对盆地构造区带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造山带后缘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前缘出露前锋逆掩推覆构造带、造山带山前隐伏前锋构造带、前陆盆地中央坳陷带、前陆盆地前缘斜坡带、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区等6个一级构造带以及15个次级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前陆盆地 川西盆地 大巴山前陆盆地 多造山带控制 复合型前陆盆地 南秦岭构造带 广域前陆盆地 构造区带划分
下载PDF
HSE管理模式在孤岛作业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寿兵 贾斐 +2 位作者 廖林 袁美 牛孝海 《钻采工艺》 CAS 2003年第6期94-95,共2页
介绍了HSE管理体系在孤岛油田 9- 712井检拔绕丝填砂注灰作业中的应用情况 ,探讨了在小修作业现场实施HSE模式管理的措施。由于HSE管理的成功运用 ,该井达到了零误工时、无井下作业及设备事故及没有工伤事故的目标 ,作业一次成功 ,施工... 介绍了HSE管理体系在孤岛油田 9- 712井检拔绕丝填砂注灰作业中的应用情况 ,探讨了在小修作业现场实施HSE模式管理的措施。由于HSE管理的成功运用 ,该井达到了零误工时、无井下作业及设备事故及没有工伤事故的目标 ,作业一次成功 ,施工工序全优率 1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HSE管理模式 孤岛作业系统 质量管理方法 现代化管理
下载PDF
应用三维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精细预测双家坝区块飞仙关组鲕滩储集体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微 王科 +2 位作者 罗寿兵 魏小薇 丁孔芸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3年第4期9-11,53,共4页
以往的研究认为川东地区双家坝七里8井以南区块处于台缘相带,是飞仙关组鲕滩发育的有利地区。将三维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及新钻井资料相结合,分析认为双家坝区块七里8井以南是靠台内或台缘内的相带,而台缘相带分布在双家坝区块北部,即七里... 以往的研究认为川东地区双家坝七里8井以南区块处于台缘相带,是飞仙关组鲕滩发育的有利地区。将三维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及新钻井资料相结合,分析认为双家坝区块七里8井以南是靠台内或台缘内的相带,而台缘相带分布在双家坝区块北部,即七里8—七里22井之间,是鲕滩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在此基础上,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识别出鲕滩储层的分布,进一步深化了该区块飞仙关组鲕滩储集体认识,对拓展该区块的勘探领域,具有技术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双家坝区块 三维地震 波形分类技术 鲕滩储层预测
下载PDF
龙泉山构造带构造特征及扭动形迹成因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于佳男 李忠权 +2 位作者 曾庆 李洪奎 罗寿兵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3年第3期1-3,7,共3页
龙泉山构造带位于川西前陆盆地凹陷带与前陆斜坡带之间,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块。通过地表地层陡带、断层分布特征研究,结合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及钻井资料,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建立了龙泉山构造带的构造模型,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认为其构... 龙泉山构造带位于川西前陆盆地凹陷带与前陆斜坡带之间,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块。通过地表地层陡带、断层分布特征研究,结合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及钻井资料,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建立了龙泉山构造带的构造模型,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认为其构造特征在剖面上可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在平面上可分为南、中、北三段。针对龙泉山背斜扭动形迹的成因,从南北段构造样式差异、构造应力、构造运动期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泉山 构造特征 构造模型 扭动形迹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滩相白云岩多重成因机理及叠加效应 被引量:48
8
作者 田景春 林小兵 +4 位作者 张翔 彭顺风 杨辰雨 罗寿兵 徐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9-686,共8页
本文以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滩相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野外剖面资料、钻井资料、测试分析资料,对栖霞组滩相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其叠加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的规模变化较大,从不到1米至几十米不等,区域... 本文以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滩相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野外剖面资料、钻井资料、测试分析资料,对栖霞组滩相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其叠加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的规模变化较大,从不到1米至几十米不等,区域上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盆内其它地区零星发育。白云岩的发育与沉积背景关系密切,其中分布于盆地西部的白云岩为台地边缘滩相沉积背景,而盆地内零星分布主要为台内滩沉积背景。栖霞组白云岩成因包括三种类型:(1)高能滩混合水白云岩化形成的白云岩;(2)埋藏白云岩化形成的白云岩;(3)热液白云岩化形成的白云岩。其中,高能滩混合水白云岩化形和热液白云岩化为主要的白云岩化作用。现今无论是在野外剖面还是钻井岩心中所看到的白云岩为多种白云岩化作用的叠加结果,叠加效应体现在白云石晶体形态上、碳氧同位素和包裹体温度上。在白云岩形成过程中,滩相沉积是白云岩化的基础;不同类型的白云岩化作用是关键;裂缝的发育为白云岩化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栖霞组 白云岩 成因机理 叠加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