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具身模拟、共情与社会认知:柏林学派对电影理论的启示
1
作者
罗杰·f.库克
韩晓强
《电影评论》
2023年第7期114-128,共15页
作为一个另类的德国电影运动,柏林学派兴起于1990年代末,但其发展既不顺利,也夹杂着某种程度的特立独行。该学派的导演通常拒绝概念加身,即否认他们的电影创作构成了一个学派或一种运动。尽管如此,随着托马斯·阿斯兰、克里斯蒂安...
作为一个另类的德国电影运动,柏林学派兴起于1990年代末,但其发展既不顺利,也夹杂着某种程度的特立独行。该学派的导演通常拒绝概念加身,即否认他们的电影创作构成了一个学派或一种运动。尽管如此,随着托马斯·阿斯兰、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安格拉·夏娜莱克等一众柏林影视学院毕业生于90年代中期开始以类似但绝非同质的方式制作电影时,德国电影的新方向已然拉开了大幕。柏林学派这一称号最早出现于对夏娜莱克2001年电影《马赛》的评论中,继而被其他德国影评人广泛采纳。随着该名号的传播,这一新标签下的创作者日渐增长,到新世纪的最初几年,第二波年轻的德国和奥地利导演已经开始制作类似于其三位前辈导演那样的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电影
影评人
影视学院
柏林学派
社会认知
电影创作
莱克
安格拉
原文传递
题名
具身模拟、共情与社会认知:柏林学派对电影理论的启示
1
作者
罗杰·f.库克
韩晓强
机构
不详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电影评论》
2023年第7期114-128,共15页
文摘
作为一个另类的德国电影运动,柏林学派兴起于1990年代末,但其发展既不顺利,也夹杂着某种程度的特立独行。该学派的导演通常拒绝概念加身,即否认他们的电影创作构成了一个学派或一种运动。尽管如此,随着托马斯·阿斯兰、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安格拉·夏娜莱克等一众柏林影视学院毕业生于90年代中期开始以类似但绝非同质的方式制作电影时,德国电影的新方向已然拉开了大幕。柏林学派这一称号最早出现于对夏娜莱克2001年电影《马赛》的评论中,继而被其他德国影评人广泛采纳。随着该名号的传播,这一新标签下的创作者日渐增长,到新世纪的最初几年,第二波年轻的德国和奥地利导演已经开始制作类似于其三位前辈导演那样的电影。
关键词
德国电影
影评人
影视学院
柏林学派
社会认知
电影创作
莱克
安格拉
分类号
J90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具身模拟、共情与社会认知:柏林学派对电影理论的启示
罗杰·f.库克
韩晓强
《电影评论》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