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芦竹属菌草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1
作者 蔡杨星 林冬梅 +5 位作者 曹秀明 刘斌 林辉 罗海凌 刘凤山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48,共8页
【目的】筛选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该类菌草耐盐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2个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试材,对150 mmol·L^(-1) NaCl溶液处理后腋芽萌发期的各个指标(芽长、根长、芽鲜质量、根鲜... 【目的】筛选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该类菌草耐盐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2个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试材,对150 mmol·L^(-1) NaCl溶液处理后腋芽萌发期的各个指标(芽长、根长、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测定。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供试品种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150 mmol·L^(-1) NaCl胁迫下,所有供试品种的发芽势均降低,芽长、根长、芽鲜质量和根鲜质量都减小;除LZ_NO.1、LZ_NO.3和LZ_NO.7外,其他品种的发芽率均下降;活力指数受盐胁迫的影响最大。基于各指标耐盐系数隶属函数值的临近度对12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LZ_NO.1、LZ_NO.3和LZ_NO.7为一类,属高耐盐型;LZ_NO.2、LZ_NO.4和LZ_NO.6为一类,属盐敏感型。【结论】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芦竹属菌草品种为LZ_NO.1、LZ_NO.3和LZ_NO.7;根据活力指数可判定芦竹属菌草品种的质量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竹属菌草 腋芽萌发 耐盐性 隶属函数分析法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鲜菌草工厂化周年瓶栽银耳质量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兴生 林占熺 +5 位作者 林冬梅 林辉 罗海凌 王泽辉 马运龙 钟思钦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评价鲜菌草工厂化周年瓶栽银耳的质量和安全性,以木屑、棉籽壳原料为对照,利用‘绿洲1号’鲜菌草为主要原料工厂化周年瓶栽银耳,测定不同配方栽培组银耳子实体蛋白质、氨基酸、总糖、粗多糖、多糖肽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及重金属含量、农... 为评价鲜菌草工厂化周年瓶栽银耳的质量和安全性,以木屑、棉籽壳原料为对照,利用‘绿洲1号’鲜菌草为主要原料工厂化周年瓶栽银耳,测定不同配方栽培组银耳子实体蛋白质、氨基酸、总糖、粗多糖、多糖肽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及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棉酚含量,分析其质量和安全性.结果显示:‘绿洲1号’鲜菌草配方栽培组(F1)工厂化栽培的银耳,其蛋白质含量分别比木屑配方栽培组(CK1)、棉籽壳配方栽培组(CK2)高8.7%、53.2%,且差异显著;F1的总糖含量与CK1相同;F1的氨基酸总量分别比CK1、CK2高6.7%、46.1%,且差异显著;在棉籽壳栽培料中加入鲜菌草可提高银耳子实体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F1的粗多糖含量分别比CK1、CK2高5.0%、6.8%;F1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且不含棉酚.综上,用‘绿洲1号’鲜菌草工厂化瓶栽可提高银耳的质量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菌草 银耳 工厂化周年栽培 质量和安全
下载PDF
芦竹属菌草品种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碳氮比 被引量:1
3
作者 林辉 罗海凌 +4 位作者 张双双 陈晓斌 苏德伟 林占熺 林冬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5,共5页
为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合不同用途的大面积推广的芦竹属菌草品种,对引种的8个芦竹品种(Lz1~8)进行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碳氮比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在相同时间,Lz3、Lz5没有抽穗,其余品种有抽穗;在产量上,8个芦竹材料产量... 为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合不同用途的大面积推广的芦竹属菌草品种,对引种的8个芦竹品种(Lz1~8)进行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碳氮比等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在相同时间,Lz3、Lz5没有抽穗,其余品种有抽穗;在产量上,8个芦竹材料产量差异极显著水平可分为3个等次,按产量高低分别是Lz4、Lz2、Lz1、Lz8,Lz3、Lz7,Lz5、Lz6.Lz4产量是Lz6的5.2倍.不同地区的芦竹之间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14.55%~79.74%,其中以单株质量变异系数最大,叶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在净光合速率方面,Lz6与其他地区的芦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净光合速率最高的3个为Lz4、Lz2、Lz1,且差异不显著,与产量高低基本一致.8个品种碳氮比差别较小(40.42~51.92).Lz4、Lz2、Lz1、Lz8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较好、产量潜力较大,可作为芦竹属菌草的核心种质,其碳氮比差异不显著,可作为食用菌栽培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竹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碳氮比
下载PDF
巨菌草根际高效解磷菌的筛选 被引量:3
4
作者 周童晖 卜建超 +5 位作者 张皓珊 苏德伟 林辉 罗海凌 林冬梅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2,共7页
为丰富解磷微生物菌肥种质资源库,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巨菌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高效解磷微生物PJS-18,并对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解磷、促生作用的研究.经检测,PJS-18菌株溶磷指数为2.19,产生的可溶性磷含量达82.87 mg·L... 为丰富解磷微生物菌肥种质资源库,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巨菌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高效解磷微生物PJS-18,并对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解磷、促生作用的研究.经检测,PJS-18菌株溶磷指数为2.19,产生的可溶性磷含量达82.87 mg·L^(-1),碱性磷酸酶活性为87.17μmol·min^(-1)·L^(-1).通过16S rDNA分子鉴定及表观测定初步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添加低浓度PJS-18菌液对小麦苗具有较强的促生作用,株高、主根长较有机肥对照组提高了12.01%、14.93%;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较有机肥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07%、21.70%;根系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较有机肥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3.30%、56.79%、3.13%、60.00%.综上,PJS-18菌株具有高效解磷能力,有良好的促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解磷菌 PJS-18菌株
下载PDF
不同pH值的菌草培养基对4种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海凌 林兴生 +2 位作者 林辉 林占熺 罗德金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66-167,共2页
研究不同pH值的菌草培养基栽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香菇(Lentinus edodes)、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丝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平菇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5-9,最适6-7,pH值为6时菌丝... 研究不同pH值的菌草培养基栽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香菇(Lentinus edodes)、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丝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平菇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5-9,最适6-7,pH值为6时菌丝长速最快,为6.375mm/d;毛木耳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5-9,最适7-6,pH值为7时菌丝长速最快,为3.600mm/d;香菇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4-9,最适6-5,pH值为6时菌丝长速最快,为3.250mm/d;灵芝菌丝生长pH值适宜范围4-9,最适7-6,pH值为7时菌丝长速最快,为5.350mm/d;4种真菌菌丝均随酸性和碱性的增强,生长速度变慢,菌丝长势也变弱,在最适pH值条件下,4种菌丝的生长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平菇、灵芝、毛木耳、香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菌丝生长 PH值
下载PDF
荒坡地种植巨菌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69
6
作者 林兴生 林占熺 +5 位作者 林冬梅 林辉 罗海凌 胡应平 林春梅 朱朝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304-4312,共9页
研究种植于荒坡地、不同生长年限(1、2、3、5a)的巨菌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巨菌草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培养72—96 h变化最明显,培养144 h后各土壤AWCD值均达... 研究种植于荒坡地、不同生长年限(1、2、3、5a)的巨菌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巨菌草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培养72—96 h变化最明显,培养144 h后各土壤AWCD值均达到最大值。总体上AWCD值大小依次为:2年生>3年生>1年生>5年生>CK,不同生长年限的巨菌草土壤AWCD值均比对照高,且差异显著,2年生AWCD值最高,其次为3年生,1年生、5年生巨菌草土壤AWCD值差异不显著。对培养96 h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特性进行主成分分析,31个碳源中提取的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8个,其中主成分1至主成分8分别能够解释变量方差的25.39%、18.89%、11.28%、9.31%、6.84%、5.60%、5.26%、4.71%,合计解释变量方差的87.27%;主成分1、主成分2能够区分不同生长年限巨菌草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2年生、3年生巨菌草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CK相比,差异显著;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碳源主要是糖类,氨基酸,羧酸和多聚物,与主成分2显著相关的碳源主要是氨基酸。不同生长年限的巨菌草的Shannon(H)、均匀度、Brillouin指数均高于CK,且差异显著,2年生与3年生差异不显著,1年生与5年生差异不显著。总体上不同生长年限巨菌草的土壤的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比对照高,其中3年生巨菌草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对照高98.20%,5年生巨菌草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比对照高93.2%;除1年生巨菌草外,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在荒坡地种植巨菌草,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荒坡地种植巨菌草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菌草作为生物质燃料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1
7
作者 林兴生 林占熺 +5 位作者 林冬梅 林辉 罗海凌 胡应平 林春梅 朱朝枝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2-86,共5页
以生长3个月、1 a、2 a的巨菌草、象草、芦竹、五节芒等4种菌草为材料,对其进行作为生物质燃料的工业分析和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菌草的干燥基灰分含量为5.85%-18.25%,挥发分含量为64.28%-75.79%,固定碳含量为15.70%-19.5... 以生长3个月、1 a、2 a的巨菌草、象草、芦竹、五节芒等4种菌草为材料,对其进行作为生物质燃料的工业分析和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菌草的干燥基灰分含量为5.85%-18.25%,挥发分含量为64.28%-75.79%,固定碳含量为15.70%-19.54%,全硫含量为0.12%-0.76%;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为14.67-18.49 MJ.kg-1,是原煤发热量的70.0%-88.3%,空干基高位发热量为14.27-18.20 MJ.kg-1,是原煤发热量的68.2%-86.9%;巨菌草、芦竹和五节芒不同生长期的干燥基挥发分含量、固定碳含量、发热量不同,且随着生长期延长呈先升后降趋势,生长1 a时达到最高,最适宜作为生物质燃料,4种菌草中,芦竹的发热量最高。菌草作为生物质燃料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不同生长期 生物质燃料 工业分析 燃烧特性
下载PDF
低温胁迫5种菌草的抗寒性评价 被引量:48
8
作者 林兴生 林占熺 +5 位作者 林冬梅 林辉 罗海凌 胡应平 林春梅 朱朝枝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7-234,共8页
研究莱竹、芦竹、巨菌草、象草、稗草等5种菌草的抗寒能力,分别以3,0,-5,-10,-15,-20℃等不同的温度处理,模拟低温胁迫,测定电解质渗透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 研究莱竹、芦竹、巨菌草、象草、稗草等5种菌草的抗寒能力,分别以3,0,-5,-10,-15,-20℃等不同的温度处理,模拟低温胁迫,测定电解质渗透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及恢复试验后的死亡率,结果表明,莱竹、芦竹、巨菌草、象草、稗草等5种菌草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12.05,-21.28,0.69,0.18,-1.98℃;通过隶属函数法对各生理指标进行综合分析,5种菌草抗寒能力强弱为芦竹>莱竹>稗草>象草>巨菌草,该结果与恢复试验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抗寒能力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种植密度与施肥对巨菌草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林兴生 林辉 +3 位作者 林冬梅 罗海凌 胡应平 林占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5-1528,共4页
以巨菌草为试验草种,通过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对其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探明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巨菌草分蘖数、茎粗减小,株高、鲜草产量先升后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株行距80cm&#... 以巨菌草为试验草种,通过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对其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探明高产栽培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巨菌草分蘖数、茎粗减小,株高、鲜草产量先升后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株行距80cm×60cm(20 833丛·hm^(-2));以有机肥或废菌料作基肥,适宜施肥量为3 000kg·hm^(-2);在基肥基础上进行尿素或复合肥追肥,适宜追肥量为75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种植密度 施肥 农艺性状 生产性能
下载PDF
5种菌草苗期抗盐性的评价 被引量:28
10
作者 林兴生 林占熺 +5 位作者 林冬梅 林辉 罗海凌 胡应平 林春梅 朱朝枝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201,共7页
为探明莱竹、芦竹、巨菌草、象草、稗草等5种菌草苗期的抗盐能力,分别以0(CK)、50、100、150、200、250 mmol.L-1NaCl处理模拟盐胁迫,测定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细... 为探明莱竹、芦竹、巨菌草、象草、稗草等5种菌草苗期的抗盐能力,分别以0(CK)、50、100、150、200、250 mmol.L-1NaCl处理模拟盐胁迫,测定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及恢复试验后植株的死亡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5种菌草植株的死亡率、细胞膜透性呈升高的趋势;稗草、巨菌草、象草的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MD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莱竹、芦竹的SOD、POD、CAT活性,MDA含量呈升高的趋势;稗草、莱竹、象草、巨菌草、芦竹的半致死NaCl胁迫浓度分别为132.6、129.8、105.9、114.9、164.1 mmol.L-1,其生理指标平均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58、0.43、0.94、0.06、0.02,5种菌草抗盐能力的强弱为:芦竹>稗草>莱竹>巨菌草>象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抗盐能力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日本红枫‘青龙’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红英 辛全伟 +5 位作者 林兴生 罗海凌 林辉 马志慧 严少娟 兰思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4-47,共4页
以青龙半木质化枝条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诱导途径,建立起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启动培养基为WPM+0.05mg/LTDZ+30g/L蔗糖+6.5g/L琼脂,启动率为96.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0.06mg/LTDZ+0.3mg/LIBA+6.5g/L琼脂+30g/L蔗糖,继代周期30d... 以青龙半木质化枝条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诱导途径,建立起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启动培养基为WPM+0.05mg/LTDZ+30g/L蔗糖+6.5g/L琼脂,启动率为96.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0.06mg/LTDZ+0.3mg/LIBA+6.5g/L琼脂+30g/L蔗糖,继代周期30d,增殖系数高达4.8;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0.3mg/LNAA+6.5g/L琼脂+30g/L蔗糖,培养30d,其生根率达96.7%。炼苗后,移栽到珍珠岩∶蛭石∶泥炭土体积比为1∶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红枫'青龙’ 组织培养 最佳培养基 快速繁殖
下载PDF
不同生长时期竹荪覆土层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及其酶活性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苏德伟 林辉 +6 位作者 林春梅 王培丹 林兴生 林占熺 罗海凌 姚俊新 郑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70-1174,共5页
以棘托竹荪为材料,在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进行田间试验,对不同生长时期竹荪覆土层中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竹荪生长过程中,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依次增加29.76%、262.30%、201.... 以棘托竹荪为材料,在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进行田间试验,对不同生长时期竹荪覆土层中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竹荪生长过程中,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依次增加29.76%、262.30%、201.12%,其中现蕾期,细菌所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比例达到了99.75%;土壤pH呈递减趋势,全氮和全磷有所增加,桃形期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时期,而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与现蕾期含量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桃形期达到最大值,其中成熟期土壤中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它时期,表明土壤肥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这与竹荪生长消耗土壤中大量营养物质造成肥力降低也是相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荪 土壤 微生物 理化性质 酶活性
下载PDF
菌草鹿角灵芝新菌株栽培特性及活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兴生 林占熺 +3 位作者 林辉 林冬梅 罗海凌 胡应平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1-185,共5页
为拓展灵芝栽培原料和应用灵芝新菌株,采用菌草栽培灵芝及其蛋白质、氨基酸、多糖、三萜分析方法,对引进灵芝菌株南GL11进行鹿角灵芝栽培特性研究及营养和有效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南GL11与当地主栽培品种韩芝1号进行鹿角灵芝栽培时,... 为拓展灵芝栽培原料和应用灵芝新菌株,采用菌草栽培灵芝及其蛋白质、氨基酸、多糖、三萜分析方法,对引进灵芝菌株南GL11进行鹿角灵芝栽培特性研究及营养和有效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南GL11与当地主栽培品种韩芝1号进行鹿角灵芝栽培时,灵芝南GL11呈鹿角状,韩芝1号为念珠状,南GL11形状优于韩芝1号.菌草鹿角灵芝南GL11菌柄显著长于韩芝1号,比其长7.4%,菌柄直径略比韩芝1号粗,但无显著差异;鲜芝、干芝产量均显著高于韩芝1号,分别高40.9%、21.4%,其鲜干比分别为2.55、2.18;菌草栽培南GL11鹿角灵芝的多糖、总三萜含量分别比韩芝1号高28.57%、10.2%,差异显著;其粗蛋白与氨基酸含量略低于韩芝1号,但差异不显著,二者氨基酸组分相同,均检出十七种氨基酸,色氨酸则可能因酸分解未能检出.南GL11鹿角栽培时,形状好,产量高,有效活性成分高,具较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角灵芝 菌草 栽培特性 活性成分
下载PDF
利用紫外线和EMS诱变选育高产枯草芽孢杆菌 被引量:8
14
作者 卞承荫 黄舒婷 +5 位作者 潘大仁 林辉 林冬梅 罗海凌 林兴生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2-315,共4页
以豆豉溶栓酶产生菌株蜡状芽胞杆菌LD-8547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的复合诱变选育高产枯草芽孢杆菌.用正交试验法优化EMS的诱变条件,得到最佳诱变条件,即在1 mL体系中,EMS用量20μL,诱变时间20min,菌液浓度1×108... 以豆豉溶栓酶产生菌株蜡状芽胞杆菌LD-8547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的复合诱变选育高产枯草芽孢杆菌.用正交试验法优化EMS的诱变条件,得到最佳诱变条件,即在1 mL体系中,EMS用量20μL,诱变时间20min,菌液浓度1×108个·mL-1.最终经过初筛和复筛得到了1株产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对该菌株连续传代发酵培养5代,发现其产酶能力稳定,酶活力保持在16351 U·mL-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溶栓酶 紫外诱变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 诱变育种
下载PDF
菌草灵芝菌糟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双双 陈晓斌 +5 位作者 林应兴 罗海凌 林辉 林兴生 林占熺 兰海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79,共5页
选取10头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和体重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按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的基础日粮中用1.5 kg·头-1·d-1菌草灵芝菌糟替代1 kg·头-1·d-1甜... 选取10头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和体重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按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的基础日粮中用1.5 kg·头-1·d-1菌草灵芝菌糟替代1 kg·头-1·d-1甜菜粕,研究菌草灵芝菌糟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奶牛的产奶量分别比试验前降低16.85%和14.29%,表明以菌糟替代部分甜菜粕可延缓泌乳中期奶牛产奶量降低的趋势;两组间的乳常规成分,血液中葡萄糖、胆固醇的浓度,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的血液尿素氮浓度与对照组相比降低13.26%,差异显著(P<0.05);试验后两组间的牛奶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提高56.67%;试验组每头奶牛每年可节约饲料成本529.25元,经济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灵芝菌糟 奶牛 生产性能 生化指标
下载PDF
自然生境低温胁迫对留茬巨菌草再生特性的影响及再生能力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苏德伟 林辉 +2 位作者 罗海凌 林冬梅 林占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47-754,共8页
【目的】为留茬巨菌草在砒砂岩区以及我国中部适宜地区自然条件下的越冬储备、高产稳产、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留茬巨菌草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自然生境低温胁迫后的出苗时间、出苗率、成苗率、出苗力指数、植株高度、分蘖... 【目的】为留茬巨菌草在砒砂岩区以及我国中部适宜地区自然条件下的越冬储备、高产稳产、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留茬巨菌草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自然生境低温胁迫后的出苗时间、出苗率、成苗率、出苗力指数、植株高度、分蘖数量、分蘖能力、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数量、地上部分含水量、鲜重、新根长度、新根数量、新根长度/株高的比值等再生特性,综合评价不同自然生境及其不同胁迫温度后留茬巨菌草的再生能力。【结果】随着胁迫温度降低,出苗时间增加,出苗率、成苗率、出苗力指数、植株高度、分蘖数量、分蘖能力、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数量、地上部分含水量、鲜重、新根长度、新根数量等降低,新根长度/株高的比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不同自然生境再生能力强弱为:沟坝地>坡耕地;同一自然生境不同胁迫温度后再生能力强弱为:5℃>0℃>-5℃>-10℃>-15℃。【结论】为了确保其再生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建议在冬季温度不低于0℃(胁迫积温大于-12℃)、土壤具有一定保水能力的地区开展连茬多年生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境 巨菌草 留茬 低温胁迫 再生能力
下载PDF
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及多样性对甲烷释放及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红英 辛全伟 +5 位作者 林兴生 罗海凌 林辉 严少娟 刘文莉 兰思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565-8574,共10页
为了研究人工湿地处理中碳/氮水平的废水时植物种类及多样性对系统甲烷释放及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我们构建了实验尺度的人工湿地微宇宙实验系统。选取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和海寿花(Pontederia cordata L.)2种人工湿地常用、景... 为了研究人工湿地处理中碳/氮水平的废水时植物种类及多样性对系统甲烷释放及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我们构建了实验尺度的人工湿地微宇宙实验系统。选取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和海寿花(Pontederia cordata L.)2种人工湿地常用、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在系统中配置了单种处理和两物种混种处理。结果表明:千屈菜与海寿花混种系统的甲烷释放强度(8.78 mg CH4 m-2 d-1)高于两物种单种系统的平均值(6.97 mg CH4 m-2 d-1)(P<0.001),同甲烷释放一样,混种系统的mcrA基因绝对丰度(977541.6 copies/g dw soil)也高于两物种单种系统的平均值(585146.8 copies/g dw soil),但混种系统的pmoA基因绝对丰度(326956.6 copies/g dw soil)低于两物种单种系统的平均值(1043616.0 copies/g dw soil)(P<0.001)。此外,混种系统的微生物量、植物生物量高于两物种单种系统的平均值(P<0.01),但出水铵态氮浓度低于两物种单种系统的平均值(P<0.05),出水总有机碳浓度和硝态氮浓度在单混种系统间无显著差异(P>0.05)。千屈菜单种系统和海寿花单种系统间的甲烷释放强度、pmoA基因绝对丰度、微生物量、植物生物量和出水铵态氮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mcrA基因绝对丰度、出水总有机碳和硝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为了达到人工湿地的高净化效率,需要将千屈菜与海寿花混合种植,但混合种植强化甲烷释放。通过植物种类和丰富度对各指标变异的解释度(ω2)分析发现,植物种类对甲烷释放、pmoA基因绝对丰度、出水铵态氮的影响大于植物丰富度,但对mcrA基因绝对丰度的影响小于植物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A基因 pmoA基因 生态系统功能 生物多样性 温室气体
下载PDF
草栽平菇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18
作者 罗海凌 《农村百事通》 2017年第9期32-33,共2页
1.菌丝疯长 平菇菌丝生长过程中,由于空气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极易发生“菌丝疯长”而不出菇的现象。防治措施:在生产前期的管理中,加大通风量,降低空气湿度,也可加强冷热刺激,以促进子实体形成。
关键词 综合防治技术 平菇 病虫害 空气湿度 子实体形成 生长过程 通风不良 生产前期
下载PDF
利用‘莱牧1号’栽培平菇的培养基配方试验
19
作者 罗海凌 《福建农业科技》 2017年第7期1-4,共4页
利用三级系统筛选法对莱牧1号作为平菇培养基的最适宜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莱牧1号栽培平菇的适宜培养基配方为莱牧1号42%、芒萁35%、麸皮20%、石膏2%、石灰1%、含水量63%,用该配方栽培的平菇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旺盛,平均每袋产... 利用三级系统筛选法对莱牧1号作为平菇培养基的最适宜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莱牧1号栽培平菇的适宜培养基配方为莱牧1号42%、芒萁35%、麸皮20%、石膏2%、石灰1%、含水量63%,用该配方栽培的平菇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旺盛,平均每袋产量770.85g,生物学效率102.78%,与对照棉籽壳栽培平菇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无显著差异,可替代棉籽壳栽培平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莱牧1号 平菇 培养基 配方
下载PDF
水分处理对巨菌草蒸散发过程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凤山 林兴生 +2 位作者 林辉 罗海凌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5-419,共5页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处理条件下(每周25、50、75 mm)巨菌草的蒸散发及其组分的规律.结果表明,巨菌草的蒸散发随水分输入的增多而增加,平均蒸散量分别为1.96、2.95和3.83 mm·d-1;平均蒸发与蒸散发的比值分别为0.467、0.429、0...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处理条件下(每周25、50、75 mm)巨菌草的蒸散发及其组分的规律.结果表明,巨菌草的蒸散发随水分输入的增多而增加,平均蒸散量分别为1.96、2.95和3.83 mm·d-1;平均蒸发与蒸散发的比值分别为0.467、0.429、0.422,说明输入水分增多使得巨菌草的蒸腾失水增加;根据平均蒸散发和平均蒸发与蒸散发比值,巨菌草的平均蒸腾速率分别为1.04、1.68、2.21 mm·d-1.随着巨菌草的生长,不同水分处理之间蒸散发的差异逐渐增大,土壤蒸发占蒸散发的比例逐渐下降,巨菌草蒸腾作用成为水分的主要散失途径.增加水分输入可极显著增加茎鲜重、叶鲜重和总干重,降低叶茎比和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蒸散发 盆栽试验 水分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